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七:借助贵人之力(1 / 1)

1成功的护航者

商海上的险恶来自于阴谋、圈套与不确定的因素,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入其中。如有贵人护航,则可以有效地避开风险,使自己的商海之旅一帆风顺。

上个世纪60年代,廖创兴银行因无贵人相救,导致银行倒闭、老板气死;恒生银行则因汇丰援手,解危之后焕发了生机,事业越做越大。

1961年6月1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银行挤提风潮就发生在这一天,也是香港金融新闻最有震撼力的一天。廖创兴银行人山人海,储户排着长龙般的队伍,焦虑地等待提取存款,有的储户甚至夜宿街头,等待次日提取款子。挤提风潮连续三天,排队挤提的总人数逾两万人次。如此汹涌的挤提风潮,即便是金山银山也会搬空。该行创始人廖宝珊,处在极度痛苦之中,他知道照此下去,银行只有关门倒闭一种结局。

心有不甘的廖宝珊,此时多么希望能有个贵人突然出现,伸手拉他一把呀!

1903年出生于广东潮阳乡下的廖宝珊,是妾侍所生,其父过世后他受到正房排斥。无法在乡下待下去的廖宝珊,于1941年携妻儿来到香港谋生,先是在一间油庄做伙计。稍有资本,他开店做起了老板。后来又经营布匹生意,再倾其所有购置房产,赚了不少钱。

1948年廖创兴储蓄银行在中环永乐街开业,廖宝珊事业如日中天。

而后,经过几次大的商业运作,于1955年,廖创兴储蓄银行改名为廖创兴银行,注册资本为500万港元,实收资本400万港元。

廖宝珊在香港银行界首创“高息小额存款”,大量吸收小市民存钱,在100元至1000元这个档次内,月息竟高达6厘。一时间前往廖创兴银行存款的人趋之若鹜,该行实力猛增。廖宝珊用这些钱放贷收息,后又大量买地开发楼宇卖出,赚得他心花怒放。到1961年新年伊始,他自豪地向媒体宣布:他的家财已超过1亿港元。

谁知乐极生悲,一批“神经过敏”的储户拥向廖创兴银行,仓促提款,第一天流失储户资金300万港元。这一夜,谣言四起,称廖宝珊将储户资金全挪去炒房,存户账号掏空,他已无钱兑付;又称他早知挤提在即,已把资金席卷一空,逃到国外去等等。

第二天,真正的挤提风潮爆发。各个分行也出现了提款现象,以至他再也没有应付之力。

摆在廖宝珊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宣布破产,接受清盘;二是割肉护行,来日东山再起。他选择了后一条路,四处向其他银行求救,希望此时能有贵人出来挽救这艘沉船。

然而其他银行或以种种理由婉拒,或以交董事局研究拖延。好不容易与汇丰、渣打两银行谈成援助事宜,翻译登报时又译错,一句“廖创兴银行之业务,完全置于汇丰及渣打银行控制之下”,令廖宝珊觉得对方出尔反尔要侵吞他的银行及物业,气得他一个月后脑血管破裂身亡,当时年仅58岁。

而1965年,香港挤提风潮再起,比1961年那次还要厉害。明德银号破产,广东信托商业银行也关门倒闭,恒生银行危在旦夕!董事长何善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了前车之鉴他不得不趁早向外求援。

恒生银行是闻名天下的一家银行,世界证券市场有四种重要的股票指数,其中一种就是香港的“恒生指数”。1933年3月3日,何善衡与林炳炎、盛春霖、梁植伟等好友创办“恒生银号”,1960年1月1日改名为恒生银行。

但面对挤提风潮,恒生仍难逃危险。正当恒生危在旦夕时,汇丰银行伸出援手,成为挽救它的贵人。汇丰以换股为条件,恒生断腕保躯,易帜求生存。何善衡依然当董事长,度过危机后,恒生银行于1972年5月上市,发展势头力不可挡,80年代总盈利超过百亿港元。

由此可见,贵人是你成功的护航者。

2贵人帮你扫障碍

创业时期,因为自己的力量太小、太弱,一旦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关门大吉,但是如果此时有贵人相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同样的问题对于贵人来说可能是小菜一碟,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帮你扫清障碍,使你快速成长起来。

香港中信泰富集团的荣智健,1995年底个人所持股份市值为252亿港元,而他的私人资产,有人估计约50亿港元。关于他成功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曾得到过华资巨富李嘉诚与郭鹤年等人的鼎力相助。

荣智健是红色资本家之子,他父亲荣毅仁解放后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要职。荣智健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机系,他从小过着富裕生活,青年时代(“文革”时期)饱受政治歧视和生活磨难。1978年他来香港投靠亲戚,持有一些父亲给他的纺织股。

随后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厂。1985年荣智健卖掉自己的电子厂,身价4亿港元,并且在这一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在很久以前,荣智健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创立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1988年国务院下令对在港的中资公司进行整顿,荣智健在这期间积极寻找借壳上市的目标,后来瞄上了泰富发展。

泰富发展的前身是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该公司股权两度易手,冯氏家族占19%,李明治的澳洲辉煌国际占21%,曹光彪的永新企业占507%,控股权在曹光彪手中。由于曹光彪此时被港龙航空弄得焦头烂额,遂有意将泰富作壳出售。

但是,荣智健考虑凭自己一家的实力,恐怕很难啃烂这块骨头。于是他找贵人相助,先后联络了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诚、移居香港的大马华人首富郭鹤年。这两位商界巨头,在关键时候鼎力相助,一口应承下来。

于是,在1990年荣智健聘请收购专家梁伯韬、杜辉廉的百富勤为财务顾问,与曹光彪私下洽商。很快,双方达成协议,中信宣布正式全面收购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购曹氏的507%股份,并以同样条件收购全体股东的股份。

泰富原为一家投资地产的小型公司,市值725亿港元。由于中信持股最多,泰富发展被易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上任后,荣智健了却一桩心愿,他有了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由于他经营有方,这一年中,中信泰富盈利333亿港元,创下不俗业绩。

中信泰富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得到贵人相助。收购恒昌行是中泰的首役,此役就有众多贵人助阵。

恒昌行的企业实体为大昌贸易行,由恒生银行的元老何善衡、梁球琚、何添、林炳炎等人创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昌已成为香港一家大型贸易公司。1990年8月10日,恒生银行首任董事长林炳炎之子林秀峰、周大福企业老板郑裕彤、中华制漆主席徐展堂联合组成的备怡公司正式成立,备怡公司将作为收购恒昌的旗舰展开收购。

收购期届满,备怡收购失败。中信泰富这个时候却冒出来要收购恒昌。但荣智健的财力不足以吞下这个庞然大物,于是又去找大富豪们相助。7月底,荣智健会同李嘉诚、郑裕彤、百富勤、郭鹤年等9名股东,成立了收购恒昌的旗舰GREATSTGLE公司。

9月5日,荣氏财团收购成功,到1991年10月22日收购期届满,百富勤代表旗舰GREATSTGLE宣布,获得97%的恒昌股权。中信泰富占恒昌35%股份,是首席大股东,荣智健出任恒昌主席。接着荣智健向其他股东收购恒昌股份,李嘉诚、郭鹤年再次相助,率先让出,李嘉诚还出面做其他股东的工作。到1992年1月13日,其他7名股东全部将股份售予中信泰富。至此,中信泰富实力大增。

荣智键后来所拥有的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帮他“蛇吞象”的中资贵人。

3贵人等于伯乐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中国人的择友观。中国人在选择朋友时,很注重与志同道合者交往。为了同道中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帮助他。

在台湾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美誉的钟理和,如果没有作家林海音的帮助,他的文才可能会被埋没,也就没有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中短篇小说集《原乡人》等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品。因此,林海音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的重要人物,也可以说是他的贵人。

钟理和的祖籍是广东梅县,世居台湾屏东,其祖父和父亲均为农民。1915年12月15日,钟理和生于屏东。1923年,钟理和随父移居高雄美浓镇尖山,在父亲办的农场里当助手。第二年,他爱上了农场女工钟台妹,但同姓联姻遭到社会和家庭的竭力反对。

1940年,钟理和谐钟台妹出走,他们在沈阳结为终身伴侣。1941年夏,他们全家迁往北平。钟理和先在日本人开办的“华北经济调查所”当翻译,虽然收入不错,但出于民族大义,他当了三个月就辞职了。辞职之后他以卖煤炭为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学习写作。1945年他在北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钟理和举家迁回台湾,他在屏东内埔初级中学担任代课教员。1947年10月,钟理和因肺病住进松山疗养院,他带病坚持创作,文学创作成为钟理和的精神支柱,他发表在台湾报刊的第一篇小说《苍蝇》,是著名作家林海音慧眼识珠发现的,当时林海音在《联合报》副刊部工作,同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她从来稿中发现了不少新秀。

林海音,台湾苗栗县人,1918年4月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回到台湾,两年后全家迁居北京。

直到1948年林海音才随夫回台湾,所以她一直把北京视做她的第二故乡。回台湾后她先在《国语日报》任编辑,1953年底受聘于《联合报》副刊。正是在《联合报》副刊工作时,林海音开始文学创作。

林海音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丽日》和《孟珠的旅程》,其中1960年出版的《城南旧事》是她的代表作。除了长篇小说,她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婚姻的故事》、《烛芯》等,另有散文集《冬青树》、《两地》、《作客美国》、《窗》等问世,她被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台湾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家。

林海音与钟理和的文友之情,被台湾文坛传为佳话。她多次编辑刊发钟理和的作品,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钟理和,渐渐地在台湾文坛崭露头角。

钟理和的代表作《笠山农场》,也浸透了林海音的心血。这部长篇小说于1955年写成,林海音对作品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第二年该作品获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但台湾当局在钟理和生前却一直不让它出版。

1960年8月4日钟理和因病英年早逝,林海音、钟肇政等组成“钟理和出版委员会”,集资陆续出版了他的著作。据有关资料介绍,钟理和的丧事以及遗作的出版都是由林海音安排的。

1976年在林海音等人的安排下,由张良泽负责编辑,出版了《钟理和全集》8卷,这一工作的完成,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钟理和印象”,特别是他生前写的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日记、书简等得到整理保存,为后人评价钟理和提供了依据。作为台湾“乡土文学之父”的钟理和,如果在天有灵的话,他一定会感谢文友兼贵人林海音。

因此可见,贵人是你的护航者,贵人让你有用武之地。

4善借他人之力

在办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必须学会借势,即把别人的强项变成自己的强项,从而使自己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借重。否则,单枪匹马难以获得成功。

成功人士几乎都善于观察、了解、学习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亲朋好友来合作办事,激发共同的力量走向成功。这可是全世界的成功者共同的特质和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办事经验。

一位记者访问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问他获取财富、获得成功的要诀。安德鲁·卡内基没有正面回答这位记者的提问,仅仅是列举了许多工商界知名成功人士,简述了他们的个人奋斗历程,并善意地告诫这位记者,不要固执地追问亿万富翁获得金钱的窍门,这是不实际的。

这位记者分析了安德鲁·卡内基提供的例子发现,在所有这些成功的人的周围,都集结了一批才干优秀、能独当一面的精英人物;在许多重要关头,是这些人物协助他们的老板确认了方向,走出了泥潭,取得了成功。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凭个人智慧和力量在工商界或政界打下江山。正如安德鲁·卡内基的名言:“不是我本人有什么超常的智慧和能力。我只不过比较善于团结在某些方面比我更能干的人为我工作而已。”

还有史蒂芬·柯维对数百名在各行各业出人头地的显赫人物、家庭、财阀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同的发现,即在这些显赫人物的周围,都有一个极其有力的幕僚机构,或者称作智囊团。这些由杰出人才组成的机构时时为他们的老板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在关键时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在某些人物奋斗历程的某一个阶段,尤其是困难时期,这些智囊人物发挥的作用就表现得更为显著、突出,而他们也始终受到老板的重视、尊重,这些老板不惜花费巨资维持幕僚机构的存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这些幕僚的协助,就没有他们的老板。

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要想成大事,都必要善于利用他人之力,使自己拥有一双高飞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大凡成功者必善于利用他人之力,从而使自己拥有一双能翱翔寰宇的羽翼,比别人升得更高,飞得更远。

5属下也是你的贵人

能成大事的特质之一是用感情投资,利用属下的智慧为我所用。

成大事的关键因素就是成大事者善于利用属下的智慧为自己所用。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总是有限的,成大事的人也不可能是全才,什么都会,既然做不到全才,只有充分地利用属下的智慧为我所用以成就伟大的事业。他们也往往是用情感管理,善待属下,充分挖掘出属下的智慧和潜能。

战国时,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同时他们又分别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

后来,齐襄公被杀,两兄弟急于从鲁国和营国回国夺位。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夺取君位,因为鲁国离齐国较近,他得到鲁庄公同意,先带了一批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管仲带人赶到即墨附近时,果然发现公子小白正往齐国去,管仲上前劝说公子小白放弃夺位打算,但小白听不进去,管仲便向小白偷射了一箭。小白立刻倒下,管仲以为他死了,于是不慌不忙地回去护送公子纠返齐。

但是,公子小白并没有死,鲍叔牙救了他,并赶在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他说服大臣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即齐桓公。

公子纠在鲁国军队护送下赶到齐国时,齐、鲁两国打了起来,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被迫同意齐国的要求,逼死公子纠,把管仲抓起来。但齐国提出,管仲射过齐桓公一箭,要报一箭之仇,将他押送回齐国,由齐桓公亲自处置。鲍叔牙出于友情,极力劝说,力图救管仲命。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没想受到鲍叔牙的亲自迎接,而齐桓公不仅没有报一箭之仇,反而让管仲当上了相国。鲍叔牙则甘愿做管仲的副手,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才说服了齐桓公这样做。

齐桓公乃一代名君,成就霸业靠的是任用人才,所以能不计前嫌,但鲍叔牙能够出让相国之位,却是非常人所能。抛开友情脸纱,其实鲍叔牙是深谙“朋友”之道:管仲之才比己高,终会被齐桓公所用,与其被人挤走,不如拱手相让——既博美名,又拉住朋友管仲之心。

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间的友情是纯洁的,是不能用权力和金钱去换取的。“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寡则散。”好的朋友亲密信赖,如兄弟,财物不分,有福同享。

而在齐桓公方面,他表现了成大事者拥有的才能,利用了他俩的智慧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一个想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就能够充分发挥属下的能力为己用。在现在,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位善于属下智慧的人。

在公司的创业之初,为了尽快完成原始积累,赶超对手,松下公司采用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使其在达到这一时期的目的。但随着公司的扩大,企业文化延伸,松下感到严格管理已不再是最好的方法了。

松下幸之助是身体比较弱的人,他的精力也不是特别充沛。但是他在管理着那样大的公司时,却从来不忘记关心员工的生日。朋友、员工的生日、婚礼,他能亲自题写贺卡。他的亲笔题写使他的贺卡渗透着一种浓浓的人情味。

每年松下自己的生日时要收到许许多多的贺卡和贺电,而他对这些贺电和贺卡一般都要亲自写信表示感谢。他本可以叫秘书打印,但是他觉得打字的机械味有一种冰冷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他的亲笔信无论长短,都会增加亲切感,使本有的友好得到增进。这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和保持个人形象的有效方式。

松下幸之助就是凭借着“尽一切努力,以不同寻常的热情来培养企业精神”这一思想,既提高了雇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又使所有公司的人都能够凝成一股劲来参与公司的发展,收到了简单的管理所达不到的效果。

松下幸之助从他自己一生的奋斗中,深切体会到,善待每一位员工,充分利用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就能够把公司发展壮大。

成大事者要在感情上懂得善待人心,笼络人心。只有“温情脉脉”利用感情的世界打开属下的智慧之门,企业才能发展辉煌。

6借他人智慧

成大事者身边从不会缺少运筹帷幄、把握全局的军帅,因为他懂得要想成大事,离不开贵人的智慧。

《三国》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三国》中英雄辈出,有成事者,有失败者,从《三国》中可看出凡成大事者,都善于借助他人智慧撑起一片天。刘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刘备早期尽管身边有关羽,张飞等一批忠心耿耿的骁勇战将,但缺乏一个运筹帷幄、把握全局的军师,故一直寄人篱下,没有稳定的地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安十二年(207),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才有了重大的转变。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以南)人。他早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躲避战乱,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以西)。他胸怀大志,博学多才,关心时事与政局变化,经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当地人觉得他自视过高,而崔州徐庶与他友善,认为他的比拟毫不过分。襄阳名士庞德公将他称为“卧龙”,对他的才干极为赏识。

献帝建安六年,刘、曹交战,刘备败北,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他屯在新野。数年之中,没有发展,刘备郁郁不得志。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的才能,拟加以重用。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于是亲自前往隆中诸葛亮所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早已知晓刘备是汉朝宗室中的贤才,又见他如此诚意求贤,觉得他是个可以辅佐以定天下的明主。因此,当刘备屏退左右,向诸葛亮询问该从何处着手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计时,诸葛亮指出,曹操已拥兵百万,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目前不能立即与曹操争锋。根据当时的政局,诸葛亮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深入、全面地为刘备规划出今后正确的战略决策。刘备听后大为赞赏,他对诸葛亮的谋略才干十分佩服,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关羽与张飞认为诸葛亮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会空谈,对刘备的做法表示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诸葛)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和张飞才停止发牢骚。

借助于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终于扭转了局面。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刘备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一战中击败曹操的南征大军,随即刘备又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以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

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而成大事者就需要善于借助人才的智慧撑起一片天。

7借梯登天

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里是很难大有作为的。这正应了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填过一首《柳絮词》,一反大贬柳絮飘浮无根、无所附依的写法,而是用肯定态度对其做了赞美。这就好比有人不仅看到了辛勤耕耘的黄牛,也看到了黄牛背后不断**着的鞭子,这正是见识的独到之处。

从中也可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平步青云或扶摇直上的目的。古往今来,借助于名人之力成功的事例真是数不胜数。汉高祖刘邦立太子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皇太子,生母不一,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子与子、母与母之间的明争暗斗。刘邦有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之意,可吕后想立自己的儿子盈为太子,她找张良帮忙。张良献上一计:“皇上一直想招聘四个在野的贤人出山,但他们始终不肯,若将他们迎为宾客,太子常请此四人赴宴,必会被皇上看见而问其原因。”果然不出张良所料,高祖以为盈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来,终于立盈为太子。盈的成功完全仰仗四大贤人的盛名,借助他们的名望得到了皇帝宝座,当然也包括他母亲吕后和张良的妙计,只有刘邦被蒙在鼓中。

在某些时候借助“梯子”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刚走出校门,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要想在社会上谋得一份理想的职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就必须靠熟人或名人的引荐。

一般来说引荐人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无所谓,只要对你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处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力就能对你有用。一般人除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对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求职者被录用,继而步步高升。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屏障面前,互相利用是人性的弱点,但它也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心理倾向,而这正是“借梯登天”之计的实质所在。

在施行“借梯登高”之计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1)与有影响力的人交朋友

在求职或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随时留心周围人的品格、能力及其影响力,要用真心去交朋友。为了赢得他人的真诚相助,你必须先付出某些东西,如真心或物质。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天长日久的付出总会有所回报。所以平时与人交往时,要盯得准谁有能力帮助你。当然,与任何人相处都要以友善、真诚为本,《围城》中的方鸿渐就是靠这一点获得了他岳父的信任,从而在银行里谋得了一个好职业。

(2)借梯需要你先前打下基础

朋友能否帮你的忙,还看你平时表现如何。这就要求你与人交往时,目光要放远些,不因小利而不为,亦不因利大而为之。如果你与对你求职就业有所帮助的朋友发生了不愉快,你应首先谅解他,“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古训,在这方面古人也做出过榜样,比如,韩信能受**之辱,张良能为老者拾履。平时的基础打好了,量变终会积累成为质变,也就会“得来全不费功夫”了。你待人好,人家对你自然有真心,关键时刻帮助你一把也在情理之中了。这样看来,借“梯”的功夫完全包含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之道中。

这里还需要说的是,有很多人并不是不会施行此计,而是难为情,不愿意求人,总觉得这样做有失体面,好像是贬低了自己的能力。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必要存在的。什么时候也别忘了,即使是拿破仑也需要别人帮他架起成功的桥梁,何况你只是一个平常之人呢?

8他人之力成就自己

“以敌制敌,善用狗咬狗的策略”是一种善用他人的智慧。而成大事者若拥有它,就有可能成就自己。

成大事的人,对敌的原则,就是“借”。“借”,就是外部能得到四周邻国友国的援助,内部可以控制盟邦,这就等于借援军帮助自己。只有在两军对阵定计设谋而敌我双方相斗时,使用借法,才称得上巧妙。自己力量不够,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力量;直接杀敌有困难,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刀斧;缺乏金钱,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金钱;缺乏物资,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物资;缺乏兵将,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兵将;自己智谋不够用,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智谋。

“这话怎么说?我想做的事,诱使敌人替我去做,等于借敌人的力量;我想杀人,设法让敌人替我去杀,等于借敌刀杀人;占据敌人财物,等于借用了敌人的金钱;夺取敌人的储备,等于借用敌人的物资;设法拿敌内拼斗,就等于借了敌人的兵将;把敌人的措施反过来变成我的措施,利用敌人的计谋来达到我的计谋,等于借用了敌人的计谋。”

三国末期,司马昭专权,大将诸葛诞挺身反对,被司马昭的大军围困在寿春。当时东吴孙权对诸葛诞是同情和支持的,曾先后派兵前往救援,除文钦和全怿进入寿春城外,朱异和司马琳均被司马昭击败,这时司马昭为了彻底消灭诸葛诞及东吴军队,运用“借敌制敌”的策略,使敌内部发生变化,然后从外部进攻,大获全胜。下面就是借敌制敌的三招:

第一招,先制造谣言,说东吴救兵快到,自己粮食缺乏,不能持久,故意抽出一部分老弱官兵到淮北一带去筹粮。这一措施使诸葛诞放宽心,放松警惕,在城内大吃大喝。过了几时,东吴救兵并未到,但城内粮食已快吃完,发生问题。接着,诸葛诞亲信蒋班和焦彝因主张速战和文钦发生争执,诸葛诞想杀他们,蒋、焦二人害怕,出城向司马昭投降。

第二招,利用城内东吴将官全怿的家庭问题,使用“反间计”。由于住在建业的全怿的侄儿全辉、全仪,因家庭发生纠纷,带着他母亲和一部分家兵家将跑到司马昭军中,司马昭便用钟会的计谋,秘密为全辉、全仪写信送给城内全怿家里,说东吴孙权因为没有取得寿春而大为发怒,要杀尽他们在建业的家属。全怿得到这个消息,遂率领几千人出城向司马昭投降。

第三招,借用城内诸葛诞和文钦因为火并而发生矛盾,文钦被杀,他的儿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此时司马昭用数百名骑兵保护着他们在城外巡视,大声告诫城内人们:“文钦儿子我们都不杀,其他人员何必害怕。”守城将士纷纷前来投降,诸葛诞遂空前孤立,成为瓮中之鳖。

在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智高一筹的谋略家,由于善于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常可收到“兵不钝而利可全”的效果。

自己难于做到的,借助敌人去做,自己不动手,就坐收渔利,甚至还可以驱使敌人对付另一方面的敌人,以达到我的意图;或借用敌人利用我的机会,反过来加以利用而达到我的目的,使敌人不知不觉为我所用,即使敌人发觉也不得不为我借用,这就是最巧妙的借法了。

9具有一双发现贵人的眼

贵人并不全是达官显贵,许多普通人也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因为人是处于一个发展与流动的过程中,谁都不知道几年之后自己会成为什么人,所以,寻找贵人应从珍惜身边的人开始。

苹果电脑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主打产品。当时,苹果公司的领导人有斯蒂夫·乔布斯与韦恩。斯蒂夫·乔布斯成为了大富大贵的人,而韦恩却不识贵人而不成富豪。

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市,他是两位大学教师婚外恋的私生子,后来被汽车商保罗·乔布斯和科安娜夫妇收养。

1972年乔布斯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对电子发明产生兴趣,学习非常刻苦。两年后他与好友相约奔赴硅谷闯天下,好友沃兹尼克进入惠普公司,他则进了阿塔尔公司。

在硅谷干了一年多,乔布斯鼓动沃兹尼克出来共同创业,开发电脑。沃兹尼克同意后,乔布斯卖掉了养父给他使用的一辆旧福特牌轿车,获1000多美元,沃兹尼克凑了250美元。他们用这些钱买了一些散件,便开始了电脑的开发与研制。

当时小型计算机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体积较大,乔布斯认定“高功能微型化”的个人电脑大有发展前途,便和沃兹尼克致力于个人电脑的开发。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他们研制出了“计算机板”。

有位商人对他们的“计算机板”很感兴趣,但建议他们要装配成电脑成品,否则很难卖出去。他向乔布斯他们订购了50台这种成品电脑,每台500美元。乔布斯从中看到了希望,他们很快装配成“单极微电脑”销给了这位商人。

1976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取名为口旷苹果计算机公司,而把公司研制的微电脑叫做“苹果电脑”。

人才就是财富。乔布斯找来了他在阿塔尔公司结识的该公司现场主任工程师罗恩·韦恩,让他负责电脑研制中的性能测试、线路图绘制、广告策划、信息收集与文件管理等重要工作。

这年的4月,乔布斯与沃兹尼克、韦恩签订了一份正式合同,合同写明:乔布斯与沃兹尼克各占公司45%的股份,韦恩则占10%的股份。按理说,能在三人中占到10%的股份,对后来参加者韦恩来说,已经是不错了,但他没有意识到乔布斯是他的贵人。

韦恩在苹果公司干了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见公司的订单不多,便担心苹果公司资金周转不灵难以生存下去,而向乔布斯提出辞职。乔布斯力挽,但韦恩去意已决,只好任他离开。结果韦恩以300美元卖掉了他那10%的股份。

韦恩离开苹果公司后,乔布斯请来了阿塔尔公司线路天才霍尔特,同时积极向外筹集资金搞开发。乔布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大股东迈克·莫库拉,莫库拉看好个人电脑,一下子投入91万美元现金,又以银行信贷担保形式支付25万美元,帮乔布斯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莫库拉是苹果电脑当之无愧的贵人。

1977年苹果公司成功研制出“苹果二型”微电脑,并参加了4月16日在旧金山市举行的“美国西海岸电脑展示会”,大家对“苹果二型”评价很高,乔布斯于是投入批量生产。不久,他从百事可乐公司挖来了经营奇才史考利,由他担任苹果公司的总裁。

1984年苹果“麦金塔”研制成功,2495美元一台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此后“苹果”二号C型电脑再降价,每台只需1295美元。这年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达到127%,销售电脑275万台,与IBM的差距越来越小。

随着客户的不断增多,苹果公司的股票也在不断增值。1980年乔布斯将公司正式上市,10天后股价升到30美元一股。当年韦恩以300美元卖掉的10%股份,此时已值6700万美元。韦恩对此恐怕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正是因为韦恩没发现身边的贵人,错失了良机,才没有成大事,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贵人,善于抓住机会。

10积极寻找贵人的心态

心态决定贵人的存在。如果保持积极寻找贵人的心态,那就会有很多贵人出现,反之,哪里都没有贵人的影子。

这里有两则故事,希望看后会对你有所启发。战国时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以重视人才而闻名。因此孟尝君的门下,养了一群贤士。冯谖认为自己有才华,投靠他门下,希望得到重用。谁知进去之后,几个月内,没有一点起用自己的迹象,冯谖就击剑高歌:“长剑,我们还是回家去吧,在这里别人吃肉,我们没肉吃!”孟尝君了解这一情况后,吩咐手下:“给他吃肉!”

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再次击剑高歌:“长剑,我们还是回家吧,别人出去坐车,我们却没有车坐!”孟尝君一听,又一次吩咐手下:“给他车坐!”

吃上了肉,坐上了车,地位比一般的门客自然高了许多。但是没过多久,冯谖又击剑高歌:“长剑,咱们回去吧,呆在这儿没法养活家里人啊!”在其他人看来,冯谖得寸进尺,要求有些过分了。但孟尝君再一次满足了他的要求,这样冯谖再也没有击剑高歌了。

后来冯谖请命为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帮他把债券全烧了,免了孟尝君封地人民的债务,为他买来了民心。后来当齐王将孟尝君赶出朝廷时,老百姓扶老携幼欢迎他回薛地。

冯谖还帮孟尝君做了“三窟”,使他重新回到朝廷当上高官。此后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的齐国丞相,没有遇到一点麻烦,都是冯谖计谋用得好。

从冯谖和孟尝君的故事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开始并不很了解对方。冯谖为了让孟尝君重视自己,三番五次击剑高歌,提自己的要求。实际上,他是在考察孟尝君,看看他是不是自己要找的贵人。同时,他也是想主动出击,让对方发现自己。这种积极的态度,使冯谖如愿以偿成为孟尝君门人中的贵客,从某种意义上说,他通过主动争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冯谖这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不同,古代还有不少人采取隐逸的方式,希望借此来博得贵人的知遇之恩,晋代的“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典型。

“竹林七贤”,都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大部分人大多数时间都处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中,因此都希望有贵人出来提携自己。

然而,他们选择寻找贵人的却是一条消极之路。为了标榜自己是“名士”,他们都摆出了一副隐士风貌,即隐居山林、纵酒放达。结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但没有捞到大官做,有的连小官也没沾上。

刘伶是最典型的一个。他一直想出来做官,但苦于没人举荐。于是他纵酒放达,在痛苦中度日。刘伶放纵的例子,最著名的是他常在家一丝不挂。有一次被人撞见,笑话他,他反而振振有词地说:“我把天当房,把房子当衣服,不是我没穿衣服,是你为何钻到我裤裆里来了?”令人哭笑不得。

“竹林七贤”在仕途上都十分失意,这和他们消极处世的态度有关。如果他们也能像冯谖那样,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古人说“士为知己者用”,首先就要让“知己”发现自己,这样才有可能用你。

因此,在人才辈出的当代社会,我们要保持积极寻找贵人的心态,具有自我推销意识,让自己在人群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