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概况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位于四川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史上的奇迹而决定修建的,奠基于1988年6月12日,1990年8月落成。邓小平亲自题写碑园名“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2005年11月,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被中宣部评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由主碑、大型花岗石群雕、陈列室三大部分组成。主碑41.30米,耸立于元宝山顶,由红军战士铜像、碑体、基座组成。红军战士铜像高14.80米,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胜利,一手持步枪,一手执花束。碑体高24米,三角柱项,象征三大主力红军。汉白玉基座高2.5米,墨绿色磨石地面。主碑背靠雪山,面向草地,气势恢宏,当夕阳西下时,金光四射,尤为壮观,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
大型花岗石群雕刻画的人物共九组,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赴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是我国规模空前的现代艺术群雕。群雕高12.5米,长72米,宽8米,用1160立方米计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而成。
陈列室别具风格,门厅两边悬挂着10余块中央领导和红军老前辈题词的楠木匾额,室内展品则反映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征战历程及各地修建的长征纪念建筑照片。
长征中彭德怀含泪杀坐骑
在遇到困难时,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可见,长征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而长征中的穿越草地,堪称红军长征中一
段最为艰苦的岁月。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后可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只能饥肠辘辘地挨饿硬扛着,有许多人因为饥饿没能走出草地。彭德怀痛杀坐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1935年8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部队穿越川西北的广阔草地时,由于没有粮食供给,战士们都难以支撑,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感到万分焦急。还有什么可以充饥的?他想起了那匹跟随自己转战的黑色骡子。
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走上长征路的黑骡子,一路上又是驮伤病员,又是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的背上堆得像座小山似的。彭德怀非常喜爱它,有时,边抚摸着黑骡子边低声对它念叨:“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没有。”说着,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小块,悄悄地塞进黑骡子的嘴里,微笑地看着它吃完。
这天,彭德怀来到这匹黑骡子身边,抚摸着它。黑骡子温顺地站在那里,并没有动。
“总共还有几头牲口?”彭德怀问老饲养员。
“算上这头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十分不解地回答。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命令道。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起急来。
彭德怀大声地说:“正是为了走出草地,才采取这种办法。”
几个警卫员听到这话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啊!”彭德怀转过脸来看了看这匹黑骡子,对大家说:“部队现在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赶快解决吃的,我们或许能多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
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了拍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最后立一次大功吧!”
大家一再向彭德怀求情,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大声对身边的警卫邱南辉喊了一声:“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平时都是军令如山,可今天却没了动静。彭德怀厉声说道:“方副官,快开枪!要是不执行命令,你就要挨枪子!”
6头牲口集中到了一起,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大家都不说话,周围一片安静。6头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什么,嘶鸣了数声之后,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方副官无奈地把枪口瞄准那几头牲口,“砰、砰……”接连几声枪响,几匹牲口相继倒下。最后一枪,射向了那匹黑骡子。当黑骡子倒下的那一刻,饲养员飞奔到它的身边,搂住它的脖子,失声痛哭。彭德怀转过身,向着斜倒下的大黑骡子,一言不发,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当天晚上,炊事员炖了肉,草地的篝火旁多了些温暖和生机。警卫员盛了一碗肉汤,端到彭德怀身边,说:“军团长,你也要补充些营养。”
“我吃不下,端开!”彭德怀转过脸去说。
漫漫征途,再也看不到那匹黑骡子的背影,它化入了红军北上的力量之中。而彭德怀为了挽救战士们的生命,为使更多的人走出了茫茫草地,含泪杀掉自己坐骑的故事,也化作一股暖流在军中传递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