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之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级任教师毛老师。毛老师罚沈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他昨天到哪里去了。沈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他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毛老师耐心说服教导一番后,沈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第一次对书发生趣味、得到好处是5本医书,从中知道鱼刺卡喉时,用猫口涎液可治愈。他第二次对书发生趣味、得到好处是读《西游记》,培养了他的幻想。他说,使我明白与科学精神相反那一面种种的美丽。第三次看的是一部兵书,本来他认为可以世袭云骑尉,但读后有了一个转变,发现自己已没有拘束别人的兴味。沈说:“这三种书帮助我、影响我,也就形成我性格的全部。”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因藏书太多,在客厅和一间书房里都以肥皂箱叠成各式书橱,而每本书都以白纸另作封套,再写上书名和作者。
沈从文为人书写楹联,有时署名用“上官碧”或“上官紫”。
沈从文创作,自称能在一件事上发生五十件联想。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很少写应景文章。一次,有人问他对于写作的态度如何?他回答说:“写自己所知道的,宁可少写,但千万不可滥写。”
沈从文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教书时,第一次上讲台,看见台下学生挤得满满的,他涨红了脸,好半天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讲堂,看见你们人多,害怕了。” 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校长胡适耳朵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沈从文经常向相熟的报刊编辑推荐学生习作。为节省邮资,他大都把原稿纸边裁去后再寄出。
1946年湖南遭受特大旱灾。湘籍作家沈从文在昆明报纸上刊登启事,立下心愿,卖字赈灾。启事中写道:“湘灾严重,死亡太多。我会写几个草字,想义卖100件,全部作赈灾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