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报纸以报告新闻为原则(1 / 1)

戈公振(1890—1935),江苏东台人。现代著名新闻学家、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20世纪30年代著名新闻记者。早年在一些报社任编辑至总编,1921年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成立时任会长,1925年后在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讲授新闻学,1927年出版《中国报学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病逝但死因成谜,疑为国内外反动势力所暗害。其著作《中国报学史》最早论述中国新闻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泛新闻学论,开创全面系统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文献。其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最大贡献,就是第一次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

戈公振的书斋里堆满了各种报纸,四壁也贴满了各种报纸。戈作书细如蝇蚁,尺素之纸可作几千字。

戈公振以其所著《中国报学史》而出名。在临死前,他仍以该书未能修改成白话文为遗憾。

戈公振对时任上海《商报》记者陈布雷说,报纸的评论“颇如吾人颜面之有眉”。陈强调道:“评论岂止是眉,应该是报纸之目,如为人画像,若双目有光,则全神皆振。”

在编辑思想上,戈公振提倡一种“大编辑观念”,认为报纸编辑不仅要考虑到新闻的编排,而且还要考虑到新闻、评论、广告的编排达成和谐一致,同时还应该在新闻、评论和广告的编辑中体现出整个报纸的编辑方针。将此三者统一起来进行考虑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于报纸的浓厚兴趣。对此,戈借美国名记者韦廉之的话说:“新闻、评论及广告各栏,务求能引起阅者最浓厚之兴味。愿我国报业其注意之。”戈正是立足于这种办报思想,对新闻、评论、图画、广告等的编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戈公振看来,报纸根本要素在于新闻。他提出:“故报纸之原质,真可谓为新闻。”又说“报纸以报告新闻为原则”。因此他对于新闻的编辑尤为重视。为掌握当时报界新闻编辑现状,戈分别选择京、津、沪、穗、汉5个城市的报纸,在进行新闻篇幅和内容的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报纸所载之新闻,苟以充篇幅而已。叙一事也,常首尾不具,前后矛盾。同一事也,而一日散见二三处,无系统,无组织,浮词满纸,不得要领。”在他看来,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访员不研究记事之法,以抄录为范围”;二是编辑不负责,“不为读者着想,以省事为要诀”。对此他感叹道:“报纸材料少,固不足以餍读者之望;有材料而不善编辑,直如衣锦夜行,在报馆尤为极大之损失。”

1932年国际联盟派李顿调查团来我国东北和上海调查日本侵华真相。戈公振以记者身份随调查团去东北,冒死深入沈阳北大营,了解日军情况,向国民昭告,发回大量通讯和文章,在报纸上刊登后,产生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