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言文字的改革(1 / 1)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象征符号,人类文明就是靠语言文字而得以保存、积累和发展提高的。在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字学被称为“小学”,是人们学习文化的基本功。而小学通常由文字之学、音韵之学、训诂之学三部分所构成。中国人对语言文字学的认识研究一直从古代延续到晚清。这种观念到了晚清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1906年章太炎在《国粹学报》第24、第25期上发表了题为《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认为文字、音韵、训诂三者之间不是三足鼎立的关系,而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称之为“小学”意义不当,“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章太炎提出以“语言文字之学”取代传统“小学”的主张,反映出晚清时期中国语言文字学经历着从古代向近代的历史转变。综观晚清时期的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可以19世纪9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中国语言文字之学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学者们继续走着乾嘉考据学的老路,在旧有的小学领域中钩稽耙梳,多有成果。在后一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浪潮波及语言文字领域,引起中国语言文字学发生深刻变化。汉语拼音的提倡、简化字的兴起、新式语法研究的开展、新语汇的大量涌现,成为这个时期中国语言文字变革的几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