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概况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位于大巴山下,巴水之滨的四川省巴中市城南。2005年1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被中宣部评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32年2月,红四方面军结束了从鄂豫皖苏区西征的战略转移,挺进川北。经过与国民党蒋介石、四川军阀的浴血奋战,共毙伤敌军15万余人。同时,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红四方面军由进入四川时4个师的1.5万人发展到5个军的8万人之众,巩固和发展了包括23个县(市)的革命政权和600多万人口的根据地,成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红军的伟大胜利,弘扬长征精神,巴中市在城市南郊的南龛山上建成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该馆占地13300余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2万余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业绩。
红军石刻园陈列的红军石刻文献,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历史的实物见证。而且,在博物馆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占地113亩,主要由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廊、楹联长廊、纪念馆、红军陵园、奉献碑、标志碑、观景台等十二大碑区构
成,共有碑3980块,10多万红军将士与红军烈士的名录镌刻在这里。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突围向西转移。在总指挥徐向前等人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围堵,于12月中旬到达陕南。接着,趁四川境内的军阀混战,川北防务空虚之机,大军越过巴山,进入川北,于1932年12月25日,解放通江,1933年1月23日解放巴中,2月1日解放南江。1933年2月7日,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会,到2月中旬,成立了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即省苏维埃政府。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和不安,他急命田颂尧集中兵力扑灭四川境内的红军力量。
田颂尧率六万人,分三路对刚刚建立起来的红色根据地发动进攻。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胜利地粉碎了敌军的“三路围攻”,歼敌两万多人。随着敌人的一次次失利,红色根据地的范围不断扩大,1933年8月中旬到10月下旬,根据地发展到东起城口,西至嘉陵江,南达营山、渠县,北到陕南的镇巴、西乡、宁强的广大区域,形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新的“第二大区域”。
10月底,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在宣汉县境内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改编为红三十三军。至此,红四方面军发展
到了五个军,共八万人。
1933年10月,刘湘就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率各路军阀部队共20余万人,分兵六路向川陕根据地发动进攻。11月初,红军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英勇抗击入侵的敌人。到1934年9月,红军彻底粉碎了刘湘的“六路围攻”,总计毙伤敌人6万多人,俘获2万多人,从敌人包围圈中突围出来,开始了长征,并于12月到达贵州。这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他一方面害怕红四方面军的发展,更害怕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于是加紧了对红军的“川陕会剿”。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领导下,发动了一系列战役,支援和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1935年3月28日的夜晚,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之役,一举渡江,紧接着攻占了剑阁、中坝等地。但是,正当红四方面军主力连战连捷、向甘南推进的时候,在后方的张国焘却率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和所有部队从通江向西撤退,渡过嘉陵江,自动放弃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紧接着,红四方面军转而进行长征,同年6月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
自1932年12月成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到1935年4月红军最后撤离根据地,前后历时两年零五个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以英勇顽强的斗争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摸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上创造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