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第一位食蟹的人(1 / 1)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文学家、文学史家、翻译家。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1949年后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物局局长、国家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出版《中国文学研究》3卷。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郑振铎早年好学不倦,但买不起书。他说:“我要看书,总是向人借。”后来在许地山处翻到一本日文版《泰戈尔诗集》,该书吸引了他。许还向他介绍泰翁的《新月集》,就此郑开始译诗。

中国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是郑振铎。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他译的列宁著作《俄罗斯的政党》(现名《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

1922年郑振铎主办上海《儿童世界》杂志,一年就进行了3次大改革,刊物以图画为主体。他在短短3个月里亲自为幼儿写了22篇图画故事。

郑振铎创办《儿童世界》杂志,但发刊词分别刊发在比它早几个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文学周报》上,而《儿童世界》却并不登载。

郑振铎编写《文学大纲》,其中日本部分是谢六逸所写,苏联部分是瞿秋白所写。

郑振铎曾在日记中制订一条读书方法:读书毋草率,每读一书必一页一页读过;随有所见,即做札记。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有关敦煌卷子的部分,乃是许地山根据他的需要,到英国伦敦图书馆找来的。因该馆不准携带纸笔入内抄录,许只好先默记,后再凭记忆写下,寄回中国。

郑振铎对中国戏文研究的起源长达七八年,认为它是从印度输入,但无文字依据。后温州古寺发现梵文写本,经陈寅恪辨明是印度剧本《梭康特拉》,方下结论。

郑振铎是中国介绍希腊神话的先驱者。在这之前,很多人都不敢尝试,生怕会得到诽谤,以为一切迷信都是它造成的。郑说自己要成为这个“第一位食蟹的人”。

郑振铎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福建籍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集。他自然是每次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里,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当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个叫黄世瑛的,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主事。像她这样的千金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又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但遗憾的是,由于黄自己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最终以失败告终。

Tip:收藏+分享大家小史:近代大师那些事儿,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