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唐代蓬勃发展的时候,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载体也在悄然兴起。
词最初是适应古代乐曲歌唱需要而产生的,远在梁代沈约、萧衍等所写的《江南弄》就已经具有词的雏形。入唐以后,政治安定,城市经济繁荣,西域音乐的大量传入,民间乐曲发达,原本可唱的诗也由于形式整齐划一,不能适应音乐声调的复杂变化,歌者就不免增减诗句来合乐,这些都促使了词的发展,如文人依照声律仿作胡夷里巷之曲的歌词,就是如此。又如《浪淘沙》、《雨霖铃》、《抛球乐》等曲词原来都是七言绝句体,后来却演变为长短句的词调。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敦煌发现的曲子词(其中包括少数文人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边疆、农民起义、医药等各方面以及妇女、商人、渔父、书生等多种人物。其中以写妇女的最为出色,如《梦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把受侮辱的妇女比喻为任人攀折的杨柳,是非常确切的。诗用民歌惯用的比兴手法,托物寄意,表现了妇女的不幸命运。
唐代文人作词,较早的有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等人,这时词在文人手里还处于刚刚发展阶段,所以数量不多,形式也比较短小,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不够宽广。但早期的文人词受民歌的影响,有一种明朗、清新、活泼的特色,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代还有一些描写边塞的词为人所注目,如韦应物的《调笑令》: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首词有一种高旷的情调,意境也比较开阔,对拓宽词的题材,影响词的艺术风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传诗人李白也写词,有两首词颇为人所熟知,其一日《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二曰《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两首词有人认为不是李白所作,但就词的本身而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曾被后人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是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其中又以白居易的词为著名,如他的《长相思》曰: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对爱情的描写既流转如珠,又含意不尽,有民间词调的本色,又有诗人加工的美感。而白居易另一首《忆江南》更脍炙人口,广为人传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人即景抒情,已和民间词调有了很大的差别。
至晚唐,文人写词渐多,其中以温庭筠最为著名。
温庭筠(812—870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曾任随县尉、方城尉、国子助教等小官,屡举进士不第,一生不得志,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又通晓音律,熟悉词调,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其词多写妇女闺情,风格浓艳,如其《菩萨蛮》曰: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以艳丽的笔调,细腻地刻画出妇女刚睡醒后,起来梳妆打扮的娇懒神态。温庭筠的很多词都充满了这种香脂气。不过同样写闺情,也有些悠远感人之作,如《望江南》:
形象鲜明生动,意境也较为开阔。在艺术手法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词的发展来说,温庭筠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香软丽密的词风对后代,尤其是在五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代时期黄河流域战争频仍,但西蜀、江南一代却相对安定,在这些偏安的小王国里,统治阶级弦歌饮宴,昼夜不休,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于是,适应歌楼舞榭的需要,词就大量产生了。五代时期后蜀赵崇祚选录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18家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都是蜀地文人。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称之为花间词人。花间派词人的多数作品是用华艳的辞藻来描绘妇女的服饰、体态和闺阁生活的,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格调也更卑下,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花间派词人中韦庄和温庭筠齐名。韦庄的词有一定的内容,语言也较清朗自然,情调也较真挚感人,如《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全词都用白描写法,把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追逐爱情幸福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韦庄词里还有些直抒情怀的作品,其中有首《菩萨蛮》颇为人所传诵: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共写了五首《菩萨蛮》,风格都相近,这在花间派词里,别具一格。
在花间派词人中,也有少脂粉气、意境较为开阔的作品,如李珣的《巫山一段云》: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有些词还饶有南朝乐府民歌情味,如牛希济的《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低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与花间派词人同时而稍晚的南唐首都金陵,也聚集了一些词人,文学史上称之为南唐词人,其中著名的为冯延巳、李璟和李煜,并以李煜影响较大,成就较高。
南唐境内的金陵、扬州,唐后期以来即为繁华的都市,入五代后经济得到了继续的发展,当时中原战乱不休,南下避乱的士人也多聚于此。南唐国君又都爱好文学,因此南唐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陈世修在《阳春集序》中说:“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宴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南唐著名词人以冯延巳年龄最长。
冯延巳(904—960年),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宰相,词作较多,也较有成就,代表作为《鹊踏枝》十几首,其中之一曰: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抒怀遣愁,缠绵悱恻,语言流转清新,与花间派词人一味堆砌辞藻,描写妇女容貌体态不同。
李璟(916—961年),南唐中主,继位之初,承父亲李昪余威,扩展国土成为南方大国,后期荒于理政,国势衰弱,称臣于周,从此南唐君臣不图振作,纵情声色,追求享乐。南唐词的格调也颓靡、伤感。李璟遗词仅4首,却表现了这种特色。如其代表作《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阑干。
离愁别恨,情感深沉,但凄伤情调也反映了词人精神的空虚。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不仅作词,而且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他公元961年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国势岌岌可危。李煜一方面向宋上贡大量的金银财物讨宋太祖欢心;一方面又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而纵情享乐,沉湎声色。他这样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南唐被宋灭亡后,又过了两年多“日夕以泪洗面”的日子,最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由皇帝变为囚徒这个生活上的变化,对他词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明显地分为前后两种不同风貌。
李煜前期作品主要是写宫廷生活的,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这类词较花间派场面要大一些,心情得意,笔调欣然,然实为一种亡国之音。因为南唐的灭亡已无力挽回,李煜有些词里已流露出了哀愁情绪,如《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相传这是他亡国前不久的作品,格调虽然比描写宫廷生活的词高一些,但心情的沉重也显露出来。
亡国之后,李煜的词写得非常哀痛感人,如其颇为人所熟知的《虞美人》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很有感染力,这一时期,他同类作品还较多,如《乌夜啼》、《子夜歌》、《浪淘沙》等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可见这些伤感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这些词中没有展示光明的前途,缺少一种激人奋斗的力量,伤感而不悲壮。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确立了他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李煜以前的很多词人,大都是描写妇女及妇女的相思情感;或者通过对妇女不幸遭遇的描述,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李煜却用词直接倾诉自己的哀痛,抒发自己的感情,摆脱了长期在花间樽前曼声吟唱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人们可以多方面述志言怀的新诗体。李煜之后,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呈现了繁荣局面,成为标志一个时代的特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