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声洞(1 / 1)

方声洞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作者简介

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自1902年起,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成城学校,后入千叶医校就读。1903年参加拒俄义勇队,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中国留学生会总代表、同盟会福建支部队长等职。1911年3月2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4月27日在广州双门底作战中弹身亡,年仅25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书信内容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

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如果到家,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①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

窃②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辱我汉人无所不至。适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③内外之视听,必欲断送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未发。迩者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④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

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者,故临死不敢不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儿刻已念有六岁矣。我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能不于死中求生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兹付上致颖媳⑤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旭孙⑥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敬请万福金安!

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于广州城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姐妹,诸嫂,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

注释:

①第:但。

②窃:自己私下认为。自谦之词。

③炫惑:夸耀、迭惑。

④扑:倾覆、打倒。

⑤颖媳:方卢洞之妻,时在日本

⑥旭孙:方声洞之子。

点评

《赴义前禀父绝笔书》是方声洞参加广州起义前,于1911年4月26日写给父亲的绝笔,全篇洋溢着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希望父亲了解自己的心迹和志向,是方声洞写这封家书的初衷。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起义前的方声洞,已怀必死之志。

方声洞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为了追求救国之道,他两次东渡日本求学。在学校里,他一方面刻苦学习,一方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05年8月,方声洞加入同盟会。

1911年初,孙中山准备举行广州起义。方声洞打算立即回国参加,但是同为福建籍的几个革命党人认为这次起义凶险未占,方声洞年轻且新婚,于是强留方声洞在东京继续革命工作。

方声洞虽在日本,却时时关注着香港传来的准备起义的消息,并且日夜奔忙,寻找回国参加起义的机会。1911年3月中旬,方声洞争取到秘密运输军火任务,于3月31日秘密回国,参加起义。

4月27日起义爆发,方声洞奋勇当先,在黄兴的带领下冲进总督府,不见总督张鸣崎,便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仅25岁。

事后黄兴向党内报告起义经过,盛赞方声洞“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方声洞的遗体安葬于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七十二烈士之碑上,方声洞的名字位列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