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茶多生于深山密林,野生野长,没有名字,没有用途,只是单纯地生长在那里,吸纳着雨露、阳光,接纳着其他微小植被的依靠,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茶园”“茶山”。后来,神农氏发现了茶,像小麦、稻谷、牛、羊一样,因“有益”,慢慢才被圈到了人类的园子里。
茶,小叶,灌木植物,或丛生,或孤介而立。
如何认识茶,被写在了《茶经》的开端。就如为人最紧要的问题除了吃饭、喝水、睡觉之外,如果不想昏昏度日,紧要的是要“认识自己”。
《一之源》作为《茶经》的第一部分,归纳性地介绍了茶的起源、样貌、生长、名称、培植、品质,以及饮茶的益处与饮茶不当的累处。
茶的样态。陆羽在《一之源》中如一个尽责的解说员对茶的植物性进行了详细的讲述。茶的枝干和瓜芦相似;茶的叶子和栀子相似;再来看看茶的花朵,如白蔷薇;茶的果实如棕榈;茶蒂如丁香的蒂;乃至茶的根部都未曾遗漏——如胡桃的根须一般坚韧。他仿佛就站在一棵茶树旁,因为发自内心深爱茶,才欢天喜地不漏一样地展示给你看,枝干、叶子、花朵、果实、蒂、根须。
茶的栽培和生长。在唐朝以前,没有人专门记载茶的栽培技术,也没有人为优质茶、劣质茶的生长做区别划分,《一之源》率先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了茶的栽培技术、方法,优质茶与劣质茶不同的生长环境,为茶的普及种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献参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陆羽之前,古书书写“茶”多作“荼”。“荼”原指苦菜,俗名“败酱草”。许多典籍中出现“荼”一字,后人很难辨认是在讲苦菜,还是在讲茶,虽然都是苦的东西,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就开始撇掉了“荼”字的一横,改写作“茶”。随着《茶经》渐渐在社会上流传开,自唐之后的人便习惯把“荼”写为“茶”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陆羽也是“茶”字的确立者。
道家,佛教,均将喝茶当作辅助修行之举。特别是佛教中玩字谜游戏的禅宗。唐朝赵州禅师就有一段有名的“喝茶”公案。有一天,一位僧人前来参禅,赵州禅师开口问:“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说:“来过。”禅师说:“那你喝茶去吧。”过了一会儿,又有僧人来访,禅师问:“你来过这里吗?”僧人回答:“没有。”禅师还是说:“那你喝茶去吧。”
一杯茶,含了所有困惑的解答,如果你也有难题未解开,不妨学做一棵茶树,谦卑地将自己放低,也不妨跟自己说一句“那你喝茶去吧”。
茶入口,味是苦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中,唯有苦味能入心降昏智。我们喜欢一事物,皆因喜欢它身上美好的气质和品性。陆羽喜欢茶,也是喜欢上了茶身上“茶之为用”的美好品性。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身上寒苦的品性类似于君子的德行,内敛,节俭,朴素,清清白白,敦敦实实。先生一生远弃官场,一双藤鞋、一件短褐、一匹瘦马,一个人遍访山川大河寻茶,“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世间熙熙攘攘为利往来,他却拥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践行君子的德行。当诸多文人挤破头往那朝堂上争取功名时,他隐居山寺花费半生时光书写《茶经》,假如没有这份浪漫的理想主义,茶的精神也不至于源远流长。
生于世间,很少有人生来便知心底所需为何物,想过的生活为何貌,想住一生的地方为何处,随境流转,为缘所牵,不妨在读过《茶经》之后,也停下脚步,深思此生要迎着孤独和困难创造什么,留下什么,能使用这一次的生命奉献什么。
南方有嘉木名曰茶,茶道有先生名曰陆。
恰如唐朝末年和尚齐己在《咏茶十二韵》里所写: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匮盛。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