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提高依法决策能力_一、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关系(1 / 1)

第五章

提高依法决策能力

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选择对策的决定,是决策者对若干行动方案进行最终选择以达到优化目标的活动。任何一项决策的形成、制度的出炉都会涉及到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妥协,会触及到民众**的利益神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攻坚期,利益格局的打破与平衡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在这个“**”阶段,若想顺利推进改革,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必然要求。因此,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依法决策的基本要求是决策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严格地遵循法律的制约和规范,确保各种决策以及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基层干部要明确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关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不断提高自身依法决策能力。

一、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关系

依法决策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保障。所谓依法决策,就是要求基层干部运用法律规范、调控决策过程,使基层干部的决策行为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使行政决策制度化、规范化。依法决

策意味着在决策领域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法律规范,明确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确立完善的内部决策规则。坚持依法决策就是要保证基层干部的决策不脱离法律框架和底线,降低基层干部作决策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基层干部的决策质量,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客观依据。所以说,依法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基层干部决策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严格地遵循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必须坚持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的基本原则,确保各种决策以及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强调基层干部依法决策,有人会反问:“基层干部依法决策能保证做出正确决策吗?”我们说,做出正确决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上,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涉及很多因素,具体到某一具体决策,在行政决策难以通过行政诉讼实现救济的情况下,基层干部自觉依法决策,可以尽可能地将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相对于不依法决策的随意性,即想遵循就遵循,不想遵循就不遵循,依法决策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科学决策是目标和关键。所谓科学决策,指决策者尊重客观规律,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技术所进行的正确而合理的决策。

它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

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实质是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由于偏重对因果关系、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效果最大化的追求,其决策过程往往是一个理性的技术考量过程,用有限的理性替代无限的理性,用最大满意来替代最优。科学决策是一个系统决策,分为确立目标、获取信息、设计方案、评价比较、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以及方案反馈等阶段,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并贯穿于整个行政行为的始终。

民主决策是保障。民主决策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是建立在最大的民意的基础之上,通过搭建政府与社会公众对话平台,将民主参与引入决策的过程,在程序上广泛征求意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的最大利益,以便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构共识,形成公共利益,使行政决策获得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民主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的表达。

在决策制度设计与具体决策中,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不能互相替代。在具体决策中,科学、民主、法治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要求可能交织在一起,也可能在三个层面反复进行,需要厘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法治决策的关系,以实现其价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