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它光辉灿烂的顶峰,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诗人,创作了一大批光耀千古的诗歌篇章,争奇斗艳,目不暇接,呈现出一派百花怒放的景象。
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分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边塞军旅生活的英武豪迈,引起盛唐诗人的感情共鸣。盛唐诗人的感情基调、精神风貌,也在边塞诗中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因此边塞诗即成为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盛唐边塞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著名。
高适(702—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因求仕不遇,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但在边塞没有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过边塞的游历,使他对边塞士卒生活有了实际的了解。他在诗中对边塞士卒生活进行了描述,表示了同情,对他们英勇战斗情景进行了歌颂。高适最杰出的边塞诗是《燕歌行》,他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边塞大漠的自然环境,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慷慨悲壮、雄厚深广的艺术风格。全诗语多对偶,四句一转,但不呆板,显得很有气势。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高适笔势豪健、雄厚浑朴的风格。
盛唐边塞诗人中岑参与高适齐名。
岑参(715—770年),南阳(今河南南阳)人,30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到边塞任职,前后6年。边塞生活扩大了他的视野,盛唐军威激发了他的尚武豪情,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唤起了他的奇思异想,从而写出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著名诗篇。此外,边塞的风土人情、军旅生活,在他的诗中也多有反映,给人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神奇雄壮的塞外世界。如他写边塞的景物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1]又如写边塞歌舞宴会情景曰:“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12]又如写唐军的声威曰:“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13]此外,岑参的诗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并以七言歌行见长,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四句一转,显得活泼生动。
高适、岑参除了客观地描绘边塞风光、人情、风尚外,表现他们自己的感情世界也是非常豪放乐观的,如高适的《别韦参军》:“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过高、岑经历不同,致使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也有差别,如前述岑参主要是写边塞景物、风情和军威的,而高适的诗则侧重描述战斗生活,表现对边塞士兵的同情。此外,高适还有着与人民感情上的相通,也因此他才能写出“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14]的诗句,有着“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15]的同情。
王昌龄(约698—757年?),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贬龙标尉,后弃官隐居江夏,为刺史所杀。
王昌龄生活经历丰富,交游广泛,并以诗名世,在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又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其《出塞》一诗意境开阔,有纵横古今之气概,曾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此外,他的《从军行》脍炙人口,向来也被认为是边塞诗的名作,《从军行》共七首,其中之一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以雪山、孤城作背景,显示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士们扫净边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边塞诗之外,王昌龄其他题材的诗作也写得很出色,如《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长。
斜倚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诗格调哀怨,意境超群,从细微之处写封建帝王宠爱之不足恃及宫妃们精神生活的痛苦。此外,王昌龄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又别具一格,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王昌龄的送别诗写得也很好,《芙蓉楼送辛渐》即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云:“龙标(王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王之涣(688—742年),本家晋阳(今山西太原),宦徙绛郡(今山西新绛)。做过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去官,过了15年的漫游生活,后因家贫,补文安县尉,死于文安。
王之涣是盛唐重要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等人相唱和,传说中有“旗亭画壁”的故事。靳能在他的《墓志铭》里,说他“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当时诗名之盛。可惜作品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6首,其中脍炙人口的《凉州词》,被章太炎先生盛称为“绝句之最”。《凉州词》共两首,其一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展现了塞外荒寒壮阔的景象及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中流露出的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后两句婉转深刻,含蓄双关。
此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是为人所熟知,全诗共20字,写出了落日山河的苍茫景色,以及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
盛唐知名的边塞诗人还有李颀、王翰、崔颢、张渭、刘湾等人,风格也各具特色,其中以王翰的《凉州词》为著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写了将军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上战场时的复杂心情。这不是伤感,而是于粗犷之中,蕴含着壮伟的襟抱情怀。
盛唐一方面激发着诗人明朗、开阔、高昂的情怀,去写壮阔、雄伟、粗犷的边塞诗;一方面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使诗人们能静下心来,去描绘美丽的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这样在盛唐时期,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又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较早从事山水田园诗创作的是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年),名不详,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曾一度隐居鹿门山,40岁到长安应试,失意而归,漫游吴越各地。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至幕府,不久归隐,死于家中。
孟浩然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诗风清淡,长于写景,为杜甫、李白所推崇。孟浩然早期热望仕途,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如其名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曰: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托兴观湖,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心情,希望张丞相(九龄)能予以援引。孟浩然诗内容比较狭隘,气魄不大。但这首诗写的较开阔,其中“气蒸云梦”一联,与杜甫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咏洞庭名句。由于仕途失望,孟浩然转而写一些激愤和对权贵不满的作品。
孟浩然的主要作品是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是他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所作,如《江上思归》、《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宿建德江》都是这方面的名作。其中《宿建德江》曰: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舟中夜宿,所见景色尽多,但他只写了暮烟笼罩旷野中的一片树林和一轮水中月影,给人一种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景象,在这种氛围中,一缕淡淡的乡愁自然地抒发出来了。
孟浩然的多数山水诗都是写故乡襄阳名胜景物的,又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农村,有些诗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如《过故人庄》诗,虽然缺乏陶渊明诗那种理想境界,也缺乏劳动生活的体验,但描述的农家生活,简朴而亲切;故人情谊,淳淡而深厚,让人历久难忘。
孟浩然是盛唐早期诗人,诗中还残留着宫体诗的痕迹,这也是难免的。他也化用前人诗句,但能青出于蓝,不露痕迹。他对开创盛唐诗风有着重要的贡献。后于他的王维更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721年)进士,曾为太乐丞,因其为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擢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兵兴后,玄宗奔蜀,护驾不及,为叛军俘获,被迫署伪职。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他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袴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豪情,如《少年行》写少年游侠的昂扬意气,很有浪漫主义气息,而《老将行》、《陇头吟》又写的苍凉悲壮,慷慨曲折。王维更为出色的是描绘塞上景物的诗,往往显得雄浑壮观、疏淡明朗,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是王维出使河西途经居延时所作,描绘了塞外特有的大漠风光,秋天景物,展现了一幅雄浑粗犷又简洁朗旷的塞外图景。
王维后来因仕途险恶,崇奉佛教,诗歌也以描绘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逸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其中田园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诗歌风格。然仅就王维的田园山水诗而论,情调也是多样不一的,如《汉江临泛》、《终南山》写山川壮丽,气势雄浑,意境空阔。《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联,为千古名句。在另一些山水田园诗里,王维对自然景物的刻画又十分细致,如《山居秋暝》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过后的山色图。王维能诗善画,又擅长音乐,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不过王维的诗比画更为动人,因为王维的诗中,声息、动态仿佛可闻可见,“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16]、“松含风里声,花对池影中”[17]、无不给人这种感觉。有时又写得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8]、“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19],无不如此。
王维的诗还受到佛教的影响,他的《辛夷坞》、《鸟鸣涧》、《鹿柴》、《木兰诗》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如《辛夷坞》曰: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给人一种优美孤寂之感,胡应麟在《诗薮》里称之为“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总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简洁如画,又语言清新、凝练,含蓄生动,有一种空寂幽静、令人身心超脱的境界。
王维的诗是个美不胜收的花园。上述之外,其他题材的诗歌也写的优美动人,如《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中《送元二使安西》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该诗又名《渭城曲》,又被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思想感情健康自然,景物清新爽人,令人回味不已。
王维、孟浩然之外,常建、储光羲、卢象、丘为、阎防等也以田园山水诗见长。
盛唐诗人以李白、杜甫名气最大,韩愈曾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像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其先于隋末流徙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可能即出生于此。李白年轻时行侠善诗,又游历成都、峨眉山等处。25岁,辞亲远游,天宝初,到长安,由于贺知章的奖誉而名动一时。后供奉翰林,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兵兴,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牵连,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途令李阳冰。世称李青莲或李翰林。
李白性格豪放,向往建功立业,他的诗奔放豪迈,瑰玮绚丽,想象丰富,语言生动自然,有着奇妙空灵的意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盛唐诗人有着强烈的用世思想,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李白。如他的《梁甫吟》: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钩,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这种企盼风云际会、渴望建立奇勋的强烈愿望,饱含着浓烈的感情力量,有一种逼人的壮大气势。
李白强烈的功业思想,往往表现为对人民的同情和朝政的关心,前者如《丁督护歌》即感于官府所征用民夫劳苦而作;后者如《古风》之二十四,即是对玄宗后期统治阶级挥霍浪费及盛行斗鸡,搞得朝野不宁的现象进行的揭露和讽刺。
《李太白诗集》
李白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描绘。在李白笔下,祖国山河或明媚秀丽,或雄伟壮观,表现得多姿多彩。李白描绘自然风光最著名的当推《蜀道难》。诗根据传统的内容,以雄健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的艺术天才和丰富想象力。其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千百年来,传诵人口,深入人心。同样是蜀中景物,《峨眉山月歌》又写得精巧秀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自然天成,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在描绘自然风光的时候,往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0]。有一种开阔伟丽的极致,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1]。时而又把人引入仙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2]时而又在画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3]总之,李白的诗像一个千姿百态的奇异长廊,美不胜收。
李白其他题材的诗歌也颇为可观,如《塞下曲》六首之一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及边塞将士的英勇情怀。又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描绘细腻,惜别情谊颇为感人。
李白还很注意从民歌中吸收营养,他的《子夜吴歌》和《长干行》不仅具有民歌语言的生动、自然等特点,而且达到了“情深词显”的境界。李白绝句与王昌龄并称为唐人七绝冠冕,他的五绝、七绝语言上也很具有民歌风格。当然,李白诗歌的艺术营养吸收并不仅限于民歌,他还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摒弃了六朝以来的华靡诗风,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24]。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5]。李白的诗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高峰,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县),他的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初,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寓居长安近10年,因曾住长安南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他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右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因直言极谏,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病死江湘途中,后世称为杜工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有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感情,并因仕途失意,又亲历战乱的苦难,从自己的饥寒,体念到人民的疾苦,所以他的诗能对劳动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一定程度上表达人民的愿望,能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了较深刻的批判。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像
杜甫的政治诗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安史之乱以前,当时杜甫在长安住了10年,对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有着切身的感受。这一时期,他很多著名作品都是感怆身世,不满黑暗朝政和同情人民的,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即叙述了自己蹭蹬萧索的悲怆,表达了愤懑与不平的心情。玄宗在天宝年间还不断对四邻用兵,拓展疆土,杜甫在《兵车行》中对唐玄宗的黩武穷兵,搞得民怨沸腾进行了揭露和控诉:“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前出塞》中对玄宗的拓边战争表示了不满:“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又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他在《丽人行》中对杨国忠一门的骄横奢侈还进行了讽刺。他在《秋雨叹》中,还借雨中草决明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他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十一月,是他长安10年生活实践和思想认识的全面总结。他在诗中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显得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杜甫作这诗时,安史叛乱已发动,只是消息还未传到长安。诗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和概括,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杜工部诗集》
杜甫写生民疾苦的创作倾向,在安史之乱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超越自我,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他把这场战争涉及的方方面面写入诗中,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历史面目,如他在《悲陈陶》、《悲青坂》中描述了唐军的两次败绩;在《羌村三首》中描写了战争中生民的苦难;在《北征》中写了回家途中作者的所见;在华州回家途中,又写了千古不朽的名篇“三吏”、“三别”。这些诗完全是从社会的最底层,反映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此外,杜甫在《负薪行》、《岁宴行》、《驱竖子摘苍耳》等诗中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血泪。
杜甫的诗往往是直叙其事,在叙事的过程中,发表对事件的看法,把叙述、抒情自然融为一体,并更多地侧重于思想内容,有时又在真实的描述中寓有讽谏之义。
杜甫晚年还写下了很多回忆往事的诗,如《昔游》、《遣怀》、《八哀诗》、《秋兴八首》等,这是痛定思痛,也是对自己生平的反思和总结,从而完成了他整个创作生涯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
除政治诗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物诗在杜甫笔下也展现了雄伟壮丽的画卷。他游泰山时写下了《望岳》诗;游雁塔时写下了《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漂泊江湘一带,又写下了《登岳阳楼》诗,这些诗,或气势磅礴,或浑涵汪茫,或雄伟壮阔,都可谓古今绝唱。
杜甫描述自然景物的诗,往往精细入微,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生动感人,准确传神,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27];“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28]等,都是这方面的名句。
杜甫在讲究观察和描写准确入微的同时,又提倡诗的传神,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9];“挥翰绮绣扬,篇什若有神”[30]等,即是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了传神说的观点。“神”主要是指情思神韵,也就是要求诗既要写得真实,也要写得神采飞动。杜甫还讲究炼字,如前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用一“潜”字,一“润”字,就表达出了春雨的韵味,仿佛春雨也有了情思。他还常常锤炼叠字,表达浓烈的感情氛围,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1],“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32]等。杜甫的炼字使诗更加精练生动,或使诗的感情氛围更加浓烈。
总之,杜甫的诗像一个艺术的宝库,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
盛唐诗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以其无比的辉煌,光照千古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