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和“商誉”
正如第一章中说明过的那样,在B/S的无形固定资产中,有“商誉”一项。当企业进行M&A时,收购价格与以时价为基础计算出的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之间会出现差额,这部分就会以商誉的名义被计算在B/S中。进行M&A的次数越多,商誉的金额也就越多。
图表4-10是2016年末,商誉较高的主要企业和其采用的会计基准的整理图。
● 图表4-10 商誉较高的主要企业和会计基准
注:截至2016年末的数据。作者根据2017年3月18日《日本经济新闻(朝刊)》及各公司结算资料等制作
从这个图表上不难看出,像软银集团和JT这样过去进行过多次大规模M&A的企业,其商誉的金额也很高。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各家企业采用的会计基准。图表4-10所表示的10家企业中,采用国际会计基准和美国会计基准的各有5家。采用日本会计基准的则1家也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
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在于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现在日本的会计基准规定,商誉必须在20年之内偿还完毕。
而国际会计基准和美国会计基准则没有偿还商誉的要求(只要没有减损的征兆就不会被算作费用)。正是因为基准上的差异,导致拥有较高商誉的企业如果选择日本会计基准,就会在P/L的计算上出现商誉偿还费用,导致利润的金额出现巨大的变化。
假设图表中的企业必须在20年之内以每年相同的金额将商誉偿还完毕(这种偿还方式被称为“定额法”),那么软银集团每年都会产生接近2,500亿日元的商誉偿还费用。换句话说,通过采用国际会计基准,软银集团每年多出了接近2,500亿日元的利润。
当然,很多企业之所以采用国际会计基准和美国会计基准,最大的原因还是希望与全球接轨。
但从绝大多数拥有巨额商誉的企业都采用国际会计基准和美国会计基准这一点上来看,在商誉处理方式上的区别,也是企业选择国际会计基准和美国会计基准的重要原因。
变更为国际会计基准的情况下也存在风险
那么,采用国际会计基准和美国会计基准之后,商誉就不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了吗?那倒也未必。
在国际会计基准和美国会计基准中,虽然不要求对商誉进行定期偿还,但在决算期末会做“减损测试”,一旦测试发现被收购企业的价值低于账面价格,那么企业就必须从资产中减去相应的部分,并被算作减损损失(采用日本会计基准的情况下,是从商誉中减去相应的部分)。
因此,即便企业采用的是国际会计基准和美国会计基准,在拥有巨额商誉的情况下,存在将来可能出现巨额损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