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生(1901—1980),天津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国卓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年家贫,曾在天津城里当学徒,自学成才。酷爱读书,尤其对报纸感兴趣,后在《益世报》副刊发表《新新年致旧新年书》。1928年任天津《商报》总编辑。1929年进入《大公报》任编辑,1935年任该报主任,1941年任该报总编辑,1949年任该报社长。建国后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王芸生少年时在一小布店当学徒。晚上伺候老板睡觉后,他就在炕桌上摆一只空肥皂箱,内放用蜡烛头制成的小烛,点燃读书。
1925年五卅运动中,24岁的王芸生和天津各洋行青年员工发起组织“天津洋务华员工会”,被推为宣传部长,主编工会周刊。因鼓动爱国情绪,进行反帝宣传而受通缉。1926年3月被迫停刊,南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副秘书长,同时与共产党人先后主办《亦是》《猛进》等周刊与《和平日报》。
1935年王芸生一跃成为著名的天津《大公报》编辑主任,仅在张季鸾、胡政之两人之下,排在第三位。
王芸生为《大公报》写社论都是晚上所赶。写了一张稿纸就拿去排字,再写了一张又拿去排字。等到他的社论写好了,前几张小样就出来了。等到前几张小样看好了,最后一页小样也就出来了。
王芸生主持《大公报》时经常发表言辞尖锐的政论,引起一些人谩骂。王毫不在乎地对旁人说:“他们左面也要打倒我,右面也要打倒我。其实我本来就是倒的,又何必怕打?”
王芸生在1946年曾著文《论曾国藩》,说曾打败太平军,在海禁大开之时稳固了传统的顽固和迷信,至少使中国现代化延迟了五十年。此观点对是错?支持者并不多。
王芸生主持《大公报》时,每逢有新记者来社工作,总要大谈一番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记者。他说,作为一名记者,学识其次,人格第一。因为新闻记者的一言一行,对社会有极大影响。
王芸生曾说过:“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来看,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是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一个能恪尽厥职的新闻记者,他须具备几种异乎常人的条件: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的勇干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此外王还告诫人们:要“努力做一个有灵魂的新闻记者”,这样才无愧于“无冕之王”称号。否则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无魂之鬼”!这些话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1949年后王芸生曾违心写下长篇回忆录《1926年到1949年的旧大公报》。王芝琛说:“后来我看了,简直是心惊肉跳。那就是往他自己和《大公报》头上扣屎盆子啊,一盆一盆的!”有知情人士告诉过王芝琛,当时某领导人曾私下指示:“不把《大公报》批倒批臭,无产阶级新闻观就立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