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工程爱国,以人为本,蔚为国用(1 / 1)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1916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北洋大学等校教授、系主任、校长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三十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卓越贡献。曾主持设计并修建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杭州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并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茅以升在唐山路矿学堂学习5年,整理笔记有二百来本,近九百万字。

茅以升10岁那年过端午节时,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没有去。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小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与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好几本。

少年茅以升爱桥,凡读古诗文,有关桥的文句便摘抄成册;见到有桥的图画也剪贴归集。

茅以升幼年看祖父抄写杜牧《阿房宫赋》、王勃《滕王阁序》等,每抄一句他念一句。全文抄完后,他竟然能从头至尾背诵下来,一字不错。祖父对他说:“读书务求其通,读一句便得一句之用。”他还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余位。有一次学校新年晚会,他就登台以背圆周率为节目。

为锻炼记忆力,茅以升每天早上就站在河边背诵古诗文。河面上,风帆往来,渔歌阵阵,他却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沉浸在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海洋里。天长日久,他不仅背熟了许多古诗文,而且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一天,他爷爷用毛笔抄写古文《京都赋》,茅站在一旁默记。等爷爷搁下毛笔,茅竟然把全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茅以升不仅背诵古诗文,而且还不畏枯燥背诵那些抽象的数字。有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把圆周率近似值算到小数点后一百多位,就决定用背诵这些枯燥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于是,他一节一节地来记这一长串阿拉伯数字: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尽管很难记,但从小数点后十几位到几十位,直到一百来位,他硬是熟练地背了下来。在他八十高寿时,他还能奇迹般地背诵少年时代记下的这一百多个数字。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时,倡导由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据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打分。若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出,就给满分。

茅以升在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时,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大桥中一个个技术难题。该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通车。同年12月23日,为阻止日军攻打杭州,茅亲自参与炸毁了它。直到抗战胜利,茅又受命组织修复,1948年3月再次通车。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己设计与施工的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大桥,而且是一座公路与铁路两用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