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以汉字为表现媒介,并通过章法、结构、用笔来表现中国汉字的特殊艺术魅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欣赏的艺术价值。书法艺术在用笔上讲究艺术技巧,包括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包括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笔力是指笔画的内在力量,在用笔中表现的强弱力量和力度。笔势指用笔时所形成的气势,笔断而意不断,点画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其势则浑然一体。笔意是指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感情、意趣。书法在结构上也十分讲究。结构又称结体或间架,结构处理得好,字形才美观。书法的结构往往将文字的结构规律和审美情趣作合适的安排。其规律有虚实、欹侧、匀称、和谐、聚让、呼应等。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与偏旁构件的高低、宽窄、欹正,既要搭配得合乎字体常规,又要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古代的书法艺术注重章法的安排。章法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整体关系和布局。书法艺术除了要考虑疏密、均衡等关系外,还要上下顾盼、左右辉映、行行相互联系、气脉连贯,使整个作品形成既和谐又有变化的整体。特别是草书和行书,常常增加笔画的牵丝、引带、彼此呼应,使整个作品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除用笔、结构、章法三要素外,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还讲究墨法。用墨的方法,有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涨墨等。书法艺术的字体,古代主要有篆、隶、草、楷、行五种。一幅好的书法艺术作品,既给观者以审美享受,又可借以引起无穷的意境和趣味。
清代前期的书法艺术,在发展中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方面的成就,可与唐代的楷书、宋代的行草、明代的草书等书法艺术的成就相媲美,从而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法艺术风格。尤其是清代前期的碑学书法艺术家,在书法艺术实践活动中所独具的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艺术个性特色的书法艺术创作,更使书法艺术界活跃异常,且流派纷呈,出现了一派兴盛景象。
在书法艺术家方面,清代早期的书法艺术家以王铎、傅山为代表。王铎的行草艺术,浑雄恣肆,一时独步;傅山的书法艺术风格,则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到了清代中期,书法艺术界碑学风气渐开,致使碑学书法艺术家不断涌现,较著称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其中,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艺术取法魏晋南北朝碑刻,创造所谓的漆书艺术,力追刀法的效果,强调金石味。邓石如为清代学碑的书法艺术巨匠,其篆书艺术突破了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筋篆笔法,进而开创了篆书艺术的新风格;其隶书艺术继承汉分隶法,形成了遒丽绵密的新体;楷书艺术与行草书艺富有金石风格。伊秉绶则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故书法艺术风格魄力恢宏,有独特的气势与风貌。
一、清初的书法艺术与流派
清初,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多来自明代遗民群体。这些艺术家在入清以后,均隐居不仕,移情翰墨,且在草书行书书法艺术上,取得不斐的成绩。其中,著名的书法艺术家有傅山、王铎、朱耷、石涛等人。
朱耷的行书
此外,朱耷的书法艺术,以行书、草书成就最高。在运笔上,他不仅擅长用秃笔,且藏锋有度;字体虽大小参差,却能偏中求正。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有《百字铭》、《草书轴》等。《画征录》一书曾称道朱耷说:“八大山人(朱耷)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石涛在书法艺术方面,擅长行楷书法艺术,在运笔、结体上,变化万千。其八分书书法艺术,尤为时人称誉。
二、碑学的兴盛与清中期书法艺术
清代中期,书法艺术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帖学的盛中有衰与碑学书法艺术的兴盛,且均有一批书法艺术家。
(一)帖学名家与“馆阁体”的形成
(二)碑学名书家与碑学的兴盛
碑学书法的渐兴,始自清初。其时,一批有识且富艺术个性的书法家,不满于当时逐渐纤弱衰颓,且毫无个性特色的“帖学”书法风气,主张从秦汉碑铭书法中,寻求书法艺术的灵感、神韵与真谛,于是在书法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另辟蹊径。他们擅长隶书,运笔遒劲有力,字体结构则精当雅致。其碑学名书法家则有郑簠(1622—1694年)、朱彝尊(1629—1709年)、陈恭尹(1631—1700年)、王时敏、巴慰祖等人。其中,郑氏书法,擅长隶书,研习汉碑,得其朴拙奇古之神韵,后更参照草书笔意,在书法艺术上颇有创造,使字体结构严整而运笔又飘逸多姿,当时人称之为“草隶”,颇负盛名。朱氏善隶书,精研《曹全碑》,有一己之创意,其字体用笔秀劲坚韧,其作品充溢超逸神趣。陈氏书法,艺宗蔡邕,擅长八分书,运笔腕力尤劲,为“岭南三大家”(外有屈大均、梁佩兰二人)之一。王时敏的书法,隶书师宗秦汉,尤善榜书八分之艺。巴氏书法,长于隶书,研习秦汉碑刻,得其神韵,用笔健劲,且讲求险峻飘逸的韵格与气势。
邓石如的隶书
三、书法著述
清代前期,有关书法艺术的著述甚丰,其中包括书法理论著述、书法技法著述、书法资料著述三类。
(一)书法理论著述
清前期,书法理论方面的著述,以阮元所著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书最有价值。在《南北书派论》中,阮元提出了“书(法)分南、北两派”的见解,并在书中研讨了书法发展脉络与南北两派的分合兴衰的状况。《北碑南帖论》一书,虽论帖、碑各有所长,但强调书碑却能更好地存古法、具笔力;若一味临帖,则有失古人遗意。作者极力推重北朝碑版,对“碑学”渐兴,有助澜之功。
(二)书法技法著述
有关书法技法的著述,清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为《隶书偏旁五百四十部》、《汉碑体举要》二书。前书为顾蔼吉著,书中分为变体、或体、省体、伪体等内容,对初习隶书书法者大有裨益。后书为蒋和撰,书中例举与楷法不同字800余字,并举其异体、或体、本字、俗字、同字、通用、借用、所以、所省等内容,加以编次解说,对初学者裨益甚大。
(三)书法资料著述
清前期,书法资料著述不少。其中,孙岳颁等人编纂的《佩文斋书画谱》中,有历代名家书法论,历代书法作品鉴赏考识,历代书法家传略等。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一书中,亦有书法考,并按时代编排。至于康熙时由冯武编著的《书法汇传》,则是专论书法艺术资料之书,全书共10卷,前4卷选录元明人书法论著;5~7卷收录魏晋至明代时,诸书法大家论书技的论要;8~10卷则为书法家传略、魏晋至唐名迹的流传情况等内容,洋洋大观,内容宏富翔实,堪资借鉴。
四、篆刻艺术
“徽派”篆刻艺术家与艺术风格 此艺术流派由清代安徽地区的篆刻印学艺术家组成。继明代著名篆刻艺术家何震之后,清前期又有诸多新生的篆刻艺术家加入此派。在篆刻艺术风格上,此派篆刻艺术精研秦汉篆刻之技艺,章法谨严,故学人颇众,以巴慰祖、胡长庚、江肇龙等篆刻艺术家最为著称,有“歙中四子”之美誉,他们专学秦汉篆刻技艺,自成一派。乾隆、嘉庆年间,还有董询、王声等篆刻艺术家。其中,董询篆刻亦学秦风,所刻朱文小印技艺超绝,款识则苍古而不俗。王声之篆刻则自然神妙,颇为世人称道与推崇。
“邓派”篆刻艺术家与艺术风格 该派篆刻艺术家,以清代最著称书法家、篆刻家之一的邓琰为代表。邓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擅长书法艺术,并长期研习秦汉书篆技艺,得其神韵,且有己创,故在篆刻艺术上,独成门派。其篆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雄健沉厚、姿态万千,且人品书品均超世脱俗,有大家风格,不仅为皖宗奇品,而且为从学后继篆刻者们反复摩习的艺术杰作。
“浙派”篆刻艺术家与艺术风格 此派因清前期时,杭州著名篆刻艺术家丁敬等八人篆刻艺术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故称“浙派”。丁敬为浙派篆刻艺术家始祖,师从他的篆刻艺术的有八人,故世称“西泠八大家”。
“闽派”篆刻艺术家与艺术风格 该派又称“莆田派”,为清代前期篆刻艺术的著名流派之一。它为清代福建莆田的著名的篆刻艺术家宋珏所开创。宋珏本人长期研学秦汉玺印篆刻技艺而受文彭、何震的影响,故篆刻艺术风格清丽雅尚。同时,宋珏还擅长八分书,曾以八分入印,从而为篆刻艺术增辉添彩。此派后继者甚众,其中尤以吴晋等人的篆刻艺术成就最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