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陵
概况
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是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1997年6月,禹陵被中宣部公布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禹陵的入口处为一青石碑坊,其后是一条长100余米的神道,神道两侧立有石刻神兽5对。神道尽头为大禹陵碑亭,亭内立有由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石碑。陵前还遍植槐树、松柏、绿竹等植物。
禹祠位于禹陵的左侧,相传始建于夏代少康之时,以后曾多次毁废又多次兴建。现存的禹祠是近年来重建的,共两进院落,中间以天井相隔,极富江南民间建筑特色。“禹祠”匾由著名画家吴作人题写。前进的左右两侧有“大禹治水”、“计功封赏”砖雕,后进内立有大禹塑像。
禹王庙位于禹陵的右侧,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后历代均有所修建。庙内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辕门、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等建筑。其中明代翻刻的岣嵝碑,文字奇古,记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和功绩,又名“禹王碑”。禹王庙的午门宽11.6米,进深约7米,其后为祭厅。祭厅是历代祭禹的场所,建筑结构与午门相似。祭厅东、西两侧为配殿,其中东配殿内放置有明、清时祭禹的碑刻30余尊。
大禹治水
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颛顼帝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是中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是传颂千古的治理滔天洪水,及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因此,后人也称大禹为夏禹。
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
去躲避。尧帝命令鲧治理水患。鲧用堵塞围截的方法,用了九年时间,没有能够制服洪水。舜巡视天下,发现鲧没有一点成绩,就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路过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不久,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很忙,又匆忙离开,依然没进家门。
禹对百姓的疾苦也很关心。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卖掉了孩子,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
几年下来,他的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也都脱光了。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治水终于成功。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子,教他们种水稻。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熟稔于心。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
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祭禹之典
自古以来,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是华夏儿女一直遵奉和祭祀的祖先。大禹死后葬会稽后,就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等活动,以后历时数千年,承传不绝。
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启,祭会稽大禹陵,启这一祭禹方式,首创祭禹祀典的先例,是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大禹墓地亲祭大禹,“上会稽、祭大禹”,开启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至今,大禹陵有秦国丞相李斯用小篆记载秦始皇东巡祭禹经过的石碑。
此后,历代都有帝王或他们派遣的大臣到绍兴祭禹。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最为完备的是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典礼也最为隆重。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又亲临绍兴祭禹。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大禹陵的第一祭,也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停祭以后的第一祭。此后,绍兴市本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则,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祭祀活动。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祭禹与祭黄(公祭黄帝陵)一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国家文化部正式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使祭禹典礼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级祭祀活动,也是祭祀大禹陵典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的首次祭祀活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