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治事不可不读书(1 / 1)

钱基博(1887—1957),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钱钟书之父。早年参加革命。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任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1923年后任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无锡国专、光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等校教授。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教授。

钱基博16岁便在梁启超主编之《新民丛报》上发表长达四万余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又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评论古今文章流变的长篇论著《说文》。

钱基博撰《中国文学史》,于杨云史之诗极为推崇。唯涉及其历史则加以评论,因杨曾任吴佩孚秘书长。所以有联语称:“弹冠新朝,而未忘故国;委身强藩,而特多阿谀。”

钱基博谓文学与科学、哲学不同:哲学解释自然,科学实施自然,文学描写自然。

钱基博对国文教学提出新改革方案,将国学课程分为3大类:诵读学程、整理学程和训练学程。这个改革方案,重在阅读古籍原著,重在学生基本功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民族性,陶冶学生人格,通过严格读写训练来加以贯彻。根据上述课程设置,钱基博又制定了各门课程学时并区分了必修、选修。一、二年级基本上是必修课;三、四年级基本上是选修课。所开古籍都用原书。

钱基博称中国读者必读之书应为“四书”和“通鉴”。他说,读“四书”以穷其理,读“通鉴”以识诸事;“四书”以明内圣外王之道,“通鉴”以极人情世变之幻,则庶乎本末兼赅矣。

1909年江西提法使陶大均看到钱基博文章,“骇为龚定庵复生”,遂招之入幕,那时他年仅 22 岁。钱被陶招为幕僚后月薪白银100两,待之如上宾。民国二年,直隶都督赵秉钧、江苏都督冯国璋皆赏其才学,招他为秘书,他毅然谢绝。后入教育界,曾任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校教授。

钱基博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他读书治学注重对学生国文基本功训练,从门径上指点之,特别是注意方法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用他的解题及阅读法来指导学生学习。钱教人读书,采用桐城派“诵读”“圈点”之法。

钱基博记日记绵延达五六十年,共五百余册,取名为《潜庐日记》,然“文革”中被查抄焚毁。钱说,读书尤当知如何读。读书不可不知文,治事不可不读书。且治事,且读书,则体验益切,而见理益明。钱曾写有武侠短篇小说几十篇,每篇仿涨潮《虞初新志》例,并附作者自己的评论。

钱基博是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精神境界很高。建国以后,钱将五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1952年他又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古货币、书画等文物两百余件捐赠给华中大学历史博物馆。此外尚有碑帖字画一千余件、方志一千余种,悉数赠予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江苏泰伯文献馆。他不把这些宝贝留给儿子,却造就了同样淡泊名利的一代鸿儒、“文化昆仑”钱钟书,留给世界一个文化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