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张骞说完了,但之前说张骞逃亡的时候曾提到过军臣单于死了,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好端端的军臣怎么就死了呢?匈奴又发生了什么内乱呢?
原来,军臣单于自从和汉庭全面交战以来,被卫青连连胖揍,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在他手里完全对汉落了下成,这就使得军臣单于整日的郁闷(其实这事儿也不能怪他,只怪军臣单于生在了一个不太好的时期),再加上此时的军臣单于年龄也已经不小,所以便抑郁成疾,没过多久就魂归西去了。
当时,军臣单于已经有了太子於单,所以按照正常流程,於单会继承单于之位。
但军臣单于在位期间连连败给卫青,使得他在匈奴中威望大减。相对应的,於单的声望也就跟着下降了。
而身为左谷蠡(离)王的伊稚斜是军臣单于的弟弟,同属于老上单于一脉,并且在匈奴威望极高。
所以,只要将於单弄下去,伊稚斜便是当之无愧的新任单于。
于是,几乎是在军臣单于死去的同一时间,伊稚斜抓住於单立足未稳之际发动政变。
於单根本就不是伊稚斜的对手,最后只能领着一个心腹小王向南投降汉朝(一说於单为军臣单于和汉朝某位公主所生,所以有汉人血统)。
汉武帝一听本该为匈奴单于的於单来投极为兴奋,因为只要将这个於单养在长安,汉武帝就可以通过N多方法来分化匈奴,从而在内部瓦解匈奴人。
因此,汉武帝给於单和那个前来投靠的匈奴小王赐了汉人姓名(於单不知道赐了什么,反正这个匈奴小王赐名为赵信),并给他们穿最好的,吃最好的,住最好的。
但无奈的是,於单在长安没生活几个月就死了,汉武帝的分化计谋也只能不了了之。(注:关于於单的死因也有两种说法,老规矩,我列出来,各位自行取舍。1.不是只有汉武帝看出了可以用於单来分化匈奴内部,伊稚斜单于同样知道於单的危害,所以派出了匈奴特工前往长安将於单弄死了。2.於单虽然投降了汉朝,也受到了款待,但他依然思念匈奴故土,所以整日愁眉苦脸,不久便抑郁成疾,病死于“家中”。)
再看匈奴,伊稚斜夺取单于之位以后,为增加自己在匈奴的威信力,便开始对汉朝边境发动了连绵不绝的侵略战争。
元朔三年六月(前126),伊稚斜出奇兵突袭雁门,杀掠千余人,并疯狂抢夺物资。
不过本次伊稚斜出兵不过是对汉庭的一次试探性攻击,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汉庭到底是什么反应,并且在攻击的同时,加派阴山山脉的驻兵。
因为阴山山脉下方就顶着一个朔方,如同一把利剑一样掐住匈奴的咽喉,伊稚斜可不想犯当初自己老哥的错误。
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汉武帝并没有哪怕一丝丝的回击。
这是为什么呢?从来都以强势著称的汉武帝为什么这次没有对匈奴展开报复行动呢。
为此,伊稚斜特意遣间谍往长安打探情报。
原来,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最近病重,眼看就要归了。
那有的朋友可能就奇怪了,不就是老妈生病了吗,有必要为了一个女人不去报复匈奴吗?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有必要!很有必要!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旦(姬旦)创造了《周礼》这部伟大的礼仪典籍,将忠孝仁义等种种有关礼仪的东西与法律挂钩,并强制人们执行,让当时的中原人彻底摆脱了那已经尚存不多的蛮习。
后来,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礼》丧失了权威性。
不过,那时候距《周礼》被创造已经过了好几百年,一些基本的礼仪已经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其中一个孝字更是将华夏人民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在当时便有“国丧不伐”之说。
那么什么叫国丧不伐呢?就是国君和国君的父、母、爷爷、奶奶辈的死去以后,新上位的国君不能在国丧期间对外部用兵。
直到汉朝统一天下以后,刘邦开始慢慢的启用文人,并以忠孝为治国之本。
到汉武帝时代,更是重用儒生,所以孝就更为重要,如果当时有谁要是不孝顺的话,那不但要被天下人谩骂,还要受到极为残酷的法律制裁。
而汉武帝又是整个汉朝的首领,所以他是一定要起带头作用的。
这不吗,自己的老母亲还没死呢,他就得忍着匈奴人的欺辱,憋着一股劲儿无法发泄。
而当伊稚斜探听到具体消息以后大为兴奋,便在国中调兵遣将,准备和汉朝玩儿一把大的。
可此时王太后只是病重,并没有死去,汉武帝可以忍受你小股部队的侵袭骚扰,但绝不可能忍受你大规模的攻打寇掠。
很明显,伊稚斜知道这一点,便在士兵集结完毕以后暂时不动,只等王老太太一死便全面寇掠汉朝。
公元前125年夏季,左盼右盼的匈奴人终于把王老太太给盼死了,一时之间,整个北方马蹄阵阵,伊稚斜出九万匈奴铁骑分三路大军侵袭汉朝边境(每一部各三万)。
代郡、定襄郡(内蒙古林格尔县以南地区)和上郡(陕西绥德县南五十里)几乎在同一时间受到了匈奴的大举进攻。
本次侵袭战,汉庭方面完全采取坚壁清野的作战方略,任凭你匈奴人如何寇掠乡镇,我大军就是不主动出击,有本事你就继续深入,到时候两面夹击弄死你。
最后,匈奴没有继续深入,而是强夺了无尽的财物和奴隶以后北撤回国了。
本次,汉朝一共被掠夺了一万余百姓和不可计数的财物,可谓损失惨重。
可汉武帝并没有动,也没有往北方派出援军。
为什么呢?难道就为了一个守丧连防守都放弃了?
非也,汉武帝就是再迂腐也没有到这种程度。
汉武帝认为,现在自己刚刚夺取朔方地区,掐住了阴山山脉的南方门户,这是对匈奴最大的威胁,使得匈奴从此无法再在西北方向给长安致命打击,反倒时刻有可能丢了阴山。
所以,伊稚斜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都应该优先夺回朔方才对。
但伊稚斜没有,反而将几乎所有的王庭军都派往汉庭北方边界寇掠生事,这就太违反常理了。
所以汉武帝料定,这次匈奴人又玩儿了一次他们惯用的声东击西之计,实际上的攻击目标一定是朔方!
基于此,汉武帝非但没有给北方边境任何支援,反倒是又派了很多士兵前往朔方驻防。
而一切都如同汉武帝所料,几乎在北方匈奴骑兵撤兵的同时,身在西方的匈奴右贤王部几乎出动所有的右部匈奴骑兵团对朔方郡发动了绝猛的攻势(无具体兵数考证,不过按匈奴一共有四十万骑兵来计算,左右贤王部的士兵应该都在十万出头,刨除镇守本部的士兵,估算本次出兵人数应该在八万左右)。
好在之前汉武帝已经有所防备,所以本次右贤王并没有讨得好处便带兵撤退了(汉朔方郡原本就有兵十万,再加上汉武帝的援军,估算守军最少不低于十五万)。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汉朝还是因为匈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汉武帝生气,非常的生气,但自己的母亲刚刚死去,所以本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出兵的,所以汉武帝忍了。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汉武帝无不在憋大招的心态下度过。
终于,时间到了元朔五年(前124),就在新年“钟声敲响”的同一时刻,一批又一批的精锐骑兵前往长安西郊集结。
整个十月,长安西郊都被马蹄声所淹没。
同年十一月,大军集合完毕,将近十万汉庭精锐骑兵整装待发,汉武帝将这十余万大军分为五部,统统归卫青节制:
一部,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统兵万余。
二部,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统兵万余。
三部,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统兵万余。
四部,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统兵万余。
五部,为卫青直属主力部队,统兵近四万。
另外,在同一时刻,汉武帝还给身在右北平的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发出密信,让他们如此这般……
匈奴人最喜欢玩儿的是什么?声东击西。
所以,汉武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本次的总作战方略也是声东击西,看似要攻击匈奴左部,可实际上,手中的钢刀可都是奔着右部去的。
十一月,汉朝最东北的右北平城门大开,将近三万士兵出右北平,往匈奴左部方向而去,这些士兵每个人之间的间距都很大,并且人手一旗,弄得好像十多万人一样。
伊稚斜得报以后,分出大部主力部队急速前往左贤王处,意图待汉军深入境内以后痛击之。
可“声势浩大”的汉军行进速度非常非常慢,这哪里是打仗,简直就像旅游一般。
与此同时,一支真正庞大的部队,于朔方悄悄出动,他们如同夜猫子一般,在白天休息,于夜间急速行进。
不必多说,这支部队正是卫青所统的主力部队。
他在右北平汉军出动一段时间以后,便每每在夜间偷偷行进,先是从朔方“偷渡”至五原,然后又在五原“偷渡”至高阙塞(狼山县北),进而走出阴山以西,然后突然发力。
其将大军分为两部,从东西两个方向不分昼夜向右贤王总部奔袭(阴山以北数百里)。
而此时的右贤王在干什么呢?当然在右部王庭饮酒作乐了。
要知道,现在汉军的主力部队都在东北方向进攻左贤王,根本没他什么事儿。哪怕是汉庭想要攻击右贤王部,就算从朔方出动也有千里之遥,汉军怎么可能来一个千里大奔袭呢?
再说了,从有史以来,就没有哪个中原国家有过千里奔袭游牧民族的记录(战国时廉颇那一次也没有千里)。
基于此,对于汉庭能够攻击自己,右贤王那是想都没想过,就更别提警戒了。
于是,他悲哀了。
一天,右贤王还在帐篷里喝着马奶酒,吃着美味的烤羊腿,可就在这时,如同地震一般的马蹄声响彻草原。
紧接着,震天的喊杀声响起,整个右部王庭顿时一片大乱。两路汉军从东西方向如火一般杀进了全无防备的右部王庭。他们见人就杀,见帐篷就烧,整个王庭被火光和鲜血所弥漫。
已经喝得迷迷糊糊的右贤王醉意全被吓没了,想组织士兵战斗,可现在整个场面已经无法控制,匈奴人乱成了一锅粥,这怎么组织进攻啊。
于是,万般无奈的右贤王只能带着百余心腹向北方玩命奔逃,完全放弃了匈奴右部,卫青则一边命轻骑校尉郭成领数千轻骑兵团追击右贤王,一边带着主力部队继续“扫**”右贤王部。
最后,由于右贤王等人的战马太快,郭成虽追击了数百里,但依然无功而返,使得右贤王逃过了一劫。
卫青等人则俘获了小王十余人,匈奴百姓一万五千多人,牛羊牲畜数十万,至于一共杀了多少士兵和匈奴百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史书上根本没有记载,我也不敢妄言,各位自己分析吧。
纵观此次战役,卫青再一次采用了千里奔袭的大突袭战术成功取得了赫赫战功,几乎将整个匈奴右部打残,对匈奴的经济与人口都造成了惨重打击。所以,当卫青所部凯旋回京时,早已经有使者在城门之下等候,没等卫青进入长安便授予了他一个军人最高荣耀的印信,大将军印!
这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卫青将是整个汉朝军界的最高统帅。
这还不算,当卫青进入皇宫以后,汉武帝直接赏卫青八千七百户食邑,并封他三个儿子为侯爵。
跟随卫青作战的诸多将领也统统有赏,如护军校尉公孙敖、都尉韩说、骑将军公孙贺、轻骑将军李蔡、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等等等等皆被封为了侯爵。
至于李沮、李息,以及校尉窦如意,中郎将绾等人,也被封为了关内侯。其中李沮、李息、窦如意还被额外赏赐了三百户食邑的奖励。
可以这么说,因为本次的大胜,使得汉武帝在国中的威望更盛,与此同时,卫青也到了人生之中的巅峰。
因为他的胜利,使N多将领得到提拔,N多士兵得到奖赏,所以从这以后,几乎所有的将领和士兵都愿意了为了卫青去拼命,去搏杀,卫青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汉朝军界的精神支柱,说他是当时的军神也绝不为过了。
而在卫青成为汉朝军界第一人的同一时刻,公孙弘也终于登上了丞相这个梦寐以求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