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大事者说话讲究氛围02(1 / 1)

陈平利用所支配的大量黄金,在楚军中积极地进行离间活动,散布流言说钟离昧等诸王为项王带兵,功劳很多,可是仍不能分封土地为王,所以常想和汉军结为一体,来消灭项家,分割其地而称王。项羽果然中计,猜疑钟离昧等人,并派人到汉军中以探虚实。他的这一举动又为陈平进一步离间楚之君臣提供了千载良机。陈平抓住这一机会,指使侍从抬上上等的餐具,装满丰盛的食品。等到见了楚王的使者,却假装很惊奇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于是命令拿去上等的餐具、食品,另以粗劣的餐具、食品给楚王的使者进用。楚王使者受到如此羞辱,满腔愤怒,回到楚营后,立即把整个情形向项王汇报,有勇无谋的项王果然被这一小技所蒙蔽,更加猜疑范增。范增本想加紧攻下荥阳城,此时已得不到项羽的信任,他的建议始终不被采纳。范增心想:我一颗忠心事楚王,只为助楚王一统宇内。现在正是消灭对手的绝好时机,楚王听信谗言,不用自己,不如离去。于是他生气地对项王说:“天下的事大致上已经定了,君王好自为之吧!望准许我回去。”范增解甲归田,一路且忧且恨,将至彭城,背部毒疮发作而死。

陈平于是在夜间从荥阳城东门放出二千个女人,楚军以为汉军出战而攻击之,陈平却和汉王从西城连夜离开。

陈平在楚汉战争中,屡以奇计辅佐刘邦,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丰功伟绩。他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眼望前程茫茫,心灰意冷又束手无策的紧要关头,顿生一计,离间范增,使刘邦转危为安,项羽却因此而失去一个唯一的老谋深算的谋臣。

陈平实施这一离间计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把握准了项羽生性好疑、吝啬爵邑的不足,对症下药,散布流言,终使团结一心的楚国君臣离心离德,尤其是使唯一替项羽出谋划策的谋臣范增解甲归田。实行离间必然分析离间的可行性,如果缺乏接受离间的主客观因素,再妙的计策不但行不通,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不利。假如项羽用人不疑,对功臣大加赏赐,那么陈平的离间绝不会成功。

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时刻,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与自己的军师决裂,乃至失掉灭刘邦的时机,注定了乌江自刎的悲剧结果。

离间谋略,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都很重视,并且经常使用。但是,为何能使离间计成功,那要看你是否知敌。项羽围困荥阳反胜为败,两次中离间计。开始陈平就建议,指派人员四处宣传,说:“项王的部下钟离昧、龙且、周殷想投降汉王。”话风一吹到项羽耳边,项羽便起了疑心,几位得力下将,只能弃楚归汉。这说明,无法信赖他人的狭小肚量,是值得非议的。像项羽这样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的还为数不少,其结果很容易中别人的离间计,最终使那些可遇不可求的贤德人才无法施展他们的雄图。

成大事者认为,不恣意打断别人的话,代表着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表示自己愿意将别人的话听完全。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不喜欢一个人,就认为他说的话毫无价值,就通过恣意打断他的话来侮辱他。其实,这种做法,最终遭受损失的往往是自己。

56 让别人感觉到自己占主导地位

成大事者认为,在谈话中,让别人感觉到占据主导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感觉对他们来说很好,他们自然也愿意将谈话进行下去。安禄山在通过杨贵妃的关系得宠于唐玄宗的过程中,就一直让杨贵妃和唐玄宗处于主导地位,甚至不惜认杨贵妃为养母,以取悦于她。

安禄山是一个出身于营州的胡人。幽州长史张守首先发现他武勇善战,让他做军中的战将,而且屡立战功。但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四月与奚、契丹的作战中吃了败仗,张守问他战败之罪,决定将他处斩。行刑时,安禄山大叫:“杀我安禄山,还有谁能破契丹?”

张守忽有所悟,命令停止行刑,决定派人把安禄山送到长安,请玄宗处置。玄宗因为不忍为一次战败之责而失去一员镇边的战将,于是就赦免了安禄山。

安禄山口齿伶俐,又善于阿谀逢迎。他千方百计谋求发迹显达,妄想称霸朝堂。平日,从将相到宦官,不论尊卑,他都要进行笼络,遇有机会便设宴相请,或行贿送礼,以取悦

于人。同时又不间断地摇唇鼓舌、自我吹嘘。因此,唐玄宗听到的都是对安禄山的赞美之声。有人说他是一员勇将,有人说他是忠臣,于是,唐玄宗在温泉宫初幸杨玉环的第二年,擢升安禄山为营州都督。

他利用自己的胡人身份,故意在玄宗面前装出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以装疯卖傻来骗取玄宗的宠信。有一次,玄宗引他与太子李亨相见。安禄山对太子故意直立不拜。左右催他行礼,他却故作糊涂地反问:“臣为藩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什么样的官?”玄宗信以为真,便告诉他太子是储君,“朕百岁之后,传位于太子”。安禄山这才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谢罪说:“恕臣愚钝,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罪该万死。”一边说,一边对太子行礼。玄宗见此,感叹不已,特别对他的淳朴坦诚赞许不已。

安禄山当上了都督以后,更加卖力地取信于玄宗,同时,由于他在边疆又立下了战功,于天宝元年,被封为平卢节度使。天宝四年,即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的那一年,他又大破奚和契丹,更加得到了玄宗的宠幸,命他兼任御史大夫,后又兼河东节度使。

安禄山是个大腹便便的巨汉,但每次入朝见玄宗时,他都是欢快地跳起胡人之舞,以取悦于玄宗。有一次,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问:“爱卿的大肚腹内,到底装满何物?”安禄山答道:“并没有什么稀奇之物,这里满装的都是对陛下的赤胆忠心,故而如此庞大。”玄宗爱其应答机敏,又大加赞赏。

细心的安禄山很早就发现了杨玉环对玄宗的作用,所以他想方设法取得杨玉环的信任,以便借她的裙带关系实现他的狼子野心。一天夜里,安禄山又进宫觐见玄宗,他看到玄宗和杨玉环并排坐在一起,首先向杨玉环行礼拜见。玄宗一见,面露愠色,责其无礼。安禄山坦然答道:“如陛下所知,臣乃胡人。胡人之礼,总是以女为先。所以臣依胡俗,先朝拜国母。国母乃是大唐的母亲,臣得拜见如此花容月貌的国母,实在是荣幸之至。”杨贵妃听后心花怒放,玄宗也随之放声大笑。于是,安禄山又趋热打铁,说:“臣请为国母跳胡人之舞,为国母遣怀。”然后,他就做出滑稽的姿态,开始为杨玉环跳舞。

在杨玉环的要求下,玄宗十分信任安禄山,把长安御苑的永宁园赐给他做为私邸。又让他与杨家一族的杨国忠、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结成兄弟之谊。安禄山一见玄宗对自己如此信任,又心生一计,突然提出了—个古怪的要求:“陛下既已深知臣对陛下的忠诚决不亚于任何臣子,因此,臣冒昧奏请,容臣将美丽的国母娘娘,奉为臣的母亲。”听安禄山这样说,唐玄宗并不责怪,反而觉得安禄山是个值得宠信的人,因为尽管安禄山是个魁伟的大汉,却能说出这样情同儿戏的话来。于是玄宗笑呵呵地问安禄山:“莫非这也是胡人的习俗吗?若奉贵妃为母,朕又是你的什么人?”“此事何须臣再奏明,臣本是陛下的赤子。”就这样,安禄山成了杨贵妃的养子。

安禄山凭借着与杨玉环的裙带关系,赢得了玄宗的宠幸,也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终于在天宝十四年发动了叛乱,攻城掠地,直逼长安。玄宗不得已,带着杨玉环及其他人逃往西蜀避难。途中,由于护驾的士兵愤于杨国忠及杨玉环的误国,杀死了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在马嵬坡这个地方把杨玉环用白绫绞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成大事者认为,在谈话中,让人自我感觉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是让谈话中的人显得重要起来。只有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才愿意将谈话进行下去。

57 不要自我炫耀

成大事者认为,人不论多么有才华,运气多么好,都不应该炫耀,尤其是在谈话中,当你炫耀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听众。而且很多时候,你会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不要留恋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辉煌。要知道,当你望着你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时候,你正好背离了照亮你的太阳。

炫耀自己是一个危险的陷阱,足以让人忌恨。炫耀自己的人,把大量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试图让他人信服自己的个人价值方面。这样做并不能获得他人的真心称道,却无疑是自掘陷阱。《三国演义》中才子杨修的遭遇,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杨修这个人极有才华,常人不能看出来的东西,他往往一看便知其含义。但是他就是因为犯了炫耀自己这一处世大忌,从而招来了曹操的忌恨,也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一次,曹操命人给他的幕僚们送来一件礼物,上面写着“一合酥”。众人看了,均不解其意。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那些已经掌握了这一处世权谋的人,他们虽然知道,但是却说不知道。杨修却恃才放旷,当着大伙说:“丞相让我们一人吃一口。”说罢,便打开盒子吃了一块,众人却不敢,他们连忙问杨修为何,杨修说:“这上面不明明白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吗?”众人恍然大悟,均夸杨修才智过人。可是,曹操本想玩一把深沉,却被杨修那么快就说破了,焉有不恨之理。

还有一次,曹操命人给自己的花园修了一道门,等到修好以后,曹操领众人去看,一时之间大伙议论纷纷,唯有曹操不言不语,他取过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离开了。

众人见了,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是这个杨修又自鸣得意地说:“这还不明白,门中加活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这个门修得太阔了,左右还不快马上把它改修小一点。”后来,曹操听说门又改建了,一见正合自己的心意,十分高兴。接着听说全是杨修想出来了,曹操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心中对杨修却是更加忌恨。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从而使曹操对杨修越来越忌恨,而这最后一次正好给了曹操一个借口。

曹操领兵与诸葛亮对阵,一时之间急攻不下,而且粮草又快用光了。更糟糕的是,探马来报说马超、韩遂领西凉兵进攻曹军后方。曹操一时对是进是退犹豫不决,进吧,急切之间又难以取胜;退吧,又会遭人耻笑。当曹操正坐在营中为此事发愁就着一只鸡肋喝着闷酒时,夏侯渊进来请问当晚的号令,曹操顺口说道:“鸡肋!”

夏侯渊领命而去,在营外碰见了主簿杨修。当他听说当晚的口令是“鸡肋”时,便对夏侯渊说:“将军,我保证不出三日丞相一定会撤兵,你我还是赶快回营收拾行囊吧!”

夏侯渊问他何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正如我们当前的形势,前进不会有什么结果,退兵又觉得不太甘心,丞相正在为退兵与否犹豫不决,现在马超、韩遂起兵捣我后方,丞相何等英明之人,他肯定会认识到后方的重要性。因此,我保证三日之内丞相必然下令退兵。”

夏侯渊听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回营吩咐左右收拾行囊,准备退兵。

曹操由于心情烦闷,无心睡觉,便带了大斧巡视大营,他见到夏侯渊营内一片狼藉,众人都在收拾行囊,很是奇怪,他叫来夏侯渊问他在做什么?

夏侯渊据实回答。曹操一听,勃然大怒,喝道:“大胆匹夫,妄揣我意,惑我军心,实在可恶!马上叫来左右将杨修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可怜的杨修还没有来得及申辩一句,便已作为刀下之鬼。而他也许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满腹学问,怎么丞相一怒之下便要取他性命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太爱炫耀自己,这使一直自视为天下英雄第一的曹操十分难以接受。

或许我们所自鸣得意的事,正好是别人的痛处,这时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进入到内心深处的对我们的不满反击!我们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多划不来啊!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此情况刚好相反,我们越少刻意寻求赞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却会获得越多的赞同和欣赏。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谦虚。如果你读的书很多,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因为人家听到会考你的。谈话中进行炫耀,只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浅薄。如果浅薄的人都可以当朋友的话,那么这世界上没有人不可以当朋友了。

58 不要让人抓住小辫子

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不要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很多现在已经很有地位很成功的人,过去可能有并不光彩的经历。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份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戳人痛处的下场。

在为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为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切记:揭人之短,伤人自尊!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为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张大嫂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齐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齐平素与婆婆关系失和,最近刚从家里搬出另住。张大嫂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齐。所以只有了解交际对象的长处和短处,为人处世才不会伤人伤己。

且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别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

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呢!

所以,还是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

与人谈话,千万不要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对于别人已经发生的笑话或者故事,也不要老是提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即使是最喜欢开玩笑的人,也很忌讳别人拿他的过去说事。如果我们总是因为一件事情而遭到别人嘲笑的话,我们心中自然很不好受。事实上,别人也未必安了坏心,只不过是随口提起。

我们要学会打心底尊重别人,就不要揪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放。真正的智者往往很宽容,对别人过去发生的不快,从来都不会提起。试问,谁又愿意和一个经常揭自己伤疤的人交往?

成大事者认为,每一个人生活中都有很多无奈,过去的日子或许并不光彩,现在成功了,有地位了,自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对于过去的日子也很忌讳。因此,我们不要揪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放,老是取笑人家。即使你的取笑是无心的,但是对于别人来说却听得十分刺耳。而那些依靠小辫子去威胁和敲诈别人的人,不仅道德上让人不齿,而且他们自身也处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你让别人感觉到了威胁,别人一定会威胁你,因为没有谁弱小得失去了报复能力。

59 不要自我吹嘘

成大事者认为,自我吹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虚荣心是要不得的,自我吹嘘当然也要不得。自我吹嘘和自我炫耀还不一样,自我炫耀是那种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自我吹嘘则是直接往自己脸上贴金。它比自我炫耀更要不得,更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感。

自我吹嘘是虚弱的表现。只有弱者才需要通过自我吹嘘,才能活得下去。一个人应该学会坚强,这种坚强不但是身体上的,而且是心灵上的。不需要通过自我吹嘘来表明自己如何如何。其实自己如何如何也不用说,跟别人又没有任何关系。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好少跟那些总是自我吹嘘的人交往。这种人不但不能增长自己的见识,相反会让自己变得虚荣起来。毕竟争强好胜的心很多时候是很强的。其实无论这个家庭,或者家族中的哪个人成就特别突出,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人如果需要荣誉,需要地位,那么就要依靠自己来争取。我们认可的英雄是那种依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英雄,而不是那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英雄。古时候有一个尚书家庭,尚书死后家道没落,到他孙子的时候已经很穷了,加上他的孙子十分懒惰,到最后只能以乞讨为生。有一天尚书以前的一个门生知道了这种情况,于是叫尚书的孙子到他家扛一袋米回去。尚书的孙子很高兴,扛着米就往家里走,但是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坏了,根本就扛不动。他四周看了看,发现有一个乞丐,于是他让乞丐来帮他扛,结果这个乞丐比他还不如,扛了两步就走不动了。他于是大骂乞丐:“我是尚书的孙子,我扛不动情有可原,你一个乞丐怎么连这样的活都干不了。”乞丐瞪了他一眼说:“尚书又怎么样,我可是宰相的孙子。”其实一个家族以前有什么人,有什么功业根本和后人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人们好像有这个习惯去认一个很有成就的祖先。

有一只麻雀很高调,它飞到一个王宫附近,始终不停下来,它要向它的朋友展示一下自己。它的朋友问它说,为什么不停到王宫屋檐上休息一会,麻雀很骄傲地说:“我怕我一停下去,这个宫殿就塌陷下去。”有一只老鹰听了很生气,于是飞了过来,想抓住这只爱说大话的麻雀。麻雀很惊慌,赶紧飞回到自己的家里。朋友又问它为什么如此惊慌,它强作镇定地回答:“我怕我和老鹰打起来,一下子地动山摇,你们连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它的朋友狂笑不止,谁也没有把它的话当真,只是觉得它像个小丑。其实自我吹嘘的人,很多时候在别人心目中就是这种角色。

生活中人们早已经对那些喜欢自吹自擂的人失去了信心,因为在他们看来,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是沉默的。那些吹嘘的人往往不学无术,除了一张嘴厉害一点,什么都没有。

有一个老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去打猎,一路上总是夸耀自己的箭术如何如何高明。突然这个时候天上飞过来一只老鹰,儿子让父亲赶紧拉弓。父亲于是拉满了弓朝老鹰射了过去,结果没有射中,老鹰飞走了。父亲很欣喜地对孩子说:“今天算是看见了奇迹,没有想到一只被射中的老鹰还会飞。”

其实,一个人不断地吹嘘自己,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缺少信心。因为信心不足,所以他要通过吹嘘来让自己变得有信心起来。有些时候,人们为了赢得对方的尊重,往往会把自己摆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比如,在求职的时候,为了让对方能够重视自己,就告诉对方自己曾经在什么地方做过多大的项目。事实上,这个项目可能就是他参与过,或者仅仅是听说过。他在那个项目中所起的作用可能很小,甚至微不足道。正是因为他没有信心,才需要通过吹嘘来证明自己很重要。如果有信心的话,他完全可以通过实力来证明自己。

当你读书多的时候,一定不要向别人吹嘘,因为你说出来别人会考你的。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自我吹嘘无非是给别人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很多人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自己是否说的是真的。所以人吹嘘多了就容易露馅。人家只要在一点上判断你撒了谎,自然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再相信你。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谦虚,要知道真正的高人都是深藏不露的,真正的强者都是很谦虚的。

成大事者认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一定不要通过自我吹嘘的方式来获得,这种方式获得的尊重和信任必然不长久,人们也容易对这种人失去信心。

60 不要泄露秘密

成大事者认为,在谈话中,不要泄露秘密,不仅是自己的秘密,包括别人的秘密也不要泄露。一个能严守秘密的人,无论如何都是受人尊重的,同时也是能成就大事的。

隋朝时期,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接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觐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一面向隋炀帝表示忠心臣服之意,一面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此举颇见效果,隋炀帝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隋炀帝就是因为泄露了自己的秘密,才让李渊有所警觉。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在事情没有做成之前,一定要学会保守秘密。在交谈中,不要将所有的秘密毫无保留地讲给别人听。秘密只有自己不说出口才没有人知道,只要自己说出口了,就很难保证不被传开。因为当事人都不能保守秘密,又怎能保证和这个秘密毫无关系的人会保守呢?其实很多时候将秘密讲给朋友听,是给朋友添加了负担,他要时时提防着这个秘密被抖搂出来,如果这个秘密确实事关重大,他自然会更加留意,而越是留意,心中的负担就会越重,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很多人都很想把秘密忘掉,但是越是想忘掉,反而记得越清楚。等到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将秘密抖搂了出来,两个人的朋友关系恐怕也就保不住了。但是那个人会觉得很舒服,不必再把秘密当成负担了。因此,要想真正地拥有一个朋友,最好不要将秘密告诉他。如果想对一个朋友生怨恨,那么最好是将自己所有的秘密告诉他,然后凑到他的耳边说:“这是我的秘密,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其实自己能告诉这个朋友,也自然能告诉另一个朋友。等到两个朋友碰头一交流的时候,才发现你说的“我只告诉你一个人”是一句多么虚伪的话。

古时候很多人为了保守秘密,甚至连自己的救命恩人都要直接或者间接地杀了灭口。所以对于那些没有想告诉自己秘密,又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说出去的人来说,我们最好还是不要知道他们的秘密为好。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长了驴耳朵,只有一个太医知道这件事情。于是国王告诉太医说如果他说了出去,就要诛灭他们全家。太医很害怕,于是一直守口如瓶。可是他是个守不住秘密的人,这个秘密在他心中折腾得难受,最后抑郁而终,死后葬在一片竹林里。后来有人常听到这个竹林里会传出这样一句话来:“国王长了驴耳朵,真好笑。”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让别人保守秘密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如果要想永远保守秘密,就不要将秘密告诉任何人,即使是自己最亲信的人。

古代也有些隐士为了保守别人的秘密,而当面自杀。伍子胥逃命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渔夫。由于楚国国王昏庸,听信谗言,将伍子胥一家杀害,同时还缉拿没有自投罗网的伍子胥。伍子胥迫不得已,只好逃往吴国,此时后有追兵,他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就躲进了芦苇深处。直到渔父一再叫他,他才肯从芦苇丛中出来,吃完渔夫送来的饭,他立即解下百金之剑赠送给渔父,渔父当然不接受。于是他又问渔父的姓名,他想等到哪天他得了天下,定然厚报渔父,然而渔父没有告诉他。后来伍子胥上岸就反复叮嘱渔父要保守他的秘密,不要告诉别人他的行踪,可能是渔父觉得自己受了侮辱,于是答应了他,等伍子胥走上岸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如果你真有什么不愿意公开的秘密,如果你真的是在谋划大事,就不要将你的秘密随便说出,为了自己好,也为了你所要告诉的人好。因为你一旦说出了,又得用尽心思多提防一个人。

成大事者认为,在交谈中人们往往容易喜欢用秘密去显示自己和对方交情很深。其实很多时候,秘密对于别人来说只不过是负担。你要是真的和别人交情很深,最好就不要告诉别人秘密。

61 不要自我感觉良好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良好就容易自以为是,就容易觉得自己什么都正确,而别人说的什么都是错误的,即使没有错误,也是有瑕疵的。

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一个电影明星的演技或许是无可挑剔的,如果让他来证明剧本的好坏,恐怕只会糟蹋了那个剧本;一个正直诚实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成绩卓著,如果要他证明某种药品的好坏,恐怕也没有人能够相信他的判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一定会有犯错误或考虑不周的地方,为了避免造成种种不必要的损失或失误,我们就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反面意见,这样才会得到有益的忠告。

人与人相处,就一定会存在意见相悖的时候,可有些人极不情愿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气不打一处来。因此,能否接受反面意见,即可见其心胸是否敞亮宽广。

卫侯在谈治国方针时,提了一条错误的意见,而群臣却无一人敢加以指责,只是众口一词,随声附和。

但子思说:“我观卫国的情形,君不像君,臣不像臣。”

卫侯问:“何以见得?”

子思说:“国君如果习惯自以为是,群臣就不敢提建议。事情做对了就自命不凡,事情做错了也要大家赞颂,这无异于堵塞言路,鼓励邪恶。如此君昏臣庸,却又高居于百姓之上,民众是不会真心拥护的,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国家必将灭亡。我断定,您的国家将每况愈下。”

卫侯惊问:“为什么?”

子思说:“君王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自以为是,而群臣却没有一个敢于指出您的错误。君臣皆自以为贤能,而下属亦同声称颂上司贤明,因为歌功颂德可以带来好运,直言纠错则会遭致灾祸,如此,利民利国的善政怎能产生?”

卫侯听了以后,幡然醒悟,开始主动寻求臣下的不同意见,卫国由此逐渐强大起来!

中国有句古话:“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受此教诲,人们说话习惯于你好我好大家好,很少有人愿意当面提反对意见,却喜欢在背后说三道四讲怪话。所以,敢当面讲真话的人是很难得的,当有这样一位难得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千万要珍惜。因为这样的人才是值得交的朋友。

皮鲁克斯说,每个人一天起码有五分钟不够聪明,智慧似乎也有无力感。一般人常因他人的反对而愤怒,有智慧的人却想办法从中学习。与其等待对手来攻击我们或我们所做的工作,倒不如自己主动接受不同。某些时候,对手对我们的看法比我们自己的观点可能更接近事实。

当你因听了别人的反对意见而怒火中烧时,不妨先劝慰自己:“等一下……我本来就不完美。连爱因斯坦都承认自己99%都是错误的,也许我起码也有80%的时候是不正确的。这个意见可能来得正是时候,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感谢它,并想法子从中获得益处。”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我感觉良好,不要认为自己正确无比,而别人一无是处。当你抛弃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的时候,你才听得进去别人说的话,你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你才能够真正地去尊重别人,你也才能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事。

62 不喜欢的人不要当场伤害

成大事者认为,在谈话的时候,遇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付方式,但是要牢牢记住一点,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完全没有必要当场伤害。毕竟在性格上,人和人是有差别的。知道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你就能容忍人与人间性格的差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使是同类,一般人也都愿意同和自己性格相近的人相处,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个人要和所有的人都成为亲密朋友,那是不实际的、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学会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就能和更多的人相处得好,工作起来就能相互协调。

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有许多方面与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

要承认差别。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千差万别,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认识到这一点,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

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共同之处。那么如何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方法如下:

与死板的人相处,要了解他关心的事。死板的人往往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与他寒暄、打招呼,他也总是爱理不理,不会做出你所期待的反应。其实,尽管死板的人一般来说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所以,你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应该花些功夫仔细观察,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行中寻找出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来。一旦你触及他们所热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死板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

与傲慢无礼的人相处,要保持距离。有些人往往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表现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因此,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他能够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这样,对方往往也会由于缺乏这样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与沉默寡言的人相处,要保持尊重。和“闷葫芦”在一起,人们总会感到沉闷和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外向、活跃的人,更是觉得难受。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活跃气氛,便故意找些话题来说,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沉默寡言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出于其有某种心事而不愿多言。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尊重对方,不要去破坏对方的心境,让其保持一种内心选择的生存方式。相反,你如果故意地没话找话,拼命地想方设法与对方交谈,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应该提倡宽容。当然,我们说待人要宽容,不是不讲原则,应该尊重别人的兴趣和爱好。对别人生活中的一些细微末节,要能容得下。这样,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才容易相处。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区别对待。这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那种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们说的待人有别,不能要求别人改变交往方式,只有自己灵活地与人交往。

也许有人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己的脾气改不了。的确,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性格也是不断发展,也会有所变化。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本来很脆弱,但是,后来经历了一些重大变故或意外打击后,生活把他磨炼得坚强起来。如果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我们是能够培养和锤炼出良好性格的。

成大事者认为,世上的事情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在谈话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宽容。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也要学会宽容,不要当场伤害别人。事实上,我们的喜欢和不喜欢很多时候都是个人的一种偏见,并非真理。如果我们坚持偏见,并且将这种偏见表现出来,毫无疑问,我们就是比较愚蠢的人。

63 不要试图阻止别人说什么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阻止别人说什么。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不但要让别人说,而且要鼓励别人说出更多的想法。

有了这种意识,人才能变得洒脱起来,而不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乱发脾气。更不能因此而变得疑神疑鬼。

古代有个皇帝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给那些随便议论的人定了很多罪名,有一个罪名很荒谬:腹诽。也就是说他如果觉得你在心里说他坏话,他就可以定你的罪。这种罪名定得实在是荒谬。一个人在心里想什么,别人怎么可能知道。有些人或许说从眼神看得出来,那也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同一个眼神有不同的意思,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同一个眼神的意义也大相径庭的。可见这个皇帝是多么虚弱,他生怕别人说他,但是又是多么无知,居然想到这样的罪名。

其实在乎别人怎么看的人是十分虚弱的人,真正强大的人根本就不在乎。爱因斯坦在没有出名的时候,经常穿得很简陋地在街上走。一个好心的朋友看见了,提醒他说:“你怎么能穿成这个样子在大街上走呢?也不怕别人笑话?”爱因斯坦笑了笑说:“现在大家都不认识我,我怕什么?”后来爱因斯坦出名了,但是他的这个习惯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朋友再次提醒他说:“你现在已经出名了,不能穿成这个样子走在大街上。”爱因斯坦听了以后,又笑着回答:“现在大家都认识我,我怕什么?”其实爱因斯坦完全不是因为别人认识或者不认识他,只不过他不在乎而已。人只能因为自己的知识匮乏而羞愧,怎么可能因为自己穿得寒酸而无地自容呢?

其实纵观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成为了伟人以后丝毫也逃不开别人的议论。三国过去了,还有渔夫在船上议论他们的故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真正伟大的人往往是赞誉天下,同时也毁誉天下,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有更多的人站在对立的两面。

伍子胥后来带领吴兵灭了楚国,然后拉出楚王的尸体鞭尸泄愤,足足打了三百下,楚王吭都没有吭一声。或许你会认为人已经死了,当然不会吭声。道理其实就在这里,人已经死了,天下人如何评价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时间在变,人也在变,人们议论的都不过是昨天的自己,而昨天的自己已经死去,你又何必在意别人怎么说呢?

我们再试着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听到有人非议自己,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上去和别人理论,这里存在三种可能性:

一来是你得到的消息未必是可靠的,所以你冤枉了好人,或者你受到了别人的愚弄。不论是冤枉了好人,还是受到别人的愚弄,都显得自己智力有限,见识浅薄,而且没有城府。这可能真的成为了别人议论的把柄。

二来是他确实议论了你,但是说的全部是好话。这个时候你如果冲上去和他理论,必然会破坏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以后他才懒得跟别人说你的好话。即使以后说起你的好话,到最后难免会加上一句:就是有点不相信人,有些时候性子太急了,耳根比较软。

三来是他确实说了你的坏话。你这个时候去跟他理论,结果闹得沸沸扬扬,打得不可开交,试问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有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会想到他们当中有一个是完全有理,有一个是完全不讲理的吗?你绝对会认为这两个人都有错,于是各打三十大板地做了一个判断。这个时候你想想你在和别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周围的人会怎么看你?其实道理是再浅显不过的。

他说了我的坏话,我不会搭理他。原因在于:

一来他不是我的朋友,他说话伤害不了我,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人。

二来他没有修养,我总不能陪着他一起没有修养吧?

三来他就是想让我搭理他,我偏偏不搭理,从心底我就看不起这种人。

当然仅仅以上三点还是不够的。人们还要学会如何和这个说了自己坏话的人相处。不是不交往,而是要理所当然地去交往。他之所以说我坏话,是因为他不了解,我就是要让他了解我,明白当时他是多么的无知。即使他始终不能明白自己的无知,至少我不会因此而结下一个冤家。

成大事者认为人应该有这种气度,这种气度同样是可以培养的,多看些历史,或许这种气度会体现得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