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色古香,春秋战国建筑知几何(1 / 1)

导语

建筑除了普通住房,民居外,其涵盖的范畴很广泛,还包括高台宫室、水利工程等。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距离现在非常遥远,但它建造了很多建筑杰作,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读史”的材料。而且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建筑技术,人的审美也能在建筑里面得到体现。

1.春秋战国时期的房子,古老而有神韵

现代的房子一般都是砖瓦结构,非常坚固,夏天为人们遮风挡雨,冬天为人们保暖遮寒。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一般是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呢?春秋战国时期的民居主要是木结构,与先前时代相比,较大的突破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之前,即使是代表当时最高建筑工艺技术水平的皇室宫殿,室内哪怕再富丽堂皇,也只是以木架作为主支柱,以草泥为皮,在屋顶覆盖茅草。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制造并大量使用瓦,而且还出现了瓦当。瓦当就是瓦背向上的滴水瓦的瓦头。瓦的普遍使用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的建筑上也使用了砖,据考古发现,人们在陕西扶风云塘的一处西周时期的灰窖内发现了大型陶砖,这些陶砖的质地非常坚硬,而且反面的四个角都有乳钉,估计是用来固定在墙外侧,从而更好地保护墙面。

斗拱是战国建筑艺术上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主要环节,它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可以承托木梁,在外又起到支撑屋檐的作用。斗拱分为“斗”和“拱”,“斗”是指梯形的垫木,横向伸出的木柄则为“拱”。有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斗和拱的组合,它们既是木质建筑结构和构造的基础,同时也表现出了缤纷多彩的装饰功能,奠定了其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从夏商周再到春秋战国,民居的建造已经非常完善了。当时的鲁国已经有了东、西二宫。鲁国宗庙的前堂称大庙,中央有重檐的大室屋,后面还有房屋,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孔庙,其格局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基本成型。与现代的三室两居的住房相类似,春秋时期士大夫所居住的宅院也含有三间房屋,中间的一间房屋叫作“堂”,是主人生活起居和接待宾客的场所,相当于现代的客厅。堂的左右是两厢房,堂后面则是卧室。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为礼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出现礼制建筑明堂,更对此后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寝以至民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社会上层室内起居受到礼制的约束。例如,室内的四个角就有尊卑之别。《礼记·曲礼上》提到“夫为人子者,居不主奥”,意思是指当儿子的不能在“奥”的方位。“奥”指的是室内的西南角。室内的四个角分别是“西南角的‘奥’、西北角的‘屋漏’、东北角的‘宦’和东南角的‘窔’”。“奥”的方位是祭祀门神、灶神等诸神的地方,又因为家长具有祭祀权,所以父辈在的时候,儿子这一辈的绝对不能处于“奥”这一位置。

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是中国汉族古建筑艺术发展的质的飞跃期,这时期的建筑构造越来越复杂,跟夏商周的简单建筑构造相比,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水平提升十分迅速,各种民居工艺技术蓬勃发展。

2.从《考工记》读懂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制度

《周礼·冬官·考工记》,又称《考工记》,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部官书,书中主要记录了奴隶社会各工种的制造工艺和质量规格,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匠人·营国》主要是围绕建筑方面来讲述的,记载了当时的建筑工艺以及蕴涵在其中的建筑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状况,因而它对后世具有较大的文献研究价值。

研究《考工记》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建筑特色,从而对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而且还可以对封建社会的阶级构成、意识形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透过《考工记》可以更加了解建筑设计,更加懂得建筑艺术的美,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考工记》中关于建筑的记载,来体会一下它所反映的建筑思想。

《考工记》在古代建筑方面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严格遵守礼乐制度。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始终崇尚礼乐制度。周朝制定的礼乐制度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等。礼乐制度不仅渗透在古人的思想中,而且在传统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如此可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已不满足于使用武力和法律,还要用礼制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约束,向人们灌输等级思想。

《考工记》中每一种工艺都富含鲜明的礼制色彩。就拿建筑来说,即使是同种功能的建筑也要根据身份等级的大小选取相对应的材质和装饰物来建造。皇城建立在城市中心,以突出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紧挨着皇城的自然就是一些空间比较宽阔、视野好、建筑华丽的贵族区;再往外围就是色泽较为灰暗的平民区。都城官员们的住所都是根据等级差异来分配的,所居住房屋的大小和装饰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丝毫不能僭越。建筑可以反映出人类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接下来咱们说一说《考工记》中蕴含的生态价值。古人比较看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考工记》中关于建筑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考工记》中记载了建筑修建的精妙,做到了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材料的选取十分讲究,也非常注重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建筑选址上,通常都会选择有山有水、有竹有松的地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古人在设计房屋时都会将自然因素考虑在内。他们对居住环境还是很重视的,人们必须遵守万物运行的规律才能够“与天调”,所以古人常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根据万物排列的顺序来建造房屋和城邦。

从古至今,房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人们遮风避雨和保暖。无论是豪华的别墅抑或是简陋的房屋,都是让人居住的。这也正是其实用性的体现。《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建筑设计以简朴为主,实用价值却非常高,最初修建的房子就是为了让人们居住,因而住房都是比较简洁的,且方便农耕。另外,房屋的修造还包含了人们对道德的崇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考工记》记载,在规划城郭的时候,用九经九纬的道路将整个城郭划分成九个方块。当时的井田制度大致也是如此划分的,这说明农业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出于保护皇宫安全的考虑,当时的皇城都有城墙包围,从而与外界分隔。整个都城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往往有许多,通常在城市中心位置,离平民区较远。郭城却只有一个,但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如手工业作坊、商业区。宫殿全都设在全城的最高处,这也体现出其较大的实用价值。最高处便于监视全城,同时还可以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体现宗法等级观念。

建筑,除了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外,还兼有艺术的追求。建筑是工艺技术与艺术二者的结合体。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不仅在室内装饰上注重细节美,而且还注意到整体的和谐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可以说为整个封建社会城市、房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虽然汉代后,在城市建设布局方面发生了些许变动,但仍然遵循了大致的规划思想和建造方法,比如建筑讲究对称的思想,宫城仍在最主要的位置建造等。

再来简单了解下常用的建筑材料。砖瓦在当时的发明和应用,可谓是极大地方便了建筑业,至今仍在建筑中使用。除了比较普遍的方砖外,还出现了空心砖和楔形砖。空心砖相比普通方砖,不仅轻便而且上面印制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很是美观。室内装饰也很精美,青瓦在屋顶覆盖上得到大量使用,到了晚期还出现了陶制的栏杆、排水管等。

3.春秋战国时期完善的排水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周天子已经无法管控局势,持续不断的战争带动了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融合和发展,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夏、商、西周三代的城市格局逐渐松散,而较严格的民居规划与管理体制开始建立。建立城都是为了守卫国君,建造城郭则是为了保护民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居民区逐渐集中在城郭里,而且郭城里有更明确的功能分区。

百姓要想安居乐业,环境必须适宜居住才行。因此,一套合理的排水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老天下雨不会看人脸色,说不准何时下雨,而如果路面低洼,雨水积聚,很容易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危险,比如发生人们落水遇难、疾病传染等事件。

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惠及全城的排水系统。根据考古发现,位于山东省临淄的齐国都城遗址、曲阜的鲁国都城遗址、河北省易县的燕下都遗址、邯郸的赵国都城遗址,以及湖北省江陵楚都纪南城遗址等地都发现了较完备的排水设施。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排水系统这么复杂的工程,在那么遥远的时代就能建造完成,真是不可思议。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排水系统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据考古发现,商朝安阳殷墟遗址内发现“T”字形下水道部件,与现代市场上出售的家用下水道“T”字形部件一模一样。这简直是几千年前的奇迹!

时代在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排水技术自然也就有了比商朝更为成熟的发展和进步。

春秋时期的《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窦,其崇三尺。”所谓的“窦”是指宫中的下水道。到了战国时期,城市已经出现陶制的排水沟渠,称为“陶窦”。陕西省咸阳市的东郊曾在考古挖掘时发现一座战国后期的秦都咸阳宫城遗址,属于高台建筑,在台面上就发现了比较完善的排水设施。

不仅如此,当时人们还对排水设施提出了自己的构想。《管子》里记载:“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由此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城市选址已经充分考虑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等各方面的需求。古代人侧重充分利用江河湖水和洼地,开工挖掘渠道,与天然水系共同组成发达的水系。

以齐国都城临淄为例,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有七万户人口,在城市的道路上,车轮相接,人们摩肩接踵,每一家的家底都丰厚富裕。大概估算一下,当时临淄城的人口已超过30万人,城内居民的富裕程度在所有诸侯国之中是名列前茅的。由于齐国是当时最富裕的诸侯国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自然也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临淄城建造在淄河和系水两条河流之间,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临淄城的南北墙外有城壕作为屏障,城市的东西两面有河流作为天然城壕,城内建造有全面的排水系统。小城内宫殿区的排水设施特别讲究,宫殿建筑的四周有卵石材料的斜坡,能够在下雨之后疏通积水。地下排水管道是由陶制材料制成的,截面为三角形或者圆形,安插好这些管道之后,院子里的积水便能从管道中流入城内的排水系统。据考古发现,整个临淄都城遗址有三大排水系统。其中有一段连通小城,纵贯大城西部的排水明渠,长度超过千米,宽度为20米。因为临淄城的西北部地势最低洼,所以人们在北墙西部和西墙北部设置了两个排水口,作为大型排水系统的终点。

建于临淄的大城西墙北部城墙下的石砌涵洞是临淄城内最绝妙壮观的排水设施。石砌涵洞长43米,宽7到10米,有3米深,是用天然的巨型青石堆砌而成的。石砌涵洞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个部分。在西墙的内外侧,进、出水道呈外窄内宽的喇叭口形,上面还构造了15个方形水孔。过水道在中间,一般穿过城墙,连接进出水道口。可见,当时的人们在建造排水系统时也没有忘记所处环境,过水道和出水道紧邻城外,为了不让敌人从这里偷袭,这两个水道内部的石块交错排列,小孔也不直通,只有水流通过,人不能通过,具有御敌的功能。

4.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内的高台宫室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动**的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现象为后世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等级观念。受等级制度的影响,当时各国逐渐形成了以国都为中心的区域生活圈,城市内建造了形态各异的建筑。不同的国都也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运输业也有了很大改善,各地区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就在这一来一往之间,间接地促进了各国城市建设的相互对比和竞争。各国的国都内建造了风格各异的宫室建筑,下面就来一一了解一下。

鲁国的国都是曲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化都市。当时曲阜的建筑呈椭圆形,总面积较齐国的国都小一些,大约10平方公里。市中心有大面积的土台遗迹,高达10米,大概是宫殿的遗址。城的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水河道和南北走向的道路。市场也在城北,四周环绕着各种类型的手工作坊。这一点是根据“前朝后市”“工者近市”的制度而建的。鲁国的国君是周公旦的后裔,因此这里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比较传统。郑国和晋国的国都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建筑格局不是很规则。郑国是由两座城组合而成的,分为东西二城。东城比西城的面积要大上两倍,主要分布一些手工作坊,而西城则是宫殿和官宦人家的住宅。楚国的国都郢都的建筑呈长方形。楚国国都设计了五座城门,因为城内有两条河流穿过,便修建了两道水门,方便船只自由地通过。楚国的宫殿在城市的东南方向。手工业区在东北和西南方向。魏国的国都安邑也是由两个城区组成,小一点的城是正方形的,位于大城的中心位置,而且也是宫殿区。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较高质量的建筑都讲究依山傍水。齐国的国都临淄就是紧邻淄水而建的。据考证,它是由大小两座城市组成的。大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4公里,城区内有各类作坊和纵横的街道。大城是居民生活区,小城是宫殿区,位于大城的西南方向,与城墙相邻。大小两座城的总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和其他诸侯国都城的面积相比,算是中等大小国首都了。当时临淄的居民达到了7万户,街道上的人和车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繁盛的景象。据考古发现,小城内有一个长5米、宽72米、高14米的夯土台,这大概就是文献中有记载的桓公台。

除了齐国国都之外,其他诸侯国的都城内也都有高台的建筑。比如,燕国国都内有五十多处大大小小的土台,赵国的邯郸有高台十多座。这些高台便是在战国时期非常盛行的高台宫室。

秦国前前后后一共有四个国都,其中雍城呈长方形,城内有四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和四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城里的宫殿规模相当大,足可见秦国的强盛。后来秦迁都至咸阳,一直到秦王统一天下而后灭亡,在这一百多年里,城市的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咸阳市东郊的一个高台建筑长60米、宽45米、高6米。高台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和地窖等部分组成,错落有致,那排场很是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此外,高台上还有陶制的排水系统,取暖、洗浴等设施也是应有尽有,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可见一斑。这些建筑受到木架结构特点的制约,因而大多都以夯土台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占地较小的木架。

高台建筑的历史悠久,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最初的高台建筑版筑城池。早期人们对上天都特别崇拜,这也是高台建筑在当时得以盛行的原因。人们登上高台以便离上天更近,高台是象征着人与天接洽的场所。此外,在当时的建筑水平下,只有高台才能满足统治阶级炫耀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的需要。

除了彰显诸侯国君的权势和地位,以及使宫殿看起来雄伟壮观之外,建造高台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众多,矛盾冲突自然也难以避免,因而战争变得很频繁。夯土筑城有利于加强国防,起着保护各国的作用。由于高台高高在上,所以若是有敌人来偷袭,可以远远地侦查到,以便提前做好应战准备;另外,由于高台很高,也不容易被敌人一下子攻破。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弥补当时建筑水平的不完备,高大的夯土台可以建造很多层,争取更广阔的空间。

关于高台建筑,还有一个有趣的成语典故,那就是“债台高筑”。相传战国后期,东周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号召六个国家一同出兵讨伐秦国。周赧王大费周章,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向国内的豪绅们借钱筹集军饷。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征集了数千人的部队。然而,其他六个国家对此事并不是很积极,渐渐地,攻秦计划也就不了了之。周赧王不仅自己倾家**产,还四处欠债,被债主们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无计可施,只好躲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来躲债。这就是“债台高筑”的由来。

5.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什么对后世生活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呢?还真有,来看一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水利工程吧。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可以说,它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水利工程了。不仅如此,都江堰至今仍在使用,享有“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样一个美名。都江堰如今也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据考证,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李冰父子当初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是防洪灌溉,时间一长,这一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物产富饶的“天府之国”。现如今,都江堰的灌溉区已覆盖30多个县市区,面积近千万余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时间最久远、唯一现存的、正在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郑国渠并不是当时的郑国修建的,而是战国末年时由韩国的一名叫郑国的水工在秦国修建的。郑国渠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建成,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它西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长达150公里,是关中地区建设最早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在动**的战国时期,除了满足灌溉需要,修建郑国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当时,建立统一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实力相对强大的诸侯国都渴望称霸天下,因而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关中作为秦国的属地,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在诸国争霸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想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当时秦国正处于强盛的时期,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韩国作为秦国的东邻,已经到了相当虚弱的地步了,随时都面临着被秦国吞并的危险。韩桓王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自己国内一名出色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去秦国,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辟一条灌溉渠道。这看似是为发展秦国的农业,其真实意图却是要一点一点地消耗秦国的实力,使其无暇顾及东方。

本就打算发展水利的秦王,轻易地就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立刻召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颇为浩大的工程。然而,韩国的阴谋最终还是败露了,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却说道:“起初我的确是做了间谍,但是渠道建成之后对秦国也有利啊!我为韩国朝廷效力不过才几年的时间,却替秦国创造了千秋万代的功绩。”好在秦王是位比较有远见卓识的君王,认为郑国说得也算在理,并且秦国在水利方面的建设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的协助,于是秦王还是重用了郑国,数年后最终建成了全渠。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数百年来起到了灌溉的作用,更在于它首次开了引泾灌溉的先例,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安丰塘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中部,古称芍陂,古时便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享有“天下第一塘”的美誉。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它比都江堰、郑国渠的建成还要早上三百多年。安丰塘的堤长大概有25公里,面积大约有34平方公里,存水量将近一亿立方,灌溉面积约7万公顷。相传,安丰塘是春秋时期,由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等方面曾起到重大作用,促进了楚国经济的繁荣昌盛,为楚庄王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对子孙后代更是大有裨益。安丰塘从古至今都可以说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安丰塘不仅选址科学,而且布局很合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来,安丰塘作为一项水利工程,带动了当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甚至逐渐衍生出了绿色农业、田园观光、水神祭祀、灌溉治理等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陂塘文化。值得人们欣慰和自豪的是,它也进入了世界灌溉遗产名录,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漳河渠可能大多数人并不曾听说过,但是提到西门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西门豹就是漳河渠的修建人。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当时的邺城屡遭水患,巫婆勾结丞相,假借河伯娶妻来榨取人们的钱财,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于是西门豹利用巫婆等人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让人们相信根本没有河伯,破除了迷信思想,使广大百姓得到教化。漳河渠的灌溉区域在漳河以南,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门豹根据不同高度的河段,在漳河上修筑了12道拦水坝,每道拦水坝都向外引出来一条渠。一共有12条渠道,灌区面积将近十万余亩,故漳河渠又常常被叫作“引漳十二渠”。他在当地不仅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推行了“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邺城没过多久就变得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东北的重要阵地。西门豹治邺有方,关心民生,因而颇受人们爱戴。

这四大水利工程都凝聚着祖先的智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它们本身存在的意义就很重要,蕴涵的精神也值得人们

学习。

6.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

园林不是自然风光,而是人们为了满足游玩的兴致,依靠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一种人造景观。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一直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也就是说,尽管是人造美景,但也要看起来与自然美景相差无几。我国的园林艺术是一门集文学、书画、雕刻、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民族风格很明显,具有超高的艺术水准。

中国的园林起源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文王以前的时期。据《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有一个地方叫玄圃,登上后,人们的愿望就能灵验,可以求得风调雨顺。这个地方被人们当作上古时期天帝的住所。玄圃里山水结合,慢慢地成为后世建造园林时模仿的范本。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这句话明显地反映出,至少在帝尧时期,君王就已经开始为享受和娱乐而建造园林了。到了周朝,君王对园林的钟爱有增无减,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周朝规定,天子可以拥有一百里的园林,诸侯则可以拥有四十里的园林。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承认了诸侯建造园林的事实。既然朝廷认可、允许,诸侯都开始热衷于建造游乐的园林。于是,很多出色的园林景观就此产生。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有名的园林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碣石宫。在曹操所作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让人们熟知碣石宫。由此诗我们便可知,碣石宫建于海滨,是一个观海的好去处。碣石宫总体呈长方形,位于海岸附近,有一半的夯土台埋于地下。碣石宫的规模壮观,属于高台、多级式建筑,建筑的布局合理井然。据史书记载,碣石宫为当年秦始皇举行求仙活动之地,可见碣石宫在当时的园林中的地位之高。

其次,不得不提的便是端木叔私园。《列子》记载了一个叫端木叔的人,这个人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后代。他的祖先受到孔子的庇护,赚了不少钱。到端木叔这一代时,他的财富无人能比,即使与齐王和楚王相比也毫不逊色。端木叔一家也很有修养,所以,他们受到当时名人的尊敬。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多园林中,这是唯一一座私人园林。据说端木叔的园林有很多高楼,院子也很深,园林内有亭台、水渠和池塘,当时的社会名流经常会到他的园林饮酒聚会。

另外,吴王夫差的姑苏台也是不容忽视的园林。相传,夫差的姑苏台是为西施建的。夫差宠爱西施,就为西施修了不少园子,姑苏台就是其中之一。吴国位于长江以南,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奇林怪石。姑苏台中的岩石崎岖,山峰优美,具有一定的江南园林风格。姑苏台的宫殿都建在山上,方圆千里都是园林。园林的布局宏伟壮丽,根据山峰的地势而建造。不幸的是,姑苏台最终毁于战争之中,被勾践烧成了废墟。虽然姑苏台已被烧毁,化为废墟,但是姑苏台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把江南园林的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一定不能忽视周文王的灵囿、灵台。周文王灵台是整个开放的园林风格。周文王的园林虽然不是最早的园林,但灵台的美却受到后人的赞誉。这座花园完全是人工挖掘的,园内有各种珍禽异兽,花草树木终年繁茂。

云梦泽是位于楚国的一处充满浪漫色彩的地方,曾多次在屈原的《离骚》中出现。章华台便是这里的一座园林,一直被后世称颂。章华台是由楚国灵王在云梦泽的水边建造的,据说面积达220万平方米,其规模与城池的规模相同。该园林有三面接近水域,接近水域的地方自成一派景观。这个水域可不是依靠下雨得来的,而是工匠们开凿汉水引流灌进来的水。楚灵王就经常在这个园林内游玩,他的臣子和宠妃也常伴随其左右,在这里尽享歌舞升平的快乐。由此可见,这园林内想必一定是葱绿繁花相映成趣。

魏国也有很著名的园林,名为“梁囿”,建造于魏安釐王时期。梁囿位于魏国都城宫城的西北方向,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建筑十分考究。园林内种植着种类繁多的花木,还养着很多麋鹿。魏王就经常到这里游玩享乐。园林内还有很多池塘,树木繁茂,松鹤在树下休息,池塘中还可以划船。

要说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王侯园林,就必须提到被誉为“华夏第一园”的淇园。从淇园的名称来看,就能想到它应该建造在水边,园林内有竹林,景色很美。关于竹林的景色,《诗经·卫风·淇奥》中记载了“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等词汇来形容淇园的美景。之所以说淇园是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园林,是因为在它之前的所谓园林其实是王侯为狩猎而围起来的园囿,并不是真正修建的园林。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占地面积广,看起来很雄伟,十分有气势。中国园林凝结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通过人工建造的方式,将自然美景、鱼鸟花草与人工建造的亭台楼阁相结合,缔造出一番别致的美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又能舒适地坐在亭子里聊天、乘凉、吃果子,十分惬意。

中国园林的建造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建设的**,后人则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变,将园林建造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