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太平天国的艺术(1 / 1)

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在艺术上同样作出了自己的成绩,亦为晚清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由于清政府的刻意毁坏,太平天国的艺术创作成果遭受严重的损失,能够保留下来的并不很多,但仅从些许保存下来的遗物上便可以窥见太平天国艺术活动的一般状况。

太平天国并没有专门掌管艺术工作的机构,它的所有机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战争的。奠都天京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太平天国当局设立了诸匠营和百工衙,罗织各种能工巧匠入内,生产供应前线需要的各种物品。一些长于建筑、雕刻、绘画、乐舞等技艺的工匠艺人多被吸收进来。他们大多集中在木营、瓦匠营、典木衙、结彩衙、绣锦衙、印书衙等机构中。如绣锦衙由绣工组成,专门负责刺绣,绣工多为知画者。设典官二人管理。太平天国所用旗帜上绘制的龙虎以及各王府的门扇墙壁上的图案,皆由该衙绣工绘制。镌刻营由刻字工人组成,专门雕刻各种书籍、诏书、木戳等物品。典木衙主管土木建筑,内有木工、油漆工等分工,设典木匠管理,职同指挥,工匠多招自湖广等地。经他们之手创造成的建筑物、绘画、印章等,集中地反映了太平天国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开始大兴土木,在天京、苏州、安庆、常州、嘉兴、常熟等城市修建了许多王府。天朝制度等级森严,王府亦因府主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称呼。天王洪秀全所居称天朝宫殿,幼东王、幼西王所居称正、又正九重天廷,其余诸王、爵同王及天将所居称为天府。上述城市所修王府,以南京天王府和苏州忠王府修建得最为富丽堂皇,集中反映了太平天国建筑艺术的成就。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洪秀全即令改原两江总督衙门为天朝宫殿。拆毁督署附近行宫、寺观、民房,扩大基址,每日动用男女万人劳作,半年告成。天王府建成未久,不幸失火烧毁。1854年初,太平天国当局又兴工于原址重建,拆附近民房店铺万余间,再次扩大了基址。建成的天王府规模宏壮,堪称太平天国第一伟大建筑。其宫墙黄色,高二丈宽四尺,周围十余里,墙头嵌碎瓷瓦锋,墙外挖掘壕沟。建筑布局分内外城,外为太阳城,内为金龙城。太阳城首为“真神皇天门”,又称“真神荣光门”。门上遍贴泥金,雕有双凤,亦称“凤门”。门前设大锣数十对,门外掘有御沟一道,上架木制石栏的五龙桥。越桥是一大广场,南端有高数丈的黄色大照壁,上绘龙虎纹,壁上悬天王诏旨。广场中还建有三座牌坊及数丈高的“天父台”。“真神皇天门”往北正中便是二门,即“真神圣天门”,这是太阳城的北端,也是金龙城的正门。门的四壁嵌砖镌地图,门的南面左右有两座覆以琉璃瓦的五色盘龙柱的吹鼓亭,两旁设大鼓。圣天门为禁门,以此为界形成内外两部分。圣天门内经甬道,又过忠义门,便来到“金龙殿”。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是天王府的正殿。天王洪秀全召开重要会议、决定军国大政、宣布诏旨,都在这里举行。该殿重檐圆顶,庄严宏伟,一如历代帝王宫殿规模。金龙殿后为穿堂,接天兄基督殿,再连天父真神殿。其后尚有五进宫殿,是为内宫。最后为三层高楼,楼呈阁楼式,顶层绕以阑,阑内置长窗,屋上覆黄琉璃瓦,四角悬风铃。自金龙殿至最后面的三层楼,凡九进,以符“九重天庭”之意。殿宇东西两边有东花园、西花园二区,内有池塘、水榭、石船,一片园林景象。西花园较东花园广大,至今保存完好。天朝宫殿最后部分为“后林苑”,内中蓄养虎、豹、孔雀、鹤等动物。天朝宫殿的修建持续了较长的时间,直至1861年英人富礼赐参观天京时,“天宫工程只完其一半,全宫面积将倍于现在”。他在当时看到的天王府“天宫甚广,围以黄墙,墙高四十尺,甚厚。墙内可见黄色绿色的屋瓦,又有两座很美的亭子。宫室内部皆为黄墙所遮蔽,不能满足游客好奇之心”。[9]宫殿外观既已如此,殿内的堂皇可以想见。

天京天王府正门

在太平天国后期修建的王府中,李秀成的忠王府当为奢华壮丽。建于天京的忠王府原来地址在明瓦廊梅氏祠堂,其规模略亚于天王府,但也栋梁崇伟,雕琢精致。曾在忠王府作客的英人呤唎作过这样的描述:

忠王府是新建成的,极为雄伟美观。我们穿过一道宽大的两旁立有雕刻精致的花岗石圆柱的拱廊,走到大庭院的外门。进门后,又走过一道走廊,直到王府大门。大门旁有雕花镀金的圆柱,顶上绘满中国神话的图纹,灿烂夺目。宽敞的庭院的两旁,绕有彩色缤纷的柱廊,一直伸到后面。中间的正门上,设有刻着金字的匾额,上面书明此项建筑的缘起。门上绘有巨龙藻采,里面的庭院直通忠王的法堂。整座王府显示了中国工匠的巧妙技艺,石刻、窗棂雕刻、木刻、天花板雕刻、墙壁雕刻全都各具匠心,精美绝伦。可利用的空隙,一概布满了木刻、石刻的装饰……入正门后,有一庑廊,直通法堂前的空旷庭院,廊顶是两个巨大的圆穹,用金银两色装饰,成螺旋状,上面布满槽纹,赋有中国的神话色彩。圆穹由辉煌灿烂的盘龙圆柱支撑着。法堂的正殿除墙壁外,全都饰以朱红,墙上悬有许多大幅黄缎锦旗……墙上的空隙处都绘有神话、战争、山水风景的壁画,正如外面的庑廊周围的装饰一样,色彩鲜明,光耀夺目。殿外庭园像府中其他庭园一样,布置有小型的山水园景,种植有丛林,其中有芬芳馥郁的桃树、蔷薇、木兰和色彩娇艳的茶花以及中国特有的花卉草木,全都经过精心的栽培,极为茂盛。小湖被垂柳和含羞草半掩蔽着,湖边点缀着小小的瓷器城市,湖里闪耀着金色和银色的小鱼。[10]

他赞叹:“除天王府外,忠王府是城内最雄伟最华丽的建筑。”

除此以外,李秀成在苏州还修建了一处豪华的府邸。1860年6月,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占苏州后,便在拙政园基地兴建忠王府。王府内部结构包括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融通的部分:一是宫殿建筑,如二门、正殿、后轩、后殿、偏殿,这些是忠王府建筑群中的主体部分,规模宏伟,气象巍然。二是住宅建筑,位于东西偏殿之后,由十数间高雅精致宽敞的房屋组成,布置精巧。三是花园建筑,内有花园、戏台若干,水陆交错,宏阔清雅。忠王府建筑之精美连其战场对手李鸿章也不得不发出感叹。李鸿章破苏州后致其弟鹤章信云:“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但少铺垫门廉,此外百物俱备,远胜上海公馆。”[11]

从天王府、忠王府的建筑来看,太平天国的建筑艺术基本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把传统的宫殿建筑和南方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太平天国建筑艺术的特征。此外,这些建筑大都装饰了许多雕刻和绘画,集中反映了太平天国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太平天国壁画《防江望楼图》

太平天国的美术事业也有所发展。早在起义之初,太平军攻下广西永安州时,太平天国就使用壁画做装饰。攻占南京后,太平天国设置了绣锦衙,吸收民间艺人、工匠及部分职业画家,从事画壁、彩绘、刺绣等工作,创作出大量作品。太平天国的许多建筑,如殿堂、府邸、衙署大都用壁画来装饰。然而,由于战争的毁坏,岁月的变迁,太平天国艺人创作的绝大多数壁画早已被毁坏,但近数十年间,在江苏、安徽、浙江等省亦发现了30处以上的太平天国壁画,主要有南京堂子街壁画、苏州忠王府壁画、绍兴李家台壁画、金华侍王府壁画、江宁下乐村壁画、宜兴和平街壁画等,可以从中窥见太平天国的艺术思想和绘画风格。根据现存壁画,其所绘内容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反映太平天国军事生活方面的。如《防江望楼图》(南京堂子街壁画)、《攻城胜利图》(安徽绩溪县曹姓祠堂壁画)、《炮队图》等。《攻城胜利图》描绘两支太平军正在奋力攻打一座城池,太平军战士援梯登上城头,杀清军守将,旁有清兵举起白旗投降。壁画风格质朴,人物造型生动,战争场面气势浩大。

其二,反映民间人民劳动生活方面的。浙江金华侍王府保存有《春日捕鱼图》、《秋日捕鱼图》、《冬日捕鱼图》、《樵夫挑刺图》等壁画,描绘了下层民众丰富的劳动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江苏宜兴和平街壁画有反映山村风俗的图画,画有农妇采桑,文士骑马而行,老者肩挑叫卖,老妇荷伞赶路。笔法朴拙,似出民间画匠之手。

其三,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题材者。如苏州忠王府壁画《双兔图》、《鹿鹤图》;南京堂子街壁画《山亭瀑布图》、《江天亭立图》、《荷花鸳鸯图》;江苏宜兴和平街壁画《梅兰隆冬图》、《山水秋色图》、《仲夏荷香图》等。这类作品为数众多,有的是抒发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情趣,有的则寓意福禄吉祥,寄托对生活的良好愿望,画中的孔雀、麒麟寓意荣华富贵,蜜蜂猕猴寓意封侯等。

其四,以历史神话为题材者。浙江绍兴李家台门壁画绘有许多神话人物,或者腾云驾雾,或者身骑天马,进行激烈厮杀。画面想象丰富,给人一种神秘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于太平天国队伍中的宗教意识和迷信思想。

由上可见,太平天国壁画的题材内容丰富,其数量最多的还是历来常见的花鸟、山水、楼台亭阁,基本上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同时,他们也注重用绘画艺术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注入自己的特色,使绘画艺术传统得到发扬。

上述壁画,有的笔法娴熟,构思精巧,并有某“居士”的落款,显然出自地方画家之手;有的则雅拙朴实,则为当地农民工匠所作;有些画面充满乐观的战斗生气,显系太平军战士的作品。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留下姓名,有名可稽并值得提出的是虞蟾、陈崇光。

虞蟾,生卒不详。字步青,江苏扬州人,晚清山水画家。早年工北宗山水,画笔苍莽雄肆,下笔如风,合以气行,有独特风格。1853年太平军第一次进入扬州时,应召到南京绘画,使其得以发挥所长。据《扬州画苑录》载:他“晚年境困意浮,不能从事,又不善当时所尚花鸟,仅仅以粗笔泼墨求售于人,既乏巨眼推毂于前,又遭无知者疵议于后,愈老愈困……年八十,意以潦倒终”。[12]

陈崇光(1838—1896),原名炤,字崇光,更字若木,江苏扬州人。初在泰州学刻字,酷爱书画,遂弃刻字,致力于绘画。曾拜虞蟾为师。长于人物、山水、花鸟、草虫。其山水学元季四大家,双钩花卉师陈洪绶,能吸收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1858年太平军第二次入扬州,陈氏应召到南京作壁画,并管理宋元古画。1887年,黄宾虹曾从之学画。晚年得狂疾,画益苍老,狂放不拘。陈崇光与乃师虞蟾均保持了清代扬州画派的画风,并对太平天国绘画艺术做出重要贡献。

注释

[1] 本节撰写参考了余从、周育德、金水主编《中国戏曲史略》,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左莱主编《中国话剧史大事记》,祝肇年著《中国戏曲》等著作的研究成果。

[2]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5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23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康有为全集》第1集,406页。

[5]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康有为全集》第1集,407页。

[6]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包世臣全集》,381~382页,合肥,黄山书社,1994。

[7]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康有为全集》第1集,408页。

[8] 许道明、沙似鹏:《中国电影简史》,18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9] [英]富礼赐:《天京游记》,转引自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上册,216页。

[10] [英]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王维周译,183~184页。

[11] 转引自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上册,240页。

[12] 转引自姚迁主编:《太平天国壁画》,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