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工作1分钟,闲游1小时”(1 / 1)

从事自由职业者多年,我的自律性(应该说是工作习惯)是没有问题的,可在刚入驻某写作平台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那段时间,我却犯了拖延症。原因就是,突然接触了两个新鲜事物,总忍不住去看看,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评论区留言,看其他文章。待真正开始工作时,基本上已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刚有点头绪,写了几百字,突然又想去看看,再次打开,把一些文章更新到微博,然后一个小时又过去了。

一天下来,不知道要打开网页多少次,时间嗖嗖地就过去了。以前一个工作日可以完成五六千字的任务量,可那半个多月,每天写的稿子连三千字都不到,偶尔就写一个小节。眼看着截稿日期越来越近,积压的任务量越来越多,烦躁不安、焦虑紧张一股脑儿全来了。

在意识到稿子的任务快完不成时,我终于清醒了。

我把工作时间从每天的8点钟调整到7点钟。坐在电脑桌跟前,列出“今天”要完成的任务,在头脑高效的时间段里,心无旁骛地投入其中,除了查询相关资料,不看手机,不开网页,专注地写稿。我个人的黄金时间是,上午的7:00—10:30,下午2:30—5:00,晚上8:00—10:00,这些时间我尽量会用来工作和充电,剩余的时间稍作休息,处理下留言。坚持了两三天以后,工作的进度明显得到提升,焦躁的心情也平复了很多。虽在前面浪费了一点时间,但后期我还是有条不紊地补了回来。

加拿大学者皮尔斯·斯蒂尔,在拖延症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在《拖延方程式:今日烦来明日忧》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方程式,形象地阐述了拖延的主因:

U(工作效率)=E(成功的期望值)×V(工作收益)/I(分心度)×D(拖延程度)

显然,分心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的高低,两者是反比关系。分心度越大,工作效率越低。拖延的人,往往都是在分心的问题上栽了跟头。有时仅仅是从一个专注的状态中抽离出去,哪怕只是看了三五分钟的手机,也很难再进入原有的专注状态。毕竟,大脑在任务与任务之间进行切换,是需要时间来调整的。

要减少分心造成的低效率,我总结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小方法:

·工作时将手机放在其他房间,必要时用电脑登录社交账号。

·卸载非必要APP,同种类型的只留下最好的那一个。

·如每天有大量信息需要处理,可以规划好每天固定的时间回复消息。

·不断进行心理暗示,做好眼前的正经事,无聊的事放一边。

除了屏蔽干扰的因素以外,选择比较容易提高注意力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也是可行的办法。比如,同样的一本书,有些人在家里看时总感觉看不进去,可在图书馆里看,不仅思路清晰,看得认真,看过后还有想写阅读笔记的欲望。

原因在于,图书馆很安静,没有电视电脑,没有人讲话,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这样的环境和氛围能够帮助我们抛弃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很高。在家看书的话,如果周末家人都在,经常来回走动和讲话,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对抗拖延,要靠自我和外界的共同作用。意志力强时,可以通过自控来实现高效;意志力差时,可以通过选择环境为自己创造高效的工作条件。在做一些重要的项目时,可以适当地给自己留出一些空白的时间,以便处理零零碎碎的小事,避免耽误正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