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别样小憩,五花八门的娱乐消遣(1 / 1)

导语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现代相比,娱乐活动肯定匮乏得多,其实当时的娱乐活动并不少,比如射礼投壶、斗鸡、六博棋、围棋等。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文化思想活跃的重要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娱乐活动的发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吧!

1.要想玩好射礼投壶,规矩可不少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过渡的历史时期,奴隶制渐渐地走向没落,封建制慢慢形成。此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经济政治关系的影响下,文化、教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很多诸如蹴鞠、六博棋、投壶、秋千等娱乐活动,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和休闲需求。

“投壶,射之细也。”也就是说,投壶游戏是从“射礼”中慢慢分化出来的。那么射礼又是什么呢?大家或许对射礼比较陌生,但是一些人肯定听说过“弓道”,其实就是射箭。日本和韩国的“弓道”就是由中国的“射礼”变化而来。

射礼是一种古老的中华礼仪,“射”只是表面,“礼”才是人们追求的深层次的精神境界。射礼通常出现在宴请宾客时,主人和宾客在家中进行射箭、礼乐和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这些活动中无一不渗透着详尽的规则和周到的礼数。西周社会的“礼”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始终,甚至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射”作为当时进行礼教的一种方法,因此被誉为“射礼”。

射礼在当时主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大射礼,另一种为乡射礼。根据身份的不同,大射礼主要适用于天子、诸侯和卿大夫;乡射礼适用于卿大夫、士以及普通百姓。若是按照用途和目的划分,大射礼又可细分为大射、燕射、宾射,一般在天子进行祭祀活动时,在射宫举行大射礼;当天子和大臣们宴会休息时,举行燕射;当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在王朝举行的称作宾射。

那么,为什么射礼会渐渐分化出投壶游戏呢?想必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庭院不够宽阔,场地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射箭比赛;或是宾客众多,施展不开;抑或是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在当时,诸侯宴请宾客时的主要礼仪就是请客人射箭。当时的成年男子大多会骑马射箭,谁若是不会就会受大家嘲笑。但的确有人不会射箭,却又不好推辞主人的邀请,就用箭投酒壶来代替。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慢慢地就用投壶代替射箭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投壶游戏的最初阶段,但此时也是它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时期。频繁的战乱使得社会上盛行尚武的风气,武士备受青睐。在军队,射箭自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技能。到了战国时期,民间很流行这种游戏。作为宴会上的娱乐项目,宾客们常常边喝酒边投壶。

投壶蕴涵着从容不迫、修身养性和崇尚礼节的思想,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因而得到较快的发展。另外,铁制农具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投壶的用具变得丰富多样。此外,各种学术思想的林立为作为体育运动之一的投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

那么投壶属于哪一种射礼呢?这个问题一直被许多投壶研究者争论不停。一种观点认为投壶是由“大射”“乡射”变化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投壶是从“燕射”演变而来。通过诸侯招待来宾的宴会,双方可以借此窥探到彼此的军事实力。因为射箭具有明显的军事色彩,因而会导致宴会氛围不够友好,所以就用投壶来替代,并配着彬彬有礼的音乐伴奏,显得端庄而不失礼节。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也认为投壶是“燕射”变化而来的,但它产生的原因是随着奴隶主阶层的没落,诸侯水平太差,不会开弓射箭,所以才改射礼为投壶。如此说来,不论是什么原因,投壶都应该是由“燕射”演变而来。从第二种观点来看,燕射始终带有一些军事上的较量,带有耀武扬威的色彩。

《左传·昭公十二年》有关于投壶的记载。公元前531年,当时晋昭公很快就要登基。齐国、卫国和郑国三国的国君前来祝贺。于是晋昭公设宴招待三国国君。宴会中,晋昭公当然要进行有名的“燕射”,也就是有趣的投壶游戏。这时晋国的大臣荀吴起身奉承道:“晋国物产丰富,酒多得像那滔滔不绝的淮水,肉多得像水上的沙洲,晋国的国君百发百中,堪称各诸侯的主人。”说完这番话之后,晋昭公很是争气,一投便中。此时,身为一等大国国君的齐景公相当不服气,拿着箭上前说道:“齐国的酒多得像那长长的渑水,齐国的肉多得像连绵不断的山岗,齐国的国君可以一矢中的,完全有能力代替晋国成为诸侯之主。”说完之后也一投而中。这时一个叫伯瑕的晋国大臣埋怨荀吴说:“晋国本就是霸主,为什么非要用投壶中矢来证明呢?齐国君主使咱们君主受挫,以后怕是不会再来朝拜了。”荀吴驳斥道:“我军的将士们个个威武雄壮,勤奋上进,我们还和过去一样强大,齐国不敢背弃盟主的。”由此看来,当时的投壶的确多少有些外交政治耀武扬威的色彩。

春秋时期的投壶游戏最先盛行在上层社会中,像刚刚提到的“燕射”就是诸侯相会宴请时的游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投壶也在民间流行起来,不再仅为贵族的娱乐方式。民间的乡里聚会中,男女可同坐一处,边喝酒边投壶,很是尽兴。无论是在闹市陋巷还是在乡村,热闹的投壶场面随处可见,比起那种带有几分政治色彩的投壶较量,民间投壶的氛围往往要轻松、愉快很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用具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矢、壶、算、中、马、觞、瑟等。整个投壶礼节是十分庄重的,举行投壶时,要经过诸多程序,像是请宾客投壶、三请三让、进壶、宣布规则、投壶、庆礼等。投壶既可以助酒兴,又可以展示礼仪修养;既不太费力,又带有竞赛色彩,极具趣味性,因而投壶的参与性很强。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用具还达不到专门化的水平。投壶所用的“壶”就是最初的酒壶,后来才出现了宴饮时专门用于游戏的投壶。即便如此,投壶所用的壶也是有一定标准的。壶的颈部比较细长,且壶中装满了豆子,这是为了防止投的矢从酒壶中跳出。所用的“矢”呢,是由不去皮的“拓”或者“棘”枝制成。根据不同的场合,有三种不同的矢可以投掷。有室内用的矢,也有室外用的矢。

投壶看似一种游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等级、礼制思想。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多举办一些古时候的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味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2.疯狂的斗鸡游戏

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作为六畜之一存在,被普遍饲养。当时养鸡还属于原始的散养状态,人们通常在土墙上凿个洞,为鸡筑巢或者是砍伐小木桩供鸡栖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鸡看作一种灵禽,认为鸡具有不凡的身世,因为鸡日出则鸣,它们可以帮人们驱逐妖魔。凤凰的形象就来源于鸡。鸡喜欢搏斗打架,所以也有勇敢善斗的象征意义。总之,在人们看来,鸡的寓意一直都是好的,甚至还有吉祥的象征。在不少历史资料中,都有关于禽种分类的记载。其中《庄子》提到的“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就描述了当时越鸡和鲁鸡的区别。郭义恭的《广志》也记载了各种类型的鸡,包括它们的品种、产地、习性和用途等。

经过长期的驯化和饲养,出现了越鸡、鲁鸡、蜀鸡、郓鸡、艾鸡等家鸡。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甚至还掌握了家禽配种的适宜季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变出了“斗鸡”。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肉鸡,斗鸡不仅有着健壮的体格,发达的肌肉,而且体形魁梧,英勇善斗。人们也把斗鸡称作“打鸡”“咬鸡”。这些称呼足以体现其强大的战斗力。据说,两只雄鸡为争食而互相打斗的时候,一般会拼个你死我活,将生死置之度外,直到剩下最后一口气。

有了斗鸡以后,便出现了斗鸡游戏。这种游戏起源于亚洲,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斗鸡的国家之一。在国外,印度的斗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此外,有斗鸡游戏的国家还有菲律宾、日本、缅甸、泰国等。在我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斗鸡一直延续到各朝各代,甚至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为了热闹而举行激烈无比的斗鸡游戏。

斗鸡是一种利用雄鸡的好斗习性赌胜负的民间传统娱乐习俗,是人们的一项消遣活动。之后,斗鸡作为激起战士勇气的活动甚至被推广到军中。一般斗鸡的规则是把两只厉害的公鸡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啄咬。如果两只公鸡打斗了许久,变得疲惫起来,就要用水泼它们,使它们保持清醒,振奋精神,重新投入战斗中,直到有一方撑不住为止。中国有名的四大斗鸡要数漳州斗鸡、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和西双版纳斗鸡了。

相传,春秋时期的纪渻子是当时有名的训练斗鸡的行家,齐宣王听说他善于训鸡,于是找他来训练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如何?”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总是昂首挺胸的,还不到时候呢。”又过十天,齐王问他:“斗鸡这一次总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说:“还没有,它现在沉不住气,别的鸡一有动静,它还会受影响,这样也不能算成功。”一个月以后,齐王已经等得十分不耐烦了,每天在宫里走来走去,可纪渻子呢,不紧不慢地坐在鸡舍前训练着斗鸡,有时候还端着酒杯边饮酒边唱歌。等到纪渻子训练了斗鸡四十天时,才告诉齐王:“斗鸡训练成功了,请大王观看。”这只鸡非常厉害,站在一群斗鸡中间,心神安定,像一只木头做的鸡,别的鸡看到它的样子都不敢同它斗,全都吓跑了,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还有一个传说,鲁国的季平子和邻居昭伯因为斗鸡一事而得罪鲁昭公,甚至还为此互相打了起来。事情是这样的:鲁国的正卿季平子和大夫郈昭伯是邻居,所以两家人没事的时候就在一起斗鸡消遣。但是这两家人都比较狡猾,几乎从不遵守游戏规则,总是绞尽脑汁地想法子取胜。他们每次斗鸡时都把各自的雄鸡全副武装。第一局比赛前,季平子将芥末面撒在了鸡的翅膀上。可想而知,在第一回合中,郈昭伯的鸡在开场没多久,就被空气中撒落的芥末面辣得睁不开眼,爪子一个劲地往自己眼上抓。于是,季平子的公鸡趁机迎上去攻击,以碾压性的优势获得胜利,为季平子赢取了不少财物。郈昭伯也很机智,在识破季平子的诡计后,他也暗自在公鸡爪子上绑了个锋利的刀片。显然鸡爪子是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刀片的。在第二回合中,赛场上飘起满天的鸡毛,场面出现斑驳的血迹,显然是郈昭伯胜。

对于这一结果,有权势的季平子当然不服气。他仗着人多势众,不仅把郈昭伯给打了,还霸占了人家的家。不久,臧昭伯家族内有了争端,臧邵伯的堂弟躲藏到季平子家中。昭伯的家臣带人去季平子家抓人,由于季平子当时不在家中,他的家臣不让他们入内。没想到臧昭伯的人胆子很大,竟然硬闯进季家府邸,而且还将季平子的人一起抓了。昭伯的这一行为,季平子当然无法容忍。于是,他怒气冲冲地带领众多军士来到臧昭伯家中,把凡是涉及去他家中抓人的人都抓了起来。臧昭伯不甘心,却又对抗不了季平子,于是便和郈昭伯一起向国君鲁昭公寻求帮助。季平子常常不把这个国君放在眼里,所以鲁昭公也早就想要除掉季平子,恢复自己的权力。因此,鲁昭公公开支持昭伯,出兵包围了季平子的府邸。季平子被擒后,虽一再表示妥协,可鲁昭公依旧没有允许,想要除之而后快。但一个叫懿伯的人不赞同他这么做,他劝谏鲁昭公不要把季平子逼急了,毕竟季平子已经执掌鲁国大权很久了,他的追随者众多,会跟着他造反。但是,鲁昭公没有听懿伯的意见,反而派郈昭伯去迎接孟孙氏的私人兵丁前来助战,企图灭掉季氏。然而,前来参战的人,在衡量自己家族的利弊得失后,认为除掉季平子对自家一点好处都没有。于是,孟孙氏的家兵临阵倒戈,拒绝参战。昭公遭到背叛,兵变后他无颜在国内待下去,无奈地逃到了齐国。

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逃亡的国君,可谁也没像鲁昭公这样由斗鸡这样的小事引发一场兵变而出逃的。自此,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笑料,真是得不偿失啊!

这些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斗鸡游戏较为出名的故事。由此可见,当时的斗鸡游戏很受人们重视和喜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3.象棋前身六博棋,玩的就是刺激和心跳

琴棋书画,是被古人视为高雅的娱乐活动。如今有各种各样的棋和千奇百怪的下法,如五子棋、围棋、象棋、跳棋、飞行棋等,其中的围棋和象棋可以说是普及率比较高的棋类了。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会下象棋吗?当然不会,因为那时还没有出现象棋。但是当时已经出现六博棋,它是象棋的前身,现代的象棋其实就是由六博棋慢慢地演变而成的。

六博棋是古代棋类的一种,是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出现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曾非常盛行。六博棋之所以叫六博棋,大概是因为黑白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六博棋也叫博戏或陆博,是两个人下的棋,双方各持六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最厉害的棋子,叫作“枭”,相当于“王”;另外的五枚叫“散”,相当于卒。六博棋由棋子、博箸、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下棋的人在曲折的棋盘上下棋,用投箸的方法决定可以走几步棋。其中投具在六博棋游戏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谁输谁赢完全都是随机的,虽然也依靠一定的技巧。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在里面,使得六博棋更具有吸引力,因而成为当时盛行的游戏。

这种游戏还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兵制的影响,六博棋是象征战斗的一种游戏。在军队里,五人为伍并设有一个伍长,共六人。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常常搞的竞赛也是每队六人。比赛时投了几箸就行走几步棋,双方相互斗智进攻,从而置对方于死地。

六博棋在当时战争频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不单单是一种娱乐方式,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六博棋棋盘的中心分布有黑白两条阴阳鱼,棋盘中的四角暗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角上开始,最后回归到中心。棋盘中一共有三十二个行棋点,棋盘上的行棋点线,从角上按照逆时针方向走。从相邻的点上也可以进退,但是棋子只能是从角跳到角,或者从角滑到点。除了中间四角的点之外,都不能从角直接跳到点上。棋盘中的四个圆点是在双方博弈时,一方将对方的棋子俘获之后,将这枚棋子放到自己这边的圆点中拘留。棋盘中间藏有八卦,这八个点上的棋子通过猜拳的方式行走,若是猜拳时得到的数字为“1”,就可以直接进入太极中心。此外,六博棋棋子的摆放还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开局前,双方分别把自己的六枚棋子平放在棋盘己方的两个角上。走棋时棋子在到达的点上则要横放,最后当棋子到达中心时竖放。

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关于六博棋的故事的记载。《左传》中就记载了周庄王十五年由于博局杀人的事情。涉及的人物有宋国的将军南宫长万和宋阂公。

据记载,周庄王十四年,宋国和鲁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双方展开了一番交战,结果是宋军失败,南宫长万遭到俘虏。多亏了周天子在中间说和,宋国和鲁国最终和好如初。于是南宫长万被送回宋国。可是经过这次战败后,宋阂公经常称南宫长万为“败军之将”,以此来奚落取笑他。曾有一次,宋阂公去蒙泽游玩,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无聊时就让南宫长万与他对博,输的人罚酒。宋阂公十分擅长玩六博棋,因而南宫长万连着输了五局,被罚了五斗酒。此时,已酩酊大醉的南宫长万心中很是不服,请求再次对博。阂公一语双关地讽刺道:“怎么,常败将军还想和寡人争个胜利不成?”这番话令南宫长万羞得无地自容。恰巧此时使臣来报说周庄王死了,周僖王成功即位。宋阂公便说要派人前去吊丧。南宫长万请缨要做使臣,却又一次地遭到阂公的嘲笑。他再次嘲讽道:“我宋国是没有人了吗,竟然要让一个俘囚去担任使臣。”宫人听了都大笑起来。南宫长万恼羞成怒,趁着酒劲,丝毫不再顾及君臣之礼,破口大骂道:“你个昏君,你不知道俘囚也会杀人的吗?”阂公怒道:“贼囚是疯了吗!”于是拿起身边的铁戟想要刺死他。南宫长万忽然举起了六博盘,向阂公摔去,把他打倒在地,又狠狠击打了好几拳,直到将阂公活活打死。

从这一场由六博棋引发的血案足以可见当时六博棋局的威力和地位。到了战国时期,六博之戏更为多见。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曾记载:战国时,魏国的宫廷里盛行六博棋。有一次,魏安鳌王和他的弟弟正在下棋,有快马来报说,赵国出兵了,怕是想要侵入北方的边境。魏王听后不禁惊慌失措,把棋局一把推到地上,马上就要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对策。他的弟弟却十分淡定地说:“请大王放心吧,赵王只不过是在狩猎,不会进攻魏国的,我们还是继续下棋好了。”于是两人继续对博,魏王的弟弟继续从容不迫地下棋,但是魏王却心不在焉。过了一会儿,快马又来回报,证明赵王的确是在狩猎。原来,魏王的弟弟身边不少门客都被安插在赵王身边作间谍,因此对赵王的行踪了如指掌。因为这件事,魏王从此非常看重和信任他的弟弟,还让他当大将军,执掌魏国的军政大权。这位魏王的弟弟就是信陵君魏无忌,他也是当时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除此之外,《史记·刺客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件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事情。一次,荆轲在赵国邯郸游玩时,曾和鲁勾践玩六博。在玩棋时,荆轲抢占了棋道,相当于犯了规,这让鲁勾践十分不满,非常不客气地骂了荆轲一通。荆轲由于只身一人力量小,打不过鲁勾践,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另外,《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洲间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这足以可见当时热闹非凡的博棋场景。

除了东方各国的魏国、赵国、齐国、晋国和宋国等,西方的秦国也盛行玩六博棋。《韩非子》中讲了秦昭王玩六博棋的故事:秦昭王十分爱玩六博棋,为了做玩六博棋用的博箭,曾让人到华山去砍伐长成千年的松柏,并且只选择松柏的木心来做博箭。相传,博箭有八尺长,棋长有八寸,并且上面刻有“王与天神博于此”的字样。在如今华山的两座孤峰上,还有“博台”的遗址。以上这些故事无一不说明六博棋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的地位。

4.围棋对弈,当时就已经有绝世高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四大艺术是琴棋书画。它们历史悠久,文化悠远。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围棋千变万化,散发着很大的魅力。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千变万化,几千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不仅中国人下围棋,现在围棋也受到国外很多人的喜爱,流传到了世界各地。围棋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门科学,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学习围棋不仅可以使头脑更灵活,而且还可以颐养性情。在围棋的对弈中,包含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思维方式。这意味着它可以增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还能提高人们的计算力。对于喜欢下围棋的人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否能够过一把棋瘾呢?当然可以了,因为我国最早关于围棋的记载就是春秋时期了,至今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围棋是一种两个人玩的棋类游戏,在古时候也把围棋称作“弈”。围棋的棋盘为方形带格,棋子为圆形,有黑白两种颜色。棋盘上共有38条线段,把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下棋双方的棋子走在交叉点上,落子后不可以再移动,最后看谁的围地多,谁就胜利。因为黑方先走占了优势,所以规定黑方局终时要给白方帖子。

在古代下围棋时,黑白双方在对角星位处各摆放两子,白方先行。然而到了现代,围棋取消了座子规则,往往黑先白后,这样围棋的下法就变得更加复杂。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四处游说,甚至在围棋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对待围棋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对其褒贬不一。在关于围棋的论述中自然也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日渐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围棋的后续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的士阶层起初是很不看好围棋的。《论语》里有记载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难成大事,做不了贤人。孔子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此但凡有人攻击围棋时,就常说类似的话。孟子师从孔子,自然对待围棋也持否定的态度。孟子甚至把下围棋的人算作“五不孝”之一。然而和孔子不同的一点是,孟子认为下棋时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孟子·告子上》里记载:“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大意为:学习围棋时只有专心于己方并致力于攻击对方,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一门深奥的艺术,须要心无旁骛才能学会,而且还指出这种技巧是可以习得的。这一观点对当时围棋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提到围棋,就不得不提一位有名的围棋高手了,他就是国棋的“鼻祖”——弈秋。弈秋是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位棋手,他精通棋艺,在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记载,弈秋大概是战国初期的人物,因为在《孟子·告子》中最早记载了他的事情。相传,当时有很多人想拜弈秋为师。后来弈秋收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学生专心学棋,上课时从来不开小差。而另一个学生完全只是冲着弈秋的名气来的,虽拜了师父,但也并未见其刻苦学习。上课时他总是往窗外看鸿鹄飞来飞去,一旦鸿鹄飞来了就拿弓箭射两下玩儿。结果可想而知,同样是跟着一个师父学习,一个学生学有所成,而另一个却未能领悟棋艺。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学棋要专心,下棋更应该专心。因为即便是弈秋这样大师级别的人物,下棋时分心也不能取胜。

还有一件关于奕秋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弈秋正在悠闲地下棋,这时从对面走来一个吹笙的人。美妙的乐声令人如痴如醉,弈秋听得入了迷,便走了神,侧着耳朵聆听着。而此刻恰恰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笙乐戛然而止,吹笙人已经走到了弈秋身旁,向他请教围棋之道,弈秋还未回过神来,一时竟不知如何对答。弈秋当然精通围棋之道,只不过此时的他注意力全跑到笙乐上面去了。

史书上的这些记载大致是想向人们传达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有专心致志才能下好围棋。

关于围棋还有一个成语故事——“举棋不定”,它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无法做出决断的状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就记载了这个故事。

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把卫献公赶下台去,另立他人当了卫国国君。宁惠子临死前才觉得自己做的并不对,想要挽回,于是把他的儿子宁悼子叫到身边,对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的儿呀,为父悔不当初,当初因父亲一时鲁莽无礼,竟驱逐了国君。现在我认识到了我的错误,后悔万分,只有你能挽救了,你帮我把卫献公接回国吧。”话音未落,宁惠子就含泪而终了。一直流亡在国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去世的消息后,便悄悄地开始实施复国的计划。他暗自派人和宁悼子取得了联系,并信誓旦旦地承诺,自己回国后一定会让宁悼子掌权,并且自己不再理任何政事。宁悼子为人单纯,听了之后很心动,于是就和大臣们在一起商议。然而大家都反对宁悼子把卫献公接回国来。因为大家觉得这样做很危险,怕卫献公报复。其中一个大夫规劝他说:“这就和下棋是一个道理,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待一个国君的废立更是如此,你如果犹豫不决是会招来灭族之祸的。”可是宁悼子不听大臣们的忠言相劝,硬是迎回了卫献公,结果反而被卫献公用计杀害了。这就是“举棋不定”的故事,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优柔寡断。这个故事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围棋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常见的事物,为人们所熟知。

作为中国的传统棋种,围棋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此后的各个朝代都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围棋高人,史书也记载了许多动人的围棋佳话,这些无一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