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教育孩子的心理策略(1 / 1)

现在,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要,但父母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百分百的爱,可是,我们的表现却不能让孩子感到满意,甚至连自己都会感到相当不满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特点,绝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孩子自卑、自闭、不自信,甚至因此毁掉孩子的一生。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但我们更应该懂孩子!

1.教育孩子,首先必须了解你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要想教育孩子,首先必须要了解孩子的类型。

1.认知型的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属于认知型,那就比较适合运用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他。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理服人,千万不能让孩子感觉你在以大欺小,以势压人。你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以商量的语气说出来,比如说,小宝,妈妈觉得这件事这样做会好一点,你看是不是?或者说,妈妈觉得这衣服比较适合你,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孩子的想法会得到尊重,同时,也调动了孩子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此外,认知型的孩子大多内省能力比较强,所以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可以先诉诸情感,比如说“你这样做,妈妈很难过,很伤心”之类的话。

当孩子犯错时,看到妈妈不开心的样子但却并没有责怪他,就可能会自我反省,而且犯错后的抗拒心理也会相应降低,接下来的说理就会很顺利,孩子一般也不大会再狡辩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亲子之间发生冲突。而且一定注意不能用“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之类的字眼。家长如果能经常说一些“你这样做,我怎样……”之类的话,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当给予鼓励,而不是嘲讽,多说“你现在做的已经很好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及时的鼓励是很必要的,千万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因为这样说话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

2.模仿型的孩子

模仿型的孩子,一般模仿能力都很强,只要他感觉好玩或有兴趣的事物,不论好坏,他一律都会学,所以这种类型的孩子须慎重选择玩伴,而且要及早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是该学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该学的。孩子处于这个阶段,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言行,以免孩子有样学样。对于平时表现好的孩子,要多给予鼓励夸奖,使孩子对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多给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历史典故以及寓言故事,给孩子树立榜样,都能很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3.逆思型的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属于逆思型,那么恭喜您,虽然您的孩子的一些行为可能显得与常人不同,但他却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发明家的潜质。如果家长能掌握孩子的特质并用适当的方法去引导,那么以往那个令你头痛的“爱找麻烦”的孩子也会很容易地朝着你规划好的方向前进的。本类型的孩子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常常以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候会让家长、老师觉得很好笑。

其实这只是孩子与我们成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并不代表孩子的见解或行为有错。所以做家长的,一定不要轻率地斥责孩子,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宽容的态度给予孩子理解和引导,绝不应该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强迫孩子顺从大人的意愿。

建议家长采取以下方法:以激将法刺激让孩子向相反的方向活动。如对他说:你不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你不想做,而是因为你根本做不到;以积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奖惩,达到要求时给予奖励,反之则给予处罚。与孩子协商制定一种合理的管理奖励办法,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在孩子的头脑中并没有成人的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经常会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助孩子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利于孩子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4.开放型的孩子

开放型的孩子,拥有开放性思维以及大量吸收知识的能力。家长可以大量地教给孩子各类知识,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担心孩子太小,会感觉累,正常情况下孩子都能很轻松地吸收、消化大量的知识:0~10岁是孩子学习的最关键的基础期,此阶段对孩子的培养意义特别重大。开放型孩子的缺点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大多都是被动学习。如果家长陪同学习、一对一地对孩子进行辅导,效果会很不错。总之,只要你加大培养的力度,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挖掘出来,孩子的智力和各种技能就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你到底了解你的孩子多少?你知道孩子最不喜欢什么?最爱的又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答案,那么从现在就开始去了解。

2.做孩子的知心辅导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先来看看一位家长的话:

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放学回家后的话题变了。她常常说,谁谁又买了新文具,谁谁又穿了新衣服,谁谁家有车,谁谁的父母多有地位。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难得我和她爸爸都有时间,天气又好,我们一家三口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在准备回城的前一天,天气突变,飘起了雪花。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周一一早雪停后再走。孩子的表叔开着一辆小货车送我们回家,怕影响孩子上课,便开车直奔学校。当车刚行驶到学校路口时,不知怎的,孩子偏不让把车开到校门口。因天气很冷,孩子的表叔坚持要把车开到学校门口,但孩子执意要下车自己走。争执不下,我想这里一定有什么原因,当着她表叔的面不好深说,便决定先随她去。

下午她放学回来,我问她原因,起初她不说,经再三询问,她才说:“别的同学坐的车都是小卧车,哪像我坐着拉货的车上学,让同学看见多难堪,他们谁都得拿我开玩笑。”听了这话,我真的生气了,小小年纪的她怎么会有如此的虚荣心,这是从哪儿学来的!二叔为了她,影响半天的工作不说,还冻了半天。我气呼呼地对她说:“小小年纪,居然比起车来了,你怎么不比比学习?说到底还是嫌你父母没本事啊!”孩子听了这话,哭了。我没理她,心想她也该好好想想了。

可是,夜深人静,当我躺在**时,我却失眠了。孩子长大了,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孩子固然有她不对的一面,可这不能全怪她,社会、周围环境,都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再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父母事业有成。我对她的关心还是不够,今天的事,我处理得也不冷静。于是,这以后我抽出时间,常和孩子谈心,告诉她,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想生活好,得靠自己努力。父母的一切只能是父母的,不属于孩子,拿父母的成绩来炫耀是不对的。那时孩子还小,似懂非懂,我就给她讲松下幸之助的故事,带她看电影《居里夫人》,我希望她能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同时,我更加倍地投入工作,几年来,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劳动者,成为区里最年轻的个协理事,参与区里的建设。我和孩子一起为希望工程捐款。在这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孩子变得懂事了,她开始理解了我的忙碌,理解了做人的一些道理。不再为一点小事掉眼泪,她开始热衷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快乐而不再总缠着我。她还学会了关心人,后来,她担任了班干部,并为组织好每一项活动而开动脑筋。看着她的忙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纯真、善良、浪漫。但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正面影响外,社会的负面效应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浮躁心态等也时刻冲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另外,独生子女的特有问题,如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情感脆弱等等也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他们的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分两个层次,一是感激,一是敬佩。当我们给予孩子的仅是衣食住行的物质满足时,我们得到的只能是感激;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时,当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品质时,他们回报我们的将是敬佩。

要做孩子的知心辅导员,家长应该知道:

1.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似的平等关系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他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再加之其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辅导。但是辅导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要对他的所思所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家长的辅导更加有针对性;二是合作态度,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似的平等关系,孩子可以反驳、可以提出质疑,大家对事不对人,不主张把关系变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2.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无论怎样都要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把辅导变成了教导,进而又把教导变成教训。

3.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要做好第一任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爱心、责任感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得到孩子的尊重。

4.遵循孩子自省自悟的过程

父母们经常会急于教训孩子,这样做就忽略了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孩子自省自悟的过程,这时候特别需要父母们的耐心。同时还要有思想准备,有时候一次两次的交谈沟通还不足于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理,我们要清楚这个过程可能会慢一些,所以千万不要嫌孩子反应慢、不聪明,更不可以由此就说他是个笨孩子,那种嫌弃的态度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惟有感受孩子心中的声音,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3.家庭战争——孩子的灾难

充溢着温馨、爱意、亲情的家庭氛围是一个无声的课堂。看看下面一位同学的日记,我们不难了解孩子的心声:

我爸爸又和我妈吵架了。我爸爱喝酒,喝多了就骂人,有时还打人。这两年他们单位效益不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所以他的心情很坏。我妈单位的情况要好一些,每月好歹还有几百元收入,说起话来自然厉害,句句都戳到我爸的短处上。我爸就更加生气,更加拼命地喝酒,甚至动手打我妈。我妈也不示弱,又掐又咬,一仗打下来,两败俱伤。我心里特害怕,刚开始还想拉架,谁知不拉还好,一拉,倒挨了我爸一耳光。

我有了经验,碰见这种场面,一定要躲到外面去,任他们闹得天翻地覆。再后来,我就不愿意呆在家里,看他们仇人似的面目,我感到特烦。

后来这事不知怎么在同学间传开了,见了面,就有同学不怀好意地问: “你爸你妈又打架了?”我就非常痛苦,常常躲在没人的地方大哭。别人家的父母都和和气气,为什么我的父母就有这么大的仇恨呢?

我感到很自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即便有些同学是出于关心来安慰我,我也不予理睬。我变得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恨我爸我妈了。我的学习成绩当然越来越差,上课听不进去,作业经常不交,哪有心情学呀!

这天,我一看家中气氛不对,当即扔下饭碗,连饭都没吃完,就出了家门。反正上学也没多大意思,我就开始了流浪生活,一直在社会上混了三个月,跑了好几个城市,才被送回爸妈身边。我爸我妈见到我,哭得像泪人一样,后悔不已,说他们今后再不吵架了。我也哭了,我说我多么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啊……

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在心理上所形成的浓重阴影,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本案例中的这个孩子,由于父母的不和谐,经常发生家庭战争,给他造成了心理伤害,使得他性格孤僻,与别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困难,沉重的自卑心理,使他难以昂首挺胸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还有他对父母的仇恨,也是必然的。

在有些家庭中气氛确实是不太友好的,因琐事而争执不休,弄得夫妻关系异常紧张。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双方个性都太强,一旦出现矛盾,就互不相让;也有可能是积怨过深,由于过去的一些陈年旧账,使双方矛盾重重,谁也不肯原谅谁;还有可能是家务琐事所引起的,比如分担家务活的多少、处理经济问题的权力争执,等等。

不管是属于哪一种原因,夫妻间出现矛盾,甚至激化为家庭战争,都是很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是两口之家,矛盾也仅局限于夫妻二人;但不幸的是,在三口之家,孩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不是,束手无策,惶恐不安。

尽管在家庭矛盾、家庭战争中,当事人都要承受相当大的冲击,在工作、生活中处于劣势,但与孩子相比,这些冲击都显得微不足道。初涉人世的孩子对这些纠纷的感觉更敏锐,他们茫然无措,苦苦哀求,但却无济于事。他们希望看到父母的笑脸,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可是看到的却是两张凶巴巴的脸,等到战争暂时平息,孩子甚至还被失败的一方拿来当作出气筒。谁能指望在这样的家庭里会诞生牛顿、爱因斯坦?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放不下,孩子怎么能安心念书?

夫妻吵架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对孩子、对大人都不利。那么如何避免吵架并打破吵架后的尴尬局面呢?

1.平常不吵架的时候,先约法三章:不同时发火;不摔东西、不动武;不说“离婚”两字。这样不管再怎么吵,只要不伤感情,也就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

2.吵架过后,主动伸出手去,并把这种大度视为自身的美德而引以为荣。

3.实在无“台阶”可下的时候,可以请对方的一位亲朋好友来家做客,不说吵架的事,若无其事地度过愉快的时光,等客人走了,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4.不要得理不让人。即使明知自己处于上风,也可以诚恳地先检讨自己在吵架过程中的不当之处,然后给对方一个空间,让他一个人静一静;有的人死要面子,明知自己错了也不会当场认错,尤其在双方都讲了过分的话以后,所以要搭个“梯子”,让他缓一缓气,自己走下来。

5.送花、送礼物道歉,这在婚后生活中并不多见。当然,如果知道对方很吃这一套,不妨一试。

6.聪明的人会在吵架之后很快冷静下来,并把吵架中的某些过程当成自嘲的笑话,博对方一笑,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7.实在控制不住时,也要尽量避开孩子。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

俗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流,夫妻吵架不记仇。”事实上,夫妻间的正常争吵并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争辩的结果应该是了解彼此真实的想法,达到和谐的目的。一旦雨过天晴,误会消除,美丽的彩虹就会出现,夫妻双方的相互理解就能得到加深,爱也就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当然这并不包括那些无理取闹、 “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的夫妻,因为频繁的争吵会把婚姻推进泥潭里。有些夫妻吵架只是为了征服对方,控制对方,而且不分时间和场合,蛮不讲理,出言不逊,伤及对方自尊,甚至还把“文斗”升格为“武斗”。如此吵架不仅与爱无关,也与交流的目的背道而驰,最终也必定会伤及孩子,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让家庭“遍体鳞伤”。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而一个良好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4.家庭教育出现问题,谁之过?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星期五晚上,刘老师家隔壁传出了邻居小林严厉的训斥声:“这还得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做手脚!”

刘老师一听便知道,望女成凤心切的小林又在教训女儿明明了,于是他让妻子把小林拉过来。

怒气未消的小林一进门就气冲冲地说:“你倒给我讲讲看,这种小囡怎能管得好!今天,我被明明的老师叫到学校去,你猜为什么?这小家伙将单元测验的成绩改了,‘58’变成了‘88’,骗我在学生手册上签了字,胆子大哦? ‘红灯’变‘绿灯’,一路畅通无阻。靠这种手法来变,真是气煞我了!”

这样的弄虚作假不仅要气煞小林,恐怕也要气煞许多家长,然而光气还不行,还要有指导孩子的正确方法和帮助孩子的具体手段。在这里,小林的说法本身就存在许多错误。

例如,“这还得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做手脚!”实际上其中就暗示了“大人可以做手脚”的观点。明明为什么不能做手脚?关键是她还是“小小年纪”,如果不是“小小年纪”就不在此列,这就是典型的不讲理了。

再例如,“这种小囡怎能管得好!”实际上就是说明从此以后孩子就“不可救药”了。“胆子大哦?”这实际上不是批评。因为胆大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因为“胆子大”就要批评,那就有些莫名其妙了。然而,和小林一样的家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坚信“自己没错,错的都是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样会慢慢地传染给孩子,大家都说“自己没错”,那么到底谁错了呢?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

1.孩子身上所有的过错几乎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孩子人生之路的铺垫工作主要是由父母在做。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那一定是我们铺垫的不够好。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没有“朴素”的意识,孩子也不会知道“朴素”是个什么东西;如果孩子经常说谎,那一定是你做得不够好,让孩子无法在你面前坦**地诉说真相;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那他一定是曾在努力学习的道路上受到过不公正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大多是来自于父母的。

2.不科学的行为和方法阻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尽管你是爱孩子的,但你的方法是不是科学,你无从考证,或许你根本就没想到要考证,或许你还来不及考证,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由于大家都太忙了,于是来不及考证的东西就这么不停地实施着,而问题也越积越多。在这些行为的影响下,孩子的人格会不会在发展中变形走样?会不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孩子真正的内心痛苦和寂寞,有谁知晓?

3.放弃对孩子的养育,把他完全交给老人或学校

有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很忙,就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或学校,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的“忙”,绝大部分也是为孩子在忙,这个“忙”,更多地只是管吃管喝,管金钱和物质供应,他们没有跟孩子贴身相处,于是也没有机会向孩子施加那些本该由他们自身对孩子施加的影响,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实际后果是爱的遗弃。

4.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视而不见

特别高兴、特别兴奋、特别激动,是一种情绪;特别沮丧、特别愤怒、特别担心等等,又是一种情绪。我们在这里主要指的是负面情绪,即孩子们在担心、着急、恐惧、焦虑、不安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我们有时候认为,小孩子有情绪不用理他,一会儿就过去了,甚至可能忙得无暇顾及到他的情绪,而每个情绪背后一定是孩子发生了什么,也许这正是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情绪是一种信号,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做出了一些很过激的行为,事先都有一定的信号传递给我们的,但我们没有觉察到,比方说自杀前、离家出走前,包括犯罪行为前等等。

5.利用孩子来维持或挽救婚姻

有很多父母喜欢对自己的配偶说:要不是因为有这个孩子,我早就跟你“拜拜”了,因为有孩子夹在中间,我才得过且过、睁只眼闭只眼罢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能不能想像一下,现在的家庭中,如果没有了孩子的牵绊,那离婚率该会有多高?夫妻两个人已经不和睦,但在孩子面前他们却装得很和睦,其实这种行为是很愚蠢的。孩子一定会有所觉察,他会感到爸妈之间给予对方的关注不够,家里经常有吵架声,家里的笑声没有别人家里的多,而孩子又会经常无缘无故地被训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一定会有极大的不安全感,而我们做父母的,把“和睦”这种假象展现在孩子面前,试问一句,我们想让孩子在这些假象面前得到什么呢?

6.父母自己的行为不端,污染了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们经常抱怨社会风气不好,学校管理不严,让孩子受到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可是我们别忘了,有很多影响是来自我们家长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一些家长在打麻将时,有时也会冒出这么一句话:“儿子,你来替我打几圈。”老师们说,我们在学校教一套,孩子回到家看到的听到的又是另一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也是孩子的一大困惑。

7.家庭不是最温馨的港湾

说你关爱你的孩子,你肯定能接受。可你也做了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有些伤害是很痛的,但你却从未察觉。比方说,你认为家庭一定是世界上最温馨的地方,可是,当孩子拿着100分的考卷回来的时候是温馨的,当孩子拿着30分的考卷回来的时候还温馨吗?你的温馨是有条件的。你在他最需要温馨的时候给予他的却是训斥和不满。

8.我们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孩子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看看以下话语是不是很熟悉:

(1) 你要听话!这样我的日子就会很好过,你听话才对得起我的辛苦。

(2) 你一定要考上大学(其实是我们想让他考上大学,这是我们的理想,不一定是孩子的理想)。

(3) 他能努力学习我就很开心(最终的落脚点是“我很开心”)。

(4) 他的大脑最好简单一点,一心学习,别犯错误,别给我惹麻烦。

我们是否关注孩子的感受? “你一定要成为钢琴家!”到底是你想让他成为“家”,还是孩子自己想成为“家”?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9.家长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形同虚设

孩子有很多的时候不听话是我们的威信不够,是我们给他的信任度不够,这也是家长把孩子完全推给学校的原因之一。为了顾及我们的面子,维护我们的那份自尊心和作为家长的威严,孩子会说假话,会说违心的话,会说一些讨好的话,甚至表面上哄我们开心,私下里想干什么还干什么,而我们却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真的有威信。

10.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却强为人师

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做父母,我们能够做一个好父母的自信心是很脆弱的,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爬滚打中当着父母。

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家长要教育孩子不弄虚作假,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5.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最多,父母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诲引导孩子从小走到大,对孩子今后的成功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若家庭教育失当,这些独生子女容易出现以下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的娇宠溺爱,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为他人着想。

2.长辈们对“独苗苗”百般爱护,不愿约束孩子。致使孩子在家庭结构中,不尊重长辈、而是惟我独尊,走向社会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许多本该独生子女自理的工作都由父母代劳,这样容易使他们养成依赖性,而缺少劳动自觉性,长此以往,自主精神和能力都很差。

5.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急切,利用孩子的休息时间,花费大量金钱请家庭教师,帮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没完没了。这样必然占用孩子应有的游戏时间,势必会促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那如何才能尽善尽美地进行家庭教育呢?这就对我们的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把心理学融入到家庭教育当中。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

有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有一天放学以后怒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进门以后便使劲地跺脚。此时他的父亲正在院子里干活,看到儿子生气的样子,就把他叫了过来,想和他好好聊聊,以便了解儿子如此气愤的原因。

这个小男孩很不情愿地走到父亲身边,气呼呼地说:“爸爸,我现在非常生气。同桌以后甭想再得意了。”

父亲一边干活,一边静静地听儿子诉说。儿子说:“同桌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

他父亲听完后,默默地走到墙角,找来一袋木炭,对儿子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做同桌,把这个塑料袋里的木炭当做你想像中的倒霉事情。你拿木炭全力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同桌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等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我们再来看看会是什么样子。”

儿子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便毫不犹豫地拿起木炭向白衬衫上砸去。可是白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即使他用尽全力把木炭扔完了,也仍然没有几块扔到衬衫上。

这时候父亲缓步走过来,问道:“儿子,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小男孩回答说:“爸爸,我虽然很累,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了好几块木炭,白衬衫上有几个黑印子。”

从儿子的回答中,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看到儿子并没有明白他的真正用意,于是便让他去照照镜子。儿子也很顺从的去照了镜子,这时候让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儿子看到大镜子里的自己满身都是黑炭,从脸上只能看到牙齿是白的。儿子的白衬衫并没有变得特别脏,而他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

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因为他并不是简单的说教,或者是摆大道理说孩子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是行不通的,而是选用一个形象而直观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亲身经历的实验中,明白自己错了。

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是它们也同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毁灭的污痕。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懂点心理学。

6.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

在孩子的成长中或大或小的成功都会让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从中受到激励,看到自己的能力,也就有了更大的信心走向更大的成功。

清代著名的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莫过奖子一长。”说的是否定子女的一些过错,远不如鼓励子女的某些长处收到的效果好。所以说,鼓励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孩子的眼中考试获得好成绩、比赛获奖、老师的表扬是成功的,但这也仅仅是针对少数的一部分孩子而言。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别人所给予的肯定的评价!否定和批评就意味着失败。所以教育孩子要少用批评多用鼓励。但我们所说的鼓励不等同于表扬,表扬是对成功的夸奖,而鼓励则是给孩子提供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培养孩子的信心。

现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当孩子的成绩达不到学校和学长的高期望时,如果受到的是批评、指责、训斥,孩子就会丧失兴趣和信心。尤其是孩子还处于心理不成熟阶段,一味地比较、责备只会使他们更加的气馁,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会更大,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这就要求大家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来寻找孩子的内在的潜能及需求,按照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孩子的积极能动性和自信心,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子恺,著名漫画家、书法家、散文家,浙江桐乡人,师从李叔同。丰子恺多才多艺,一生著作丰厚,光是公开出版的作品就达180多部,可谓是一位多产的大学问家。

丰子恺先生十分重视对于女的教育,他的教育原则是:走进儿童内心世界,保持童心童稚,品德与学问同等重要。在他的悉心教诲下,子女们都健康成长。

长子丰华瞻子承父业,不仅在美术方面很有造诣,其人品与文章也为人们所敬仰。次子丰陈宝、女儿丰一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父亲著作的整理研究工作。

丰子恺先生十分好客,故而经常有美术界人士来拜访。每当他与来客切磋答对时,总是让儿子丰华瞻在一旁聆听,有时还鼓励儿子参与讨论。

丰子恺很重视对儿女进行礼貌待客的教育。每次家里有客人来访,他总是向儿女强调:要为客人端茶、添饭。他还教育儿女说:“如果客人送你什么东西,你要双手去接,表示对客人衷心的谢意。”

他还幽默地对儿女们说:“假如只用一只手端茶、送饭,就好比皇上对臣子赏赐礼物,或者向穷人做施舍,又或者像是父母给婴儿喝水、喂饭一样,这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父亲说的这些话深深地印在了儿女们的心里,使他们终身难忘。

丰陈宝小时候很腼腆,一见陌生人就脸红甚至紧张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为了锻炼儿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儿子十三四岁时丰子恺把他带到上海开明书店做些抄写文字的工作。

有一天,一位读者慕名来找丰子恺请教问题,客人向丰子恺请教完问题后正准备告辞,看见陈宝在大厅里抄写东西,于是就准备和他打招呼。陈宝从未见过这个客人,一下子愣在那里,手足无措,一言不发,不知如何应答才好。客人走后,父亲便把儿子叫到身边,严肃地说:“刚才客人跟你打招呼,你怎么可以一言不发呢?这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以后一定要杜绝。”

还有一次,丰子恺在饭馆里宴请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他把几个子女都带去作陪。吃完饭,孩子们就想先回家去。丰子恺知道情况后,立刻悄悄制止了他们。回家后,他把儿女们叫到一起说:“我们请客人吃饭,你们就是主人,如果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什么待客之道呀?”儿女们听了这番话,都很懂事地点了点头。在丰子恺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子女们后来都成为很有礼貌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既靠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这些智力因素,同时也靠情感、意志、兴趣、自信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其中信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时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都可给孩子巨大的精神力量。孩子有了进步时,哪怕很微小,我们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鼓励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地努力向前。当孩子失败时,一味地责怪,只会让孩子气馁,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合理的、可行的方法,让孩子在每一个小的进步中体验成功,从而激励孩子不断地朝着大的目标前进,直至取得成功。

如果一个孩子缺少激励,他的成长将会可想而知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其发光的地方,只要我们对他们每一次细小的进步给予激励,让孩子在每一个进步中都品尝到成功,就会激励孩子去渴求更大的进步、更大的成功。所以,孩子需要激励就如同生命需要阳光一样。

或许眼前的进步是微小的,但是谁又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保票呢!就像爱迪生和达尔文,当人们嘲笑他们的时候谁会想到在别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呢?所以,请大家不要吝啬,慷慨地给予孩子激励吧!

激励能扬起孩子生活的风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尤其需要来自父母、教师和朋友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