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文字学研究的新成就(1 / 1)

在清代,文字学(小学)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存在,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功夫,尤为士人所看重。清代的小学,特别在乾嘉年间,备受学者青睐,呈现出人才辈出、著述如林的兴盛局面。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阮元的《经籍籑诂》等书,都是当时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代表作。它们的问世把传统小学研究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晚清汉学家的小学研究从总体上说没有超过乾嘉时代,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多有开掘,取得可观成就,不容忽视。

在文字学方面,王筠、朱骏声等人在《说文解字》研究方面取得了新成果。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箓友,山东安丘人,道光举人,曾官知县。长于小学,以治《说文解字》著称。他治《说文》能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就,而且敢于指出前人的不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王筠对之并不盲从,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优点与不足。他指出:“段氏书体大思精,所谓通例又前人所未知,唯是武断支离,时或不免,则其蔽也。”[1]他所写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等著作,就贯彻了这种不盲从迷信,独立思考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无由沿袭前人,为吾一家之言而已。”[2]《说文释例》一书不仅对“六书”及《说文解字》作了详尽阐述,而且订正了许慎、段玉裁著述中的许多错误。该书各卷之后往往用金石古文补正《说文解字》的形体和说解,使内容更加确切。这在甲骨文未发现之前可称为创获。《说文句读》一书,博采段玉裁、桂馥、严可均等人有关《说文解字》的著作,博观约取,删繁举要,订补诸家之缺。作者自称:“余辑是书,别有注意之端,与段氏不尽同者凡五事。”[3]这五项不同是:“一曰删篆”,“二曰一贯”,“三曰反经”,“四曰正雅”,“五曰特识”,为治小学者指示了简便的门径,从而体现出了这部书的特点。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也是晚清研究《说文解字》的一部力作。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道光举人。幼攻经史,尤精小学,著述甚丰。《说文通训定声》是他的代表作。该书对小学的阐发在于用声韵学原理阐释《说文解字》,开辟了《说文》研究的新领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字形、考求字源来研究文字。朱氏此书则拆散了许氏《说文》中的540部首,从原存900多字及增附的7000多字中分析出1137形声声符,依古韵归并为18部,按古韵及形声声符排比。对文字不仅考明字形结构,而且从“转注”“假借”“声训”“古韵”等方面进行辨析。他强调音韵的重要性,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此《说文通训定声》一书所为记也。”[4]以声为经、以形为纬来研究文字并非朱骏声的首创。在他之前戚学标注《汉学谐声》已有先例,但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远逊于朱氏之作的水平。1851年朱骏声曾把这部书及《古今韵准》《说雅》等书进呈朝廷,受到朝廷的褒奖,并被赐为国子监博士衔。朱骏声的著述除以上提到的3种外,还有《说文通训定声补遗》《小学识余》《六书假借经微》《尚书古注便读》等。在文字学方面有成就的还有苗夔、郑珍等人。苗夔所著汇刻为《苗氏说文四种》。郑珍著有《说文逸字考》等。

音韵学是传统小学的重要内容。晚清时期的音韵学研究以江有诰的成果最具代表性。江有诰(?—1851),字晋三,安徽歙县人。其代表作是《音学十书》,包括《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汉魏韵读》《廿一部韵谱》《谐声表》《入声表》《四声韵谱》《唐韵四声正》等,对古韵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古音分部作为音韵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始于宋代的郑庠。郑氏在原来《广韵》的基础上,把206韵的部目归并成古韵6部。明末清初,顾炎武以30年之功著《音学五种》,离析唐韵韵部,变通其入声分配,在郑庠6部的基础上列出古韵10部。他的研究成果使古韵学粗具规模,顾氏也成为清代此学的奠基人。继顾氏之后,古韵学研究大进,韵部离析愈加细密。在江有诰以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古韵韵部划分观点主要有以下几家:江永的13部说、戴震的18部说、段玉裁的17部说、孔广森的19部说、王念孙的21部说等。江有诰在《音学十书》中提出21部说,与王念孙的观点不谋而合。这21部是:一之、二幽、三宵、四侯、五鱼、六歌、七支、八脂、九祭、十元、十一文、十二真、十三耕、十四阳、十五东、十六中、十七蒸、十八侵、十九谈、二十叶、二十一辑。其中只有几部与王念孙有异。江有诰的观点与他人暗合,但并非蹈袭,而且分部更为合理。后来安徽学者夏炘在江有诰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王念孙的“至”部,定古韵为22部,得到学界的公认。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古韵学时指出:“古韵之学,自崑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二十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5]他把江有诰称为对古韵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七贤”之一,体现了对江氏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俞樾像

由上可见,晚清时期的传统小学家仍然继续着乾嘉诸儒的学术事业,并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开掘和突破,取得一些突出的成就。但就总体而言,晚清时期的传统小学日趋衰落,多数学者的研究范围、治学思路和治学方法都没有超过乾嘉宿儒的框框,未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时代精神,固有的缺陷与弊端日益暴露。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因素的不断发展,传统语言文字的变革必然会尖锐地提到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