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_镇海口海防遗址(1 / 1)

镇海口海防遗址

概况

镇海口海防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甬江入海口一带,以金鸡山、招宝山麓为主要地段,范围包括甬江两岸南北部分,将镇海城关的吴杰故居,梓荫山吴公纪功碑亭,泮池,“钩金圹”,招宝山威远城、月城、威远城碑刻、安远炮台,北仑区的金鸡山瞭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笠山的宏远炮台,小港口的镇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编成一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1997年6月,镇海口海防遗址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杰(镇海口炮台守备)故居位于城关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为吴杰晚年所居,由台门、前厅、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前厅面阔5间,重檐楼屋,后厅为客厅,面阔3间,设前轩后廊,亦是重檐楼屋,均为硬山顶,保存较为完整。

泮池是裕谦殉难处,位于镇海中学内。1841年10日,中法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镇海失陷,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投泮池尽节,为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封疆大吏中唯一亲临战场以身殉国者。

钩金圹为英军登陆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六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在此登陆,绕道攻招宝山,利用制高点,轰击隔江相望的金鸡山。招宝、金鸡两山既陷,英军炮轰县城,守军亦溃,镇海陷落。

威远城是明嘉靖

三十九年(1560年)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为抗倭而筑,清道光十三年(1850年)知县郭淳章重修,清朝官兵曾在此抗击过英法侵略军的进犯。

月城位于招宝山顶北侧的两峰交界处,为威远城前哨阵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同知杜冠英和参将吴杰督造,次年告竣。曾置克鹿卡后膛钢炮一座。

金鸡山瞭台与招宝山隔江对峙,为欧阳利见督师御敌处。

靖远炮台位于小港金鸡山东麓的沙湾头,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曾置炮5座,营房5间。

平远炮台位于小港金鸡山东北方向的山腰部,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

宏远炮台位于笠山顶上,规模宏大,为镇海口第一道防线。

镇远炮台始建于光绪六年,由同知杜冠英督造。

戚家山营垒位于戚家山甬江南岸沙蟹岭西南角,与金鸡山毗连。光绪七年(1887年),由总镇杨春和所建。

沧桑镇海口

奉化江、余姚江在宁波城区汇合为甬江东流出海,在甬江的出海口,西有招宝山,东为金鸡山,两山虽不甚高,但悬崖削壁,山势峻险,雄伟挺拔,如门以户,形成夹崎之势,这就是著名的镇海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

据史书记载,自东晋以来,这里历经大小战事46次。

明朝中叶,倭寇勾结不法商人,接连侵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到处攻城劫寨、杀人放火、**掳掠。面对倭寇的骚扰,浙江军民奋起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驻守镇海,在招宝山上建威远城,并多次与倭寇于甬江南北激战,威震海疆。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失陷,镇海成为抗英的前哨阵地,当时镇海的防务由著名的抗英将领葛云飞负责,林则徐和钦差大臣裕谦莅镇督战,爱国军民同仇敌忾,与英军展开血战,展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侵犯镇海口,浙江巡抚刘秉漳、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道台薛福成等亲率大军御敌,守备吴杰亲操大炮炮击法舰,重伤法军司令孤拔,迫使法军败退,打破了法舰北上骚扰威胁京津的企图。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镇海军民数战皆捷,取得重大胜利,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日战争中,镇海军民曾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军从镇海城关和现北仑区的小港两翼登陆,镇海爱国军民在招宝山、戚家山等地与日本侵略军激战,击毙、击伤日军400余人,敌军仓皇败退。

在镇海口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