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浴血太行(1 / 1)

第三章

浴血太行

铁流两万五千里,

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

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旦强虏寇边疆,

慷慨悲歌奔战场;

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

这是创作于1939年的《八路军军歌》,歌词中提到了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

在八年抗战中,全体八路军指战员英勇抗敌、浴血奋战。他们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取得了一次次对日斗争的胜利: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每一份捷报都曾振奋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信心。

现在,我们就通过文字来重现当时的战斗场面,感受八路军战士“驱逐日寇出中国”的雄心壮志。

伏击平型关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达成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迅速从国内调集兵力进攻中国华北地区,中华大地上烽烟四起。1937年9月,日军第五师团奉命向平型关一带进攻,直逼国民党防线。在来势凶猛的日本陆军王牌师团面前,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迅速占领了浑源、灵丘,平型关就在眼前!

山西军阀阎锡山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请求八路军帮助防守平型关,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9月23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奉命前往平型关,阻击进犯的日寇。就在部队准备奔赴前线之时,国民党军队却已经像潮水一样溃败下来。

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了当时的情况:

他们看到我们要往前线去,感到非常奇怪,向我们战士散布失败情绪,说日军如何如何厉害。

我们的战士与他们争辩,有的溃兵说:“你们别吹牛皮,上去试试吧!”战士们问:“你们为什么退下来?”他们说:“日本人有飞机坦克,炮弹比我们机关枪的子弹还多,不退下来怎么办?”战士们问:“你们究竟打死了多少敌人?”回答说:“我们还没见日本鬼子的面呢!”又问:“为什么不和敌人拼拼?”他们回答:“找不到长官,没人指挥,打不了哇!”

看到这一幕,聂荣臻更感觉到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在日本人的攻势下,中国军队军威尽失,而此时,通过一场胜利来重新树立军威和民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场硬仗一定要打,而且要打赢!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地势险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前,一一五师师长林彪与副师长聂荣臻仔细研究了军用地图,之后两人又亲自前往作战地点,视察地形。当他们来到地图上所标注的狭长地带时,不由得心下暗喜,这可真是设伏的好地方啊!原来,从平型关山口到灵丘县之间,是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长古道。在古道中段又有约十公里的长沟,它的宽度只有3至5米,勉强可以通过一辆卡车,两侧又都是危岩峭壁,而古道之上的地势却较为平缓,可以供部队设下埋伏。林彪和聂荣臻回到指挥部后,接到侦察员的报告:日军极有可能明日进攻平型关。林彪立即确定作战方案,决定利用地形优势做一个“口袋”,打一场大伏击战!

9月25日零时,全师开始向目的地进军。这天夜里,干旱的西部山区罕见地下起了暴雨,气温骤降,战士们在泥泞的山路上冒雨前行。凌晨,部队按预定时间到达了设伏地点。杨得志的六八五团埋伏在十里长沟的西南面,据守“口袋”底。六八六团由李天佑率领,埋伏在长沟一侧,担任主攻任务。徐海东率六七六团奉命占据东北边的高地,切断日军的退路,扎紧“口袋”。杨成武的独立团也随后到达了埋伏区,准备配合主力作战。“口袋”已经布好,只等敌人进来了。

5时左右,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乘坐100余辆汽车开进了古道,后面跟着200多辆大车的辎重队,大约1000多人。由于日军进入中国以来还没遇到过强有力的抵抗,因此对中国军队十分轻视,连路都不探,就大摇大摆地开了进来。不多一会儿,日军的第一辆汽车就进入了一一五师的伏击圈。7时左右,所有的敌人终于全部钻进“口袋”。由于道路泥泞,日军的车辆行驶得十分缓慢,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车队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六八五团抓住这个机会,率先发起进攻。日军车队受到攻击,前面的汽车着了火,后面的车辆被迫拥挤在一起,队形被打乱。车上的日本兵完全暴露在八路军的火力网下,不断有人被密集的子弹击中,鲜血喷涌而出。这样的突然袭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惊恐的日本兵纷纷跳车逃命,钻进车底下躲避子弹。

但第五师团毕竟是日军的精锐部队,没过多久他们就反应过来。指挥官举着战刀高喊着命令,车底下的日本兵爬了出来,开始向八路军对面的山头冲去。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看得分明,敌人是想抢占制高点!他立即下令:“附近的高地一个也不准鬼子占领!”六八五团与六八六团同时展开攻击,与敌人抢占制高点的战斗打响了。

曾贤生是六八五团二营五连连长,由于他作战勇猛顽强,被大家叫做“猛子”。战斗中,曾贤生带领五连首先冲入敌军的阵地,他先是率领士兵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军队尾的20多辆汽车,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接着又拿起刺刀与日军展开肉搏。在拼杀中,他一个人就刺死了十几个鬼子。曾贤生最后被十几个日本士兵包围,他愤怒地瞪着周围的鬼子,毅然拉响了身上的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六八五团就是用这样惨烈的拼杀,一次又一次地把日寇逼回了沟底。

由于退路被切断,敌人展开了疯狂的反扑。一部分日军冲上了六八六团对面的山头,占领了半山腰的老爷庙。老爷庙是整条路的制高点,一旦被日军控制,将会对战局非常不利。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立即命令三营向老爷庙发起冲击,可八路军的火力根本无法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抗衡,冲上去的战士接连倒下。这时,副团长杨勇站了出来,这位骁勇善战的猛将要求亲自带领三营的将士冲锋,部队又重新杀回战场。由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对山地作战并不熟悉,因此除小部分鬼子占领了制高点,大部分的敌人还是暴露在古道上被动挨打。就这样,在二营的火力支援下,三营终于占领了老爷庙,开始向下面的敌人开火。

日军受到两侧的火力夹击,才反应过来自己出现了战术失误,立即重新组织部队向老爷庙发起进攻。可由于双方是贴身近战,敌人的大炮和骑兵都失去了作用,火力发挥不出来,而八路军又居高临下,日军的冲击被一次次地打退。这时,日军的飞机也进入了战场上空,不停地在低空盘旋,无奈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敌机无法进行轰炸。最终,日军的十余次冲锋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六八七团也歼灭了队尾逃窜的敌人,从后面攻了上来。

9月25日下午1时,一一五师师长林彪下令:收紧包围圈,对日军进行全面攻击!长沟两侧的部队随即向沟底发起了冲锋,不久后就全歼了被围困的敌人,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被彻底消灭,八路军大获全胜。

战后,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也来到平型关,他看着阵地上横陈的日本兵尸体,恼羞成怒,大骂部下丢尽了第五师团的脸。

板垣质问部下:“对方出动了多少现代化武器?有飞机吗?坦克呢?回答我!”

“恰恰相反,他们甚至连掷弹筒都没有,挥舞着大刀就向我们的机枪阵地冲了过来。”

板垣怒极反笑:“这么说你应该战果颇丰了?说!你们的机枪射杀了多少从古墓中钻出来的战士?”

“板垣中将,敌人的战术十分灵活,尤其善于突袭。他们突然近距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使我军的大炮和骑兵都失去了作用。而且这支部队的指挥官经验丰富,我们的火力点总是先受到攻击。我敢肯定他们不是阎锡山的人,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板垣这时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明白自己遇到了新的敌人:共产党和八路军。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一一五师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歼灭敌人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辆,还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使得八路军军威大振,一战成名!

雁门关大捷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从战国时期开始,历朝历代都把此处看成战略要地。《吕氏春秋》把它誉为“天下九塞”之首,唐朝诗人李贺的一首《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抗日战争爆发后,雁门关被日军占领,沦为了敌人的交通枢纽。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了大同以后继续南进,直冲太原而来,忻口战役打响。为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奉命北上,插入敌人侧后,袭击日军运输队,打击敌人的后方补给线。临行前,贺龙师长亲自指示:这条补给线对日军来说十分重要,敌人的物资和弹药都要通过这条线路运送到忻口前线。但是他们很嚣张,把雁门关当做自己的后方,戒备十分疏忽。我们就利用这点,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切断他们的运输线。另外要记得多联系、发动群众。

接到命令三天后,七一六团团长贺炳炎就率领部队到达了雁门关。团领导根据贺龙师长“发动群众”的指示,立即组织工作队向群众进行宣传,并且帮助老百姓收割庄稼。八路军的举动获得了老乡的信任,他们主动提出想帮助侦察员带路、搜集情报。由于老乡的帮助,七一六团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敌人运输队的情况。这时指挥部接到消息:过几天,日军会有上百辆运送武器弹药的汽车,经由雁门关到达忻口前线。团长贺炳炎与政委廖汉生研究决定,派一支部队在雁门关以北地区作战,另一部分主力在雁门关以南的黑石头沟地区设伏。

10月18日凌晨,七一六团抵达了伏击地点。一、三营奉命埋伏在公路的两侧,三营担负主攻任务。团长贺炳炎又从两个营中各抽调出两个连:一个负责向阳明堡方向警戒;另外一个连埋伏在石桥附近,切断敌人的退路。这个任务十分艰巨,能不能全部歼灭敌人,关键就在这里。贺炳炎思来想去,最终把断敌后路的任务交给了三营十一连。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可还是见不到敌人的踪影,战士们开始急躁起来。这时团长贺炳炎下令:“耐心等待,不许暴露目标!”

10月18日10时,公路上传来了汽车的马达声。战士们兴奋起来,纷纷把枪膛里的子弹上满,就等指挥员一声令下!就在敌人的汽车全部进入埋伏圈时,七一六团立即用密集的火力向日军发起了进攻。步枪、机枪、手榴弹齐发,黑石沟立时变成了敌人的鬼门关!日军的弹药车首先被八路军的手榴弹引爆,车上的弹药发出的爆炸声响彻云霄,黑石沟一片硝烟弥漫。激战中,三营营长王祥发首先带领部队扑向了下方的敌人,十一连的战士也在混乱中冲上公路,截击逃窜的敌人。十一连指导员胡觉三挥舞着大刀,一连砍死了几个鬼子,正当他在解救一个被敌人围困的战士时,不幸被汽车底下的一个日本兵刺中了前胸,英勇牺牲。这时,日军又有200余辆汽车向阳明堡方向驶来,七一六团赶忙组织兵力迎敌,激战一直持续到夜里,在敌人的第二拨援军赶到之前,七一六团撤出了战场。在这次战斗中,日军死伤300余人,20余辆汽车被损毁,八路军在这次战斗中取得了丰厚的战果。

自从遭到伏击以后,日军提高了警惕,但是运输依旧没有停止,为了防止八路军突袭,他们采取了从两个方向会车的方法。七一六团团领导经过研究决定,还要再打一场伏击战!要让日军的运输线彻底瘫痪!

10月20日夜里,七一六团兵分两路,一队埋伏在雁门关,另一队趁着夜色来到日军接应的线路上,破坏公路和桥梁,以防敌人增援。10月21日凌晨,各部队重新集结于黑石沟地区,设下埋伏。21日9时左右,日军的200余辆汽车向着黑石沟行驶过来。由于公路已经在夜间被八路军战士破坏,因此对面前来接应的汽车只来了十余辆,另外增援了五架飞机。当两方汽车全部驶入狭窄的黑石沟时,七一六团立即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敌机的掩护下,日军迅速开始反扑,八路军战士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冲击,激战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团长贺炳炎与政委廖汉生在给贺龙的报告中写道:“结果我伤13名,亡20名,敌三倍于我。三营仍占雁门关。”在歼灭了大部分敌人以后,七一六团随即撤出战斗。

1937年10月18日至21日,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的两次战斗,总共歼灭日军近500人,击毁汽车30余辆,切断了敌人后方的补给线,使日军的交通运输处于瘫痪状态,有力地支援了忻口战役。雁门关伏击战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获得的又一次较大胜利。

大战神头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围城打援”这个经典战术。所谓“围城”就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的敌人,诱使敌人派兵增援,而“打援”就是集结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这一战术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打被围之敌,而在于打援敌。神头岭之战就是因为灵活运用了这一战术,采取了“吸敌打援”的方法,从而取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1938年初,日军一边疯狂地抢占山西东南要地,一边沿着邯郸长治公路向黄河西南岸进军,邯郸长治公路成为了日军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而潞城和黎城正是这条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为破坏日军的进攻意图,切断敌人的运输线,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与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研究决定:派陈锡联的七六九团佯攻黎城,引诱潞城的日军部队前来增援。由陈赓率领的三八六旅在敌人增援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等敌人的援军一到,就集中主力歼灭他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把这场战斗称为“吸敌打援”。

1938年3月15日,三八六旅的战士们趁着夜色出发了,整支队伍鸦雀无声,纪律十分严明。

3月16日凌晨2时,部队到达了埋伏地点:神头村西面的公路。神头村位于邯郸长治大道上,处于黎城与潞城之间,如果日军要从潞城派部队增援,必定要通过这里。这时,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接到报告:神头村以西的公路不在军事地图上标注的山沟内,而是在神头岭上,那里地势开阔,根本不适合设伏!陈赓马上亲自视察了地形,他发现神头岭虽算不上地势险要,但公路两侧有国民党军队以前修建的旧工事,倒是可以利用起来,埋伏在日军的眼皮底下。陈赓立即调整先前的部署:派七七二团主力一营及补充团埋伏在道路两侧,担任主攻任务。二营埋伏在潞城方向,适时出击,用于切断敌人退路。七七一团从敌人正面阻击。这样就把敌人分割成了几段,可以分别歼灭。另外陈赓还派出七七一团的特务连向黎城方向警戒,破坏交通道路,以防日军逃跑或增援。

由于公路修建在光秃秃的神头岭上,陈赓形象地把它称为“独木桥”,很多战士就埋伏在离“独木桥”只有二十多米的地方。当陈赓检查设伏情况的时候,就有战士担心地问:“旅长,咱们离得这么近,不会被鬼子发现吧?”陈赓笑道:“要是咱们伪装得好,就算敌人踩到了咱们头顶上也不会发现。”

3月16日4时,黎城方向传来炮声,陈锡联的七六九团开始进行佯攻。8点30分,日军援军的先头部队通过了神头岭,因为通往黎城的公路桥被七七一团特务连毁坏,敌人被迫在浊漳河边停止前进。

3月16日9时,敌人的援军主力到达神头岭地区。由于之前吃过八路军伏击战的苦头,日军这次派出了小分队进行侦察,却没有发现八路军隐蔽在公路两侧的部队。9点30分,日军终于全部进入了三八六旅的伏击圈。战斗打响了,埋伏在神头岭北边的七七一团率先从正面展开攻击。随即,公路西侧的七七二团一营和东侧的补充团也向日军发起了进攻。八路军战士们冲上公路,把敌人的队伍截成几段,与鬼子展开了肉搏。

这场突袭完全出乎日军的意料,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日本兵抱头鼠窜。由于地形狭窄,日军的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场面十分混乱。日军的一个大尉指挥官拔出军刀,大声喊着命令,可那些日本兵早就被打蒙了,一心只想着逃跑。日军指挥官渐渐绝望,他最终举起军刀,剖腹自尽。一个日军中尉也被八路军战士当场击毙。此时,三八六旅的战士们却越打越兴奋,他们按照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教给他们的“杀敌三部曲”:用手榴弹炸屁股、用枪打头、用刀刺胸。追上一个杀一个,追上两个杀一双。刺刀损毁了,就用刀柄向敌人的头上猛击。身上受了伤,就从衣服上随便撕块布绑一绑,继续投入战斗。

补充团是刚刚成立的部队,团里的战士几天前还是游击队员或民兵。此时,他们都身着军装,握着手中的红缨枪,毫不畏惧地冲向敌人。日军看着这些长长的红缨枪,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纷纷掉头就跑,战士们追上去,把逃跑的日军刺了个对穿。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七七二团二营作为后备队,及时地冲了出来,截住了妄图逃跑的敌人。但还是有一小股日军逃进了神头村里,他们据守村中的房屋、窑洞,负隅顽抗、等待救援。如果让敌人在村子里站住了脚,等于让日军找到了防御工事,对八路军将会十分不利。三八六旅立即组织部队强攻,旅长陈赓也来到战场上,亲自指挥部队作战。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敌人赶出神头村。

七七二

团七连一排临危受命,排长蒲达文率领战士们一口气猛冲进去,把敌人赶了出来。可敌人不甘心束手待毙,连续组织反扑,与八路军在村口展开了拉锯战。这时,战士们听到有人大声命令道:“冲上去!把敌人赶到山梁上!”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陈赓旅长来到了一线,战士们顿时浑身充满了力量,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消灭了剩余的日军。到当天11点30分,除100多名日军逃回了潞城,其余全部被消灭。被断桥阻挡在浊漳河南岸的日军也被七七一团特务连全歼,由黎城赶来的援军只能在河的北岸干着急,而由潞城赶来增援的日军也被英勇的三八六旅一一击退。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四时,“吸敌打援”的战术大获成功,八路军又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

在神头岭之战中,八路军一二九师以240余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日军15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此战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破坏了日军的运输线,有效钳制了日军向黄河沿岸进攻的目的。这也是抗战以来,第一次中国军队伤亡远远少于日军的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乐村血战

八路军进入抗日战场后不久,一二九师就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领导下,开辟了太行区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的指战员充分利用太行山的地理优势,大力开展以突袭为主的游击战,并且发动群众加入到战争中来,使得日军惶惶不可终日。

1938年4月初,日军为摧毁太行区抗日根据地,迅速召集了三万兵力,兵分九路朝晋东南地区围攻而来。

为粉碎日军的围攻,八路军总部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通过商议,指挥部最终决定:采用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在运动中找到敌人的弱点,抓住机会,一击毙敌!事实证明,八路军的战术方针十分奏效,在游击战的突袭下,日军有如惊弓之鸟,行军异常缓慢,为最后的反围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4月14日,日军第一〇八师团一一七联队进攻山西武乡。第二天又由武乡向北,进犯榆社,没想到却扑了个空。日军一路上不断遭到八路军和太行百姓的游击战袭扰,早已疲惫不堪,等他们到达榆社后,却发现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

原来为防止日军掠夺,太行军民早把田里的农产品都藏了起来,就连战地附近的房屋都被拆了个底儿掉。日军不仅要忍受饥饿,同时还要面对不知何时会突然出现的游击部队。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敌人只得撤军。日军先是退回武乡,又于当日傍晚放弃武乡,连夜沿浊漳河向东撤退。

刘伯承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他曾亲自视察过浊漳河的地形,明白这是反围攻的一个大好机会!随后,刘伯承叫来陈赓,让他立即集结部队,分成左、右两支纵队,沿河岸平行追击敌人,并且把三八五旅的七六九团和一一五师的六八九团都交给陈赓指挥。

1938年4月15日傍晚,陈赓率三八六旅急速行军,于九小时后在长乐村附近追赶上日军的联队。这时,大部分日军已经通过长乐村。不过,日军的辎重部队还落在后面,他们正在狭窄的浊漳河谷中行军。河谷的一面是陡峭嶙峋的山石,而另一面是梯田,这样的地理环境,正适合对敌人展开围攻!

根据刘伯承战前的指示,陈赓立即作了战斗部署:七七二团为左纵队,利用山谷上隐蔽的小道,沿浊漳河北岸追击日军,并占领沿岸高地;七七一团为右纵队,沿浊漳河南岸追击日军,两团从南北两岸同时夹击敌人。七六九团作为后续部队跟进。

4月16日早晨,七七一团和七七二团超越了日军的辎重部队,战士们严阵以待,准备给日军以痛击!

4月16日9时,河谷中传来了阵阵轰鸣声,敌人的后卫部队和辎重队开了进来。此时,奉命前来增援的一一五师六八九团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但陈赓旅长认为机不可失,在缺少一半兵力的情况下,他果断下达命令,发动突袭!就在敌军前部即将迈出河谷之时,七七二团的战士们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密集的炮弹在浊漳河中激起一股股白色水柱,日军猝不及防,被八路军打得狼狈逃窜。七七二团的炮火毫不间断地向日军袭来,丝毫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不可一世的日军机械化部队,此时却被武器装备远不如自己的八路军打得人仰马翻,死伤遍地。这时,陈赓旅长发出了围歼的命令。伴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战士们从山上直冲下来。由于河谷地势陡峭,有些地方的断崖有一人多高,但八路军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从断崖上直接滚下来,他们挥舞着刺刀和长矛,不顾一切地冲向浊漳河边的日军。

七七二团激战正酣的时候,七七一团也已经抢占了南岸的制高点,与七七二团一起向日军发起了夹击。敌人的部队瞬间被八路军斩成了数段,受困于狭小的河谷之中。但日军还是挣扎着组织起兵力,向七七二团的阵地发起攻击。八路军战士们在叶成焕团长的指挥下,一个反冲锋,又把敌人赶回了河谷。

此时,先前已通过长乐村的日军部队闻讯赶来增援。日军一共集结了1000余人的部队,他们瞄准了兵力薄弱的戴家垴阵地,向七七二团发起了猛攻,妄图以此作为突破口,营救被围困的日军。刘伯承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陈赓抽调一个连,死守戴家垴。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在了七七二团十连的肩上,全连战士与十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了四个多小时,最终由于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戴家垴阵地失守。

就在这时,六八九团及时赶到,立即对日军展开猛攻,阵地随即易手,被八路军夺了回来。随后,六八九团的战士与敌人在阵地上展开了反复争夺。敌人用大炮猛轰,战士们就隐蔽在工事中。敌人向上冲锋,战士们就用手榴弹把敌人赶下去。敌人来到阵前,大家就拿起刺刀冲出工事,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六八九团就这样一次次把敌人阻挡在阵地前沿,面对英勇的八路军,日军最终无计可施。刘伯承和徐向前通过望远镜看到戴家垴阵地上的战斗后,都不禁赞叹六八九团顽强的战斗意志。此时七七一团、七七二团与跟进的七六九团,也已经消灭了河谷中的大部分敌人。

4月16日下午3时,日军第一〇五联队从蟠龙方向赶来增援,由于负责打援的国民党第三军根本没有起到阻拦作用,日军的增援部队轻易就被放了进来。日军援兵与长乐村的残余部队会合起来,向八路军阵地发起了猛攻。下午5时,指挥所接到报告,又有千余名敌人从辽县方向赶来增援,战况对八路军十分不利。

刘伯承见日军开始大举增援,认为再继续消灭援军已十分困难,随即决定撤军。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手中端着机枪,压在部队的最后。他一边用机枪向敌人扫射,一边指挥全团战士撤离战场。这时突然飞出一颗子弹,一下击中了叶成焕的头部。这位骁勇善战的团长,最终因为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八路军主力部队撤出战场的时候,七六九团和六八九团的各一个连却奉命留在战场上,以游击战的形式迷惑敌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这两个连最终不负使命,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主力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长乐村战斗总共歼灭日军1500余人,是八路军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斗。此后,日军其余部队也纷纷撤退,八路军趁势收复了晋东南的18座县城,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游击战场。

陈庄“口袋阵”

1939年9月,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团的旅团长水源义重,接到了在当月下旬进犯陈庄的命令。陈庄是北岳区的南部重镇,战略位置十分特殊,同时,它也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根据地。日军几次想拔掉这颗眼中钉,却都没能够成功,因此,陈庄成为日军这次“秋季大讨伐”的重点。然而没过多久,水源义重又接到情报:由贺龙率领的八路军一二〇师已经到达陈庄附近,这位日军少将顿时吃了一惊。要知道,贺龙的一二〇师因为善于作战,在当时的华北地区已经十分有名。水源立即陷入了沉思:这场仗最好不硬碰。此时,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也发来紧急指令,要求水源“采取新战术,只可智取,不可力敌”。

与此同时,一二〇师正在进行整训。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冀中根据地也难得地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乡亲们个个喜笑颜开。然而,日本人也看准了这个秋收时节,企图趁机抢夺粮食、扩充军需,日军各部开始加紧准备“秋季大讨伐”。日军的动向早被八路军的将领们看在眼里,从9月16日开始,边区军民即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部署下,开始着手做反“扫荡”的准备。

1939年9月24日,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团的三十一大队和周边各县的日伪军,在灵寿县城集结。9月25日,水源义重亲自率领这支由2000人组成的部队,从灵寿县城向北进发,并迅速占领了慈峪镇。

贺龙得到消息后,立即率领部队急速行军,于第二天赶到战场附近。由于日军此前一直想拿下陈庄,贺龙根据这一点判断,水源这次行动的目标,肯定不只是占领慈峪这么简单。他认为日军很可能是想以慈峪为依托,转而进攻陈庄。于是,贺龙率领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在敌人最有可能经过的大路上设下了“口袋”阵。

9月26日凌晨,日军继续向北挺进,途中遭到一二〇师七一九团的阻击。水源随即命令部队向七一九团的阵地猛攻,八路军战士奋勇还击。当天下午4时,水源命令停止进攻,所有部队撤回慈峪镇。此后,水源又命辎重部队向灵寿转移,摆出了一副要撤军的架势。

难道日军的目标不是陈庄?水源真的要撤退了?不对!贺龙师长立即做出了判断:日军这次的目标一定是陈庄!陈庄没攻下来,水源绝对不会撤军!

原来,水源用的是一招“声东击西”。9月26日这天的战斗,其实是水源计划的佯攻策略,它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一二〇师的主力部队。后来又佯装撤军,也是想要麻痹八路军,让八路军放松戒备。

9月27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天凌晨,水源把500余名伪军和大部分重武器留在慈峪镇,自己带领1500人的精锐部队,由小路向陈庄奔袭,想趁当地军民欢度佳节之时奇袭陈庄!贺龙虽然料到水源必会进攻陈庄,却没想到他会走小路。由于对日军的进攻线路判断失误,八路军此时依然埋伏在大路上。

9月27日中午,日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占领了陈庄。水源和他的部下们都十分得意,认为自己的新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打算为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中秋节好好庆祝一番。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不太对劲:镇子里空无一人,连牲畜和粮食都不翼而飞,陈庄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空城”。

日军开始惶恐不安,生怕镇子里有八路军设下的埋伏。果然,刚一入夜,陈庄四周就响起了枪声,日军被吓得惊慌失措,抱着武器到处乱窜。原来,八路军将领知道敌人最怕夜袭,故意在夜幕降临之时,派出小股部队到日军的阵地周围放枪,吓唬鬼子,这就是游击战的精髓之一:敌驻我扰。在夜色的掩护下,八路军一名战士竟然直接摸到了对方的阵地上,用手榴弹炸死了三个日本兵,末了还顺手拿了一把机枪走。敌人被搅得彻夜不宁,八路军的“疲兵之计”大获成功。

此时此刻,贺龙正在指挥部里思考接下来的战斗部署,他分析:日军是孤军深入,因此才对陈庄采用奔袭作战,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敌人不可能长时间待在这里,必定会迅速撤离。因此,只要我军在水源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那敌人就如瓮中之鳖,想跑也跑不了!但问题是,敌人这次会从什么方向撤退呢?从以往与日军交手的情况来看,奔袭的敌人通常是从哪条路进攻,就从哪条路撤退。但这次的对手却与以前遇到的日军不太一样。这个水源热衷于使用“新战术”,不能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他接下来的行动,而且他也会对我军的埋伏地点做预判。贺龙经过再三的考虑,认为水源很可能放弃来时的小路,改道从大路返回。

贺龙随即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在大路上为敌人造一个更大的“口袋”,让鬼子只要钻进来,就无路可逃!

9月28日6时,敌人开始放火烧毁镇里的房屋,准备撤离。一二〇师的侦察员立即向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贺龙师长随即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9月28日8时,侦察员向贺龙报告,敌人出了村庄后,正向大路撤退。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可半小时后,指挥部又接到消息:敌人又离开了大路,有向小路撤退的趋势。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惊讶道:“这个小鬼子又搞什么名堂,怎么这么多花样!”可贺龙师长却坚信水源一定会从大路撤退,决定不改变兵力部署。一小时后,侦察员再次报告:水源中途又改变了方向,用河边的树林作掩护,果然朝着我军预设的埋伏圈而来。

当敌人全部钻进一二〇师的“口袋”之中时,枪炮声震动了整个山谷,战斗随即打响。日军一开始以为这只是小股游击部队,并没有在意。直到遭遇七一六团一营的猛烈攻击,敌人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二〇师的主力部队!水源吃惊不已,自己的“新战术”竟然没能骗过八路军!

七一六团一营据守的叠谷崖阵地,死死地堵住了敌军的退路。水源立即组织起部队向叠谷崖猛攻。八路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先后击退了日军的四次进攻。水源率领部队突围了四小时,却始终冲不出八路军的包围圈。

敌人见无法突破,便伺机向各个方向突围,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就在此时,一部分日军迅速抢占了一个高地,并利用地形优势,逼退了八路军的攻击。七一六团二营的战士随即向这个高地发起了密集的冲锋,并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日军哪见过这种架势,纷纷丢下武器,夺路而逃。二营的战士们立即追赶上去,趁势把高地上的敌人全部歼灭。

9月29日上午10时,日军把全部有生力量都集结起来,向鲁柏山发起了最后的冲锋。鲁柏山上怪石嶙峋、山体陡峭,地势十分险要。日军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想要夺下鲁柏山,并且据守此地,坚持到其他部队赶来增援。可日军刚到达山顶,就遭到了八路军猛烈的炮轰,八路军战士们也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把鲁柏山围成了一座孤岛。

水源的部队已经弹尽粮绝,陷入了绝境,活着的就剩下三四百人。可敌人仍不肯束手就擒,左突右冲之后,最终被八路军围困在一个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小山头上。水源不停呼叫慈峪镇的留守部队前来救援,可这支援军一出慈峪镇就遭到了八路军的阻击。原来早在战前,贺龙师长就派部队占领了慈峪镇的西北地区,早已做好了阻击援敌的准备!

9月29日下午,贺龙师长下令发动总攻。此时,敌人早已没有了还击之力,只剩下一小股残余部队还在垂死挣扎。八路军一边从正面进攻,一边又派出部队从敌人侧后包抄,日军已是在劫难逃!水源义重最终被一颗手榴弹击中,当场毙命,剩余的日军也全部被八路军战士击毙或俘虏。陈庄歼灭战大获全胜。

陈庄战斗历时6天5夜,总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其实,这场歼灭战从真正打起来到结束,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之前四天更多的是作战双方斗智的过程,而八路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智谋较量的胜利。这场战斗后来被《新华日报》称为一场漂亮的“模范歼灭战”,它沉重打击了日军“秋季大扫荡”的作战计划,大大增强了边区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粉碎“囚笼”——百团大战

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后,经常以游击战的方式袭击日军,并且战果显著,这让日本人头疼不已。为了对付八路军,日本人想出了一个新办法: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并在交通线的两侧建立据点,以此为依托,封锁抗日根据地,切断八路军各个根据地间的联系,然后再逐一占领。“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这就是日本人的“囚笼政策”。

此时,国民党正面战场也屡屡受挫,全国抗战意志空前低落。日本人加紧了对国民政府的诱降活动,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不打日本”的传言,蒋介石政府开始摇摆不定。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粉碎鬼子的“囚笼政策”,打破一些国民党军官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污蔑,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八路军决定进行一场以破坏日本人交通线为目的的总破袭战。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并同时对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及重要公路线展开广泛破袭,从四面八方进攻,让日本人顾此失彼。

正太铁路是此次破袭战的重点,它全长200多公里,横跨太行山脉,是连接河北到山西的重要交通线。正太铁路是日军“囚笼政策”的重要支柱,因此,日本人在铁路沿线建造了大量据点,把守据点的日军士兵,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而八路军这次的主要目标,就是破坏正太铁路和沿线据点,打破日军的封锁,切断日军的运输线。因此这场战役最初被称为“正太路战役”。

8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战役行动命令》,战斗定于8月20日打响。这场战役最初的战斗部署是:

晋察冀军区破坏正太铁路平定东至石家庄段,娘子关平定段是破坏重点。并同时分派足够兵力,对津浦铁路、平汉铁路一段及一些重要公路,展开破袭,阻击可能向正太铁路增援的敌人,并收复沿线据点。

一二

九师破坏正太铁路平定至榆次段,阳泉张净镇段为破坏重点。同时分派足够兵力,对平汉铁路、同蒲铁路一段及重要公路进行破袭,阻击向正太铁路增援的敌人。

一二九师在这场战役中的主要作用是牵制敌人,配合一二九师作战。主力部队重点负责破坏同蒲铁路的部署,并破袭平遥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离公路,阻击向正太线增援的敌人。

那么,一一五师到哪去了?原来平型关战役后不久,一一五师的一部就在副师长聂荣臻的率领下,建立了八路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这就是战斗部署中提到的晋察冀军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接到命令后,立即召开了作战会议,并亲自带人到前线侦察敌情。由一一五师负责破袭的井陉煤矿是这次的作战重点之一,然而在此之前,八路军对这个煤矿却了解甚少。因此,一一五师的领导干部对井陉煤矿的兵力分布和日军的活动情况,进行了重点侦察。

与此同时,一二九师也展开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带领下,所有干部和参谋人员都到铁路沿线侦察过地形。由于要破坏铁轨和铁路沿线的建筑物,全师还开展了爆破技术的大练兵。

1940年8月20日晚8时,八路军指战员向日军设置的“囚笼”发起了总攻。

晋察冀军区在聂荣臻的指挥下,分为左、中、右三个纵队,向正太铁路东段的日军据点进行猛攻。8月20日晚10时,晋察冀军区的右纵队开始攻打娘子关至乱流间的日军据点。娘子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山西省与河北省交界的重要关隘,也是正太铁路的咽喉要道。日军利用娘子关优越的地理条件,修建了四个大堡垒群,周围散布着密集的火力点。

八路军主力部队第五团首先潜入娘子关村,歼灭了村内的伪军,然后以村庄为依托,向娘子关的日军进行强攻。由于敌人的火力点十分密集,又占据着有利地势,居高临下向八路军射击,八路军战士接二连三地倒在了战场上。可战士们依然前仆后继地冲上去,云梯被敌人的火力摧毁了,就人摞着人往上冲,所有指战员都不怕牺牲,誓要拿下娘子关。但日军凭借优势火力,还是压制住了八路军的进攻,八路军伤亡很大。就在此时,第五团从敌人侧后方展开了攻击,日军没有做好准备,慌忙应战,日军的一部最终被八路军歼灭。

由于敌人被来自侧翼的进攻分散了注意力,正面进攻的部队得以趁机靠近娘子关的据点。战士们用手榴弹和缴获来的爆破筒,开始对日军的碉堡进行爆破,随着一声声冲天的巨响,敌人的碉堡逐一被八路军炸毁。经过三个小时的恶战,八路军第五团的将士们终于摧毁了敌人的工事,夺取了敌人的碉堡群。8月21日凌晨,据守娘子关的大部分日军都被歼灭,八路军成功攻占娘子关。

一二九师也与晋察冀军区同时采取了行动。战前,刘伯承对战役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全师分为左、中、右三个纵队。中央纵队四个团,由陈赓、陈锡联、谢富治率领,作为总预备队。右翼两个团,由范子侠、赖际发率领,担负正太铁路阳泉至寿阳段的破袭任务,先集中兵力攻下坡头和张净车站,然后向西进攻。左翼三个团,由周希汉率领,担负正太铁路寿阳至榆次段的破袭任务,先集中兵力攻下芦家庄、上湖等车站,然后向西扩大战果。战役由陈赓、陈锡联、谢富治统一指挥。

一二九师左翼首先攻破了芦家庄、上湖等车站。到8月21日凌晨,由周希汉率领的这支纵队已经基本将正太铁路寿阳至榆次段的据点拔除。但总预备队却在狮垴山上,遭到了日军的疯狂反扑。八路军第十四团奉命守卫狮垴山,与日军部队连续激战了六个昼夜,打退了日军一次次的冲锋。在十四团的掩护下,八路军势如破竹,连续攻破了坡头、张净等日军据点。

八路军在此次战役中充分发挥了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经过数日的连续作战,基本控制了正太铁路沿线的据点,获得了破袭战的最终胜利。

八路军总部原本预计投入的参战兵力是22个团,但由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深受日军“囚笼政策”之苦,因此战役真正打响之后,八路军将士参加破袭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各部队都投入了大量兵力。22日下午,彭德怀和左权在听作战科长汇报战况时,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了105个团。左权兴奋地说道:“好!这是百团大战,作战科要仔细把数字查对一下。”彭德怀却笑道:“不管一百零几个团,就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从8月20日开始到9月10日结束,总共持续了20天。八路军同时向正太路全线发动突袭,把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八路军提出了“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让敌人用脚和我们赛跑,用牛和驴搬飞机大炮”,对正太铁路和沿线的据点展开了大规模的破袭战。爆破、火烧、水淹,凡是能想到的办法都被八路军战士们用了个遍。晋察冀军区还把敌人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彻底破坏,使它半年内都不能恢复生产。日军在这场破袭战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正太路大部分被破坏,运输线被完全切断。

日军反应过来后,开始组织部队进行反扑。这时,八路军一边继续进行破袭,一边分出部分主力部队,撤出正太铁路,绕到后方打击敌人的援军。一二〇师的配合作战在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切断了同蒲铁路北段和一些重要的日军交通线,牵制了大批日军,有力支援了正太铁路上的破袭战。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后,毛泽东提出了“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以再组织一两次”的设想。9月22日,以扩大战果为目标的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晋察冀军区进行了涞灵战役,一二九师进行了榆辽战役,一二〇师对同蒲铁路进行了破袭作战,继续摧毁了交通线两侧的各日军据点。

第二阶段的作战结束之后,日军开始集结大量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行动,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于是,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被迫变为了反“扫荡”作战。第三阶段从10月6日一直持续到第二年1月24日。八路军连续两次大规模作战刚刚结束,各作战部队还没来得及调整,就又投入到反“扫荡”作战中,并以游击战的形势,几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企图。但抗日根据地还是在日军的疯狂反扑中损失惨重。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后来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这场战役不该打,它使得日军对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性“扫荡”,给边区军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不能否认,这场战役给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带来的更多积极意义: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了日军的交通线路,摧毁了日军的众多堡垒,使日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八路军则恢复了大片的抗日根据地,提高了人民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并且大大鼓舞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斗志,粉碎了日军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计划。

保卫黄崖洞

黄崖洞是八路军在根据地建立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它地处山西黎城县北境的深山之中,由于这里的石壁呈黄色,且崖壁上有一个天然石洞,因此得名黄崖洞。这里到处布满了奇峰突兀的峡谷,悬崖峭壁绵延几十公里。黄崖洞不仅风景独特,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1938年11月,毛泽东考虑到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无法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要设法在每个抗日根据地建立起小的兵工厂。1939年5月,八路军总部为解决枪支弹药匮乏的情况,成立了军工部。1939年7月,根据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的指示,军工部在黄崖洞的水窑山建立了第一个兵工厂,这就是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从1940年生产出了第一批步枪之后,便成为八路军生产武器装备的重要基地。它一年产出的枪支弹药可以装备16个团,有力支援了八路军在抗日前线的作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兵工厂也慢慢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军为了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多次派人来侦察、扫荡,企图彻底摧毁这个兵工厂。日军的这些行动引起了八路军的高度重视。当时担任黄崖洞兵工厂保卫工作的,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的领导下,特务团的战士们开始积极准备防御工作,利用黄崖洞的地理优势,建立起了一个环形防御工事。

1941年11月初,日军集结了几支大队进军黎城,然后直接向黄崖洞方向大举进攻,妄图一举摧毁黄崖洞兵工厂。此时,特务团接到准备战斗的命令,全体战士枕戈待旦,黄崖洞保卫战即将打响!

11月10日,日军兵分两路向黄崖洞地区奔袭。11日,敌人的主力部队首先到达黄崖洞附近,并于当天下午开始向黄崖洞第四守备区发起了进攻。八路军特务团的战士们接连打退了敌人的十余次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夜幕降临后,日军考虑到黄崖洞山势险峻,在黑夜中无法辨清方向,才终于下令停止进攻,等待后续部队增援。

12日清晨,日军对黄崖洞的地形进行了侦察,并开始组织兵力,对黄崖洞展开进攻。下午4时左右,日军开始用炮火猛攻特务团的前沿阵地,防御工事遭到严重破坏。敌人抓住这个突破口,开始向特务团守卫的阵地发起了冲锋。战士们坚守阵地、奋起还击,并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一场恶战结束后,守卫阵地的18名战士,只剩下7人没有受伤。战士们一直拼死坚持,但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前沿阵地被敌人占领,部队转入第二线阵地。

13日,日军指挥官用望远镜观察八路军的阵地,发现在两个断崖中间的高地上有一个缓坡,于是决定从这里进攻。日军首先对阵地进行了炮轰,然后发起猛攻。进攻遭到了八路军战士的迎头痛击,日军伤亡惨重。但之后日军利用优势火力,还是占领了黄崖洞部分阵地。14日,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15日,敌人增强了火力,重机枪、山炮、迫击炮一齐开火,分三路进攻水窑口。八路军战士在三面被围的情况下,依然奋勇作战,接连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下午4时,敌人又兵分两路向八路军进行猛攻,他们用各种火力压制八路军的防御工事,并且还使用了燃烧弹和毒气,但都未能得逞。连续不断的炮火声在山谷中回荡,震耳欲聋。日军在连续4天的进攻中,伤亡近1000人,却只向前突破了几百米。

16日,日军源源不断地把重武器运上了战场,甚至还用上了火焰喷射器。守卫在水窑口阵地上的战士奋勇迎敌,打退了敌人十余次进攻,黄崖洞的石壁上到处布满了血迹。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日军最终进攻到特务团的碉堡前,他们用燃烧弹炸毁碉堡,用火焰喷射器向防御工事内扫射。特务团八连八班的班长王振喜带着满身火焰,率领战士冲出工事,向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射击。有的战士干脆带着燃烧的烈焰紧紧抱住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坚守水窑口阵地的12名八路军战士最后全部英勇牺牲!

17日,八路军为避免出现更大的伤亡,主动撤离了阵地。撤退前,战士们在阵地上布满了地雷。日军向工厂区展开进攻时,果然进入了特务团事先布好的地雷阵,伤亡惨重。但敌人最终还是攻占了黄崖洞兵工厂,并摧毁了大量的机器设备。18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加入战斗,敌人大部被歼,八路军重新收复了黄崖洞所有防区,黄崖洞保卫战胜利结束。

黄崖洞保卫战创造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果。日军虽然损毁了兵工厂中的一些生产设备和武器,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用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与敌人英勇奋战了八个昼夜,胜利保卫了这个军事重地。

“脚丫子闪击战”

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原本是张学良将军的部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吕正操由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开始与中国共产党频繁接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吕正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吕正操正式脱离国民党五十三军,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创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

1942年4月,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对冀中根据地制定了“扫荡”作战计划:对以吕正操为司令的冀中地区的八路军主力,进行突然袭击的包围作战,摧毁其根据地。

晋中军区的指挥人员接到这一情报后,立即做出了反“扫荡”的战斗部署。由于这次的反“扫荡”作战是遍地开花,因此等到具体的作战方案部署好以后,吕正操幽默地说:“听说敌人要对我们进行闪击战,那我们就对敌人进行脚丫子闪击战。”

5月1日这一天是国际劳动节,冀中区党委和总工会在枣树林里召开了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当区委书记黄敬请吕正操讲话的时候,防空警报突然响了起来。不一会儿,五架敌机就出现在树林上空。黄敬马上对吕正操说:“吕司令,敌人的飞机来了,咱们转移到地道里吧。”

吕正操抬头看了看,镇定地说:“没事,这是日本人的侦察机。”然后他笑道:“同志们,不要惊慌!冈村宁次坐飞机来看望大家了,大家把坐姿摆正,给他一个好印象。”吕正操的这番话把大家都逗乐了,紧张的气氛立即得到缓解,所有人都抬头看着那五架飞机。果然没过多久,这五架敌机就全部飞走了。

晚饭时,侦察员跑来向吕正操报告敌情,一旁的黄敬感到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就对吕正操说:“敌情如此严重,晚上的演出就取消吧?”

吕正操的神色却不见丝毫变化,只是平静地回答道:“雷打不动。”

晚上,冀中军区文工团演出了话剧《日出》,村子里灯火通明,一直热闹到半夜。演出完毕后,吕正操立即率领部队向西急行了15公里,然后又命令部队扔下辎重,轻装前进。队伍在继续向西行进了一段以后,又转向东南方向,往太行山区走去。

冈村宁次在冀中根据地扑了个空,但他却没有善罢甘休。从5月中旬开始,日军开始集结重兵,利用快捷的交通工具,分多路追歼冀中军区向外突围的八路军部队,企图消灭冀中党政领导机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冀中军民奋勇抗敌、顽强斗争,广泛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袭击日军的交通运输线和小股敌人。

但日军的残酷“扫荡”,还是让冀中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冈村宁次曾亲自坐镇,让日军杀害无辜百姓,各种残忍的屠杀方法令人发指。其中有一种,是拴住人的双脚,再把人拖在马后,然后策马疾驰,把人拖得遍体鳞伤、肢体分解,直到惨死。惨绝人寰的“三光”作战,使得有些村庄几乎成了无人区。

1942年6月8日,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第二十二团的一部,在突围途中组织起了一个约有400余人的队伍,来到了宋庄。部队刚刚到达宋庄,团长左叶就发现周围的几个日军据点开始屯兵,像是要进行“扫荡”。战士们立即开始修筑防御工事,他们把街口堵死,把院落打通,紧密地筑起了一道道工事。第二天早上7点多钟,日军果然开始对宋庄进行“扫荡”。

这支日军队伍大约有200多人。当他们行进到距离阵地只有30米的地方时,团长左叶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密集的枪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日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八路军是从隐蔽地点攻击明处的敌人,因此战事立刻显现出一边倒的情况,日军伤亡惨重。虽然敌人之后也进行了几次反击,但都被八路军战士们逐一击退。

日军以为遇上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于是不再进行冲锋,而是把宋庄包围起来,等待增援部队。不久,日军就集结起1800余人包围了宋庄。这时突围已经十分困难,团长左叶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坚持到天黑,到时再组织突围。此后,二十二团的战士开始坚守宋庄的每一寸土地。

中午11时,又有一批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战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敌人的冲锋越来越凶猛,而二十二团战士们也越战越勇。团里的几名特等射手大显神威,弹无虚发的射击本领,让敌人胆战心惊。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6时,日军进行了30多次冲锋,全部被八路军战士们击退,宋庄寸土未失。

夜幕降临,团长左叶也已经做好了突围的战斗部署: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队伍分成两路,从南北两个方向突围,这样做目标小且行动灵活。敌人为了防止八路军突围,在宋庄周围生起了一堆堆篝火。在夜色的掩护下,二十二团的两支队伍开始按预定方向进发。突围途中还发生了一件有些离奇的事:当团长左叶带领一队战士突围到篝火附近时,一个日本士兵在睡梦中被惊醒,竟然迷迷糊糊地跟着八路军一起跑,幸好被队尾的战士及时发现,转身一刀便把他捅死了。第二天凌晨,日军在对宋庄进行了一小时的炮轰后,开始进入村中“扫荡”。这时他们才发现,村里一个八路军也没有了!日军百思不得其解: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怎么一夜之间就从层层的包围中消失了?

在宋庄战斗中,日军总兵力达到3500余人。据战后统计,八路军以伤亡73人为代价,歼灭了600余名敌人。宋庄战斗也因此成为了抗战史上平原村落战的模范战例。

冀中五一反“扫荡”从5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底。冀中军民总共作战272次,击毙、击伤日伪军1.1万余人。虽然在敌人“扫荡”的过程中,根据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日军企图控制冀中地区的目的最终被粉碎。八路军依旧扎根于冀中根据地,抗日战争还在继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