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公孙弘自从再次为官以后一帆风顺,官职如同坐火箭一样向上飙升。他为人表面上温文尔雅,不管见谁都是笑呵呵的应对,可实际上却是一个笑里藏刀之辈。只要有反对他的,他便会在暗地里下黑手,或者将其赶走,或者直接弄死。
这不,刚将主父偃弄死没多久,他便又将黑手伸向了董仲舒。
话说自从董仲舒被贬为中大夫以后,再也没有什么作为,除了每日研究学问以外就是在官场上混日子而已。
因为董仲舒极为信奉“天人感应论”,所以只要有什么天灾就总往皇帝身上扯,这也为汉武帝所不喜。
还记得之前长陵园的自燃事件吗?就是因为这事儿,董仲舒便开始在家写奏章,主要意思就是说本次的自燃事件全都是汉武帝国政处理的不好才导致的天降灾祸。
可当董仲舒写完以后却感觉这奏章有可能会让汉武帝愤怒,进而威胁自己的生命,所以奏章虽然写完了,但并没有递上去。
可你要是觉得这东西有危险你就赶紧烧了呀。人家董仲舒不滴,还收藏起来了。这就为自己埋下了灾祸的伏笔。
后来,主父偃前来京城发展,被汉武帝所器重,因为董仲舒是当时大儒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主父偃不管是出于什么都要来拜访董仲舒的。
可巧的是那天董仲舒没在家,主父偃又是汉武帝新进的红人,下人不敢得罪,便将主父偃请到了董仲舒的书房里等候。
主父偃早就知道董仲舒是当代大儒,所以对他的作品非常憧憬,便一件一件的翻看董仲舒的书籍。
可巧不巧的是翻着翻着主父偃就把董仲舒当初的那篇奏折给翻着了,然后这小子也不再等董仲舒了,而是拿起奏折便前往汉武帝那边告状,以此来换取汉武帝对自己的宠幸。
结果,汉武帝真的怒了,不过他没有第一时间收拾董仲舒,而是将在朝中为官的董仲舒的学生全都叫到了一起,并将董仲舒的奏章拿给这些学生们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些学生不知道这篇奏章是自己老师写的,所以都说写奏章的人非常愚昧,不知所谓。其中有一个叫吕步舒的还要汉武帝将此人交给廷尉治罪。
妥妥的!等的就是你这句话了。
于是,汉武帝应吕步舒所“请”,直接将董仲舒拉到廷尉署治罪。
那张汤就是汉武帝一鹰犬,凡事都要看汉武帝的脸色行事,所以看到董仲舒的奏章以后二话不说,直接便请汉武帝将董仲舒判处死刑。
可因为董仲舒怎么说都是天下大儒,所以汉武帝并没有弄死他,反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中大夫的职位(就是敲打一下)。
自此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玩儿什么天人感应了,汉武帝也越来越瞧不上董仲舒了。
按说,如果这样下去,董仲舒大概会在中大夫的位置上干到退休吧。
可多年以后,公孙弘火了,成为了大汉丞相,董仲舒受不了了,因为公孙弘和董仲舒都是研究《公羊春秋》出身,董仲舒是这方面的宗师级人物,而公孙弘呢?在董仲舒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半吊子而已。这样的人爬到自己的头上,董仲舒怎么可能不生气?再加上公孙弘凡事都要迎合汉武帝,哪怕心中有不一样的主张也不敢坚持,这就更让董仲舒所不喜,所以逢人便诋毁公孙弘,说他是一个奉承献媚的奸臣。
要知道,董仲舒为天下大儒,他的每句话都非常有影响力(这也是汉武帝不敢杀他的原因),甚至都会被天下儒生奉为经典,他说公孙弘是个奸臣,那公孙弘还能好的了吗?
所以公孙弘听闻此事以后极为愤怒,就想借他人之手弄死董仲舒。
那时候,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刘端为人特别的凶狠残暴,曾经数次派刺客谋杀朝廷派去的两千石高官,汉武帝虽然心中知晓,但一来那是自己的哥哥,二来人家做事情滴水不漏,没有证据,就一直没管。
所以公孙弘认为,只要派董仲舒前往胶西国,早晚会和刘端发生矛盾,然后就可以借刘端之手除掉董仲舒。于是便找到汉武帝奏请道:“陛下,胶西王在封国之内屡次犯法,如果再不教化就有可能会发生大错了。”
汉武帝:“你说这些我知道,可谁才能教导我那大哥呢?”
公孙弘:“中大夫董仲舒为当代大儒,学生遍布天下,教育经验极其丰富,由他前往胶西国担任国相,胶西王定会被他感化。”
汉武帝觉得有理,便命董仲舒前往胶西国担任国相。
而事情果然如公孙弘所料。
一开始的时候,刘端敬董仲舒是当代大儒,对他还比较恭敬,但处的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刘端对待董仲舒的态度就越来越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董仲舒当然了解刘端的揍性,怕被他派人暗杀,同时知道自己不是公孙弘的对手,便是回到长安也保不齐被他整死,所以上书汉武帝,请求告老还乡。
汉武帝呢,准了。
于是,自此以后,董仲舒只在家安心读书教学生,从此再也没有涉及过官场之事。
主父偃死了,董仲舒被赶走了,公孙弘又把目标对准了汲黯。
汲黯这人之前咱也说过了,属于那种看你顺眼和你掏心掏肺,看你闹心和你上纲上线那种人,所以哪怕是担任了主爵都尉以后依然改不了他的脾气。他根本就容不得别人犯一点过错,不管是谁,官居何职,只要犯错了汲黯就要参他!
在当时,公孙弘和张汤都是汉武帝身边最红的人,而这两个人汲黯一个都没放过,全都参过(不知各位读友是否还记得,之前汲黯就曾在廷议之中当着众人的面骂过公孙弘)。
当时,公孙弘虽然高官厚禄,但却为人简朴,除了自己的官服以外,所有的衣服都用低等布料缝制,就连自己的被子也是破布所制。
他的那些穷亲戚们全都靠公孙弘所供养,自己却吃的非常简单。
最早的时候,因为汲黯和公孙弘比较要好,所以公孙弘虽然虚伪,但汲黯也没太过放在心上。可自从多年以前,汲黯看破了公孙弘的为人以后,便和他彻底决裂,于是便在某一天朝会上当众叫板公孙弘。
汲黯:“启禀陛下,公孙弘身为大汉三公之一,衣服简陋,吃住简单,甚至连盖着的被都是破布做的,这并不能说明他公孙弘有多么廉洁,只能说他时刻都在想着沽名钓誉,这是纯纯的伪诈!”
汉武帝也觉得有那么点儿道理,便看向公孙弘,并问道:“可有这么回事儿?”
汲黯本以为公孙弘会吓得忙不迭磕头认错,可公孙弘自从做出节约表象的那一天开始便算定早晚会有人因为这事儿参自己,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只见他对汲黯微微一笑,然后对汉武帝深深一拜,道:“启禀陛下,汲黯说的是对的,我确实是沽名钓誉了,可我听说在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娶了好几房女子,其生活也是极尽奢华,甚至都能与齐桓公相提并论。虽然他最后辅助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但我依然不认同他,因为他这属于同国君相比。反过来再说齐景公时代的国相晏婴,此人作为天下最富国家的相,一顿饭只有一份肉菜,他也穿布衣,甚至他的妻子和小妾也都是一身布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是在给天下百姓来看,同时也是在向国君表达他的忠诚之意。那么他是不是沽名钓誉呢?是!可是他有错吗?恕臣直言,根本没有。如今,臣公孙弘也是在学习晏婴沽名钓誉,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话毕,汉武帝哈哈大笑,只有汲黯在原地狠狠的盯着公孙弘,而公孙弘则是微笑着看着汲黯,但在那眼神深处却是有着无限的杀意。
之后,再让我们看看汲黯是怎么得罪张汤的。
因为汉武帝任用张汤以后,张汤总是喜欢根据汉武帝的喜好而改变国家法律条文,这让汲黯极为不喜。
所以,他经常在朝会上和张汤发生冲突。
一次,汲黯指着张汤的鼻子就骂:“张汤!你身为国家正卿!可上不能发扬先帝功业,下不能做好本职工作,一天到晚只知道修改先帝留下的法律条文,让国家的刑罚越来越严苛!你就不怕你死了以后你的子孙们会被这样对待吗!”
张汤是怎么反击的呢?他知道汉武帝喜欢柔美婉转的语言,所以哪怕是和汲黯吵架,用的言辞依然委婉动听。
汲黯心里极为不服,指着张汤便骂:“都说刀笔小吏不能让他们担任大臣!这话一点儿没错!”
以上便是汲黯的为人了,但我只是选取了当时比较有名的两个人来说,实际上汲黯得罪的人可不只公孙弘和张汤这两个人,所以大多士人都不亲近汲黯。
可你要是认为汲黯只针对官员那就错了,这货连汉武帝都一样怼。
还记得和匈奴全面开战以前,朝廷分为了主和主战两派,而主和派除了有韩安国以外还有汲黯,他曾多次向汉武帝表明和匈奴开战不如和亲来的实在,可汉武帝最终都没有答应他的提议。
等到卫青数次狂殴匈奴以后,当初那些主和派全都老实了,只有汲黯一个人还在劝汉武帝应该停止对匈奴的战争。
遥记得当初关市突袭战,卫青直捣龙城以后,汉武帝非常开心,在朝会上大谈将来汉朝的美好未来,在那巴拉巴拉说得没完没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以后,汉武帝终于是说完了,汲黯就在这时候站出来不阴不阳的道:“陛下您心中的欲望实际上是有很多的,但为什么总要装作仁义的样子呢?就您这个样子怎么能做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呢?”
这话说完,汉武帝愣住了,满朝官员都愣住了,这叫什么?这是在朝堂之上啪啪的打汉武帝的脸,汉武帝当时就怒了,但也不好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所以只能转身走掉。
可回到内殿以后,汉武帝噼里啪啦的一顿砸东西,然后几乎是咆哮着对身边左右怒吼道:“太他X过分了,汲黯这个臭XX。”(《汉书》“甚矣,汲黯之戆也!”)
就这样,长安的几个巨头连带皇帝都被汲黯给得罪遍了,甚至就连汉武帝都对汲黯起了杀心,所以公孙弘掐准这个时机下手了。
长安,这个表面上看起来繁华安定,可实际上是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城市,它一直都是全国最为难搞的地方,所以凡为长安市长(原内史)想要管好长安,再不就要有致都或宁城的雷厉风行,再不就要有非常庞大的后台,但这种人何其难寻。
所以,自从致都和宁城之后,长安再也没消停过。
基于此,汉武帝将治理长安一带的内史分为了右内史(后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让他们各司其职,其中右内史管理的事情和地方也是最多的。
所以,公孙弘向汉武帝推荐汲黯为右内史,让他管理长安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地区。
公孙弘相信,凭汲黯的揍性,肯定会把整个长安的权贵都得罪个遍,进而葬送了自己。
可让公孙弘想不到的是,这些京城权贵子弟别看一天天嚣张跋扈,但真碰到不要命的他们比龟孙子还老实,所以人家汲黯刚刚上任,这些人就全都老实了,京城也因此得以安宁,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可汲黯这人心胸狭窄,公孙弘等“后来居上”者在他脑袋上一天他都难受,不把这些人弄下去他寝食不安,所以总在向汉武帝汇报工作的时候顶撞汉武帝,说:“陛下用手下的臣子就像堆柴火垛一样,经常后来者居上,毫无先后顺序。”
按照汲黯的意思,那就是官场应该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地方,谁先来的谁就应该是高官,不管能力高低。
汉武帝对他这种理论呲之以鼻,可碍于这老小子脑袋总是少一根弦,所以也懒得搭理他,可等汲黯告退以后,武帝身边的小太监非常气愤,没忍住问了一句:“陛下为什么要允许汲黯如此放肆呢。”
汉武帝只是笑一笑,然后道:“知道吗,愚蠢是可以传染的,你要是和他说多了,只怕这种病也会传染到自己身上了。”
由此可见,当时汉武帝已经是非常的讨厌汲黯了。
那汲黯以后又会怎么样呢?难道公孙弘、张汤等人就真的整不了他了吗?这是后话了,我们以后再说,还是先将目光瞄向北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