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1881—1940),祖籍湖北浦圻,生于广西桂林。近现代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大夏大学、广西大学创建人和首任校长。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并任秘书长。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中国获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回国后任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与教育部总长等职。1924年开始淡出政坛,将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校校长。以其改造中国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在中国第一个翻译《物种起源》。
马君武与居觉生曾在上海杨行乡居,同时经营农场,也亲自体验农民耕作。为此谢无量有诗赠马:“不信堂堂马居士,种田担粪了平生。”
马君武谈论学问,自写有屏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了之,为章之,笃行之。”其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
马君武学习刻苦勤奋。他每天必著作或翻译一两千字,并看书两小时,数十年如一日,除去生病外从未间断。他于1900年在广州学法文,未及一年就能写亦能译了。
马君武曾为学生书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马君武读书极快,写作也可分心。有一天在上海寓所,陆丹林来聊天。因为这时他正忙着赶写一篇稿子,于是左手拿烟,眼观原文;右手执笔,边翻边写,一气呵成,而又悠闲地和陆谈天。
马君武能通读日、德、英、法等语种之书,但他却最恨中国人在同伴中说几句外国话哗众取宠。有一次,他竟为此在电车上与一个不相识的人吵了起来。
马君武曾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善于诱导学生,常隐其意而不直言。一次,一个对国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请他题字,他欣然写道:“则以学。”学生说:“您忘了写‘文’字。”马笑而答道:“你也知道国文课的‘文’字重要啊!”
马君武任广西大学校长时,一日巡堂,见某教授未到,询之,谓乍得急病,即召医驰治。马又进教室,询知该课授有机化学,即按照书本逐段登台说教,竟较原教授讲得更为明晰。
马君武由日人宫崎寅藏介绍得识孙中山,极为兴奋。他推崇孙说:“康梁过去人物,孙公则未来人物也。”
马君武对严复“信、达、雅”的翻译信条并不苟同,曾云:“求雅而曲用成语,或者成语有时而穷,则以文害意;求雅反而缺信难达,为害反大。”故马所译多以文言为本,有成语才用成语。而所译剧本歌曲则洗炼明晰、沉郁顿挫,使演唱者无有揣摩之烦,即看即用。
马君武文、理两科都很好。他在任中国公学校长时,学生朱经农评价他:“凡是校内功课,没有一门他不能教的。”
马君武在中国公学任校长时,有文章把其姓名对以达尔文(古代“达”可解为“羊”)。有人问马是否在译《物种起源》时故意将作者Darwins译为达尔文,或因在日留学时佩服达尔文而改名君武。马笑答:“两说均不错。”
马君武曾化名罗孝高,翻译日本柴四郎《佳人奇遇》,逐期刊载于横滨《清议报》。其中有一段涉及中国革命党人的反清故事,为康有为所见,特严饬将此一节删除,不许登出。
马君武译拜伦诗作《哀希腊》,目的是在鼓吹民主革命,故多篡改原意。胡适称其失之讹。
马君武向《新民丛报》投稿,他的哲学理论颇受欢迎;但因发表多篇后,收不到稿费,便不再想投稿。主编梁启超深以为忧,乃伪托有罗孝高其人化名“羽花女士”,以写艳侠小说和艳情诗见长。当刊出多篇后,喜好艳侠小说的马信以为真,遂努力撰稿,致使稿源不乏。
马君武为学生写字,来者不拒。有次他为某学生写字,写了一条上联后,那学生讨好说:“马先生的字就好像于右任先生写的一样。”马不悦道:“不好说于右任的字像我吗?”把笔一搁,坐在沙发上,不写了。
马君武捧小金凤桂剧,有人作联讽刺之,另有报纸批评在娱乐场中燕舞莺歌的人。马看后颇不高兴,找该报社长韦永成说,“戏剧也是艺术”,要他更正。韦很机警,说:“马先生,更正不要紧,不过更正后更出名。本来是不相干的社论,泛指哪一个人,更正时怎么说?含糊过去就算了,越更正越有痕迹。”马想想也对,说:“算了!算了!”
马君武和程善之在《中华民报》社时,经常对弈。马棋艺低下,棋品亦不甚佳,每次下棋必悔。久之,程思一法对付马,即马悔一子他也得悔一子。往往每局各连悔十至二十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