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 / 1)

导语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四起,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逐渐繁荣,出现了很多大富豪。经济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可以被用来作为武器攻击他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虽然还不太规范,但已经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了便利。

1.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已有了飞快的发展,民间市场交易也渐渐地在扩大,货币的使用更加频繁。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货币形态,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体系。尽管这些货币的外观样式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当时的货币主要以铜币为主,金、玉、银、锡、布帛和贝币使用相对较少,不同区域可以自由地铸造货币。

到了战国中期,人们开始使用黄金铸造金币,自此,南北方各个地区都开始大量使用金币交易,其中金钣和金饼是金币的两种主要形态。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主要是铜币和金币。细细分来,又可以概括为四个货币体系。

一是布钱体系。布钱源自一种叫“镈”的锄草农具,是取自“镈”的谐音。布钱最初现于两周、三晋和郑卫等农业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山西和河北等地。布钱随着时代发展而慢慢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布钱的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布,它出现于殷商后期和西周初期。原始布因为形状像农具铲子,故而又名大铲布。原始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之一,更是金属铸币的前身。布钱的第二个阶段是空首布。空首布也称铲布,可追溯到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它比原始布要小得多,在春秋时期重35克,到了战国晚期竟然轻至10克左右。空首布轻盈、便携,且制作精美。布钱的第三个阶段是平首布,也叫实首布。它的形状比空首布更加小巧轻薄,十分平整,大致上已脱离农具“镈”的原形了。平首布在战国中晚期盛行,此时的平首布约重5克,且种类繁多,主要有方肩方足平首布、尖肩尖足平首布、圆肩圆足平首布三种类型。布钱发展到第四阶段时称为三孔布。三孔布属于圆足布的一种,布首和两足各有一孔,所以叫三孔布。钱的背面有数字表示币值大小。大布为“一两”,小布为“十二朱”,这也是铢两币的开端。

二是刀币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在齐、燕、赵这些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刀是一种捕鱼工具,曾承担过一般等价物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被用作交换媒介。这些地区的捕渔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后来为了交易方便,渐渐地形成了刀币。当时刀币主要有齐刀、燕刀、尖首刀和直刀四种类型。齐刀,由于体形较大俗称为大刀,一般重约40克,由于是齐国铸造发行的,所以就有了齐刀这样的名称。燕刀,自然就是由燕国铸造发行的,在北方一带流通,又称为“明刀”“易刀”。按照形状划分,燕刀可分成方折和圆折两种类型。尖首刀也是燕国铸造的,这种刀币体形比较大,整体较薄,刀柄很细,刀环小且扁,而且仅在刀背上刻有币值数字,没有纹饰,约重16克。而赵国铸造的叫作直刀,也被称为圆首刀和钝首刀,它的刀身比较平直,形状小且薄,约重10克。

三是圜钱体系。据《尔雅》《说文》等史籍记载,圜钱又称环钱,源自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和珠玉。《管子》中曾提到,古时人们把环状的珠玉当作一种上等的币,正是这种环状的珠玉对圜钱的出现起着很大的作用。圜钱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随后渐渐渗入刀币区和布钱区。战国末期,除楚国外的其他许多国家都开始铸造圜钱。于是,圜钱渐渐地取代了刀币的地位。圜钱的形状为扁平圆形,在其中心有穿孔。圜钱有各种大小,不同地区的环钱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使用习惯,主要可以分成布钱区圜钱、刀币区圜钱和秦圜钱三种类型。

布钱区圜钱重约10克,主要流通于周、韩、魏等地区。由圆孔逐步发展成方孔,许多钱文上面都印有地名,如垣、共、东周、周化等,其中垣、共这两种钱币是圜钱中最早的。刀币区圜钱的形状为圆形方孔,这类钱币一般流通于齐国、燕国、赵国等地,又称东方系圜钱。秦圜钱的形状为圆形圆孔,它和布钱区圜钱统称为西方系圜钱,其中上面有“重十二铢”字样的秦圜钱就是秦半两钱的先驱了。

四是楚币体系。楚国有自己的一套货币体系,由楚国人自己铸造使用的货币总称楚币,它包括爰金、楚铜贝、楚布三种类型。

爰金又称楚金钣、印子金、金钣,人们俗称其为金饼、饼金。爰在此处是一个表示重量的名称。爰金是一种称量货币,是楚国法定的货币。它的形状为扁平块状,块上有一些方形的钤印,此外也有圆形印。钤印的重量各不相同,最重的大约30克,最轻的仅有4—5克。一般来说,每印差不多在14—17克的范围内。既然它叫爰金,那么它到底含不含金呢?其实,爰金的含金量可达九成以上。

楚铜贝,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作“蚁鼻钱”。它是一种由青铜制作的仿制贝,形状有些像被磨平的贝壳背面。由于钱面上刻有多种外形奇特的文字,所以也被称为“鬼脸钱”或“鬼头钱”。早期的楚铜贝重约5—6克,后来重量减轻到2.5克左右,甚至还有0.5克的。受北方地区的影响,楚国晚期又铸造了一种异形布币,这种布币就是楚布。楚布形状细长,币面上有“殊布当忻”的字样,另一面刻着“十货”二字,就是说一个楚布等于十个蚁鼻钱。

纵观这些货币的发展,几乎都是由繁到简,由重到轻。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业发展较快,商业往来日益密切,小巧便携的货币成为人们最大的需要。战国时期的货币大都趋向圆形化,较之前更为轻盈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产生的货币其实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比如,布钱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刀币和当时的渔猎有着密切的关系,圜钱则和当时的手工业有关。

商鞅和韩非等人把货币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武器,这些实用的货币政策在相关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并且推动了中华货币文化的发展。

2.齐国的强大,离不开管仲的经济政策

一提起齐鲁文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但人们忽略了齐鲁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产生于2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经济思想。

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执政的名相,也正是因为管仲懂经济,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才能使齐国变得富强,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到底提出了什么经世致用的经济政策呢?到底与我们现在常听说的经济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接下来就依次来介绍管仲的这些经济政策。

先来说盐铁国有化。可以这么说,齐国之所以富强,就在于资产国有化与垄断经营。当时,齐桓公打算对房屋楼台、树木、牲畜和人口征税,与管仲探讨后,管仲把这些一一否决了,并提出:“唯官山海为可耳。”所谓“官海”是指政府规定盐铁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监督民间生产,并设置盐官统一收购、运输和销售。“官山”与“官海”类似,就是将开矿的权力收归国有,但让百姓承包,利润按照三七比例分配。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地帮助齐国国君聚敛了财富,而且与征税相比,更隐性一些,不易激起民众的反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国家财政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将管仲称为“盐宗”。

齐国之所以发达,还在于其手工业的发达。这主要是得益于管仲提出的专业分工制度。管仲将齐国人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要求这四类人分区集中居住,各自沿袭属于自己的职能,不能自由迁徙。这在现在看来虽然有些不太人道,但在当时却属于十分先进的思想。因为分工之后可以使各自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职能世袭能够增加经验,而且同一行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想法,共同提升技术。因此,当时齐国临淄产生了最早的丝织中心,制作的丝织品不仅供国内使用,还畅销其他国家。而且管仲还特别注意贫富差距问题,为了不让贫富差距过大,特意规定富豪之家不能从事手工业和种菜之类的工作,以确保这类工作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管仲还特别重视对外贸易以及商业流通,齐国可以说是最早对外开放的诸侯国。管仲提出了很多吸引外商的政策,比如“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是指征收了关税,就不在市场上再征税;在市场上征税,就不在关卡处征税,这就是说不重复征税。不仅不重复征税,管仲提出的税率也很低,一般只有1%~2%,在有的时期甚至直接免税。如此优待外商,外商自然非常乐意前来做贸易,于是也就带动了经济发展和繁荣。

管仲还认为,修建亭台楼阁是调整经济的一项对策。如果不修建这些建筑,很多木材就没有销路。他甚至还提出,鸡蛋在吃之前要在蛋壳上画上精美的图案,木材在烧之前要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大家猛一听会觉得,这不是浪费人们的精力吗?可是这与现代的雕刻艺术太相似了。大家可能见过很多五花八门的花式烹饪,非常绚丽,造型多样,花费了厨师很多精力,但最后不还是被吃了吗?但这种方式不仅让消费者有美感,享受到更精致的服务,也为服务人员增加了收入。那时也是如此。

最后要说到的一点是,管仲在那时也已经会运用宏观调控了。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某一年,齐国西部发生了涝灾,粮食大面积歉收,发生饥荒,粮价大幅度上涨,每釜高达百钱。而东部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价格很便宜,每釜只有十钱。为了调整两地的粮价,管仲提出,向全国各地征收三十钱的税,但必须用当地的粮食来缴税。这样一来,东部要缴纳三釜的粮食,而西部只缴纳半釜,东部的粮食就大量集中到政府手里,政府再低价分给西部。于是,东部因为粮食减少,粮价上涨,使粮食生产者,也就是农民没有遭受谷贱伤农之苦;而西部的人民又因为国家的低价粮食不至于忍饥挨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这就是一种政府管制下的经济模式。看来管仲确实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深知价格调节资源配置的原理,巧妙地利用价格完成了一项关乎齐国社稷的经济大事。

除了在发展经济时提出的政策,管仲还很有先见之明地提出了自然环境保护的政策。当时生产力那么落后,管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忘保护环境,果然是一代名相,眼光十分深远。自然环境中是蕴含了丰富的资源,这为农业、渔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当时存在很多竭泽而渔的不良经济开发模式,为了保护环境,管仲提出“山泽各致其时”的自然经济思想。也就是说,人们在砍伐树木和捕鱼时,一定要在适当的季节进行,不能滥砍滥伐树木,滥捕鱼类资源,以此来保护树木和水泽鱼类的正常生长。

虽然管仲的某些经济措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整体上来看,管仲的经济思想是十分超前的,孔子也感慨发表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赞叹。

3.管仲的经济贸易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崛起。前期由于齐、晋、秦、楚等国不断进行改革,发展生产力,因此在当时崭露头角,后期吴、越等国也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地崛起,到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七国并立的形势。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演变,经济管理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当时诸侯纷争、战火不断的情况下,管仲大打贸易战,以达到削弱他国经济实力的目的。

首先,管仲认为要掌握经济的主动权。这需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自身的经济实力壮大起来,才能实现富国强兵,在与其他诸侯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还要把重要的物资掌握在自己手里。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物资就是谷物了。对于这一类的东西,不能盲目地出口,自己一定要适量地储存。只有掌握了重要物资,才能不受制于人。最后,还要重视对人才的任用和保留。管仲的经济思想,其主要目的就是“致天下之民”,也就是说把天下所有人都看作人才,不仅要任用本国的人才,同时也要想办法吸引他国的优秀人才。

管仲在贸易战方面有许多著名的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衡山之谋、买鹿皮降代国和买鹿制楚了。

“衡山之谋”讲的是齐桓公向管子讨教如何打败衡山国。管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齐桓公派人向衡山国以极高的价格买入械器,再倒手卖出去,到时燕国也会像齐国这样做,等秦国和赵国知道这件事以后,一定也会这样做。这样一来,各国都争着买械器,械器的价格肯定会上涨十倍。齐桓公认可了管仲的建议,立刻派人前往衡山国,以极高的价格收购械器,燕国、秦国和赵国闻风之后,果然向齐国看齐,都跟着购买了。衡山国国君一看这样的架势,就对相国说:“咱们看样子快发财了,应该赶紧把械器的价格提高十倍。”全国的老百姓知道械器的价格很高以后,都在这上面加大投资,花了很多钱生产械器。接下来管仲还让齐桓公派隰朋前往赵国购买粮食,只用十五钱买入,在国内倒手卖的时候把价格提高到五十钱。其他诸侯国的人看到后,纷纷来到齐国卖粮食。过了一段时间,齐国主动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不再和衡山国交往。其他诸侯国看到后也像齐国一样,陆续与衡山国断绝来往。后来,鲁国向衡山国发动进攻,占领其南部,齐国发动进攻,占领其北部。衡山国想反抗,无奈国内缺少械器和粮食,只好放弃抵抗,投降了。自此,齐国的实力大为增强。

和“衡山之谋”相似的还有“买狐皮降代国”。据说当时代国盛产狐皮,管仲灵机一动,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劝齐桓公派人前往代国高价收购狐皮。代国人听说后,便每日都去山林之中捉狐狸,然而狐狸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一年到头也捉不到一两只。结果代国人不但没能得到狐皮,由于人们都去抓狐狸忽视了种植业,导致国内闹起了饥荒。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离枝国乘虚而入,不断地侵扰代国,代国国王在万般无奈下,只好向齐国投降,管仲的这种经济策略使得齐国一兵未动就征服了代国。

经过衡山之谋、买狐皮降代国等事后,齐桓公已经初成霸业,崭露头角。不过,当时南方的楚国还时常挑衅,制造事端。齐桓公打算出兵镇压,却又担心无法打胜仗。于是管仲给他出了个主意。管仲说:“如果您恨他,就用重金买下他的鹿吧!”齐桓公虽然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不过还是照做了,他派中大夫王邑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收购鹿。起初,楚王并没有同意,因为他知道对国家来说金钱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鹿这样的动物。齐国不惜花重金来求取鹿,这里边一定有很大的阴谋。不过,楚王始终处于困惑的状态,不明白到底是什么阴谋,于是就派人四处打听。然而管仲也很精明,提前收买了一些人制造社会舆论,四处散播“齐国人买鹿”的消息。楚王就打听到了这样的消息:齐桓公想要建造猎场,猎场中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和猎物,却唯独缺少鹿。为此,齐国的后宫佳丽冬装里就缺少了鹿皮手套和鹿皮靴子。楚王听后认为齐王大肆购买鹿是为了取悦后宫的那些美人,就这样,渐渐放松了警惕。

管仲的下一步计划是向楚王表示自己的诚心,于是他讨好楚国的商人:“如果你能给我弄来二十头活鹿,我就赏赐你百两黄金,若是弄来二百头活鹿,我就支付给你千两黄金!”管仲甚至当场就交了定金。这一次,楚王完全放下了戒心,相信了齐国花费重金买鹿只是为了迎合齐桓公的个人喜好。于是,楚王还鼓励百姓都去捕捉活鹿,好卖给齐国换钱。老百姓们自然十分相信楚王了,心想既然国君让我们这么做,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百姓们纷纷放下自己手中的活儿,离开了自己的农场和田地,四处转悠去捉活鹿了。在这种情形下,楚国自然是鹿价飞涨而粮价暴跌。与此同时,管仲让大臣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市场上收购并囤积粮食。就这样,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以前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和囤积的粮食也比以前多了五倍。

一年之后,管仲得意地对齐桓公说:“楚国很快就要不战而乱了。”齐桓公一脸疑惑地问:“这是为什么呢?”管仲回答:“楚国如今虽然拥有比以前多五倍的货币,但是他们的粮食几乎都被我们收购了。现在我们只要关闭边境,让他们的货币花不出去,买不到粮食,他们岂不是要乱套了吗?”齐桓公恍然大悟,于是下令立即闭关自守。可想而知,楚国的粮食价格疯涨,楚王用大量钱财派人四处买米,可是有什么用呢?粮食都被齐国垄断了。于是,许多饥饿的楚国人都逃到了齐国。楚国人口在短时间内几乎少了一半,元气大伤。三年后,楚国终于向齐国求和,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从此以后,齐桓公也成为“春秋首霸”。

4.别看春秋战国那么乱,商业发展不含糊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铁力牛耕,冶铁技术也获得了巨大进步,学术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还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纵横家、杂家等各个学派,同时也迎来了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工商食官是当时的一种手工业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都是官府的奴隶。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地位非常低。这一时期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发展渐渐打破了官府垄断的局面。工商食官制度渐渐瓦解,各地区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著名的大都会。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土地私有制渐渐产生,因此工商业也摆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开始朝着私营经济发展,出现了个体手工业者,商人的地位渐渐有所提高,这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金属货币广泛流通、商业都市繁荣发展、交通日益改善、富商大贾出现等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一是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随着商业的迅猛发展,这一时期的商品交易量不断扩大。为了使交易更加便捷,于是货币就产生了。空首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它的产生意味着这一时期工商领域已经摆脱了官府的束缚,可以自由地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各国都开始纷纷铸造货币。这些货币的形状、大小和重量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有铜布币、铜刀币、铜圆钱和铜贝币等四种类型的货币。这些货币是可以在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流通的,也是各国商业密切往来的一个体现。到了战国末期,在某些地区,货币甚至已经呈现出统一的趋势。比如在北方,使用圜钱的地区越来越多了。除了铜币之外,战国时期也使用黄金作为货币。因为黄金的价值很高,所以在交易中务必要保证称量的准确,因此就产生了天平和砝码。

二是商业都市的繁荣发展。商品交易的扩大必然促进都市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其中最大的商业城市通常是各诸侯国的国都。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还将那些物产丰富的地区作为商品的集散地,比如东周的都城洛阳。这一时期的城市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城市规模也有了扩大。由于城市工商业的高度发展,这一时期的都市十分繁华,还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娱乐消遣活动,比如鼓瑟弹琴、斗鸡走狗、六博等。城里的市场也日益增加,手工业作坊兴起。此时的城市同时集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于一体。

三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中原与边远地区的贩运贸易。出于各诸侯国和不同地区之间商品交换的需要,当时的交通工具有了明显改进,其中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长江和岷江一代的船舫甚至可以载运数十人和足够几个月吃的粮食。与此同时,制造车辆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秦国还修建了架在空中的栈道,从而解决了从汉中到蜀地交通上的困难。除此之外,秦国还在黄河上架了一座浮桥,沟通了河西和河东的交通。中原地区的陆路交通也获得了发展,比如当时的“午道”。午道是指当时魏国、赵国、齐国等国之间许多交错的交通大道。一纵一横交错,称为“午”。另外,在三晋地区也有许多的道路可以沟通太行山两侧的地区。在楚国还有一条通向中原的大道称作“夏路”。魏国的干道上更是车水马龙。交通的发展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四是官商大贾的出现。商业发展,贸易兴盛,自然少不了发财的人,因此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很多富商大贾。这些富商有的垄断一方市场,有的从事远程贸易。他们都十分聪明能干,常把政治经验运用到经商中。通常他们既做官又经商,可以说是官商一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子贡、范蠡和吕不韦。

子贡是卫国人,也是孔子的学生,他曾先后在鲁国和卫国做官。子贡很有经商头脑,司马迁曾评价他善于看准时机,从中进行买卖获利。孔子也曾夸赞他总是能猜中行情。因为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作为一个有名的士阶层,能够和官宦们一起参与经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私商的地位得到提高。范蠡是楚国的大夫,他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隐退,开始经商,他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经商策略。和子贡一样,范蠡也十分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商业规律。比如他提出的三八价格的思想,使国家获得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此外还有薄利多销等经营理论。吕不韦是在濮阳做珠宝生意的一个大商人,他也十分擅长政治投机,曾帮助秦庄襄王登上王位,因而获得了财富和名望。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能获得较快发展,是许多因素促成的,比如,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流通的商品;铁器作为生产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者耕种时的生产能力,因此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各个诸侯国的分散产生了区域性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整个社会的自由联系,无形中增加了商品在流通中的价值;各国的统治者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纷纷支持商业的发展。这些因素都对商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始终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能获得如此发展,已经很不错了,这为后世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商业大发展,富商层出不穷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具的发明和使用,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社会渐渐有了明确的分工,城乡对立的局面也有所扩大。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生产工具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使得全国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后,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富商,其中最有名的富商就是春秋末期的范蠡和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了。

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可以说是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范蠡是如何成为一名富商的呢?作为中国早期的商业理论家,范蠡的出身其实并不是有多高贵,但他的才华着实显著。范蠡对当时楚国黑暗的政治,只有贵族才能入仕做官的规定非常不满,于是和他的好友文种一起投奔到越国,辅佐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的辅佐,他们终于帮助越王完成了复国大业。然而功高震主,范蠡正是知晓这一道理,他了解越王可以与他共苦,却不能同甘,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避世隐居。这也是他的第一次“退”。

退隐后,范蠡带着儿子和门徒到了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开始过上了农耕生活,此外还将经商当成副业。由于他不凡的见识和商业头脑,不过几年的时光就家财万贯了。并且范蠡不像其他富商那么吝啬,他有一颗慈善之心,乐善好施,总是接济乡里的穷苦人。由于他的贤明能干,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封他为相国,请他主持政事。范蠡很有觉悟,他明白自己从一介草民能位居如此高位,并久享尊名,怕是容易乐极生悲,于是他再一次急流勇退,辞去丞相一职,并把自己的财物一散而尽,分给乡人和朋友。第二次退隐后,范蠡辗转迁徙到了陶地。陶地的地理位置优越,道路四通八达,可以说居于“天下之中”了,如此好的地理位置为经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转眼间,范蠡又变得十分富有,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还把他尊为活财神。范蠡如此善于经商,自然有他独创的经商思想。

首先,范蠡善于把握时机,能够恰如其分地利用好商业规律。他提出经商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看准时机,在机会来临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其次,他认为还要了解货物的供需情况,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何种货物,才能明白货物的价值。除此之外,范蠡还有自己的一套销售理论,他会在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赶快卖出。因为他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同样,当商品价格跌到最低点时,他再大批买进,如此便可从中获利。范蠡还提出了“三八价格”的思想。这种措施可以使农民和商人都能获利,从而使国家有着稳定的财政收入。同时他还提出积蓄理论,建议商人有选择地囤积商品,要提前备下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诸如此类的经商思想还有薄利多销,如今的商人也大多通晓这个道理,并在经商中广泛应用。秦朝的宰相李斯曾评价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以范蠡还有“商圣”的美名。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当时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后来成为秦国丞相,辅佐秦庄襄王,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接着扶持年幼的新王并享有“仲父”的称呼,权倾天下。他还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其中记载了先秦各家的学说。在秦兼并六国的历史中,吕不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嫪毐集团叛乱,他也因此受到牵连被罢官,不久后吕不韦饮鸩自尽。吕不韦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且不说别的,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能成为一名富商。

关于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成语就出自他。一次,吕不韦前往邯郸做生意。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吸引了他的目光。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当时正处于秦赵两国交战的频繁期,赵国苛待异人,让他吃不饱也穿不暖。吕不韦了解到此事后,从中看到了机会,他便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说:“此奇货可居也。”也就是说,他要把异人当成一件珍宝贮藏起来,然后等待时机用他换个好价钱。吕不韦回去后问他父亲:“农民辛苦农耕能获多少利润?”他的父亲说:“可以获得十倍的利润。”吕不韦又问:“那商人贩卖珠宝呢?”他的父亲又回答说:“可以获得百倍的利润。”吕不韦接着问道:“若是扶植一个不得志的人做国君,让他功成名就,又会获利多少呢?”他的父亲一脸疑惑地说:“那自然是有无数的好处。”吕不韦听后会心一笑,决定在异人身上投资。他先是花重金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接近异人后对他说:“我看你气度不凡,定能成大事,我设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立你为太子,随后做秦国未来的国君。你愿意吗?”异人十分欣喜地说:“我求之不得呢,事成之后我一定厚待你。”

于是,吕不韦立即来到秦国,再次花费重金贿赂安国君的亲信,煽动他把异人赎回秦国。当吕不韦知道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后,便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罕见的宝物,劝说她收异人为嗣子。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自然要立异人为太子。因为异人现在可是他最宠爱的夫人的儿子。没过多久,安国君也去世了,太子异人即位为王,也就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感念吕不韦的尽心扶持,于是就让吕不韦做丞相,封他为文信侯,并赐给他众多封地,还让他享有很高的俸禄。显然,吕不韦投资异人果然没错,这带给他巨大的收益。

综观这两位富商的成功,给人们留下的启示就是要知进退、侠义慷慨、善用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