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群故居
概况
周逸群故居在铜仁市区共同路12号,原街名为大公馆。故居坐北朝南,呈四合大院,总占地面积1162平方米。清道光年间,周逸群祖父始建后楼两幢。左楼上下各三间,周逸群在此楼出生和结婚。右楼结构与左楼基本相同。1918年,周逸群建正屋一幢三间,占地面积109平方米,现为周逸群生平事迹陈列室。正屋前有石板铺墁院坝,两旁辟有花圃。整个故居古朴典雅,错落有致。
周逸群烈士故居于1984年国庆修复陈列对外开放,徐向前、廖汉生分别为故居大门和陈列室题写了匾额。萧克题词:“发扬周逸群烈士奋斗精神,开创梵净山老区崭新面貌”。2009年5月,周逸群故居被中宣部评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周逸群,原名周立风,1896年6月生于贵州铜仁,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1919年前往日本留学,1924年初回国,与恽代英等人在上海以文章宣扬革命。当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北伐开始后,周受委派前往湖南常德联络贺龙部武装,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贺龙任师长。
1927年8月1日,周逸群参与领导南昌起义,贺龙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会昌战斗后,周留守潮州,组织抵抗。1928年,周逸群与贺龙等人前往湖北、湖南边境,开拓湘鄂边苏区,5月,周逸群创建洪湖赤卫队,后担任红六军政委。1930年7月,红二军团成立,周逸群任政委。193
1年5月,周逸群在视察华容县的工作时,途经策阳县贾家凉亭,遭敌人伏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5岁。
贺龙参加革命的引路人
周逸群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早期缔造者之一、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同时,周逸群还是贺龙元帅参加革命的引路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贺龙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高举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旗帜,率部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夏,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成为北伐军中著名的左派将领。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周逸群随军来到长沙,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长。根据党的指示,他到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工作,在途经常德时与第九军一师师长贺龙相识,并任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常德地方书记。从此,两人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贺龙在湖南招收新兵3000人,他按照周逸群的主张,在原随营军官学校的基础上开办“政治讲习所”。由周逸群带来的宣传队员担任教官,周逸群本人则担任讲习所首任所长。这是贺龙方面欢迎左翼宣传队帮助改造部队、接受中共主张的开端。
贺龙要求参加共产党,周逸群告诉他:只要够条件,一定有人找你。在周逸群的帮助下,贺龙同志更加接近共产党,认为共产党的主张好,有办法,能够救中国,决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干革命。
1927年春,贺龙率部脱离第九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周逸群继任政治部主任。贺龙奉命第二次北伐,开赴河南前
线。
出发前,该师参谋长——右派军人陈图南唆使少数人闹事,企图谋刺贺龙。贺龙果断处理,交武汉公安局枪决了陈图南,迅速平息了这场骚乱。这起当年在武汉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增长了贺龙政治斗争的经验,也显示出他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的决心。
独立第15师在讨伐奉系军阀中屡建战功,回到武汉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龙任军长,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后兼任第3师师长。此时,国内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继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和各地国民党的地方势力也开始反共。贺龙拒绝了国民党各派的拉拢,为避开这些人,6月底,贺龙经周逸群安排从英租界搬到了俄租界。
贺龙对中国共产党和周逸群的信任和亲切感日益增加。在俄租界,贺龙结识了不少中共中央的负责人。他从思想上、政治上接近中国共产党,进而发展到组织上的一致了。
“八一”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当时党内职务并不高的周逸群在“八一”南昌起义中是个关键人物。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并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跟党走,使二十军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而该部后来是起义部队的主力。
有人说,周逸群“像一滴红水落到缸里,正在逐渐扩散,改变着部队的颜色。” 贺龙自己也曾感慨地说,周逸群对他的影响,是对他思想上的第三次推动,也使他真正地接近了中国共产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