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质朴无华的辽代文学
一、宫廷诗词
辽代帝王、后妃及戚畹贵族中能够吟诗作赋者不乏其人,可惜流传至今者不多。究其原因,一是辽代统治者多次颁布诏令,禁止民间刊印文字,“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1]。因此,辽代文学书籍流入汉地者极少;二是辽朝灭亡时,大量档案典籍文献毁于兵燹之中,以至于元代修辽、金、宋三史时,都总裁官脱脱在《进辽史表》中发出了“国既丘墟,史亦荒茀”的感叹。因为史料不足,辽史文学列传显得阙略粗疏。清代乾隆以降,有志于修补辽史的学者从笔记小说、稗史家乘、墓志碑刻中搜录出一些辽人诗歌作品,加上近年考古发掘,可以知道从辽初东丹王父子到圣宗、兴宗、道宗乃至王公贵族,都能够搦笔擘笺,写出清新流畅的诗词。可见辽代契丹社会上层教育非常普及,文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据《诗话总龟》卷四十三引《谈苑》:“北虏(辽)多有文籍,亦以文雅相尚。”辽代的文学家们重视吸收汉文化的精华,能够熟练地用汉、契丹文字写作。如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博通古今,工辽、汉文章,知音律、善诗歌,精通绘画、医药,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契丹诗人、画家。他因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受到胞弟耶律德光(即辽太宗)的猜忌,愤而出走,投奔后唐。临行前,他写了一首《海上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小山指胞弟耶律德光,大山是自况。这首五绝虽算不上上乘之作,但诗中流露出来的抑郁愤懑情绪,还是很值得同情的。他曾买汉文书籍至万卷,藏于医巫闾山绝顶的望海堂。投奔后唐后,他颇为推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他自称“乡贡士黄居难,字乐地”。他的儿子耶律隆先博学多才,也有乃父之风,著有《阆苑集》行世(今佚)。
辽宋双方自“澶渊之盟”后,桴鼓不鸣,使轺相接,朗月霁风,关系融洽,辽政权进入了巩固发展时期。圣宗、兴宗、道宗祖孙三代政事之暇,留心翰墨,造诣颇深。圣宗耶律隆绪幼喜书翰,10岁能诗,既长,精骑射,晓音律,善丹青,喜欢唐诗,尤其喜爱白居易质朴无华的乐府诗。他曾亲自翻译白居易的《讽谏集》为契丹文,并题诗云:“乐天诗集是吾师。”[2]然后将翻译的诗集颁赐群臣,俾便学习。圣宗写有诗、词五百余首,可惜已亡佚殆尽,《全辽文》卷一载有他写的《传国玺诗》:
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
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
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
诗虽平淡,但出自一位契丹族天子之手,也算难能可贵了。
圣宗不但自己写诗,还经常与大臣们酬和相答,如北院枢密使萧朴之父萧劳苦,因善属文,成为圣宗的“诗友”。他还出题让宰相以下大臣赋诗,并亲自评阅,优胜者赐予金带。辽朝实行科举考试时,圣宗下令设正科诗赋、杂科法律,模仿唐制以诗赋取士。如“太平九年十一月皇城进士张人纪、赵陆等三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3]。平时圣宗也用试诗办法破格用人,如杨晳幼通五经大义,擅长诗文,“诏试诗,授秘书省校书郎”[4]。至道宗时,杨晳已官升中书省,封为赵王,可谓位极人臣了。只因诗赋写得好,脱却蓝衫换紫袍。此类事例甚多,甚至在褒扬功臣时也用诗赋。大将萧挞凛平叛有功,圣宗赐诗嘉奖,并命林牙耶律昭作赋,以述其功。由于辽朝最高统治者稽古右文,以诗文入仕的官吏明显增多了。
流风所及,一些契丹族大臣也以写诗赋著称。如林牙、知惕隐事耶律资忠工辞章,著有《西亭记》;其兄耶律国留善属文,颇得圣宗赏识,因杀奴判死,在狱中写有《兔赋》《寤寐歌》;大将萧柳多智能文,写诗千余篇,裒成一集,名曰《岁寒集》(今已亡佚)。由于圣宗的倡导,辽国朝野都雅好诗词,使辽代文学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兴宗耶律宗真善骑射,好儒术,晓音律,也是契丹帝王中吟诗作赋的好手。从他与一些大臣乃至佛教沙门为“诗友”来看,可以断定他是辽代诗坛上非常活跃的诗人。彰愍宫使萧韩家奴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善写诗,被兴宗“命为诗友”,时常切磋诗艺,“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南院大王耶律谷欲工文章,也被“命为诗友”[5]。兴宗经常设宴款待群臣,在丝竹毕陈、酒酣耳热之际即兴赋诗,如重熙六年(1037年)六月,“上酒酣赋诗,吴国王萧孝穆、北宰相萧撒八等皆属和,夜中乃罢”[6]。兴宗的诗词流传下来的不多,《以司空大师不肯赋诗以诗挑之》是唯一保存下来的一首:
为避绮吟不肯吟,既吟何必昧真心?
吾师如此过形外,弟子争能识浅深。
这首诗是写给沙门海山的,海山是进士郎思孝遁入空门后的法名。兴宗以万乘之尊谦称“弟子”,而尊海山为“吾师”,以此来激海山赋诗。海山不得已,赋诗二首相答:
一
为愧荒疏不敢吟,不吟恐忤帝王心。
本吟出世不吟意,以此来批见过深。
二
天子天才已善吟,那堪二相更同心。
直饶万国犹难敌,一智宁当三智深?
天子已是吟诗能手,再加上两位善于辞章的宰相推波助澜,海山纵然是才华盖世,也难以招架了,因此才说“直饶万国犹难敌,一智宁当三智深”。天子引诱、逼迫他人赋诗,堪称一段文坛佳话。
兴宗对诗赋情有独钟,太平无事时命大臣作《四时逸乐赋》,并亲加评骘,优秀者加以奖赏;廷试进士时,赐诗褒美。甚至在祭奠仁德皇后时,也“诏儒臣赋诗”,结果南府宰相杜防夺冠,兴宗“赐金带”为奖赏。兴宗每有新诗写成,便赠给臣下征求意见,奖励大臣也多用诗词,如重熙年间“赐南院大王耶律胡睹衮命”,兴宗“亲为制诰词,并赐诗以宠之”[7]。老臣萧惠“每生日,辄赐诗以示尊宠”[8]。大将耶律仁先征战有功,兴宗赐诗说:“自古贤臣耳所闻,今来良佐眼亲见。”[9]皇太弟生子、幸大臣府第、召宋使臣钓鱼等场合,兴宗也有即兴之作。虽然他的诗不能和李后主、宋徽宗等帝王相媲美,但也是位才思敏捷的契丹诗人。
道宗耶律洪基娴于诗词,文学修养超过其父、祖。他写过一首《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此诗虽已亡佚,但从懿德皇后所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来看,道宗反对以华夷之别来区分正统与非正统的观点,还是很有见地的。清宁年间,道宗应大臣耶律良之请,将自己所写诗文编为《清宁集》。此书今已泯灭不传,但道宗仅即位五六年,便有诗集问世,说明他是一位勤奋多产的诗人。如今能见到的道宗诗词,只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所载《题李俨黄菊赋》一首。李俨即《辽史》中的耶律俨,好学,有诗名,大安初年拜参知政事。一日,进《黄菊赋》,兴宗读后,兴会飙举,立即写了一首《题李俨黄菊赋》: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这首诗清新隽永,深得诗家三昧,比起唐诗宋词,也毫不逊色!
道宗还有一篇《银佛背铭》,文字虽短,但意味深长:
白银千两,铸二佛像。
威武庄严,慈心法相。
保我辽国,万世永享。
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
耶律洪基虔心银铸。
作为辽朝皇帝,希望辽国江山亿万斯年地传下去,自是应有之义;“愿后世生中国”一句表达了少数民族帝王向风慕化的心情,是值得称道的。
辽道宗时期,也有许多善于吟诗作赋的官员。如耶律良写有《秋游赋》《捕鱼赋》等,后来集为一册,名为《庆会集》(已佚);大臣萧铎卢斡好学,善属文,被诬以罪,谪戍西北十余年才得返乡,流放中写诗三首,“当时名士称其高情雅韵,不减古人”[10];翰林学士王鼎,才富学赡,“当代典章多出其手”,被诬以罪流放镇州。当使者前来探视时,他写了“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两句诗,让使者转给道宗,“道宗闻而怜之,召还复其职”[11]。王鼎有《焚椒录》一书传世。六院太保耶律孟简聪颖异常,6岁时随父亲出猎,其时晨光熹微,星月犹存,其父让他赋一首《晓天星月诗》,耶律孟简不假思索,应声而成。大康初年因受奸佞陷害,流放远恶州郡,及闻皇太子被害,作《放怀诗》20首,有《耶律孟简集》行世,如今已不存了。道宗生日被定为“天安节”,沙门海山有一首《天安节题松鹤图》诗祝寿:
千载鹤栖万岁松,霜翎一点碧枝中。
四时有变此无变,愿与吾皇圣寿同。
把道宗比作栖息于万岁松上的仙鹤,未免有奉迎、讨好之嫌,但从整个诗来看,写作技巧还是娴熟的。
道宗笃信佛教,大臣中沉溺于佛教者也不在少数。《全辽文》《辽文存》载有《玉石观音像唱和诗碑》,上面嵌刻了25人的唱和诗,立于今辽宁朝阳大凌河东岸天庆寺(又称卧佛寺)旁,诗后有“大辽寿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建碑”字样。可惜诗碑早已颓圮不存,赖有拓片传世,使后人得以窥其崖略。现摘录两首:
一
贞珉未用似烟埋,选造观音众快哉。
募匠俄镌大士相,成形不自凡夫胎。
琳琅光彩院中满,冰雪威仪天上来。
珍重吾师能鉴物,从今免屈非常材。
二
天庆寺前一片石,造就观音神在哉!
八万由旬妙高骨,三千世界明月胎。
潜救众生苦恼去,默传诸佛心印来。
十首新诗赞功德,等闲难继贯休材。
把一块顽石雕刻成观音像,便能普度众生脱离苦海,这显然是痴人说梦。但就诗而论,还是写得不错的。
辽代还有几位擅长翰墨的契丹女贵族,她们的诗文风格不同,有的粗犷刚毅,有的委婉细腻,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如太师耶律适鲁之妹耶律常哥,道宗时以闺阁才女著称。枢密使耶律乙辛爱其才,屡屡求诗,她写了一首回文诗讽刺他。道宗耽于**乐,政事多废,她委婉进谏说:“君以民为体,民以君为心。人主当任忠贤,人臣当去比周,则政化平,阴阳顺。欲怀远,则崇恩尚德;欲强国,则轻徭薄赋……**侈可以为戒,勤俭可以为师。错枉则人不敢诈,显忠则人不敢欺。勿泥空门,崇饰土木;勿事边鄙,妄费金帛……”[12]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道宗的懿德皇后萧氏,小字观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13]。因生太子耶律濬,有专房宠。道宗写有《伏虎林诗》,懿德皇后和诗云: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圣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这首诗一扫女子纤弱之态,显得雄浑豪放,气势不凡。道宗读后,对群臣啧啧称赞:“皇后可谓女中才子!”这一评价还是公允的。
懿德皇后曾多次进谏,每每为道宗所接纳。道宗喜欢狩猎,往往单人独骑驰入深山野谷之中,懿德皇后深恐发生不测事件,写了《谏猎疏》表示自己的忧虑。这本是一派好意,不料道宗大为愠怒,认为皇后是在限制他的自由,一气之下,便疏远了她。懿德皇后无奈,便写了《回心院》词10首,希望道宗回心转意,再得宠幸:
一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二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三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转展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四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铺翠被,待君睡。
五
装绣帐,金钩未敢上。欲解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
六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
七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八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轻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九
爇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爇薰炉,待君娱。
十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14]
冷雨敲窗,鸳被未温,一灯如豆,欲灭还明。这10首词把失宠皇后的孤寂惆怅、哀婉悲怆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懿德皇后写好词后,特地叫来伶官赵惟一,命他配以管弦演奏,希冀道宗能回心转意,重修旧好。不料枢密使耶律乙辛命人炮制轻浮****的《十香词》,唆使宫婢哄骗懿德皇后抄写,以便栽赃陷害皇后。懿德皇后老实木讷,没有料到这是圈套,在抄完《十香词》后意犹未尽,又随手写了一首《怀古诗》[15]: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诗中讥讽赵飞燕姊妹败坏了汉室江山,意在规劝天子亲贤臣,远奸佞,立意不可谓不善。奸诈成性的耶律乙辛拿着皇后手笔上奏天子,指控皇后与伶官赵惟一关系暧昧。耶律乙辛的同党张孝杰鼓动如簧之舌,说《怀古》诗中“宫中只数赵家妆”与“惟有知情一片月”两句中有“赵惟一”三字,便是皇后与赵惟一通奸的证据,又叫来宫婢单登和教坊朱顶鹤作伪证。结果道宗听信谗言,族诛赵惟一,赐皇后自尽。可怜懿德皇后有口难辩,只得含恨自裁。临死前她写了一首《绝命词》,其中说: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其西曜兮将坠,忽吾去兮椒房。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
蒙冤含垢,赍恨长逝,她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后世的极大同情。虽然这一冤案后来终获昭雪,她与道宗合葬庆陵,但那已是她死去若干年后的事了。
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文妃萧氏,小字瑟瑟,工文辞,善诗歌。当她看到金兵步步进逼,辽朝国土大片沦丧,而天祚帝仍四时游猎、不恤政事时,不禁忧心如焚,写了一首《讽谏歌》: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而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16]
盼望天祚帝斥奸邪,选贤臣,刻苦自励,奋发图强,朝政便会清明;天子以身作则,卧薪尝胆,便可激励臣下舍生忘死,捍卫社稷。君王圣明,臣下忠贞,上下一体,戮力同心,就能收复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了。
文妃还有一首很有思想内容的《咏史》诗:
丞相来朝兮剑珮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
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
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
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17]
表面上看,这首诗是说秦丞相赵高气焰熏灼,权倾朝野,玩弄秦二世于股掌之上,他入朝时文武百官只能侧足而立,侧目而视。实际上是以此诗唤醒天祚帝励精图治,除掉跋扈骄横的丞相,重振朝纲。这首诗直言无忌,不避权贵,那些手握节钺的权贵对她怀恨在心,又因为她把天祚帝比作秦二世,天祚“见而衔之”[18]。后来文妃在随天祚帝播迁途中,受权臣萧奉先诬陷,被天祚帝赐死。与懿德皇后一样,文妃也是一个红颜薄命诗人。
值得注意的是,《辽代石刻文编》一书中集有三百余篇具有重要史料和文学价值的辽代寺庙碑、哀册、墓志、题记、纪事碑、石棺记、佛法碑、题名碑等石刻文字,不仅对研究辽代的宗教大有裨益,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如陈觉撰写的《秦晋国妃墓志》:
辽水右兮闾山阳,悲风起兮愁云翔。
天凛冽而敛色,日萧索而无光。
虽陵迁而谷变,妃之淑德兮与令名而不亡!
辽水呜咽,愁云飞翔,草木含悲,天地变色,作者以此来形容人们失去秦晋国妃萧氏的悲痛;尽管陵谷变迁,但萧氏的淑德与令名将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通篇哀婉悲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据《金史·乐志》记载,天眷年间金熙宗完颜亶巡视燕京,所用的鼓吹导引乐是从辽朝搬来的,名为《鼓吹曲》:
五年一巡狩,仙杖到人间。问稼穑艰难,苍生洗眼,秋光里,今日见天颜。金戈玉斧临香火,驰道六龙闲。歌谣到处皆相似,天子寿南山。
此时辽国已灭亡二十余年,《鼓吹曲》还为金朝统治者所袭用,可见其艺术生命力是很强的。
二、民间文学
辽代各族劳动人民创作的谚语、歌谣等口头民间文学,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契丹人歌谣《焚骨咒》:
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
使我射猎,猪鹿多得。
契丹旧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19]把酒浇在地上,祭奠时口念此咒,便可去祸除灾。他的父母在冥冥之中便能保佑他在射猎时“猪鹿多得”。
《辽史·杨佶传》载,他任武定军节度使时,境内长期无雨,干旱严重,禾苗枯萎,眼看就要酿成灾荒,杨佶到任的那天晚上,忽然大雨滂沱,普降雨露,这年获得了好收成。百姓对杨佶甚为感激,编了一首《喜雨歌》到处传唱:
何以苏我?上天降雨。
谁其抚我?杨公为主。
其实,杨佶上任时下雨,不过是巧合而已,百姓却把功劳记在杨佶账上,说明他们是很信赖清官的。
契丹儿童从启蒙读书开始,便兼学契丹文、汉文,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丙志》说:“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用契丹语则读成:
月明里,和尚门子打。
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若从汉语的角度看,这两句话文理不通,不知所云,但是契丹人就是这样学习汉族诗歌的。
辽朝末年天下扰攘,干戈不息,百姓对这种军阀混战的局面非常不满,有诗云: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20]
北宋将亡时,辽朝与宋接壤之地流传一首《臻蓬蓬歌》,歌词是:
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
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城不见主人翁。[21]
主人翁指宋徽宗。此诗流传不久,宋徽宗果然失了社稷,于靖康二年(1127年)春与钦宗一起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算是应了谶语。当然,这只是巧合而已。
辽末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女真人崛起时,天祚帝宠信北枢密使耶律大悲奴、同知枢密院使萧查剌、南面宰相执政吴庸、马人望、柴谊等5人。而这5人年事已高,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根本无法议论国家大事。有民谣说:
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
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杀女直。[22]
女直即女真,辽人避道宗耶律宗真之讳,改女真为女直。这首诗以诙谐的语言,对苟且偷生、不肯抵御外侮的天祚统治集团给予了无情地嘲弄和辛辣地讽刺。寓意辽朝必将灭亡。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朝阳县南双庙乡石匠山上发现了辽代摩崖石刻遗存,石壁上有3首题诗,命名为《石匠山石壁题诗》。其中的两首已漶漫不清,不能辨认,只有一首署“乾统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李孝安作”的诗清晰可辨:
入门且见一枝花,不知娘子是谁家?
两颊脸似花红色,头上双龙似黑鸦。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契丹女子绰约多姿的风貌:脸似红花,头上双髻盘绕,犹如黑鸦一般。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少妇形象,在石壁诗中别具一格。
有趣的是《全辽文》卷十二转载的一首《寄夫诗》:
垂杨传语山丹,你到江南艰难。
你那里讨个南婆,我这里嫁个契丹。
可见此首民歌反映了当时汉人与契丹人通婚的情况,这种通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是进步现象。
辽代还有一首长达120句的《醉义歌》,作者寺公大师,生平不详。此诗原为契丹文,由东丹王八世孙耶律楚材译成汉文。他在译诗的序言中说:“辽朝寺公大师者,一时豪杰也。贤而能文,尤长于歌诗。其志趣高远,不类世间语,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耳。”[23]把寺公大师与苏东坡、黄庭坚相提并论,足见其成就之大。《全辽文》在转载《醉义歌》后评论说:“想见契丹一代以其国语撰造者,亦多斐然之作。”《醉义歌》因译成汉语得以流传,还有很多饶有文采的契丹文诗歌,因无人翻译而湮没不传,实在是一件憾事。《醉义歌》描写的是有志难酬、借酒浇愁的故事。如:
醉中佳趣欲告君,至乐无形难说似。
泰山截斫为深杯,长河酿酒斟酌卮。
迷人愁客世无数,呼来掐耳充罚之。
一杯愁思初消铄,两盏迷魂成勿药。
尔后连浇三五卮,千愁万恨风蓬落。
胸中渐得春气和,腮边不觉衰颜却。
一酒能消万愁,能使青春永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饮呢?又如:
人之富贵我富贵,我之贫困非予穷。
三界惟心更无物,世中物我成融通。
君不见,千年之松化仙客,节妇登山身变石。
木魂石质既我同,有情于我何暇隙。
自料吾身非我身,电光兴废重相隔。
农丈人,千头万绪几时休,举觞酩酊忘形迹。
这几句诗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劝人及时行乐,显得颓废消沉。作者可能是怀才不遇,才发出这样的牢骚。不过从艺术角度看,这首长诗还是写得很流畅的。
见于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集》中的《契丹风土歌》,别是一种情调: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一春浪**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
皂旗低昂围渐急,惊作羊角凌空飞。
万里追奔未可知,划见纷纷落毛羽。
平章俊味天下无,年年海上驱群胡。
一鹅先得金百两,天使走送贤王庐。
天鹅之飞铁为翼,射生小儿空看得。
腹中惊怪有新姜,原是江南经宿食。
此诗题下标注“都下闻萧总管自说其风土如此”。萧总管,契丹人,原为金国将领,后降南宋,曾任忠州团练使。诗中“大胡”“小胡”“胡女”“胡儿”不是契丹人自称,而是当时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姜夔根据萧总管提供的素材写成此诗,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了契丹族的风土人情:春天来了,芳草萋萋,芍药、牡丹相间开放,姹紫嫣红;契丹族的青年男女弹着琵琶,唱着歌曲,带着帐幕,向有水草的地方迁移。他们都是射猎好手,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只听弓弦响处,空中便有天鹅羽毛纷纷落下……姜夔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摇曳多姿的草原风情画卷。
辽代流传下来的笔记小说,只有王鼎的《焚椒录》一种。王鼎为人“正直不阿,人有过,必面诋之”[24]。生年不详,卒于乾统六年。《焚椒录》的椒是一种香料,辽皇后居住之处以椒和泥涂壁,故称椒房。王鼎以焚椒作为书名,是为辽道宗懿德皇后萧氏惨遭诬陷致死鸣不平。此书成于大安五年。王鼎在序言中说:“懿德皇后之变,一时南北面官,悉以异说赴权,互为证足,遂使懿德蒙被**丑……大墨蔽天,白日不照。”南北面官慑于耶律乙辛**威,为保自己禄位,都不敢说出事情真相,结果导致赵惟一族诛、懿德皇后被赐死的惨剧。王鼎后来待罪可敦城(镇州)时,秉笔直书其事,真相才大白于天下。王鼎在书中引用了有关文书、萧后的诗词,再加上自己的剖析、论证,将懿德皇后含冤蒙屈的经过交代得很清楚。但《焚椒录》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什么影响。不过,王鼎《焚椒录》很注重事实与分析,对研究辽道宗朝统治集团权力之争等问题,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