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想一点“如果”,多去思考“如何”(1 / 1)

有一段时间,我深受抑郁情绪的困扰。生活中的一些变故,来得太过突然,让我无法在短期内消化,因而饱受煎熬。以至于,后来某日开车时,忽然听到了一句歌词,潸然泪下:“多希望一切重来,再给我一次机会……”

现在,我已经从抑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也更能够理解,为什么当时会如此难受?

因为,我不愿意面对发生的事实,一直幻想着有时光机,能回到过去的某些时刻,让一切重新来过;总是幻想着能够改变某些条件,借此来改变现状。我陷在了“如果……”的漩涡中,一直在关注“失去”,而忘记了活在此时此刻。那段时间,我积压了大量的工作,该交的稿子拖延了一个月之久。幸好,我提前跟编辑说明了情况,不然真的害人害己。

实际上,延伸思考——陷入“如果”的漩涡,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它在生活中冒出的频率很高。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和念头:

“如果当初去另一家公司就好了,那边的待遇比这儿好多了!”

“如果我早点儿开始做这件事,现在就不用熬得眼皮都睁不开了。”

“如果我有一个通情达理的上司,我会比现在发展得好得多。”

……

不被打断的话,你可能还会说出更多类似的“心愿”,恨不得一切都重新来过。可惜啊,这都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和不切实际的空想,沉浸在这样的幻想里,用这样的借口安慰自己,不会让现状有任何的改变,只会让我们的意志更消沉,让问题积压得更多。

美国的一位推销大师在给学员做培训时,经常会给出这样的忠告:做一个只想“如何”的人,不要做一个只想“如果”的人。如何与如果,看似不过是一字之差,实则有天壤之别。

他解释说:“想‘如果’的人,只是难过地追悔一个困难或一次挫折,悔恨地对自己说:‘如果我没有做这或那……如果当时的环境不一样的话……如果别人不这样不公平地对待我的话……’就这样从一个不妥当的解释或推理转到另一个,一圈又一圈地打转,终是于事无补。不幸的是,世上有不少这样只想‘如果’的失败的人。

“考虑‘如何’的人在麻烦甚至于灾难降身时,不浪费精力于追悔过去,他总是立刻找寻最佳的解决办法,因为他知道总会有办法的。他问自己:‘我如何能利用这次挫折而有所创造?我如何能从这种状况中得出些好结果来?我如何能再从头干起,重整旗鼓?’他不想‘如果’,而只考虑‘如何’。这就是我们教给推销员的成功方程式。”

这番话,能够解释现实中的很多现象,我们总在习惯用借口去逃避问题,拖延解决问题的速度;而不是选择承担、积极地思考,想着“如何”去实现目标。

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我要是再年轻一点,也会尝试到其他领域发展。”

年龄真的是门槛吗?曾经,一个65岁的老人创办了一家餐厅,结果他把炸鸡卖到了全世界,这个老人就是哈兰·山德士,他的餐厅就是肯德基;英特尔公司的总裁贝瑞特,也不是年纪轻轻就荣登这个高管的位子的,他接管公司的时候已经60岁了。对有心想做成一件事的人来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

还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我不是不想改变,只是我学历不高,这是硬伤。”学历真的是限制吗?一个出身贫穷的人,从小没上过学,到了15岁那年才花了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就读三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唯一一次正规的商业培训,但这并未阻挡他拥有一片大好的前程。这个穷孩子,在多年后成了有名的石油大亨,他就是洛克菲勒。

“如果”二字,其实就是借口的化身,它是一个无底洞,会吞噬我们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让我们忘记责任、忘记上进,变得毫无斗志、胆小怯懦、无限拖延。说真的,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不断重复“如果”上,倒不如多想想“如何”去提升自己、改变现状,投入到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