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绘画与壁画
金代虽无画院之设,但在秘书监下设书画局,掌御用书画纸张之事,工部下设有祗应司,掌供宫中诸色工作,画工当在其内。山西繁峙岩上寺壁画题记中的“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就是这种属于宫廷的画工,他们都有很高的绘画艺术水平。金代统治者,在金兵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从东京开封城北返之前,二月间强迫宋廷将内府戏玩书画送至城外金营,四月又入宫尽搜秘书三馆图书、府州舆图,连同宫廷内侍工匠,皆一并送往上京。北宋一代所积文物为之一空,从而成了女真金朝的文化财富,也为他们吸收汉文化提供了基础。如海陵王完颜亮,不仅尝作墨戏,喜欢画竹,还命画工随使臣前往南宋京城临安(杭州),潜入西湖画湖光山色,然后将他的御骑补画上,并题“立马吴山第一峰”字样。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诏翰林文字王庭筠与秘书郎张汝方,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定,按品级编50类。同时仿宋宣和制度进行装裱,自书墨签,钤之以宝。除注重书画收藏外,对画家、文人也多有器重,翰林杨伯仁染疾,海陵王遣使慰劳,赐药救治。画家王庭筠去世,章宗诏赐钱80万供治丧事之用。亲题诗赐其家,诗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此人矣。”这是一个封建皇帝,对一个画家之死,哀恸之情的表达。
金代的文化事业,自完颜亮正隆以后,至章宗泰和年间文风渐盛。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画家和作品最多。金代的著名画家有王庭筠、赵秉文、任询、武元直、杨帮基、马云卿等。其他如虞仲文的墨竹,刘谦的山水,蔡珪的竹兰,殷志贤的龙,赵霖的走兽和临写的《六骏图》,李汉卿的草虫,庞铸的山水禽兽等也很有名。同时金代的寺院和墓室壁画作品也相当丰富,并有很高的水平,有的更出自名家和宫廷画师之手,成为金代绘画艺术的又一宝库。
王庭筠(1155—1202年),字子端,号黄华山主,辰州熊岳(今辽宁盖县)人。其父任贵也是画家,子曼庆画风如父。庭筠文采风流,画山水学米元章。见于著录的作品有《幽竹枯槎图》《山林秋晚图》《江山远意图》《雪梅图》《雪溪小隐图》《熊岳图》等。从后人评他的画知道,他是一个画笔爽快的画家,可惜传世作品,今仅有一幅《幽竹枯槎图》藏在日本。该画潇洒苍劲,独木枯朽尚发嫩叶,秀竹玉立其旁,与宋文人画风似无二致。
武元直(生卒不详),字善夫,明昌时进士。善画山水竹梅。画有《桃园图》《风雨回舟图》《秋江罢钓图》《雪霁早行图》《渔樵对话图》《赤壁图》等十余件。《赤壁图》,纸本水墨卷。明人李日华评此画是“江流有声,断崖千尺”。的确此画构图技巧特色突出,以劲利的侧笔表现悬崖、石块嶙峋。以细短笔直皴,斜直交替,浓淡相间。树木细小挺直,峰石略加皴染。江水波浪不兴,顺流而下。舟上人物虽小,而精神面貌可观其概。元直的画气势磅礴,注意写景写意,与文人画一流。
赵霖(生卒不详)。传世画有《昭陵六骏图》,此画绢本设色,是以唐石刻唐太宗所骑的六匹马为素材而画的。以石刻又绘成画,属于艺术的再创,这幅画既有原石刻艺术的朴实效果,又显出绘画的技能,图画比原物立体感强,更生动,是一幅少有的艺术珍品。
杨微的《调马图》,绢本设色,画草原调马生活,一马飞奔在前,驭手在马上伸出套马杆紧追在后,形象逼真,动感极强。如果作者没有实地生活的细心观察,很难想象能画出如此准确的图画。这是一幅草原画中的优秀作品,也是画家高超才能的体现。
张瑀的名画《文姬归汉图》,绢本设色,是一幅历史题材画。画以蔡文姬归汉为内容,分四组十二人。人物装束有番有汉。人物神情生动,步骑人等,逆风急速而行,并有马驹、家犬相随,布局十分紧凑。与这幅画构图类似的还有宫素然的《明姬出塞图》,二画如出一稿,故论者有先后相摹之争。
传世的金代名家卷轴画还有不少,作品亦属上乘,如李山的《风雪杉松图》、张珪的《神龟图》、杨帮基的《聘金图》、马云卿的《维摩不二图》等,今多流传国外。
壁画在金代,墓室壁画比之前代有所衰退。内容简单,孝子故事画明显增多,有的甚至为全部内容。寺院壁画技术提高,反映出当时画家的艺术水平不断发展。
寺院壁画以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繁峙县岩上寺南殿两处具有代表性。崇福寺在朔县城内,弥陀殿内东西两壁,各画三组佛说法图,画面高达5.73米。主像都是结跏趺莲花坐佛,三佛只有手势区别,佛两旁画菩萨,上画飞天。南壁西边画千手千眼观音及其部属,东边是三佛和地藏、除盖障、妙吉祥像。北壁佛菩萨像已脱落。门楣上画八宝观音和十六观音像。其中观世音菩萨,袒胸,臂帛,衣裙,佩璎珞及手镯,左手执净瓶,右手执杨柳枝,眉目修长,面貌丰润,端庄慈祥。飞天绘于说法佛上方,丰圆脸,戴耳环、手钏、袒上身,披帛下着长裙,双臂伸开,身如仰月,裙带飞流裹身,彩云升腾,呈现出飘飘“仙景”的味道。婆薮仙图,绘一绾发白丰髯老者,身穿道袍,双手拄竹杖,是所谓长寿神情的体现,写实手法很强。老者足下跪一四臂护法神,二手举剑,二手抱拳,颇有力感。壁画虽是宗教内容,变化又少,但画法精严,线条有力,色彩浓丽,有唐画之风。[14]
砖雕伎乐人(金)
岩上寺壁画绘于文殊殿内,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四壁除门窗外,绘满壁画,其中南壁窗下和西梢间、北壁东窗下已脱落,东西壁画保存完好。东西壁壁画均高3.4米,长11米,加其余残留,共存画面积约90平方米。壁画内容,西壁是佛传,绘释迦牟尼一生事迹,以一组宫廷建筑为中心,把他的一生活动巧妙地安排在画面中。画他母亲受孕时,寝宫祥光四射。出生时沐浴九龙注净水,他能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以示受于天地。悟道成佛后,则是莲花托足、圣光绕体,超乎“凡人”。画他力大可抛大象于空中,善射可一箭正中鼓心。画他一意出家,对宫廷生活不屑一顾,累得一群歌舞女子困倒在地也难动其志。西壁左上方画酒楼,前挂布幌,上书“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楼内客座人满,说唱助酒,一片喧哗。楼外小街上,各种叫卖、手提、推车、摆摊供各种食品,有盲人算卜,游方和尚,牵儿买物和闲散人等,其表达细腻、热闹情景,可与《清明上河图》相比。
南壁绘海市蜃楼,钩心斗角、结构复杂、用笔细入毫发,透视准确,如一幅建筑工程图样,比宋人画《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绝无逊色。其东侧所画主塔底层有东西耳房,虽不见实例,想亦有所本。下方画一只遇暴风海船,惊涛骇浪之中,船工的奋力抢险与船中惊恐万状的人们相交融。
岩上寺内金代的这批绘画,面积大,内容丰富,布局精巧,画笔熟练,虽然绘画以佛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但其表现形式是典型的中国古典人物、山水、建筑。宫廷人物戴的幞头,宽袖大袍,上朝执笏,宫女和其他人物,都是汉貌汉衣,实际上是金代社会的写实,通过这些画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所以从社会的角度和绘画艺术看,却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岩上寺大殿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壁画作于大定七年(1167年),从大殿建成至画毕前后达9年之久。领头画师是“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等人。工毕时王逵寿六十有八,以此推算,北宋亡时他已28岁,想必是由北宋翰林院画家被掠入金做御前承应画匠,否则这种精熟的画艺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难以达到的,同时不熟悉宫廷生活,也难以画出宫廷画面。与朔县崇福寺皇统年间的绘画相比,岩上寺的绘画要技高一筹。[15]
具有代表性的墓室壁画,时代较早的有朝阳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马令墓,壁画用墨线勾勒轮廓,用红、绿、灰三色渲染,线条优美,人物生动逼真。西壁画备膳图,室内绘帷幔于后,前置二个高腿方桌,桌上已放上一部分壶瓶注子和杯盘钵碗,七个人正来往送食品及餐具。人物中多头戴软巾,窄袖长袍束带,着靴。其中一人髡发,秃顶,两侧耳上方留发撮结辫下垂,穿长袍,腰后缠包裹,腰带右腋下挂一黑色皮囊。内一人迎来,双方各抱拳拱手相礼。东壁绘餐桌,桌旁人物似酒散作告别礼状,另一侧马夫牵着鞍马等候出行。南壁门左右绘二年长人物,左一男子旁墨书“大定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选吉地埋扶风马令事”。右一人物仅存下部,有墨书“扶风马令妻”葬事。这二人似表示马令及其妻。北壁绘二女子,皆长衫裙,当系女侍,其中一人长衫可以看清为左衽式[16]。马令墓壁画是以写实手法创作的,方桌及餐具也是当时实用形式。人物的形体衣饰及表情,均自然真实,具有金代的时代特征。
山东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画,绘于金承安二年(1197年),比马令墓壁画晚13年。画以墨笔勾勒,再施红、黄、蓝、赭诸色。内容画鞍马、(牛)车帐出行、客室备膳、迎送宾客等活动。还绘出了各种场所的家具如桌、椅、饮食器具,以及屏风、花盆等。内容和形式与马令墓壁画近似,而人物风格也很接近[17]。
以人物画为主,内容比较简单的壁画如焦作老万庄八角形金墓[18]。该墓前半部四壁,每壁彩绘二人物,画面高宽1.2米左右。如西壁画二女侍,左一人头戴软脚幞头,穿圆领橘红色长袍,花边衫,束腰带及护腰,粉红裤,黑靴,双手捧一件玉壶春式瓶;右一人绾双髻垂耳后,点额痣,穿曲领粉绿色长袍,花衬衫,系腰带及护腰,橘红裤,手捧的盘内放着茶托及茶杯。东壁二侍女,均梳高髻并扎彩巾,穿粉色合领衫,白色长裙,帔帛及地。右女子左手拿一只黑鞋,左女子双手持一长柄拂尘。侍女面容丰满,眉目清秀,高鼻小口,体态端庄大方,衣纹流畅飘逸,彩色鲜艳,看似民间画笔,颇具唐宋画风。类似手法的有冯汝楫墓壁画[19]。冯墓八角形,正后一壁绘墓主人,系男性老人,圆形脸,蓄长须,头戴直脚幞头,穿朱红色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皂靴,正坐在高靠背交椅上,左手伸放腿上,右臂屈放胸前,表情慈祥,安然正坐。其左右六壁各画一人。靠身边二位男子,左戴皂色软脚幞头,穿圆领红色窄长袍,绿色腰带,皂靴,双手握长柄方圆形扇扛在左肩,扇面绘绿色双凤。右侧人秃顶蓬发,穿圆领窄袍,系腰带及护腰,皂靴,双手捧黄锦包印盒。正东面一侍从已部分脱落衣饰同前者。正西壁画一老者,短须,戴灰色软翅幞头,黄色窄袖圆领袍绿中单,腰束带,皂靴,双手相握屈于胸前,恰似一个管家形象或“师爷”。东南侍女,头梳高髻扎花带,眉清目秀,高鼻小嘴。上穿黄色对襟短衫,袒胸,橘红长裙束白带下垂。左手提衣带,右手托长巾,面向主人站在那里。西北壁绘女童,梳高髻扎土红色巾,绿色左衽长袍,腰系带,背斜负一长袋,若内装琴即为琴童身份。全部壁画绘七人各占一个壁面,以不同身份代表一个内容,这种简单化的形式别具特色。线条流畅而软和,人物形象生动,具有现实感,色彩谐调,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之作。
二、雕塑艺术
金代以玉、石、木、泥为原料,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珍品。1973年在黑龙江中兴古城和奥里米古城附近的墓葬中,出土的玉人、飞天、马、鹿、鱼和“嘎拉哈”等,分别有圆雕、浮雕和透雕多种形式。玉人头戴幞头,左手执蕉叶,伸右臂,颈戴银项圈。飞天系褐色寿山石浮雕而成,绾双髻,袒胸露臂,帔帛飞带,人物四周衬荷花及云纹。鹿为透雕三角形牌饰,二鹿前后成行,前鹿回首与后鹿两嘴相对,以二棵弯弯曲曲的树构成花边,鹿的体型准确,动作生动,鹿上方还雕一展翅飞雁。以一块墨玉从两侧雕凿的玉鱼,脊上及前后雕莲叶,前身外露如方游出莲荷丛中,鱼莲配置得当,设计精巧。玉“嘎拉哈”是北方人习惯名称,即羊距骨形物,至今仍为当地儿童玩具。这批玉雕,都很精美。在内容表现上,都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20]
1.石雕 见于完颜娄室墓前一部分石雕,有石龟趺和石人等残石。石人穿尖领长袖长袍,腰系带,着靴,衣饰与汉族有别。晚于完颜娄室的有完颜希伊家族墓上石雕,现存有石柱、石虎、石羊和文武臣像。石虎蹲姿,张目露齿。盘角石羊,屈肢跪卧,表情温顺。石雕文武臣,面宽阔,颧骨平缓,表情严肃,头戴幞头,穿方圆领阔袖长袍,内穿高领衫,腰带有带跨,足穿靴。文臣执笏,武臣拄剑。有的武士头戴鍪,身披甲。看其衣饰,有类似北宋陵石刻之处,但其人物面貌,则有所区别。上述石雕年代,为金中期至晚期,雕刻技术早者粗犷,晚期比较精细,代表了女真族石刻的艺术水平。
砖雕伎乐人(金)
2.砖雕与泥塑 在山西与河南省的金代墓中,往往发现以雕砖装饰的墓室,内容有房屋建筑、人物、家具、花鸟、动物等。人物方面,有反映墓主人生活,有孝子故事和乐舞,动物有狮子、麒麟、鹿兔,鸟类多为仙鹤。花草有单枝和盆景,多为牡丹以示富贵。以家居生活为内容的砖雕,在山西介休下吐村承安三年(1198年)砖雕涂彩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个墓室平面八角形,正面即正北一面雕一厅室,两边雕菱花隔扇门,门框涂红色,额上绘团花,中间竹帘卷起,露出红底白梅花墙壁。厅中央置长条几,男主人在左,头戴黑幞头,穿黄色袍,束腰带,黑靴,袖手坐于靠椅上,下踏足床。女主人坐几后,髻发,插双钗,扎红巾,穿黄色袍。几右前立一侍女,髻发,穿黄袍,腰束带,双手捧托碗送向主人。东北壁雕二送食侍女,一个髻发、穿黄袍,双手捧一个蒜口细颈瓶,左腋下紧挨一小儿随行。另一侍女,双手捧一大盘,内盛似馒头形食品走在后边。西北壁残破不全,为一男子坐在几后举杯欲饮,侍女在一旁捧食盒而立。东壁雕四扇透花门,中间一门半开,跑出一个幼童,穿黄袍,束腰带,有长发辫垂在胸前。小儿右手拿一根鞭子,左手被方露半身的女子拉住,表现出阻止其外出的姿势。西壁雕主人内室,雕花隔扇,门开帘卷,室内横置一床,前有侍女左右站立,皆穿窄袖红袍,左侧侍立在门外,两臂一屈一伸。右边侍女,右手拿一床帚,正在打扫左臂上的灰尘。东南壁雕墓主人临窗而坐,作握笔沉思、欲写又停的姿势。西南壁雕女主人居室,室内**坐一胖女子,一手执镜,一手理发,右边一只花猫正在足前戏物。床前二侍女,左侧一女正在扇动团扇,右一女子持镜立候。这是一个以壁雕涂彩的艺术形式,表现一个康乐之家的生活情况。外厅、内室、书写、饮宴,小儿有人照看、起居有人侍候,显然不是贫困人家[21]。在山西侯马发现的金大安二年(1210年)雕砖墓,有一组雕墓主人信佛活动内容,在该墓北壁,正中雕一花牙曲足方几,上置一盆盛开的牡丹花。几右一男子,头戴圆檐帽,身穿窄袖长袍,左手执扇,右手拨佛珠,侧身坐在靠背椅上足踏足床。面前一方桌,上放一盘水果和托杯。身后立一侍者,穿长袍束腰带,左臂搭一长巾。几左为女主人,髻发,上穿窄袖衫,下穿长裙盖足,左手持“佛经”一卷,右手屈起,侧身坐靠背椅,下踏足床。身前方桌上放一个长颈净瓶和一个曲足香炉,瓶内插**,炉内香烟冉冉升起。身后立一侍女,上穿开襟长衫,下束裙,双手捧着经匣。雕饰刀法熟练,有较强的立体感。
最具生活情趣的一组饮宴图和一组游园图,出于河南武陟县小董村金代墓[22]。饮宴活动内容:在画面右侧雕方桌,桌上放一大盘肉食,两边摆着杯盘碗碟。桌后正中,是一个身形丰满的女子,头戴团冠系彩带下垂两颊,方额,戴耳环,穿圆领长袍,正用右手操刀切割盘中肉块。左右各站一同样服饰的女子注目盘中,一小童戴小帽,穿长袍系腰带立右侧。一双髻扎彩带女子,戴耳环、披彩帛、穿(涂)红色圆领长袍,手捧一荷叶口形碗而来。桌左还有二女,皆戴团冠扎彩带下垂,戴耳坠,穿短衫及翻领衬衣、披帛下长过膝,一女子托着大盘,另一女子把盛满食品的盘子高举右肩、侧身回首与后边女子似在交谈。整个内容紧凑、协调、明快。游园雕刻:画面左边雕山石树木,一女子高髻方额、戴耳环、穿翻领长袍,束腰带,袖手小步而行。画中央站一女子,高髻方额,头扎彩带下垂耳边,穿衫及裙,长袖下垂,右手举起摇动拨浪鼓。她前边有一个幼童梳双髻,穿长袍系腰带,在前仰首举手作索要动作。她右侧一个女子,伸手示意把拨浪鼓给小童的样子。稍后还有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女孩,穿圆领长袖袍,盘膝坐地,双手扶在腿上,好像正在听人们谈话。此情此景,乐趣横生,妙不可言。
以上以高浮雕涂色人物,刀法相当圆熟,内容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不少类似的金代雕砖墓看,在晋冀豫交界一带,有着普遍流行的雕刻艺人,这种艺术水平,又是辽宋艺术家难以相比的。
三、音乐与舞蹈
散乐用于元旦、圣诞拜贺、宴外来使臣。许亢宗《奉使行程录》记载,他至咸州受州守宴请席上,散乐“有腰鼓、芦管、笛、琵琶、方响、筝、笙、箜篌、大鼓、拍板”,曲调和南(宋)朝一样。实际上金人散乐亦与辽同,这是金初在一个州便能见到的情况。散乐在朝由教坊演奏,但“禁伶人不得以历代帝王为戏及称万岁者”,还禁与臣僚同起居,说明伶人、乐工地位极低而受歧视。鼓吹乐即马上乐,分前后部各二节,亦袭辽宋之制。
本朝乐即女真族之旧乐舞词曲。女真初兴,“其乐唯鼓笛,其歌唯鹧鸪曲,第高下长短如鹧鸪声而已”[24]。实际上,女真族也是一个具有善歌舞传统的民族,及称金,得中原文化影响加速,加上一些上自皇帝的爱好及擅长,特别是中都文化的发达,为金代乐舞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金世宗曾以本族旧音而成雅曲,章宗命礼部整理掠宋礼乐,补铸新器,以齐音律。世宗本人重视女真族乐舞兴起,亲谱曲作词,如大定九年十一月庚申,在庆皇太子生日宴上,将其作“君臣乐”与诸臣共赏。大定十三年,一次因听歌女真词,即感慨地向太子说:这个时候让你们听本族歌词,是让你们知道祖先有过的淳朴风气,连自己的文字、语言都不会了,就是忘本。大定二十三年,在上京皇武殿宴宗室、贵戚和群臣,席间说:“今日甚欲成醉,此乐不易得也。昔汉高祖过故乡,与父老欢饮,击筑而歌,令诸儿和之。彼起布衣,尚且如是,况我祖宗世有此土,今天下一统,朕巡幸至此,何不乐饮。”[25]于是宗室妇女起舞,群臣故老起舞,一片欢腾。大家舞罢,世宗却说:我来故乡已数月了,没听到女真歌曲,今将启程,我要为你们歌一曲。歌词述祖宗创业艰难,守业艰苦,看到故土文化物业非旧,十分痛心。鼓励大家振兴故有淳朴风习。他悲歌泣泪,歌毕众人捧杯上寿,高呼万岁。今曲失传,词载于《金史》,歌词仅从单纯文学角度来看,不能不说是一篇高水平的作品。同时从这次宴会上看到,女真宗室故老、妇女、群臣皆能翩翩起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女真是一个善歌舞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