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你的文章管了天”,蔚为国用(1 / 1)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等职。1934年与翁文灏、张其昀等人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新中国时期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竺可桢3岁时与父亲去镇里玩,父亲教他念各家店铺招牌上的那些字,回来时他竟都能记住。

竺可桢每天用工整的蝇头小字写日记,数十年如一日,从无中断。他早年的日记在浙江大学西迁时丢失了,今存有自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的全部日记,共40本,约八百万字。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中国现当代历史与气象文献。

竺可桢把自然科学知识引入版本校勘。他说,“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的《凉州词》)在严格意义上应作“黄河直上白云间”。

竺可桢研究物候学,曾引用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明长江与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米处,不但无夏季,也无春秋,即长年是冬天。

1920年秋竺可桢改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讲授气象学、地理学等。这年冬天,在南京师范学校基础上开始筹建东南大学。1921年竺可桢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有关东南亚台风、天气类型、历史上气候变迁和阐述发展科学地理学等一系列专著。

竺可桢在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有两个非常经典的教育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我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我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1912年竺可桢与胡适两人相遇,打起赌来。因竺从小身体就差,胡认为他活不过60岁。竺问:“我要是活过60岁怎么样?”胡爽朗地回答:“你要是活到60岁,我在你60岁寿筵上,当着所有亲友的面给你磕3个响头。你要是比我活得还长,可以在我的尸体屁股上踢一脚。”“行,你可得记住今天说的话啊!”竺说。后来竺活到1974年,享年84岁,在北京溘然去世。直到去世的前夜,他还在坚持写日记。而胡仅活到1962年,享年71岁。

但由于这两位朋友,后来一位在大陆,一位在台湾,所以竺六十大寿时,胡没有机会给他磕那3个响头;而胡逝世时,竺也没有在他屁股上踢一脚。竺在日记中感叹:当年胡适这个聪明人曾预言自己将早夭,但终成一句妄语。因从那以后,竺极其重视身体健康,也因此爱上了体育运动。

1964年竺可桢发表《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后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到中南海谈话,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一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