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1895—1944),江西余江人。近现代著名记者和出版家。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2年在黄炎培等人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提出“办一份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做喉舌的刊物”,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1936年与沈钧儒等人被当局逮捕入狱,成为“七君子事件”主角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邹韬奋除业务时间的写作外,每天自定要写两千字,在病中也坚持不懈。
邹韬奋阅读有个好办法:特别为自己所喜欢的文章,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次;最最喜欢的,一偷闲就常看。
邹韬奋创办《生活》周刊时,曾使用各种笔名撰写各种专栏文章,甚至包办校对、跑印刷厂。
20世纪30年代《生活》周刊的刊名,原为邹韬奋手笔。若干年后再请他重写这两个字,但写了多遍,却与以前写的大不相同。倒是该店经理徐伯昕所写的冒牌“生活”两字,反而相像。
1935年邹韬奋回国后,即主办新刊物《大众生活》。稿件发出之后,他每日总要有几次到印刷厂去看工人排版和出版样。
1936年11月邹韬奋被当局逮捕。在243天的牢狱生活中,他完成的著译文稿共有三十多万字,其中包括自传《经历》。他还将自己在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笔记,整理为《读书偶译》。
邹韬奋下笔万言,但到市场上购物却不会数铜板,只会一个一个地计算。他也不会乘电车,不知道到什么地方该乘什么车。因此茅盾曾说他有些“天真”。
邹韬奋对学生很严厉。上他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上讲台站;第三次答不出,罚上讲台的桌子上站。
邹韬奋说,自己当初选择做一名新闻记者,还是“在小学最后一年就在心里决定了的”。
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因揭露时任交通部部长王伯群的贪污罪行,王即派人携带十万元钱前来捐赠。邹立即严肃地说:“王部长如真的愁这十万元巨款无处花费,我建议不如捐献给仁济堂。”来人听完,大窘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