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八路军英烈
八年抗战,无数英烈为抗击日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左权、叶成焕、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们儿时的教科书里。
无论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还是为了追求崇高的信仰,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英烈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
“党之模范”——左权
左权(1905—1942)原名左纪权,湖南醴陵县人。18岁,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同年11月,广州陆军讲武学堂并入新开的黄埔军校。1925年2月,左权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被派到莫斯科深造。回国后,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左权协助朱德、彭德华指挥八路军到华北前线开辟抗日根据地并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2年5月25日,在十字岭战斗中,左权壮烈牺牲,终年37岁。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
“口袋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9月中旬,八路军誓师出征,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抗击侵华日军。
9月23日,八路军总部在山西五台县南茹村召开司令部会议,详细了解华北地区的敌我态势。根据侦察员情报,一股敌人正向平型关一带进发。左权和朱德、彭德华两位司令员商量后,决定在平型关一带阻击敌人,牵制日本主力部队南下。经过深入研究和部署后,八路军总部司令部命令一二〇师快速占领雁门关牵制敌人主力,同时,一一五师进驻平型关准备对敌伏击。25日凌晨,平型关伏击战打响了。八路军首战告捷,一举歼灭了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敌人汽车一百多辆,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增长了八路军乃至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
1937年冬,华北重镇太原沦陷,日军开始疯狂南下。为了稳定华北抗日局势,八路军前方总部决定坚持留在华北进行敌后游击。1938年2月,左权随八路军总部挺进太行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敌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大举进犯临汾。八路军总部被迫向晋东南山区一带转移。2月25日,八路军总部行进至安泽县时,突然与一股日军狭路相逢。当时,八路军总部的战斗力仅有两个警卫连,他们面临的形势十分危急。为了牵制敌人,掩护总部首长转移,左权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领警卫员的战士前去阻击敌人。面对强敌,左权沉着冷静,仔细观察地形和敌情,认真部署行动计划。他指挥警卫连利用有利地形,从侧面给敌人以重大打击。经过与敌人四天四夜的激战后,八路军不仅打退了敌人,还为总部首长、当地人民群众和军需物资的安全转移争取了时间。后来,罗瑞卿将军说:“在这次临汾遭遇战中,左权参谋长躬身前哨侦察,侧击制胜,迄今军中称道不已。”
1938年4月,日军调集四万多兵力,分兵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反动进攻,准备消灭八路军主力部队。左权了解敌情后,做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制定了最终的作战计划,即主力部队迂回到敌人的合围圈外,进行外线作战,而抗日游击队则在内线开展游击战、运动战,牵制敌人。4月16日,长乐滩“口袋战”歼灭敌人的先头部队。之后,长乐村“围点打援”战斗,歼灭敌人的辎重部队。自此,晋东南地区的敌人被八路军赶了出去,为巩固和扩大太行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出色的军事家
1940年秋,敌我双方的战斗进入相持阶段。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和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八路军总指挥部司令朱德、彭德怀和参谋长左权决定,为配合华北敌后全线出击,于8月20日拉开“百团大战”的序幕。
当时,“百团大战”的总指挥部设在武乡县砖壁村的一家娘娘庙里。作为参谋长的左全力利协助朱德、彭德怀进行作战指挥。每天晚上,他都端着蜡烛,对着墙上的军用地图,细心地观看和比划,精确标明敌我双方的行动路线和作战方位,研究克敌计划。在他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百团大战”的整个战略部署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根有据。就连当时日军在北平的报纸都说:“此次华军出动之情形,实有精密之组织”。
8月20日晚,“百团大战”准时打响,八路军所有的参战部队几乎在同一时间向敌人发起进攻。刘伯承、邓小平指挥129师攻破正太路西段,聂荣臻指挥晋察冀军区部队攻破正太路东段。一夜之间,正太路沿线的三千多敌人全部被消灭,整个正太路陷于瘫痪状态。后来,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说:“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
“百团大战”共分三个阶段,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共有105个团参战,经历了大小战役近两千次,毙敌两万余人,大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军威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一带设立了一个军械所,专门生产枪支供应前线作战。军械所就设置在黎城西北方向的黄崖洞。这里是太行山的腹地,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1941年10月,日军对太行山发动了“捕捉奇袭”式的扫荡,大批人马向黄崖洞涌来,意欲摧毁八路军的军火供应点。左权得知敌情后,用最快的速度熟悉了黄崖洞的地形,然后进行了周密的战略部署。战斗打响后,左权带领不足一千人的特务团与超多五千人的敌人在黄崖洞一带周旋。经过八天八夜的激战,八路军以一百六十六人的伤亡代价歼敌一千余人,打败了敌人的“扫荡”计划。黄崖洞保卫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模范战役,它开创了中日作战以来敌我伤亡比例前所未有的纪录。
周恩来曾称赞左权是一个“既有理论修养,同时又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左权随八路军总部开赴华北前线,参与指挥了不少战役,取得了不少战功。这实际上与他高超的指挥艺术、军事素养、军事理论功底是密不可分的。
左权常常利用战事空隙,潜心研究战术,并从战争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最终形成理论文章。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撰写和翻译了不少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军事著作,比如《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著作,还和刘伯承合译了《苏联红军新的步兵战斗条令》。他在这些军事著作中阐述的军事思想,后来成为一笔丰厚的军事遗产。1988年10月,中央军委正式确认左权为出色的军事家。
十字岭上以身殉国
1942年5月,日军集结了三万多人的兵力,对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五一“大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总部。
5月19日,两万多人的兵力分别从武乡、辽县等地合击黎城,逼近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腹地。八路军主力部队动作迅速,已经转移到外线作战,但是中央机关还未从敌人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更让人焦急的是,后方机关兵力不足,仅有两个警卫连及一些零散武装。5月24日,左权和朱德、彭德怀等总部首长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抗敌对策。散会后,左权坚定地对大家说:“敌人这次是拼了血本,妄图把我们消灭在太行山上,我们目前的处境是非常困难和急迫的。不过,我们一定要誓死保卫总部机关安全转移出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就算是太行山压顶,我们也不能动摇!”
5月25日,八路军总部后方机关各部门奉命出发了。不过,由于机关众多,又带有辎重,行动起来十分迟缓。当部队行进至十字岭一带时,两侧突然遭到了敌人的袭击,并伴有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左权站在一块高地上,透过望远镜观察敌情,然后命令警卫连迅速抢占十字岭高地,凭借有利地势顽强阻击敌人的侧攻。
由于后方机关人数众多,目标过大,行动起来缓慢,总部首长决定将部队兵分三路,分开突围。左权坚持留下来牵制敌人,掩护各路人马突围。
突围战斗持续到下午,左权指挥警卫连的战士们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临近傍晚,八路军总部后方机关终于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各路人马的处境转危为安。左权开始带领部队突围,他们一连冲过敌人的好几道封锁,在即将冲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不幸的事情却降临了。
敌人见合围计划即将破产,便气急败坏地向左权带领的部队疯狂射击。猛烈的炮火让八路军战士们一时无法冲破封锁,只好暂时隐蔽在山岩下。这时,左权不顾个人安危,登上一块高地,对大家喊道:“同志们,不要隐蔽,冲出这个山口,我们就胜利了!”大家被参谋长的情绪所感染,端起手中的枪杆,又快速地突围起来。突然,一颗炮弹落在左权的身旁,炸开了花。左权的头部、胸部、腿部多处中弹,瞬时就倒在了血泊里,壮烈殉国,终年37岁。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他牺牲后,周恩来哀叹道:“左权壮烈牺牲,对于抗战事业,真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失。”
视死如归——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1941年,日本鬼子向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进行扫荡时,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最后,这五位英雄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纵身跳下了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聂荣臻
临危受命
1941年秋天,“百团大战”后,日军受到重创,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恨之入骨,下决心要消灭掉。于是日军集中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日本侵略军进攻的重点。
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成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邱蔚团、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被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成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成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
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25日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在敌人必经的路上,7连战士早就埋下了地雷。此刻,地雷炸得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为了让大部队再走远些以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所在六班留下坚守。让他们务必将日军拖到中午12点以后。
悲壮跳崖
为了迷惑敌人,可以让主力部队有更多的时间撤退,马宝玉带领六班战士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尽量吸引着敌人往他们这边靠拢。当天夜里,六班战士借着月光,把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捆成一束一束的,埋地雷似的从山脚一直埋到半山腰。然后他们在棋盘陀最险要的“阎王鼻”、“小鬼脸”两地进行埋伏。
翌日拂晓,隐隐约约看到日本鬼子向棋盘陀爬来,大概有五六百人。只听几声爆炸,敌军被炸死一片。日军不甘心,又调来飞机在山上一阵狂扫、轰炸。顿时硝烟弥漫,沙石乱飞。战士们且战且退,不时打冷枪以吸引敌人。
敌人步步紧逼,五位英雄边打边向高处爬。当爬到他们接受任务的那个山坡,马宝玉班长停了下来。他看了看太阳,对其他人说:“咱们必须在这儿坚守一会儿,不能把主力部队撤退的方向暴露出来。必要的时候,咱们就往陀顶上爬,把敌人引到死路上去。”大家立刻分散隐蔽起来。
由于刚开始的时候,敌人吃了亏,又不了解六班到底有多少兵力,便不敢横冲直撞。五位英雄沉着应战,一直打到中午,弹无虚发。此时,英雄们已经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保证了主力部队安全转移,马宝玉班长决定带领大家撤离阵地。但是日军以为六班撤退的方向就是主力部队所在,对他们紧追不舍。考虑到这个情况,马宝玉班长认为,如果撤退到主力部队转移路上,势必会暴露主力部队的撤退方向,那么他们之前的掩护将前功尽弃。于是,马宝玉果断带领其他四位战士向棋盘陀顶上走去。
此刻,正在向峰顶攀爬的六班战士完全暴露出来,敌人疯了一般向他们追来。六班战士边攀登边射击,到达峰顶的时候,他们五个人的子弹全部打完了,只有胡福才还有一颗手雷弹。他正要扔的时候,马宝玉班长抢先一步,夺了过来,插在腰间。副班长葛振林搬起身旁的石头就向敌人砸去,于是大家都跟着搬起石头往下砸。眼见,石头和敌人一齐向山下滚去。
没有多久,敌人越来越近了。班长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那颗手榴弹,大家似乎明白什么意思了,都向他靠拢,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是马宝玉使劲往前迈了一步,向敌人扔去。然后班长举起手中的三八式大盖枪说道:“同志们,把枪都砸了!不能把武器留给敌人!”
砸完枪,马宝玉大声喊道:“同志们,跟我来!”然后纵身跳下悬崖,紧跟着,四位战士也喊着相同的口号,跳了下去。
目睹这一幕的日军在冲上崖头后,竟然面对五壮士跳崖处列队三鞠躬——他们此时才发现,与500名日军激战一天的八路军,仅仅有五人。
五壮士跳崖的悲壮一幕,连同日军鞠躬的举动,被躲在远处的农民冉元同看在了眼中。
戎马传奇——叶成焕
河南省新县是红军的故乡,它培育了许世友等4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1914年,叶成焕出生在这个将军的摇篮里。在当地环境的熏陶下,15岁的叶成焕就参加了革命,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叶成焕在长征时期屡立战功,很快就成为了队伍中的“老功臣”。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成焕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从此开始了他更为辉煌的戎马一生。
1937年10月,三八六旅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日,叶成焕率领七七二团到达平定县城以东的石门口。当时,日军第二十师团第一〇九师正在进攻娘子关,并且占领了娘子关东南旧关等重要阵地。国民党曾万钟军一部和武士敏的第一六九师被日军合围在旧关以南的山地,娘子关岌岌可危。此时,叶成焕接到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的命令,让他率部在于家沟一带隐蔽集结,准备发动突袭,支援友军作战。
这个命令正中叶成焕的下怀,对于搞突袭、打夜战,叶成焕可是把好手。自从七七二团驻扎在于家沟开始,他就开始成天琢磨怎么能打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21日夜间,夜色异常浓重,叶成焕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对日军进行奇袭。叶成焕立刻叫来副团长王近山,让他带领第三营进入地形复杂的长生口设下埋伏。王近山刚刚来到设伏地点,日军的一个连队便从板桥方向开来。七七二团随即对日军展开了猛攻,在夜色中行军的日寇被打得晕头转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除了少数日军士兵侥幸逃跑外,其余50多人全部被击毙,这是七七二团在抗日前线的第一场胜仗,战后还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1937年11月2日,日军第十二师团一三五联队向昔阳进犯。陈赓命令叶成焕率七七二团在巩家庄以南高地设伏,准备打击进犯的日军。日寇首先遭遇了七七一团的迎头痛击,随即开始向黄岩底河滩一带溃逃。叶成焕通过观察,发现日军的队形已经被打散,且慌乱不堪,如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他随即下达命令,放弃事先计划的伏击战,集中火力对日军进行突袭。事实证明,叶成焕的这一决定十分正确,日军没过多久便被打得溃不成军,死伤遍地。
抗战初期,一二九师先后赢得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战斗的胜利,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战果,打出了一二九师的威名。而叶成焕率领的七七二团则作为一二九师的主力部队,参加了历次重要战斗,为部队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4月15日,陈赓奉命率领部队沿浊漳河追击向长乐村撤退的日军。16日清晨,叶成焕率领七七二团向日军发动突袭,将日军拦腰截断,战斗随即展开。日寇为了突出重围,向七七二团据守的阵地发起了数次猛攻。叶成焕命令特务连抢占优势地形,再集中火力对付日军,打垮了敌人的数次进攻。
在长乐村战斗中,叶成焕率领七七二团的全体将士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然而,就在日军即将被歼灭之时,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使得战斗再次陷入了困境。作为主力部队的七七二团已经与敌人激烈拼杀了一天,再对付援敌已经十分困难。这时,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果断下令,让主力部队撤出战斗。叶成焕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部队撤离,并且亲自为部队殿后。就在这时,一枚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当战士们把受伤的叶成焕用担架抬下战场的时候,他的嘴里依然还在不停地念叨自己的队伍。叶成焕最终因为重伤不治,壮烈殉国,年仅23岁。
2009年9月,叶成焕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百战百胜”——马本斋
马本斋(1902—1944)本名马守清,回族,河北献县东辛庄人。1938年,他率领部队参加八路军。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教导队获得了“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这个光荣称号。
回民义勇队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平津很快沦陷,日本军队长驱南下。腐败的国民党军队不仅不组织兵力去抵抗,反而将河北的子牙河大堤炸开,妄图用洪水阻挡日军南下。**的洪水把原来的田地和村庄全都淹了,让冀中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半个月后,经过冀中人民的奋力抢修,子牙河大堤被堵住了,洪水也渐渐退去。逃荒的人们纷纷赶回家乡,重建美好的家园。可谁知道,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日军已经杀到了冀中地区,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冀中人民再一次陷入灾难中,马本斋的家乡献县东辛庄就在这冀中地区。
敌人来到东辛庄后,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马本斋的哥哥也惨遭敌人的杀害。马本斋得知噩耗,心中的怒火越来越旺,他发誓一定要为哥哥和父老乡亲们报仇。
1937年,马本斋带领弟弟和家乡的几十名青年组成一个队伍,平时以棍棒练习为基础训练。同时,他还邀请东辛庄的小学教师——共产党员高志轩,给大家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8月底,马本斋组织的回民义勇队正式成立。
刚成立的回民义勇队,人数达70人,都是一批具有抗日决心的精壮青年。不过,他们只有猎枪和长矛,急缺弹药武器。要想打倒日本兵,非长枪大炮不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回民义勇队决定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
一天,回民义勇队的队员们匍匐潜在一条从河间通往沧州的公路两旁。他们事先设好埋伏,等敌人的一辆弹药车经过时,顺利将其劫下。初次行动即获大捷,马本斋他们一共截获23杆枪和一些被服弹药。随后,他们又从子牙河中捞起一个千斤重的大铁钟,用它制成了60支火枪和20门土炮。凭借着这些武器,马本斋的回民义勇队在东辛庄一带,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尤其是他们的几门土炮,威力巨大。敌人管它叫做“扫帚炮”,闻之丧胆。
1938年5月,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吕正操带领部队来到冀中军区,并创建了回民干部教导队。马本斋带领回民义勇队参加了八路军,与八路军联合抗日。随后,两支回民抗日武装队伍合并,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教导总队队长。此时,马本斋的队伍已发展到七百余人。
抗日战争期间,马本斋率领这支回民武装部队在冀中地区杀敌无数、屡建战功。后来,队伍不断壮大,逐渐发展至两千多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一支骁勇善战的精锐化部队,被誉为“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儿承母志 誓死抗日
1939年,中央军委将回民教导队改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随后,回民支队奉命离开家乡,到深南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深南地区是一个交通发达的战略要地。原本驻扎在这一带的红军主力,南下或转而向西牵制敌人去了,造成了这个地区的回防空虚。
马本斋率领部队来到深南后,到群众中了解情况,并提出了“军民团结紧,消灭鬼子兵,纪念红五月”的口号,教育战士们不仅要善于打仗,还要当地群众搞好关系。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马本斋周密部署了康庄之战。
1940年5月底,康庄之战打响。
当晚,马本斋率领部队悄悄地在康庄及附近的邢家村、安家村等地设伏。第二天一大早,埋伏在安家村的队伍开始佯装攻击那里的敌人据点。安家村的敌人急忙向衡水一带的大据点请求支援。待敌人求援信号发出后,马本斋命人掐断了敌人的电话线,阻断了敌人与外界的联系。上午八点左右,一队衡水的日军携带着重型武器气焰嚣张地向安家村压过来。同时,一队300多名的日本兵被引出据点,向康庄方向进犯,进入回民支队的包围圈。马本斋一声令下,瞬间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马本斋和队员们仅用了半个多小时就轻而易举地全歼敌人,还缴获了不少大炮和枪支。这场仗不但打得漂亮还收获满满,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深南地区的乡亲们被回民支队的抗日热情所感染,家家户户杀猪宰羊,提着花生、红枣来慰问战士们。
马本斋的部队纪律严明,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乡亲们送来的东西,司务长一一收下,并记好名单,按照市价又补给乡亲们。乡亲们对回民支队的做法颇为感慨,一时间军民团结一致,抗日士气高涨。
回民支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驰骋于冀中平原,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取得了傲人的战绩。然而,风头正劲的回民支队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马本斋更是成为敌人迫切要除掉的目标。敌人吃了几次败仗后,一面嘱咐各个小据点的队伍不要轻易出动,一面写信给马本斋,意欲用高官厚禄收买他。对于马本斋来说,敌人的这些“功夫”,全都无济于事。
正当敌人无计可施时,一个汉奸出卖了马本斋,让敌人逮捕了马本斋的老母亲。马本斋是个孝子,十分敬重母亲。敌人企图用他的母亲做人质,逼迫马本斋就范,再一举歼灭回民支队。
敌人想尽办法,让马本斋的母亲写信劝降自己的儿子。但是,深明大义的马母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敌人的非分要求。她说:“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让我劝降?你们休想!”回民支队的战士们得知马司令的母亲被敌人抓走后,各个义愤填膺,要求冲进敌人据点,救出马司令的母亲。可是,马本斋在紧要关头反倒劝住大家,说:“我又何尝不想救助自己的母亲?我宁愿现在在里面受苦的人是我!人世间哪有儿子不护着母亲的,可是大敌当前,哪里有比抗日更为重要的呢?遭此不幸的不止我一家,是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啊!我相信母亲会理解我的。”
为了不让敌人利用自己牵制儿子,马母以绝食的形式与敌人进行抗争,直至生命的尽头。马母临终前,托人带话给马本斋,说:“不要管我,你们打日本人,我死也高兴;若你们投降,我也不会活了。”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后,马本斋悲痛欲绝,他对大家说:“我是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起,就把一切交给党了。现在娘走了,我更要打鬼子!”后来,他在母亲的遗像面前暗暗发誓: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2年5月,日军在华北发动五一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妄图肃清华北地区的八路军游击队。马本斋的回民支队迎着困难前进,来到沧州交河一带与敌人展开斗争。经过一阵详细的调查和周密的计划,马本斋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打垮敌人。
当时,东流堡是这一带交通运输线上的兵站基地,驻有敌兵150余人。如果,回民支队攻打东流堡,交河县的敌人必定前来援助。那么,回民支队可以在半路上设伏,狠狠地打击敌人的援军。不过,在交河和东流堡之间,只是一片开阔的田野,上面种满了大豆。敌人根本想不到这段路程会遭到八路军的袭击。可马本斋偏偏反其道而行,安排战士匍匐在豆子地里,伺机围攻敌人。回民支队发动了对东流堡的攻击,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交河的敌人派了600多名士兵前来救援,当他们经过豆子地时,早已等候多时的回民支队将他们一举拿下,全部歼灭。
保卫冀中根据地
1942年初夏,日军突然集结了5万兵力,并配备了大量军用武器设备,准备一举消灭在冀中地区坚持斗争的回民支队。冀中军区得知这一敌情后,立即电示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避开敌人,迅速转移。可是,马本斋不愿轻易放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冀中根据地,便决定先打探一下敌人的虚实,再进行军事转移。
6月1日,河间、献县、交河、阜城、东光等地的敌人蜂拥而至,将冀中根据地的回民支队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情况虽然紧迫、危急,马本斋却异常冷静。他觉得,此时虽重兵压境,但敌人还不够了解冀中根据地的地形等具体情况,部队仍有化险为夷的可能性。随即,他先派出了几支侦查
小分队潜伏到敌人据点打探敌人,后命令主力部队往阜东一带的密林中隐藏起来,利用山里的复杂地形跟敌人作斗争。
谁曾想到,敌人似乎猜透了马本斋的心思,已经提早一步将密林的树木砍伐一光。马本斋带领部队赶到密林一看,才发觉敌人已将他们的藏身之地破坏了。万般无奈之下,马本斋又带领部队转移到附近的高庄、纪庄两个村子里隐蔽。
根据侦查小分队报告的敌情,马本斋命令战士们严装以待、多加隐蔽,哪怕是与敌人的擦肩而过也不能开枪。因为他知道,面对强敌,硬拼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唯有尽最大努力保存革命力量。
敌人以为回民支队早已往东撤退,沿途没有多加搜索,而是快马加鞭地往东行进。第二天天亮时,敌人的主力部队已经离开纪庄、高庄二十余里路了。这时,马本斋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悄悄向西撤退。然而,就在他们往西撤退时,遇上了敌人的后续部队,并与之展开了搏斗,枪声惊动了往东而去的敌人主力部队。敌人迅速折回,在纪庄、高庄一带设下三到封锁线,阻断了回民支队西退的道路。
回民支队的突围战打响了。敌人凭借优势兵力抢先占领了村西北的沙岗、高家坟等制高点,架起机枪疯狂地扫射回民支队。机关部队战斗力弱,伤亡惨重。马本斋命令第二纵队掩护机关突围。回民支队主力部队在第二纵队的掩护下突破了敌人的好几道防线,整个高庄和纪庄炮火冲天、鲜血遍地。
这次战斗结束后,回民支队兵力大减,三个纵队仅剩两个。不过,回民支队的战士们与敌人勇敢拼搏、誓死保卫冀中根据地的英雄气概为人们所称赞。
战斗到最后
1942年10月,回民支队这支铁军根据斗争需要,来到冀鲁豫交界地区参加抗日根据地的反“蚕食”战斗。
当时,鲁西北地区连续三年大旱,田里的庄稼全部干死,乡亲们颗粒无收。乡亲们紧靠挖野菜、剥树皮度日,部队的伙食也逐渐差了。马本斋一边与敌人斗争,一边同当地的乡亲们同甘共苦。渐渐地,他的身体开始消瘦,眼窝深陷,颧骨突出。战士们关心马司令的身体状况,利用休息时间从地里挖了些马苋菜给他补补身子,可他转而就送到了当地最困难的老乡家里。
在战事繁忙和营养不良的双重压力下,马本斋身患重病。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和药物缺少,他的病情加重,并日益恶化。没过几天,他就陷入了昏迷当中。
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接受重任。然而,马本斋已经毫无力气随部队行进。部队出发前,他使出全身力气,召开最后一次动员大会。会上,他动情地说:“同志们,你们马上就要去延安了,我替你们感到欣慰。听说,部队里有个别同志不愿意走,要跟我在一起。我知道同志们关心我,对我好,但不能感情用事。你们大家闹革命,不是跟着我马本斋个人,而是跟着党,跟着毛主席。你们先出发,我随后就到,咱们在延安见!”
2月7日,赤胆忠心的回民英雄马本斋病逝于山东莘县,终年42岁。
回民支队的战士们在去延安的路上,得知自己的司令员病逝的消息,无比悲痛欲绝、号啕大哭。后来,杨得志司令说:“马本斋的死,比泰山还重。他像莽莽昆仑巍然屹立;他像滚滚江河奔流不息;他是我党我军的骄傲!”
2008年,在马本斋诞辰106周年之际,其子马国超随一摄制组到河北搜集资料,准备拍摄一个有关马本斋的纪录片。他们所到之处,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帮助,其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由此可见,当年的回民英雄马本斋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战斗英雄——任常伦
任常伦(1921—1944)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中共党员。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牺牲,年仅23岁。
从敌人手里“领”枪
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是任常伦最大的梦想。这本是件高兴的事情,可没过几天他就闷闷不乐了。因为,他没有领到枪。他心想:没有枪,怎么上前线打敌人;没有枪,怎么保家卫国?他越想越难受,但又不敢向上级汇报情报,只好把愁容挂在了脸上。
这天,指导员找到任常伦,耐心地开道他:“常伦啊,是不是部队上的生活不习惯呀?”
“不是的,指导员。”任常伦垂头丧气地回答道。
“那为什么呀?”指导员有些不解。
“当兵的哪有不发枪的呀?”任常伦鼓起勇气,说出了心中的不满。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指导员明白过来,接着对他说:“常伦啊,咱们现在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条件比较艰苦,武器弹药都比较缺少。目前没法给大家发枪,你还是不要着急啊!”
“那怎么办呢?可我不能赤手空拳地打敌人啊?”任常伦虽然理解部队的难处,可心里还是挺别扭。
指导员笑了笑,说:“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游击队之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到敌人那‘领’枪呢?”
“到敌人那‘领’枪?”任常伦有些不解。
指导员耐心给他讲了一个连长赤手空拳从敌人那里抢枪的事情。任常伦听了以后,热血沸腾。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对指导员说:“我明白了,指导员。总有一天,我也要从敌人那里‘领’一把枪。”
这次谈话后没过多久,任常伦所在的部队就接到了新任务,让他们去攻打郭家店据点的敌人。这次任常伦入伍后的第一次战斗,他心里有些害怕又有些跃跃欲试。
战斗打响后,没有枪支的任常伦负责往阵地上运送弹药。后来,战斗越来越激烈,战友们的弹药打完了,改用大刀刺杀。任常伦运完弹药后,也拿起大刀,与敌人展开了大刀拼杀战。他挥舞着大刀,边冲边呐喊,不一会儿身边就倒下了好几个敌人。这时,他看见不远处的一个战友正在与敌人周旋,眼看着就体力不支了。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冲了过去,帮助战友砍杀周围的敌人。
一个敌人见任常伦气势汹汹地冲了过来,吓得四处躲藏,连手里的枪都忘了。最后,任常伦一个健步飞奔过去,结束了敌人的性命。他如愿以偿地从敌人手里“领”到了一支枪。
战斗结束后,任常伦背着枪兴冲冲地跑到指导员面前,说:“报告指导员,我从敌人那‘领’了一把枪回来。”指导员也笑呵呵地说:“常伦啊,这把枪就归你啦!”
这回,任常伦的心里踏实了,笑容又重新回到脸上。
“流点血不算什么”
1941年夏天,任常伦所在的部队攻打发城的命令。
发城虽然不大,但驻守的敌人却很多,且防御工事严密。敌人自不量力地说:“八路军一没有炮,二没有坦克,别说攻下发城,就连周围的碉堡也攻不下来。”可是,不到半天,八路军就把发城周围的碉堡炸得只剩下三个了。敌人没有想到八路军的威力如此大,只好依靠着剩下的三个碉堡,继续顽抗。
7月下旬,任常伦所在的五连一排接到命令,去攻打其中最大的一个碉堡。根据敌人的防御体系,排长做了如下战略部署:第一组负责砍鹿砦,最先行动,为后续部队打开一条通往碉堡的路;第二组负责架云梯,接近碉堡;第三组负责爬云梯炸碉堡。
任常伦自告奋勇地加入了第一组,身先士卒地为大家打开前进的道路。任务艰巨且急迫,八路军又缺少武器弹药的掩护,该怎么办才能冲到鹿砦前呢?任常伦和战友们凑在一块,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制了几个“土坦克”,顺利地到达了鹿砦前。
何为“土坦克”呢?其实就是在几张破方桌上,铺上浸透水的废旧棉被,再在上面盖一层土。行动时,人躲在桌子底下,驾着桌子快速往前冲。这个“土坦克”虽然有些笨重,但能够抵抗敌人的子弹,却也很受用。
任常伦和战友们到达鹿砦后,赶紧用大刀砍开了鹿砦,开辟了一条道路。连长带着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战士们紧紧跟随第一组,向碉堡冲去。距离碉堡越近,敌人的机枪就越丧失战斗力。可狡猾的敌人并没有因此束手就擒,而是从碉堡内扔出了好几颗手榴弹。躲避不及的八路军战士们,牺牲了好几名战士。但是,大家都没有被敌人的手榴弹所吓倒,反而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将云梯架上了敌人的碉堡。英勇的任常伦又随第三组的战士们快速地登上云梯,可刚刚爬上去,就被敌人给推了下来,好几个人都挂了彩。
此时的情况非常危急,目前全排的伤亡很大,如果不快速攻占碉堡,不但完不成任务,还会搭上全排人的性命。到底该怎样拿下碉堡呢?
指导员和排长商量了一下,决定采用火攻。这时候,已经挂彩的任常伦再次自告奋勇,说:“我第一个上!”
“不行,你已经挂彩了!”排长关心任常伦,拒绝了他的要求。
“为了打倒敌人,流点血又算得了什么!”任常伦一边说着,一边扛起一罐煤油冲了上去。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任常伦一鼓作气地冲到碉堡底下,在周围倒上煤油,点燃了火。火势逐渐旺盛,升腾起的浓烟不住地往碉堡上的枪口里钻。不一会儿,下层的枪声就消失了,敌人全部退到了二层,二层的机枪火力更加猛烈了。看来,“火攻”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
这时,全排只剩下九名战士,且都不同程度地负伤了。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全排的战士们以必死的心态对敌人发起了最后一次强攻。他们把云梯再次架在了碉堡上,任常伦又第一个登上去了。敌人的机枪发挥不了作用,只要将碉堡内的砖头、石块等杂物从碉堡里扔出去。眼看着就要接近碉堡上的枪口了,任常伦突然被一块石头砸中脑袋,顿时头晕目眩,眼前一片漆黑,差点就从云梯上掉了下去。他强忍剧痛,把准备好的手榴弹掏出来,拉开保险快速地塞进碉堡内,便从云梯上滚了下来。
几声巨响后,敌人的碉堡被炸开了花。
与阵地同在
1944年11月,任常伦所在的部队得知一伙敌人正南下莱阳。部队首长迅速地进行了军事部署,准备将这伙敌人歼灭在长沙堡西山一带。部队进入作战区域后,抓紧时间修好工事和掩体,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做好了战斗准备。
此时,已升至副排长的任常伦带领九班的十几名战士,固守在阵地前的一块小高地上,严防“口袋阵”的出口处。
一切准备妥当后不久,敌人就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他们自恃人数众多、装备精良,料想八路军不会设伏,便放心地向前行进,哪知自己乖乖地进了包围圈。
等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三颗信号弹升腾而起,八路军战士向敌人开火了。一时间,子弹、手榴弹、地雷等接连射向敌人。敌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根本想不起来反击,就自顾自地逃命了。八路军的突袭让敌人乱作一团,往哪个方向撤退都会遇到埋伏的八路军。这时,敌人的指挥官才晃过神来,知道自己的部队中了八路军的埋伏,像这样四处乱窜是不可能活命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寻找突破口。他费了很大的劲,才把队伍重新召集起来,组织突围。最后,他们瞄准了任常伦小分队固守的小高地。
几个敌人兴高采烈地往高地上冲,可他们并不知道哪里也有八路军的埋伏。任常伦一边观察敌人一边小声地对战友们说:“大家隐蔽好,都不要动,听我指挥!”敌人冲到半山腰时,发现上面一点动静都没有,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向高地靠近了。待敌人冲到离他们仅有四十米时,任常伦下了开火的命令。一阵狂轰滥炸后,吓得敌人退了下去。
不一会儿,敌人再次组织人马,向高地冲过来。九班的战士们在任常伦的带领下,对敌人实施猛烈火攻,打退了敌人的好几次冲锋。这时,通讯员从后面绕上来,告诉任常伦,说:“连长和指导员要你们守住高地,坚决不让敌人突围。”“你回去报告连长和指导员,我们一定守住,人在阵地在,坚决完成任务!”任常伦坚决地说道。
敌人又开始向小高地冲锋了,夹带着密集的火力。九班的战士已经牺牲了好几个,任常伦也负了伤。他们拼命反击敌人,直至所有的弹药全部用尽。眼看敌人就要冲到阵地了,任常伦带领战士们提着大刀,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他挥舞着大刀,一连砍到了好几个敌人,身上也多次负伤。突然,一颗子弹飞来,无情地击中了他的头部。他晃了晃身体,倒在了血泊里。
“冲啊,为任排长报仇!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八路军战士们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了敌人。任常伦坚守阵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其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
大忠大孝——魏大光
天津市警察局,夜幕已经降临,四周异常安静。此时,局里的日伪警察正在明亮的灯光下喝酒打牌,丝毫没有发现远处的几个人影正在黑暗中向附近的输电线路迅速靠近……突然,几声爆炸的巨响传来,警察局立时变得一片漆黑。有些胆小的日伪警察已经吓得钻进了桌子底下,其他人也在慌忙寻找自己的武器,奔跑的脚步声和叫骂声响彻整条街道,警察局里顿时乱成一片。第二天早上,人们在警察局附近的墙上看见一张告示,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魏大光炸”。
魏大光,原名魏纪青,1911年9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霸县大韩家堡村,儿时曾经上过两年私塾,且成绩优秀,后来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不得已才辍学回家务农。1935年,魏大光在天津码头当搬运工人时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开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魏大光回到家乡,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他联合了十余名热血青年组成了一支抗日队伍。
9月28日,魏大光率领刚刚建成的队伍打起了抗日的旗帜。他们提出了“好男儿上战场,打鬼子保家乡”的口号,号召爱国青年都加入到这支抗日武装中来。至1938年初,魏大光的队伍已经发展到1000余人。
1938年2月27日傍晚,魏大光率领200余人的部队转移到永清县吴家场村。28日凌晨,由于汉奸告密,游击队的驻地遭到日军包围。魏大光一边派人挖地道,一边亲自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并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日军见久攻不下,杀急了眼,竟然把大炮搬上来,向游击队驻地猛轰。魏大光见战士们伤亡不断,心急如焚,不顾生命危险爬上房顶观察敌情。魏大光巡视一圈过后,叫来机枪排排长王海轩。他用手指着远处一个点,对王海轩说道:“用你的机枪把它干掉!能不能做到?”王海轩定睛一看,原来正是日军的炮兵阵地!
王海轩的机枪准确击中目标,并引爆炮弹,炸死了十余名日军,游击队士气大振。不多会儿,魏大光又发现另一处日军炮兵阵地,随即命令炮手向目标展开猛轰,一个班的日本鬼子瞬间报销,游击队员们都振臂高呼起来。日军被激怒了,他们的进攻变得更加疯狂,并恶毒地抓来当地百姓,让老乡们抱着柴火、提着油桶走在队伍前面给他们当盾牌,妄图点燃游击队驻地,烧死游击队。
魏大光立即从队伍里挑出一批“神射手”,专门瞄准老乡身后的日军射击,并最终击毙了20多个鬼子。下午5时左右,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再次对游击队的驻地展开猛攻。而此时的游击队员已经与日军激战了一天,不仅伤亡惨重,体力消耗也过于严重,渐渐有些支持不住了。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魏大光所部的援军及时赶到,并兵分三路,从吴家场村的东、南、北三面发起进攻。
魏大光的援军虽然已经赶到,但在人数上依然处于劣势。为了吓退鬼子,战士们把鞭炮塞进煤油桶里,然后再点燃,从远处听起来就像是无数条枪同时射击。日军听到“枪声”后,果然方寸大乱,不敢恋战,急忙夹着尾巴逃走了。
魏大光第一次和日军作战便取得了这样的光辉战绩,立刻震惊了天津地区,可谓是一战成名。这一仗也显露出了魏大光天生的指挥才能。
中国共产党天津党组织得到这个消息后,便派出地下工作人员与魏大光取得了联系。在魏大光的努力下,华北地区的很多抗日组织被聚集在一起。1938年春天,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二十七支队正式成立,魏大光担任司令员。
此后,魏大光率领这支队伍屡立战功。由于二十七支队的骁勇善战,天津的日伪军不再敢向西进犯,甚至连天津市里的日伪军都对魏大光忌惮三分,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二十七支队的队员们经常乔装潜进天津市,贴抗日标语,搞爆炸偷袭,开头炸天津市警察局的输电线路的那一幕就是魏大光部所为。
1938年11月16日,日军集结兵力,对津西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魏大光奉命率部队向大清河南部转移,最终在王庄子一带驻扎下来。
18日凌晨,日军200余人分乘八辆汽车,沿着一条堤坝向王庄子追击而来。当时大堤两侧都是水,只有一条旱路可以走。魏大光接到这个情报后兴奋不已,这可是个消灭敌人的大好机会!他立即做好了战斗部署,并从队伍中挑选出几名优秀的机枪手,在两堤的交界处设好埋伏。不多会儿,敌人果然开进了27支队的埋伏圈,随着魏大光的一声令下,战斗打响了。日军暴露在光秃秃的堤坝之上,根本无处躲藏,死伤数十人后,急忙撤了下去。随后,日军又发起了几次强攻,但都被27支队打了回去。敌人只好改变作战线路,他们一边从正面进行佯攻,一边绕到侧面,妄图抢占王庄子村的西闸口。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经过一夜的浴血奋战,二十七支队总共歼灭了1000余名敌人,剩余的日军见大势已去,只得狼狈撤回。
11月底,二十七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独立第五支队,此时,魏大光的队伍已经扩大到4000余人。魏大光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在华北平原上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就连贺龙师长第一次见到魏大光时,也迫不及待地问道:“听说你打日本鬼子很有办法,打死了多少?”
1939年4月,八路军为扩大队伍,把魏大光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独立二旅,由他担任旅长。魏大光的部队从此进入野战军行列,成为了中国抗日武装的一支主力军。不久,魏大光的独立二旅和一二〇师的主力部队一起,在齐会地区打了一场大胜仗,击毙了700多名日军,这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齐会战役。
同年8月,魏大光又收编了十几支抗日队伍,并招收很多热血青年加入八路军。26日,扩充队伍的任务即将完成,魏大光准备去霸县黄庄子村参加会议。由于大清河口决堤,洪水泛滥,魏大光等人只好从永清县划船过去。当船只行驶到大宁口村北时与日军的汽船相遇,敌人用机枪向魏大光等人乘坐的小船扫射,魏大光不幸头部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8岁。
1939年9月,叶剑英为纪念魏大光,发表了一篇名为《悼八路军魏旅长大光光荣殉国》的文章,说他“为国家尽了大忠,为民族尽了大孝”。
军政兼优——符竹庭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远离南京的千里之外,江西省广昌县一户贫苦家庭里也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他就是符竹庭。
符竹庭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因此很小就到一家布店里做学徒。1928年,符竹庭参加工农红军,由于作战英勇顽强,多次受到嘉奖,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符竹庭升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0月跟随部队开始长征。1936年,符竹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毕业后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从此成为了一个既有文化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符竹庭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8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奉命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准备在平型关迎击日寇。在战前的全团大会上,符竹庭做了鼓舞人心的战斗动员:“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人民的子弟兵,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要消灭日本法西斯,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为中华民族雪耻,为受苦受难的同胞报仇!”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斗正式打响。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在李天佑、符竹庭等团领导的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激战。六八六团的全体指战员在与日军争夺制高点的战斗中,表现得非常英勇,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一一五师最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共歼灭日军辎重部队1000余人,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的神话。
1941年,符竹庭奉命率领部队东进,到达滨海区。当时,这一地区的土匪、伪军横行霸道,百姓备受压迫。为了解决这一混乱的局势,已升任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委的符竹庭,率领战士们在赣榆发动了青口战役,经过四天的战斗,终于收复了沿海大片地区,当地的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1943年1月20日凌晨,郯城城外,一个小房间里挤满了八路军指挥员,但屋里却异常安静,原来是二旅旅部正在召开紧急会议。符竹庭在一阵沉默过后,突然站起来高声说道:“撤退当然保险,可我们已经付出了代价,如果现在撤退,这次的行动就彻底失败了。现在应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的意见就是坚决打!”
1943年年初,符竹庭和旅长曾国华接到命令,让他们率部队攻下郯城的日伪军据点,配合冀鲁边区的反“扫荡”作战。1月19日晚,符竹庭和曾国华率领二旅的战士,向郯城据点发起了进攻。队伍避开周围的日军哨卡,迅速向郯城方向推进。
南关设有两道城门,防御工事十分坚固,想要攻城略地,谈何容易?符竹庭等旅部领导考察过实地战场以后,决定先从火力相对薄弱的城东南角两个大炮楼之间下手。二旅派出突击队,迎着枪林弹雨,用梯子搭起浮桥,攻下了第一道城门。就在城门被炸开的同时,城中的日伪军居高临下,向八路军发起了猛攻,战士们成批地倒在了敌人密集的火力网下,部队再也无法向前一步。之后敌人又开始使用毒气,曾国华和符竹庭只得命令部队停止进攻。
旅部随即在城外的一间民房里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有人主张:为避免遭到敌人的内外夹击,应该立即撤退。就在这个时候,符竹庭站出来主张强攻,他坚定恳切的话语感染了会上的所有人,旅部最终做出决定:集中火力,务必攻下郯城!
天色微微泛白的时候,各部队接到进攻命令,二旅的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冲向郯城城门,枪子、手榴弹一起飞,喊杀声一时震耳欲聋。在八路军的猛烈进攻下,日伪军渐渐落了下风,突击队员趁势爬上云梯,占领了城头。后续部队随即攻进城中,敌人见情况不妙,急忙向伪县政府请求派兵增援。符竹庭哪容得敌人做出反应,立即率部队赶到伪县政府大院外,并命令爆破组炸开了院墙。院里的日伪军见大势已去,只得举手投降。
这次战斗开创了八路军在敌占区以攻坚战夺取城池的首个战例,意义特别重大。
1943年,符竹庭担任中共滨海区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治委员。11月20日,符竹庭与其他领导一起率领部队解放了赣榆县城,歼灭伪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寇妄图“蚕食”滨海根据地的野心。
日伪军在赣榆县城遭遇惨败后,恼羞成怒。26日,日军的增援部队到达滨海地区,并兵分几路向军区机关展开合围。符竹庭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就在部队即将突出重围之时,符竹庭不幸受伤,最终因为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31岁。
符竹庭牺牲后被葬在抗日山上,罗荣桓评价他是“军事上政治上都比较强,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曾与符竹庭一起并肩作战的杨得志将军也赋诗悼念:
赣南闽西初相识,长征路上风雨同。
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
人杰鬼雄——石景芳
石景芳,原名石玉琮,1912年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刘丰台村,家境较为富裕。1926年,石景芳在关家村上学时,结识了关星甫、关荣亭等进步青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石景芳从小就不畏强暴、爱憎分明。1928年,石景芳考入第一高小读书。当时,学校里有些富家子弟,在学校仗势欺人,凌辱穷学生。石景芳知道后十分气愤,随即组织了一帮同学,狠狠地教训了那几个恃强凌弱的富家子弟,伸张了正义。
1930年,石景芳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了学生进步团体“学生自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三年后,石景芳升入高中部。当时,校长冯培元因为贪污学费,激起了学生的公愤,石景芳参与到声讨校长的运动中,并且带头组织了罢课运动,要求校长下台。这件事导致石景芳被县政府拘留,随后被开除学籍。之后,石景芳又考入北平宏达中学,但最终还是由于种种原因被迫退学。
1936年,石景芳担任农村短期小学教员,并与进步青年关星甫等人一同创建了“友谊读书会”,相互传阅进步图书,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次年,石景芳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发生后,石景芳等共产党员成立了“抗日救亡会”,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抗日运动,会员很快就发展到近1000人。这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恐慌,抗日救亡会很快被勒令解散,石景芳等人只得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同年秋天,石景芳等人成立了中共无棣县委员会,石景芳任书记。与此同时,他还组织建立了一些抗日武装。次年2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攻克了无棣县城,石景芳率领当地抗日武装加入了这支部队,被编入三路军第三大队。7月,石景芳担任三十一支队政治特派员。在担任特派员期间,石景芳建立了东光县党支部,并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抗日活动。
9月,石景芳得到消息:无棣县国民党政府不顾百姓死活,派人到处搜刮钱财,准备南逃。石景芳立即派人摸清了官车上路的时间,之后与共产党员张荣亭一起借了两支枪,埋伏在村外。等十几辆官车一到,两人就开枪打跑了押车的保安兵,把官车截了回去。这件事之后,石景芳在百姓中建立了威信。
10月,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石景芳任县长。同时,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石景芳多次对地方武装队伍进行思想改造,并吸收他们加入革命队伍。
1939年5月,石景芳调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鲁北地区的百姓在日伪政府的逼迫下,砍掉了日军据点周围的树木和高杆庄稼,以保证日伪军的安全。这不仅给抗日游击队的作战带来困难,也给百姓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石景芳到达鲁北以后,到处张贴告示,号召大家保护树木和庄稼。
在鲁北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石景芳依据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政策,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300多条新政策,被当地百姓誉为“模范专员”。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华北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率领五万兵力,对冀中进行了疯狂的“扫荡”。6月9日,日军师团长滕井中将坐镇德州,亲自指挥两个师团和两个旅团共两万多兵力进攻冀鲁边区,根据地的抗日形势开始不断恶化。
6月19日凌晨,八路军专署、地委驻地大单家遭到敌人包围。警卫员匆匆走进指挥部,向地委书记杜子孚和专署专员石景芳报告了敌情。在场的领导随即决定组织人员渡河突围。警卫连为了保护在场的首长们,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英勇,冲出了一道道日军的封锁线。经过一路激战,地委、专署的机关干部终于来到河堤之下。
此时,天空已经微微泛白,跑在前面的几个干部刚要向上攀爬,一阵枪声突然响了起来,十几个八路军指战员瞬间倒在了地上。原来,日军早已在河岸上设下埋伏,现在正居高临下向石景芳等人展开攻击。
杜子孚和石景芳立即组织大家撤退。当队伍转移到赵家柳林附近时,又有敌人从对面冲来,而后面的日本鬼子也紧追不舍。在敌人的两面夹击之下,又有一批干部和警卫队战士倒了下去,敌军渐渐对石景芳等人形成合围之势。
眼见包围圈越来越小,为了掩护其他人突围,杜子孚和石景芳分别带领一个班向敌人直扑过去。激战中,石景芳不幸中弹,从马上摔了下来。警卫连长孙国栋急忙跑过来,背起石景芳继续突围。石景芳说道:“别管我,快带着大家走!”说罢挣脱出来,继续指挥战斗。一群人边打边撤,人数越打越少,最终还是被日军压缩到一片开阔的地带上。
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杜子孚、石景芳率领战士们亮出刺刀,背靠背围成一圈,准备与日寇血战到底。石景芳一边喊着“冲啊”一边带头向日军冲去……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专署和地委的领导干部全部壮烈殉国。
“开路先锋”——马立训
八路军,世无双,马立训的神炮威力强。声声爆破赛霹雳,道道焰火似电光。
狼窝被轰二十多,五百多敌人见阎王。英雄事迹传万代,爆破大王英名扬。
——鲁南地区的快板诗
马立训(1920—1945)山东淄川人。20岁那年,马立训参加了八路军,随部队到沂蒙山区作战。1942年夏天,马立训和战友们认真研究,反复试验自制炸药,成为全团第一名的爆破手。1944年,马立训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马立训带领突击班执行爆破任务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当马立训第一次听到“解放”这个字眼时,感觉既陌生又亲切。一直以来,他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着艰难困顿的日子。12岁那年,马立训的爷爷惨死在资本家的皮鞭下。不久,他的父亲又被压死在黑暗的煤窑里。为了讨生活,马立训从小到处做工,尝够了黑暗生活的苦滋味。
1940年初,马立训所在的土顽部队与八路军交上了火,后被俘虏。他原本以为,八路军会对他严刑拷打。可是,八路军却对他以及其他俘虏十分宽容。在知道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帮穷人打资本家和老财主的队伍后,马立训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八路军。他觉得,自己是穷人,就应该参加穷人的队伍,况且打倒资本家和老财主一直是他的夙愿啊!
加入八路军队伍后,马立训很快发现,这里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部队领导和战友们待他如亲兄弟般友好,对他的日常生活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训练时,班长和战友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瞄准、射击。渐渐地,马立训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并迅速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
不久,马立训随部队出征,攻打柘沟炮楼。在这次战斗中,他亲眼目睹了爆破手扛着炸药包轰炸炮楼的过程。大概是他早年间在煤窑挖煤时摆弄过炸药,于是对爆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战斗结束后,他向上级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从此,他与爆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1年7月,马立训所在的部队奉命挺进山东蒙山。部队到达后不久,敌人就尾随而至,并对这里进行了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行为,部队决定对敌人的据点实行各个击破的方针。他们的首要目标是离蒙山根据地最近,也是最大的一个据点——岳家庄。
岳家庄设有五个大碉堡,每个碉堡都有坚固的围墙和外围的壕沟、鹿砦等障碍。针对岳家庄碉堡的特点,马立训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把炸药装在瓷罐里,再用自制导火线引爆,炸坏碉堡。然而,由于这种炸药包的威力过小,前两次攻击都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
针对前两次的失败,马立训反复研究,调整爆破方案,最终想出了一个令人称奇的爆破战术:首先,用破麻袋包紧炸药,将手榴弹引线作为导火索,再把整个炸药包困在木棍上,最后送到敌人的碉堡下引爆。他的这个方案得到了团长的认可。随即,马立训和战友们用最快的速度制成了四个炸药包。
八路军开始了对岳家庄据点内敌人的第三次进攻。马立训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机智勇敢地冲到鹿砦下,用一个炸药包炸毁了鹿砦。紧接着,他和战友们趁机冲到碉堡外围,用炸药包炸开了碉堡的外围墙。此时此刻的马立训心情激动,他全然不顾枪林弹雨,一个箭步冲过去,把炸药包放在碉堡下,引燃导火索,炸塌了碉堡。就在碉堡被炸塌的一瞬间,八路军战士们高喊着冲进碉堡,将碉堡内的守敌全部歼灭。战斗结束后,马立训受到了全团战友们的称赞。
1942年春,马立训随部队到鲁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建立根据地期间,马立训和爆破组的战友们愈战愈勇,成功攻克敌人的一个个据点,为部队歼灭敌人打通了方便之路。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纷纷向马立训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是部队的“开路先锋”。
“神炮”显威力
1942年春天,马立训随部队到鲁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经过一番周密研究和仔细考察,鲁南八路军决定剿灭当地的惯匪“刘黑七”。
刘黑七原名刘桂荣,他手底下有近千名亡命之徒,经常在鲁南地区为非作歹。刘黑七一边挂着国民党师级军官的头衔,一边暗地里帮助日本兵,经常领着手下人在鲁南地区烧杀抢掠,可谓是作恶多端。当地百姓对他的行为早已恨之入骨。
鲁南八路军一一五师的老三团接到命令后,在团长王吉文的带领下,趁着月色向刘黑七的老巢扑了过去。马立训和他的两名副手扛着炸药包,行进在队伍当中。
刘黑七是个心狠手辣、阴险狡诈之人。他早已听说过八路军“神炮”的事迹,所以在据点外围修筑了两道坚固的石头墙,围墙的四个角上均设有炮楼,围墙外还挖有两米多深的壕沟。
夜半时分,老三团到达刘黑七老巢附近,埋伏在一片洼地里,等待攻城命令。四周安静极了,老三团藏在暗处,能清晰地看到炮楼上守兵的情况。
过了一会,守兵开始换防了。连长抓住机会,向马立训下达了命令:“快速接近敌人的炮楼,炸掉它!”“好!”马立训斩钉截铁地答道,然后领着两名副手离开了。当马立训和两名副手冲到离炮楼附近的一个小土堆前时,突然听见炮楼里的敌人嚷嚷着:“快看,八路来啦!”说完,就是一阵枪声。三人赶紧卧倒,生怕被敌人发现了。过了一会儿,枪声停了,炮楼里恢复了安静。原来,敌人并没有发现马立训等人,只是在瞎嚷嚷,用枪声为自己壮胆。接下,马立训和两名副手来匍匐前行,逐渐接近炮楼。
就在这时,敌人据点的西南方向响起了一阵激烈的枪声。看来,老三团的战斗打响了。枪声令炮楼里的敌人警觉起来,有人探头探脑地向外张望,很快发现了正在移动的马立训等人的踪迹。于是,敌人向外打出一连串子弹。这股密集的火力压得马立训和两名副手无法前进,只能卧倒在地,抬不起头来。这时,马立训发现不远处有条小沟,便一个翻滚进了沟,继续往前爬去。谁知,居高临下的敌人还是发现了他的行踪,又向他射出一阵密集的子弹。突然,一颗子弹从马立训的帽顶飞过,他险些中弹。
连长看到这种情况,赶紧命令战士对准炮楼开火,掩护马立训等人靠近炮楼。此时,狡猾的敌人调来一支队伍反击老三团,继续对马立训进行火力攻击。马立训三人的处境并没有好转。在敌人的轰击下,三人无法接近炮楼,但谁也没有放弃执行任务。
就在这时,马立训突然心生一计。他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快速地爬到一块偏离炮楼的地方,插上树枝,放上帽子,然后又快速返回。敌人看见马立训的帽子,以为他爬到了那里,所有枪口都对准了放帽子的地方。趁着这个空挡,马立训在两名副手的掩护下,抵达炮楼石墙结合处。说时迟,那时快,马立训放置好炸药包,迅速地点燃引线。只听得“轰隆”一声,石墙被炸了一个大缺口,紧接着整座炮楼都坍塌了。
随后,老三团在团长的带领下,向刘黑七的老窝发动总攻。经过一夜的激战,刘黑七的匪部被老三团全部歼灭,刘黑七也命丧黄泉。
八路军歼灭了刘黑七匪帮,可谓是大快人心。鲁南地区的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这胜利的时刻。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占据平邑一带的汉奸头目王凤林嗅到了危机的气息。
没错,八路军下一个要攻击的对象,就是大汉奸王凤林。
当然,王凤林不会心甘情愿地被八路军攻击,他已经提前做好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他从周围的村子抓来几百名壮丁,让他们在据点庞庄筑起了一道三丈高、一丈厚的围墙,并在围墙的城门楼子上建造了一座带有瞭望台的炮楼。此外,他还让人在围墙外面挖了一丈多宽的大壕沟,放满水,再在壕沟外面围一圈铁丝,铁丝网外面还有一道由树枝等构成的障碍物。
庞庄的防护措施修好后,王凤林自诩据点是“铁打的庞庄”,哪怕是八路军的“神炮”来,也无法攻破了。
此次攻打庞庄的爆破任务仍旧交给了马立训。马立训接到命令后,立即和几名助手潜伏到庞庄据点,根据庞庄围墙的厚度、结构等特点,研究了爆破方法。他们将再次承担“开路先锋”的任务,替先锋部队打开一条冲锋的道路。
1944年初夏的一天夜里,老三团三连悄悄地埋伏在庞庄据点附近。连长根据马立训设计的三步爆破的计划,做好了军事部署,然后对马立训等人下达了行动的命令。马立训的两名助手抢先一步跑到外围的鹿砦和铁丝网附近。“轰”的一声,外围的鹿砦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趁着还未散尽的炮烟,另一名副手在铁丝网附近也点燃了炸药,接着又是“轰”的一声,铁丝网也被炸开了。
城墙内的敌人被接连两次的爆破声惊醒了,他们慌慌张张地呼喊着:“八路军来了,快呀,快拉吊桥!”就在敌人拉吊桥的时候,马立训身手敏捷地跳上了吊桥,随后又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到围墙的城门楼子底下,放上一个重达七八十斤重的炸药包,点燃炸药。“轰”的一声巨响,顿时,敌人自诩坚固无比的城墙被炸得“粉身碎骨”,坍塌地犹如豆腐渣。
城墙和炮楼内的敌人有的被当场炸死,有的被埋在了废墟下面,有的惊慌失措到处乱跑……老三团三连的冲锋号一响,战士们如离弦的箭一般冲了上去,将庞庄近两百名的汉奸全部歼灭。
沙沟崖显威风
沙沟崖战斗是八路军在鲁南地区与敌人展开的战斗之一。在这次战斗中,马立训带领爆破组的战士们攻克了一道技术难关,成功地为突击部队扫清了障碍,再一次显示了爆破的威力。
当一个个日本兵的炮楼,汉奸、土匪的据点被八路军依次炸掉后,盘踞在临沂城一带的汉奸王洪九坐不住了。他开始心慌意乱,害怕八路军的“神炮”也炸了自己的老窝。于是,他带人到八路军炸过的炮楼和据点,研究工事毁坏的情况。他欣喜地发现,八路军的“神炮”只能打下不能打上。发现这一特点后,王洪九心里不由得窃喜起来。只见他狡猾的眼珠子一转,一条计谋浮现在脑海中。他想:既然,八路军的“神炮”只能打下,那我就把围墙砌得厚厚的,把墙脚抬得高高的,看八路军怎么办?
沙沟崖是王洪九最大的据点,他打算把这里好好地加固一番。为此,王洪九花了不少心思,终于将防御工事修建得特别复杂和坚固。他悬着的心也随着工事完工才踏实下来。
首先,王洪九命人在据点外围挖了一条三丈多宽的壕沟,沟顶上建有双层的围墙,墙上布满了枪眼。此外,在两层墙之间还设有一个大炮楼,炮楼下有条直通壕沟的通道。同时,王洪九还让人修建了三个暗堡,封锁了通往沙沟崖村内的道路,并派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队伍驻守在那里。
1945年3月,老三团接到了攻打沙沟崖的战斗任务。为了顺利完成战斗任务,此时已担任排长的马立训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爆破组。这一次的爆破目标有些难度,其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几个据点。但是,身为“爆破大王”的马立训敢于迎着困难前进,坚信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爆破任务。
战斗打响后,爆破组的战士们送上了两个炸药包。可是,还没等他们点燃,炸药包就顺着外围墙的滑坡上滚了下来。老三团的战士们久攻不下,炸药包暂时又发挥不了作用,全团的人都开始着急起来。马立训更是坐立不安,他心想:光着急不行,一定要拿出解决的办法。他赶紧带领爆破组的战士们研究起爆破方法来。这时,三连一营的营长走了进来,对马立训说:“王洪九据点的墙脚抬得非常高,要是炸不到城墙,那我们的攻击就白费了!”根据营长提供的信息,爆破组的战士们立刻想出了一个“空爆”的法子。营长一听,觉得这个法子兴许有用,赶紧让他们实施。
“空爆”计划开始了。马立训让爆破组的战士们把炸药包捆在一根长杆上,然后慢慢地靠近敌人的炮楼。敌人一见炸药包,举起刺刀就扎,结果炸药包掉进了外围的壕沟里。不久,几个敌人冲出炮楼,抢走了炸药包。这时,敌人的援军赶到了。他们增加了兵力,又抢到了八路军的炸药包,顿时气焰嚣张起来,更有胆大的士兵开始骂骂咧咧起来。
第一次“空爆”计划实施失败。
马立训的爆破组又开始讨论、研究其他的爆破方法。这时,一名成员提议道:“我看,咱们干脆像挖煤窑一样,挖个洞进去把它炸掉!”提起煤窑,马立训的视线开始模糊。当年,他才十二岁,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在煤窑里当苦工。祖父累死在煤窑里,后来父亲也被压死在煤窑里。
根据这个提议,马立训立即和战友们研究起具体的实施办法。他们用三角架撑起炸药包,固定好。然后,再兵分三路,每组人员负责扛一根杆子,向敌人的炮楼冲去。与此同时,一营营长调来一个机枪组和一个投弹组,掩护马立训等人行动。
第二次“空爆”计划开始了。马立坤等人冒着枪林弹雨,快速地越过壕沟,把三脚架靠近敌人的炮楼。这时,敌人恐慌了,纷纷向马立训等人射击。战士们全然不顾中弹的危险,快速地点燃导火索。马立训担心敌人将三脚架推到,就死死地握着杆子不放手。
战友们眼看着炸药包快爆炸了,急忙喊道:“排长,快放手,炸药包快爆炸了!”马立训在心里默数着“一、二、三……”就在炸药包即将爆炸的那一瞬间,马立训松开杆子,往后猛跑几步,卧倒。“轰”的一声,随着巨大的爆炸声,王洪九苦心建造的坚固据点也被炸飞了。随着营长的一声号令,战士们向沙沟崖冲了过去。经过一场激战,八路军把据点内的敌人全部歼灭了,赶来支援的敌人也被全部消灭。
沙沟崖战斗大获全胜。在胜利大会上,军区首长点名表扬了马立训,说:“同志们,乡亲们,我们目前虽然没有大炮,但马立训同志熟练的爆破技术和无畏的革命精神,能使炸药包发挥大炮的威力。我们要向英雄马立训学习!”
儒心将骨——闻允志
策马布防漳河边,太行耸立白云间。
虹霓关前投石虎,管叫敌毙随波旋。
——闻允志《东进虹霓有感》
闻允志,字永之,1904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0岁时进入两湖师范小学就读。闻允志十分聪明好学,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武汉中学。在学校里,闻允志结识了一些与他同龄的进步青年,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并很快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学生领袖。
1926年,闻允志与同学一起参与领导了工农运动,表现突出,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到日本留学,曾先后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学习和生活过。1931年年初,闻允志因为领导日本留学生进行抗日活动而被遣返回上海。
1934年,党组织派闻允志到北平国民学院任教,后来又被派到天津担任法商学院辅导科主任。在这期间,闻允志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并为《世界日报》撰稿。“一二·九”运动爆发后,闻允志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法商学院从此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中心,而闻允志也就此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因为从事党的革命活动,闻允志曾先后三次被捕入狱。每次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以后,他都依然坚持革命事业,不屈不挠。
抗日战争爆发后,闻允志来到河北,并奉命在当地组建抗日武装。当时,河北省地方实力派张荫梧在博野创办了四存中学,秘密开展抗日活动。中共中央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定张荫梧的抗日意志,派闻允志前去协助他培养抗日骨干。不久,张荫梧创建了河北干部养成所,并招收了2000余名知识青年,闻允志担任干部养成所政训处处长。后来由于战局发生变化,干部养成所由保定迁往山西陵川县。
1937年9月,张荫梧组建了河北民军,自任总指挥,王长江任副总指挥,闻允志任政训处处长,总部设在山西省陵川县平城镇。1938年1月,闻允志协助王长江在豫北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并在林县组建了中共党组织。6月底,他又组织起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久,这支抗日武装与朱程的第十一支队合编为河北民军十一团,朱程任团长,闻允志担任政委,这支队伍逐渐成为了抵御日寇的主要生力军。
同年秋天,张荫梧制造了“博野事件”,抗日统一战线遭到破坏。王长江、朱程等人率部倒张,将河北民军十一团更名为“华北抗日民军”。在朱程和闻允志的领导下,华北抗日民军在太行山区与日军进行了上百场战斗,歼灭日伪军上万人,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创造了一个个光辉战绩,威震华北。
1940年,朱程和闻允志接到八路军总部的命令,让他俩率领华北抗日民军到冀鲁豫地区开展游击战,并与其他部队一起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闻允志奉命担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一旅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政委。朱程和闻允志率领部队转战濮阳、内黄、滑县,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扫荡”。
同年8月,闻允志被党组织调往延安,随徐向前司令员一起赶往八路军总部。8月21日,冀中南下支队护送徐向前、闻允志等人到达大名县。在部队抢渡卫河时,遭遇日军巡逻艇的袭击,闻允志立即率领护送部队进行反击,掩护徐向前司令员突围。在交战中,闻允志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这位浓眉大眼的抗日儒将最终壮烈牺牲。
震慑敌胆——易良品
1943年3月15日,华北平原正值早春,寒气袭人。夜间,枣南县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枣南县大队政委广育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就在他即将与前方部队会合的时候,突然传来了警卫员的大声哭喊:“广政委,易司令负伤了!”广育的头“嗡”的一声大了起来……
1914年,易良品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他刚一出生,便注定要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七八岁时,易良品就开始给地主放牛,累完一天回到家,连顿饱饭都吃不上。1928年,14岁的易良品为了能吃饱饭,偷偷离开了家,跑出去参加了红军。
经过在军队中的学习和历练,让易良品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让中国的贫苦大众过上好日子,翻身做主人。自从有了坚定的信仰,他在作战时就表现得异常勇敢。1931年,易良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从班、连、排、团逐级升迁,最终升任至副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易良品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团长。在旅长陈赓的指挥下,易良品率领七七一团全体战士转战华北平原,并赢得了数次战斗的胜利。
不久,年仅24岁的易良品奉命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的校长。开学时,这位放牛娃出身的青年校长对着1000余名学员开始了他的演讲,他用朴素而又富有**的话语感染了在场的所有热血青年,热烈的掌声持续不断。
1940年6月,易良品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七旅旅长,之后他率领部队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此次战斗中,新编第七旅奉命进攻德石铁路一段,战士们展现出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百团大战之后,新编第七旅又多次突袭日军据点得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果。
1941年,五万余人民群众在易良品的动员下,参与到枣南大破袭战役中,并彻底摧毁了日伪军苦心修建的封锁沟,给日军造成重创。7月,易良品指挥部队对日军的公路封锁线展开了破击战。他组织战士们把地道挖到日军的炮楼底下,然后把炸药送进去,摧毁了一个个日军据点。易良品幽默地把这种作战方式叫做“让鬼子坐飞机”。新编第7旅就这样“炸飞”了无数炮楼和地堡,让当地百姓拍手叫绝,日本鬼子闻之色变。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八路军主力部队已经撤离,易良品奉命率部队坚守抗日根据地。3月15日,易良品到冀县参加政工会议。不久,与会领导接到侦察员报告:在冀县附近发现日军队伍,大家只得转移到枣南县杨庄宿营。
哪想到参加会议的人员刚刚睡下,远处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易良品做出判断:宿营地可能被日军包围了。他立即披上衣服,迅速把与会人员和警卫部队分成几路,让大家分别突围。易良品率领一个警卫排边打边撤,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打得非常顽强。不幸的是,就在部队即将突出重围之时,易良品被一颗子弹击中腹部,倒了下去。这时,恰逢县大队政委广育带着一班战士赶来,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广育镇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急忙跑过去,把易良品抬到担架上。只见易良品的腹部血流不止,他的军衣已经被鲜血染红了一片。易良品看见广育后,竟微微松了口气,他抓着广育的手说:“广育,你我都是共产党员,决不能落在鬼子手里,是死是活,你也把我抬下去!”
广育十分理解易良品的心情,他含泪哽咽道:“易司令,你放心吧,我们绝不会把你扔给鬼子!”在警卫队的掩护下,易良品被送到一户可靠的老百姓家里养伤。易良品的伤势越来越重,有时疼得实在厉害,他就用手死死攥着身下的床单,经常是脸色煞白、一身冷汗。即便这样,他也从没喊过一声疼。
易良品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经常陷入昏迷之中。在这种状态之下,他又足足坚持了七天之久,但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正在逐渐消逝的生命,牺牲时,易良品年仅33岁。
精忠报国——苏精诚
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很多人为了祭奠左权将军,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里。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一位名叫苏精诚的爱国将领也埋葬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1912年,苏精诚出生于福建省海澄县。小学毕业后,考入漳州龙溪工业职业学校,后来转进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就读。在这里,苏精诚接受了革命教育,加入了少共青年团和反帝大同盟。
1932年4月,中央红军攻克了漳州,苏精诚等人回到家乡海澄,参加了工农红军。此后,苏精诚又跟随部队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并在长征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苏精诚先后担任红四师和红一师的政治部宣传科长。西安事变发生之前,党组织曾派苏精诚前往东北,担任敌工科科长,并先后与东北军的一些部队达成了“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协议。
1937年8月,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苏精诚奉命担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委,与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一起率领部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并且取得了光辉的战绩。
1938年,苏精诚调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主任。8月,苏精诚与旅长陈赓一起,指挥部队袭击豫北一带的日伪军据点,屡战屡胜。8月7日,三八六旅击毙皇协军第一军军长李福和日军高级参谋长古川少将等人。之后,苏精诚又率领部队在冀南地区进行反“扫荡”作战。
第二年,苏精诚配合陈赓在香城固采用诱敌深入的计策,一举歼灭了日军摩托化快速部队,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不久,苏精诚又指挥部队投入百团大战,战功显著。
1941年,日军开始频繁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月25日,日军集结了6000余人的兵力,向浊漳河发动进攻,直扑武乡县三八六旅旅部。深夜,战士们都放松了警惕,很多人都陷入了睡梦之中。此时,苏精诚正在路边巡视,他突然发现了什么,向营地高声喊道:“有敌人!准备战斗!”在宁静的深夜中,苏精诚的呼喊既叫醒了八路军战士,也惊动了来犯的敌人,一阵猛烈的机枪扫射过后,苏精诚倒在路边,并沿着悬崖滚落下去。战后,人们在悬崖下200多米的山沟里找到了这位年轻将领的尸体,并把他埋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