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家庭教育(1 / 1)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的时代,在官学时兴时废的状态下,作为私学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家庭教育在育人方面日趋重要。特别是士族为了在朝代更替、战乱不息的年代里,保持门户不衰,宗族及家庭教育遂出现了多种形式。

一、世代相授的家学

在宗族及家庭教育中,世代相授的家学特色十分突出。家族学问门类多样,包括了儒学、道教、史学、文学、艺术、科技、天文、历算、医学等。当时凡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家学而世代相授,远比官学和私学的内容广泛而实际。

在家庭教育中,儒学的传授最为普遍。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名儒大师都有家学渊源。许多豪门大族都视教育为根本,往往在家设馆,或延请名儒教授,或上下相承。西晋末年王延由于天下丧乱,迁到平阳,在“农蚕之暇,训诱宗族,侃侃不倦”。把自己“究览经史,皆通大义”的学问教授给家族子弟[85]。时人刘殷家教颇有特色。他本人博通经史,综合众家之说,文章诗赋靡不精通。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各授一经,另一子授《太史公》,还有一子授《汉书》。于是,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南朝时,会稽山阴人贺玚,是东晋硕儒贺循的后人。其“祖道力,善《三礼》,有盛名,仕宋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父损亦传家业。……玚于《礼》尤精,馆中生徒常数百,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二子革、季,弟子琛,并传玚业”[86]。北齐,“杨愔,一门四世居,家甚隆盛,昆季就学者三十余人”[87]。还有的王侯延请博士到家中开馆授业。如北齐献武王曾请国子博士卢景裕到家馆中教授诸子。卢景裕去世后,又请博士李同轨续馆授业诸子。

陶院落(孙吴)1996年湖南长沙出土

当时不但有儒学世家,而且还有道教世家。东晋道徒葛洪的曾祖父葛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葛洪秉承家学,又“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鲍玄也是个道首,“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于是“洪传玄业,兼综炼医术”[88]。葛洪既受曾祖父葛玄的家传又受岳父的秘传,终成为一代道教宗师。

书法艺术是家庭教育的另一枝奇葩。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称为一代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就受其真传。父子并称书坛巨匠。史称,“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89]。南朝时期世代相承的书法名家甚多。北朝的书法世家堪与南朝媲美,《魏书·卢玄传》曰:“卢谌,父志法钟繇书,传业累世,世有能名。至邈以上,兼善草迹。……崔玄伯亦善书,世传卫瓘体。魏初工书者,崔卢二门。”

在家庭教育中,绘画、音乐成为时尚。南朝陆探微、顾彦先、毛惠远、刘瑱,顾野王等都是绘画世家。“吴郡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侍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90]还有戴颙、戴勃及他们的父亲戴逵都善音乐,“父善琴书,颙并传之。凡诸音律,皆能挥手。会稽剡县多名山,故世居剡下。颙及兄勃并受琴于父,父没,所传之声不忍复奏,各造新弄,勃制五部,颙制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91]。也有相当多的音乐爱好者,到这些世家中去学习。“徐湛之,善于尺牍,音辞流畅。贵戚豪家,产业甚厚。室宇园池,贵游莫及。伎乐之妙,冠绝一时。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92]

至于科技、医学更是世代家传的技能。南朝大科学家祖冲之对于数学、天文学和机械制造都有精深的造诣。他的成功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祖冲之的祖父祖昌是刘宋时做大匠卿,长于计算。祖冲之深受其影响。祖冲之的儿子暅之,自幼年跟随父亲学习算术。史载:“暅之,字景烁,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父所改何承天历时尚未行,梁天监初,暅之更修之,于是始行焉。位至太舟卿。”祖暅之的儿子祖晧也承继家学,长于历算[93]。阳平李亮出身医学世家,“针灸授药,罔不有效”。其子李元孙“遵父业而不及”,元孙之弟李修则“针药多效”。北齐徐之才的父亲以医术闻名于南方。徐之才得父真传,流徙到北方后因医术十分高超而有名于世。史载,“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疗之,应手便愈’”[94]。徐之才六世祖为濮阳太守时,从一道士手中得到《扁鹊镜经》一卷,倾心研究,终于深通医术。以后历代相传,成为百年医学世家。徐氏一门在南、北方都因医术享有盛名。

其他诸学,如文学、史学都有家传之风。梁光禄卿萧子恪兄弟16人中有5人长于文学。刘孝绰兄弟及子侄善文者竟有70人之多。又如王筠颇以家学自傲,尝“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尉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95]。

在家传教育中,任何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家学的内容。甚至有人把为官时积累的一些朝廷礼仪,也当作家学世代传授。《宋书·王淮之传》云:“王淮之,高祖彬,尚书仆射。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讷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议,自是家世相传,并谙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

二、家庭教育中的妇女

妇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们在家庭中不仅承继某些重要的劳动技能,而且也受到妇道及某种文化知识的教育。有学术渊源的大家族,还将家学传授给女子,在她们之中,有不少人因有才有识而彪炳史册,甚至还有个别妇女公开授徒,教授生员。《晋书·列女传》载,韦逞母亲宋氏承继家学《周官》音义。战乱之中,“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然纺绩无废”。后在“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朝廷号宋氏为宣文君,赐侍婢十人。《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氏宋母焉”。

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妇女,往往承担子女的启蒙教育责任,即所谓“相夫教子”。她们的努力,曾成就了许多政治家、经学家、科学家与名士。三国时钟会,“有才数技艺,而学精练名理。”他的成才教育,完全出于母亲张氏精心安排,史载,“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谓会曰:学猥则倦,倦则意怠;吾惧汝之意怠,故以渐训汝,今可以独学矣。”直到钟会官任尚书郎,张氏还教导他:“汝弱冠见叙,人情不能不自足,则损在其中矣,勉思其戒!”[96]

《元嘉历》的制定者何承天,“五岁丧父。母徐广姊也,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义”[97]。母亲的启蒙教育得当,使他终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以文才著称的王融,其书法也得益于母亲的功力。南朝著名隐士宗炳的母亲师氏,聪敏有学识。几个儿子的学业都是在师氏亲自教导下完成的。陈朝招远将军谢贞,同样受书于母亲。《陈书·孝行传》曰:“谢贞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王氏不仅通儒学而且善诗书,可谓全才。她对儿子的教育既严格又有章法,启蒙教育的水平相当的高。

南朝时还有的妇女被任为博士。《南齐书·皇后传》云:“吴郡韩蔺英,妇人有文辞。宋孝武世,献《中兴赋》,被赏入宫。宋明帝时,用为宫中职僚。世祖以为博士,教六宫书学,以其年老多识,呼为‘韩公’”[101]。陈朝宫人袁大舍也因有文学才能,被人称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102]

北魏李彪的女儿,自幼聪明,常随父读诵经传。李彪去世之后,“世宗闻其名,召为婕妤,以礼迎引。婕妤在宫,常教帝妹书,诵授经史。……后宫咸师宗之。世宗崩,为比丘尼,通习经义,法座讲说,诸僧叹重之”[103]。这些在皇宫中教授知识的妇女,幼时均在家庭中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只是受社会条件的限制,她们无法有更大的作为。不然,她们是不会比男子逊色的。

三、书诫教子与《颜氏家训》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教的另一重要形式,就是书写诫子书来教育子孙后代。这在许多士人家庭中,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北朝也有不少诫子书,以教导晚辈。例如刁雍一生怡静寡欲,笃信佛道,曾经著写教诫20余篇以训导子孙。张烈为教导子孙特写出千余言的《家诫》,并且刻在石碑上以传世代,“张烈,先为《家诫》千余言,并自叙志行及所历之官,临终敕子侄不听求赠,但勒《家诫》立碣而已。其子质奉行焉”[107]。

这个时期集家诫之大成之作,应推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二十篇。《颜氏家训》是一部以儒家思想教训子孙,讲立身处世之道的著述。《家训》内容广泛,论理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有识之士家庭教育的概貌,书中的许多主张具有进步性,于今人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颜之推(513—590年以后),字介,琅邪临沂人,出身世代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坎坷的经历,使他对南北朝士族的腐朽没落深恶痛绝。他告诫子孙不要做靠家世混饭的人。他说:“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是。”在梁朝全盛之际,许多贵游子弟,不学无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公九燕,则假手赋诗”。然而一遇时局动乱,则“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108]。因此他主张青年人应当努力学习。对于学习教育的目的,颜之推反对高谈虚论,不务实际,他既反对玄学家和清谈家,认为“清谈雅论,剖玄析微,……非济世成俗之要”;也不赞成陋儒们“问一言辄酬数百”,只背儒家章句不通时务的繁琐作风。他主张学习和受教育的目的,在为国家培养实用人才。据颜之推考察,管理国家人才有六个方面: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蕃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这些方面的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教育就要重德、重艺。

在道德教育方面,颜之推强调儒学孝悌仁义的标准。为了实践这个标准,应当不惜一切代价。他在《颜氏家训·养生篇》中主张:“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他还把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佛教的禁戒相结合,认为“五常”就是“五禁”,他说:“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109]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总结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学习态度。他明确提出,儿童教育应当从婴幼儿时期做起,“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113]。“当及婴稚,识人颜色,如人喜怒,便加训诲”[114]。在家庭教育中,颜之推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最直接的教师,因此父母要严肃地对待子女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正确处理爱护子女与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只有将子女教育好,才是对子女的最大爱护。在方法上,父母要有严,有慈,“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而生孝矣”[115]。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示范是至关重要的,“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116]。只有父母做出好榜样,子女跟着学习才会成才。他还主张,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立有志向,树立较高尚的生活理想,以便将来外可佑国,内可承家。颜之推还在《家训》中,为后代总结了许多有益的具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修身利行,不是为了向世人炫耀或成为谋取官位的资本。他说,学习应当永远保持虚心态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117]。同时,他主张学习要懂得珍惜时间,要眼见为真,勤学苦练,多与人切磋,等等。

颜之推还提出了持家应需俭,反对奢吝的主张。他赞成妇女参加劳动,反对重男轻女和买卖婚姻;提倡讲究卫生、锻炼身体等养生之道,反对苟且偷生和炼丹服药、追求所谓长生不死以及其他的迷信活动。

《颜氏家训》总结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既丰富又中肯,而且语言通俗易懂。这些精到的见解,来自颜之推广博的学识及异常坎坷痛苦的经历。《颜氏家训》对后世的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代许多人作《家训》,多以《颜氏家训》为范本,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注释

[1]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2] 《三国会要·学校》。

[3]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4]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5] 《三国会要·学校》。

[6] 《晋书·职官志》。

[7] 《南齐书·礼志上》。

[8] 《晋书·潘岳传》。

[9]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0] 《三国志·魏志·仓慈传》。

[11] 《三国志·魏志·牵招传》。

[12]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13]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14] 《三国志·吴志·宗室传》。

[15] 《三国志·吴志·顾邵传》。

[16] 《晋书·虞溥传》。

[17] 《晋书·唐彬传》。

[18] 《晋书·范宁传》。

[19] 《宋书·礼志》。

[20] 《宋书·何承天传》。

[21] 《宋书·文帝纪》。

[22] 《南史·宋明帝纪》。

[23] 柳诒徵:《南朝太学考》,载《史学杂志》,1929年第5期。

[24] 《南史·明山宾传》。

[25] 《梁书·儒林传》。

[26] 《南史·儒林传》。

[27] 《陈书·周弘正传》。

[28] 《梁书·儒林传序》。

[29] 《陈书·沈德威传》。

[30] 《陈书·沈不害传》。

[31] 《陈书·儒林传序》。

[32] 同上。

[33] 《宋书·隐逸传》。

[34] 《文献通考·学校考二》。

[35] 《南史·梁武帝纪上》。

[36] 《晋书·刘元海载记》。

[37] 《晋书·刘曜载记》。

[38] 《晋书·石勒载记》。

[39] 同上。

[40] 《晋书·石勒载记》。

[41] 同上。

[42] 同上。

[43] 《十六国春秋·前燕录》。

[44] 《晋书·慕容皝载记》。

[45] 《晋书·慕容儁载记》。

[46] 同上。

[47]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苻坚》。

[48] 《晋书·苻坚载记》。

[49] 同上。

[50]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苻坚》。

[51] 同上。

[52] 同上。

[53]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苻坚》。

[54] 《晋书·张轨传》。

[55] 《十六国春秋·前凉录·张轨》。

[56] 《十六国春秋·前凉录·宋纤》。

[57] 《十六国春秋·西凉录·李暠》。

[58] 《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

[59]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60] 《十六国春秋·北凉录》。

[61] 《十六国春秋辑补·北凉》。

[62] 《北史·儒林传序》。

[63] 《魏书·世祖纪下》。

[64] 《儒书·儒林传序》。

[65] 《北齐书·儒林传序》。

[66] 《北齐书·宣文帝纪》。

[67] 《周书·武帝纪》。

[68] 同上。

[69] 同上。

[70] 《周书·宇文贵传》。

[71] 《宋书·恩幸列传序》。

[72] 《通典·选举二》。

[73] 《晋书·隐逸传·霍原》。

[74] 《晋书·刘毅传》。

[75] 《宋书·恩幸传序》。

[76] 《魏书·刘昶传》。

[77] 《魏书·宣武帝纪》。

[78]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79] 《文献通考·选举考七》。

[80] 《宋书·孝武帝纪》。

[81] 《梁书·武帝纪上》。

[82] 《颜氏家训·勉学》。

[83] 《周书·高祖纪》。

[84] 《文献通考·选举考一》。

[85] 《晋书·孝友传》。

[86] 《南史·贺玚传》。

[87] 《北齐书·杨愔传》。

[88] 《晋书·葛洪传》。

[89] 《晋书·王羲之传》。

[90] 《颜氏家训·杂艺篇》。

[91] 《南史·隐逸传》。

[92] 《宋书·徐湛之传》。

[93] 《南史·文学传》。

[94] 《南史·张邵传》。

[95] 《梁书·王筠传》。

[96] 《三国志·魏志·钟会传》。

[97] 《南史·何承天传》。

[98] 《魏书·房景先传》。

[99] 《魏书·裴植传》。

[100] 《魏书·列女传》。

[101] 《南齐书·皇后传》。

[102] 《陈书·皇后传论》。

[103] 《魏书·李彪传》。

[104] 《宋书·隐逸传》。

[105] 《南齐书·王僧虔传》。

[106] 《梁书·徐勉传》。

[107] 《魏书·张烈传》。

[108] 《颜氏家训·勉学》。

[109] 《颜氏家训·归心》。

[110] 《颜氏家训·文章》。

[111] 《颜氏家训·勉学》。

[112] 《颜氏家训·涉务》。

[113] 《颜氏家训·勉学》。

[114] 《颜氏家训·教子》。

[115] 同上。

[116] 《颜氏家训·治家》。

[117] 《颜氏家训·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