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与园林
建筑和园林是综合性艺术,是实用与美的统一。在艺术创造上,首先显出秦汉大一统之威势的,恐怕要算是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了。
秦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建筑以高、大、多取胜。据《史记》记载,秦在关中就建有300所宫苑,关外所建宫苑竟多达400余所,离宫别馆,连山跨谷,遥遥相望,气象万千。在这众多离宫别馆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以都城咸阳为中心、横跨渭水两岸的六国宫殿、信宫、阿房宫等宫殿园林建筑了。
六国宫殿建于渭水北岸咸阳北阪上。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14],将各国宫室依其原样汇建一处,形成高低绵延数十里的庞大建筑群,不仅场面壮观,而且也反映出只有在统一皇朝基础上,才能使各国建筑文化得以交流融汇,从而推动建筑和文化的新发展。
阿房宫遗迹
秦国都城咸阳,始建于秦孝公时,位于渭水北岸,规模不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都城向外拓展,直达渭水南岸。公元前220年,在渭水南岸建信宫,名为极庙,象征“天极”,作为咸阳各宫的中心。接着又建甘泉宫、咸阳新宫、兴乐宫、长扬宫、梁山宫等宫殿。这些宫殿都有特别宏大的主殿及众多次殿,外周有墙垣围绕,四面辟门,有的宫苑内有“灵台”、“台阁”等高台建筑,可以登高望远。各宫之间或通以甬道,或联以复道,曲曲折折,壮观非凡。
在建筑宫殿的同时,秦始皇还修建了皇家园林——上林苑、甘泉苑。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建在渭水之南,规模宏大。甘泉苑的情况不得而知。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上林苑中建造宫殿,其前殿就是著名的阿房宫。据史书记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15],这些建筑群若全部完成,其壮观是可以想见的。据此我们也可推知秦代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
阿房宫是秦代建筑的代表作,其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古城村。土台残垣,已非昔日辉煌之面目,我们只能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领略那种豪华之美、气势之美了。所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道尽千年建筑艺术之风流。
总之,秦代宫殿建筑数量众多,规模宏伟,广殿层台,复道横空,覆压关中数百里原野,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空前的壮举。
阿房宫建筑构件
秦代的宏伟建筑,除这些宫殿园林外,还有始皇陵和长城。关于前者,早在始皇即位之初,就“穿治郦山”修建他的陵墓了。“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槨,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16]可见陵内布置之豪华与奇巧,让人有一种机关算尽的感觉。如今,始皇陵遗址仍坐落在临潼县东的骊山北麓、渭河南岸。陵墓封土夯筑而成,为覆斗型,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层层内收,高43米。从考古普查与发掘的情况可知,陵园面积约8平方公里,有内外两城,每城均有阙门。陵南枕骊山,如屏如障,北望渭河平原,极目苍茫。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陵墓,其形制对后世帝王陵寝有很大影响。
秦长城遗迹
万里长城则是在统一六国后,由大将蒙恬役使30万徒夫,在战国时秦、魏、齐、燕、赵等国的边墙基础上重新修筑而成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各族的入侵。秦长城由夯筑而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横亘万里,如逶迤腾越的巨龙,穿行在高山峻岭、悬崖峭壁之上,规模之大,摄人心魄。这是中国建筑史上,也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件空前伟大的业绩。
秦始皇大兴土木,建宫殿、修陵墓、筑长城,固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却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无以言表的沉重灾难。广大百姓终于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皇朝。这些豪华的建筑,也在战火中毁灭殆尽了。我们现在只能从考古发掘的一些瓦当、残砖、朽木中窥见这些装饰豪华建筑的一鳞半爪。
汉承秦制,其建筑在秦代成就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各种建筑及其形制的基本完成阶段。
西汉建国甫毕,丞相萧何就开始营建都城长安,“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极尽壮丽之能事。当刘邦问萧何为什么建造如此豪华壮丽的宫殿时,萧何回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17],这就充分说明了汉代统治者想尽量发挥建筑艺术中壮丽豪华的一面,造成一种众人仰视、高不可攀的精神威慑力量,用来恫吓被统治阶级,显示作为帝王的绝对权威。汉初还建有长乐宫,该宫前殿庞大豪华,宫内还有临华殿、温室殿、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和永宁殿,有鸿台等,是汉代皇宫建筑中的一所重要宫殿。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宫苑建筑又掀起了热潮。未央宫得到进一步扩建,据考古勘测,未央宫周长8560米,四面各有门。据《西京杂记》记载,未央宫有殿43所,池13个,山6座,门95座,此外还有渐台及凌室(贮冰)、织室等作坊,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
随着一座座壮丽宫苑的建成,汉武帝对都城长安也不断进行改修扩建,设八街、九陌、东西九市、三宫、九府、三庙和一百六十闾里,城内经纬相通,道路平直。长乐、未央二宫位靠南,桂宫位靠西,南城外有规模巨大的礼制建筑群,西城外是建章宫和上林苑,城墙基本上已趋正方,颇有方矩稳重之美。其形制与布局也基本上为后来各封建皇朝所承袭。
从《三辅黄图》、《西京赋》、《三秦记》、《西京杂记》等资料看,西汉宫殿的建筑装饰与艺术处理颇为豪华。其栋椽梁柱均选用有香味及美丽木纹的木料,其上雕刻绘彩。用玉石做门窗口、柱础,用玉珰钉椽头。瓦当图案多样,许多是艺术珍品,丰富了檐口的装饰。地面铺素面砖或花砖,甚至在地砖上涂漆。殿内墙面上有墙衣,并绘有各种美丽彩绘图形,真可谓五彩缤纷,目不暇接,体现出汉人的审美情趣。
在皇家宫殿、园林建筑极尽壮丽之能事时,诸侯王、达官显贵、富贾巨商也竞相效尤。鲁恭王刘馀以好治宫室著名,所建灵光殿,雄传壮观。西汉末年,王公贵族侈靡腐化,尤其是王氏五侯的宅第,足以骇人。“五侯群第,争为奢侈……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第中起土山,立两市,殿上赤墀,户青琑”[18],简直就是小型的宫殿。受皇家园林的影响,私家园林在西汉也出现了。梁孝王刘武建有“兔园”,园中有石堆的假山,有平地开掘的池塘,还有许多宫观连亘分布园中。茂陵大富商袁广汉也建有一园,据《三辅黄图》记载,该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奇兽珍禽,委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奇树异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亭台楼阁融于林木花草之中,使自然美与艺术美得到统一,这简直与皇家园林没有什么两样。
东汉移都洛阳,朝廷照例要营建都城和修造宫殿,但由于东汉国力不及西汉,所以宫苑的数量及规模也远不如西汉。从都城建置来看,洛阳城形制较长安规整,呈长方形,宫室位于中轴线上,分为南、北两宫,以复道连成一体,颇有对称之美。分区也较明确,宫室居中,闾里在左右,东西南各有市,城南为郊社之地。从宫苑建筑看,宫室最为壮丽的是北宫正殿德阳殿。该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厕以青翡翠,一柱三带,韬以赤缇”[19]。引流水于殿前,画屋朱梁,玉阶金柱。殿堂高大,殿前的朱雀阙,高耸入云,颇为壮观。
东汉也修建了不少园林。这时已有苑园的区别,城外较大的称苑,城里较小的称园。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上林苑、西苑、广成苑等,以园命名的有西园、南园、芳林园等。这些园林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以展示自然情趣,少了西汉时园林人工雕琢的痕迹,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颇具天然质朴之美。
宫殿苑囿是两汉时期最具典型性的建筑艺术,除此之外,礼制建筑、坞堡、陵墓等,也各具特色。从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西北郊发掘的宗庙、明堂遗址看,这些建筑沿纵横两轴对称布置,中心是方形建筑,外面是方形墙垣,每面辟门。墙垣四角各有一曲尺形建筑,均面向正中的方形建筑,方形建筑中间是高大的主体建筑,四面凸出的部分各有抱厦八间,环拱正中的高大建筑。无论从哪一面观赏,都具有庄严宏伟的气象,体现了礼仪的肃穆。东汉时期,地主庄园众多,很多坞堡出现,从现今发现的各种陶制坞堡来看,多层建筑在当时已很盛行。一般坞堡均为中间造一高层建筑,一般是三层、四层的楼房,每层出檐,正面开门设窗。四周为院墙,院墙四隅各建二层角楼,极为严整。汉代的陵墓建筑,是承袭秦制而又有发展的。帝王陵墓的周围,多建有城垣,内置寝殿和苑囿,并设守陵官署和兵营。陵旁有贵族陪葬墓。陵前排列石人、石兽,再前有石阙、石表。活脱脱再现了帝王生前的威严与生活。这种形制为尔后两千年封建社会帝王陵墓建筑奠定了基本模式。
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来看,秦汉建筑已大致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建筑结构、形制和细部装饰的规模。中国屋顶的形式,四面坡的庑殿顶、两坡的悬山顶、方形攒尖顶、歇山顶和囤顶等,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遗例。屋脊上的雀、凤、人、猿、博山炉等装饰已经出现。秦汉建筑特别重视外观造型,屋顶、正身、台基三大部配合极佳。屋顶量体高大,坡面直斜而下,表面密实,屋檐几乎全是平直的,只在脊端用三块瓦当叠起形成微微上翘的曲线。房沿饰以各种图案的瓦当,从现今出土的瓦当来看,各种纹饰、动物、神怪甚至文字都出现在瓦当上面,仪态万方。宫殿正身的线条有极强的垂直感,坐落在高大厚重的台基上。台基线条则呈现出较强的水平感。不仅合于实用,而且对大屋顶起了制约作用,感觉特别稳定。这三个段落的结合,显现出秦汉建筑高大、沉稳、雄壮的艺术风格。
秦汉建筑内外还特别讲究装饰,又显示出豪华的一面。金雕玉饰自不待言,仅就宫室内的雕梁画栋、内墙壁画而言,就足以让人咋舌。本章第一节介绍了秦汉宫殿壁画的豪华与高超的艺术水平。这里只想说明,这些壁画与整个宫殿建筑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天才。
从具体方面讲,秦汉建筑艺术往往又能于细微处见技艺,东方建筑中最高范例的木结构此时已日渐成熟,承接房顶重量的斗拱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斗拱重叠出跳等高难工艺。这时期的柱形制多样,有圆柱、方柱、八角柱、束竹柱等,一般由柱础、柱身、柱头栌斗三部分组成。门窗的变化也很大,并雕刻有各种图案,不仅通风采光,装饰性也很强。从总体方面讲,秦汉在营造群体性建筑时已很讲究布局,宫殿依等第配置,并进行均衡、对称、疏朗等各种处理,错落有致,有机地融汇一处。
总之,秦汉建筑艺术集造型、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是综合性的艺术整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统一的封建皇朝造就了这一时期大气派的建筑艺术,影响后世甚远。
二、雕塑
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繁荣兴盛,与这一时期的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品类交相辉映,璀璨夺目。
秦汉雕塑有陶塑、石雕、木雕以及青铜塑像几大类,均建树辉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
将军俑
秦汉陶塑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陶俑上,兵马俑、伎乐俑、动物俑是其主要类型。秦汉两朝均有兵马俑出土。秦陵兵马俑是这一时期陶俑艺术的杰作。自1974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一千多米处先后发掘了三座大型兵马俑从葬坑。据考古检测,三座从葬坑中共应有陶俑7000多个,驷马战车100多辆,陶马1000余匹,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从现在展出的一号坑中的陶俑来看,这些武士、马匹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造型高大,一般平均身高为1.8米。这样高大的陶俑,在秦以前和秦以后都没有出现过,反映出秦统一中国后所具有的宏伟气魄。这些高大的武士身披铠甲,排列成庞大的军阵,面向东方,气势雄伟,震撼人心,显示了秦国军队战无不胜的实力。从造型艺术方面看,秦俑是分段制作,叠加而成的,大多数是立姿,只有少量呈蹲跪或跨步姿势。从身体造型来看,稍嫌呆滞凝重,动感不强。若仔细观察面部,则会发现将士中没有完全雷同的形象,眉毛、胡须、鼻子、眼睛的细微不同透露着他们内心的不同想法。在一片令人压抑、肃穆威严的沉寂气氛中透出一丝灵性。秦俑坑中的陶马的塑造也堪称佳作,强健有力的骏马昂首伫立,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在造型上,着力刻画战马蓄势而动的特点,或昂首扬尾,或张口嘶鸣,那双耳上耸、鼻孔翕张、双目瞪视前方的形象,给人以跃跃欲动、急于驰骋疆场的感觉,体现了一种轩昂骏健的风神。秦陵兵马俑是大写实的陶塑艺术,高大雄健,气势不凡,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与万里长城一起,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两颗明珠。
汉代兵马俑在造型和气势上不如秦俑。据咸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发掘的大批兵马陶俑看,汉俑体形较小,骑兵俑高的只有68厘米,立俑高42—48厘米,跪坐俑高25—28厘米,手中所持也不是秦俑所持的真正实用兵器,而是象征性武器。但这些陶俑单纯洗练,神态威严,面相饱满,仍不乏健壮劲强的特征。也堪称陶塑艺术中的佳作。
骑兵战马俑(秦)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岳马俑坑出土
汉代伎乐俑最具艺术性。早期汉俑多模仿战国时期木俑形象,身躯扁平,拱手直立,下部衣裙作喇叭形,并施以彩绘,造型较单纯。后期汉俑制作水平提高,由模制发展为捏塑,形体更为灵巧,面部表情生动,诞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作品。如济南无影山出土的乐舞杂技俑,在一个长不到一米,宽不到半米的陶盘上塑有22个乐舞、杂技、宴饮俑,这22个彩绘陶俑中,有长袖而舞的女伎20人,有作反躬倒立等杂技者5人,吹竽、弹瑟等奏乐者7人,其余为宴饮观赏者。这组陶俑布局井然有序,人物主次分明。作者还使用了有静有动的对比手法,以观赏者的静态来烘托演出活动的动态,使人感到表演者更加生动活泼、优美多姿。其不足之处是人物表情缺少变化,稍嫌呆滞。与这种面部表情呆滞的陶俑不同,在四川出土的几件击鼓说书俑,生动活泼,神采飞扬,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1957年出土于成都天回山的蹲式说书俑,说书人坐在那里,左手抱鼓,右手举棰,**上身,两脚**,其一上跷,伸头拱背,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四川出土的这些说唱俑,在造型上常运用夸张手法,头大身小,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态动作变化多端,富有动势,灵活自然,力图使人物最动人的瞬间凝固在雕像中。
乐舞杂技陶俑
现今出土的两汉动物俑为数不少,陕西、山东、河南、四川均有陶马、陶狗、陶猪、陶羊等出土。这些陶塑动物有的施釉,有的未施釉。各地风格也不尽一致。像河南辉县出土的陶家畜颇具写实之风,陶猪、陶羊表情、动作均极生动,特别可爱;而山东高唐出土的陶狗则有夸张、变形之风;四川地区的陶塑动物则朴素多样,没有常规。此外,东汉时期的陶塑作品还有陶水榭、陶水田、陶井、陶米碓、陶风车、陶楼、陶猪槽等,极为全面生动地再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陶楼(东汉)
1972年河南灵宝张湾出土
与陶俑一样,石雕艺术也颇能显示秦汉艺术的博大气象。秦代石雕主要见于史籍,据《三辅黄图》记载,秦在营建骊山陵园时,曾雕刻一对一丈三尺高的石麒麟,开后世陵前营建大型石兽之先河。《三秦记》《水经注》也记有其他一些秦代石雕。这些石雕艺术品如今均已不存在了。
汉代石雕艺术成就卓著。当时的建筑,如宫邸、陵墓周围,往往立以石人、石狮、石马、石虎、石羊等,以壮声势。这些石雕艺术,文献记载颇多,传世的作品也为数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兴平茂陵霍去病墓的石雕群。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的青年将领,曾先后六次出击匈奴,战功卓著。元狩六年(前117年)病逝时,只有24岁。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特在茂陵东边修建一座墓冢,形式像祁连山,并令官府工匠雕刻各种大型石人、石兽等,作为墓地装饰。
陶猪圈
霍去病墓上的石雕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共14件,分散放置于坟冢之上。
马踏匈奴是石雕群中的主题石雕。该作品高1.68米,长1.9米,一匹器宇轩昂的战马踏翻一名匈奴人,用一块巨石雕成。马的头部和胸部宽大结实,被塑造得粗犷有力、轩昂庄重,被压在马腹之下的匈奴人做垂死挣扎,两脚欲弹起,手执长矛刺马腹,但战马仍旧巍然屹立,毫不理会,豪迈雄劲。这正是墓冢内英雄意志的象征,也是强盛的西汉皇朝的精神象征。以一马一人概括汉匈战争,手法是写意的,在一块巨石上用简练粗犷的线条刻画出雄浑的气势,又是极具吸引力的,可以说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
霍去病墓上的石雕,均是在巨石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就势少事雕刻而成,没有任何精雕细刻。今天看来,刀法粗犷雄劲,风格浑厚古朴,体现了西汉皇朝沉雄博大的气象。马踏匈奴自不待言,其他如卧虎,利用石头表面的起伏和石纹的走向,刻出虎的表皮的光泽,并通过刻画瞪起的双眼,微妙地表现了虎的迅猛凶狠的性情。如卧牛,整体圆润而脊呈棱角,极有强度。如卧蟾,雕刻者只在一块巨石上雕凿了几道纹理点线,便活化出一只卧蟾。这种简练传神的表现手法,不求写形,但求写神。作风质朴古拙,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确可称是前无古人的杰出创作。
马踏匈奴
东汉时期,石雕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陵墓石兽的雕刻上。这一时期有大量的石天禄、辟邪、麒麟与龙出现,其手法都比较写实、严谨而又有动势。如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辟邪,作张口吐舌、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姿态,刻画简洁,瘦劲有力,胸旁有两重飞翼,体现出勇往直前的风度神采,是东汉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从总体上讲,东汉石雕艺术无论在造型上,还是雕刻技法上,已不再带有古拙的原始特点,在艺术上已达到了成熟阶段。
汉代的木雕艺术颇具特色。从湖南、湖北、江苏、甘肃出土的木雕作品看,内容丰富。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器物等。湖北江陵凤凰山167号、168号西汉墓中出土的几十件车仗奴婢木俑,都是比较有写实趣味的作品,这些彩绘木俑,身材颀长,轮廓富于曲线美,彩绘服饰鲜丽典雅,是汉初木雕的代表作。江苏邗江胡场出土的30件木俑,以说唱俑的造型和雕刻为最佳。雕刻精细,五官清晰,均喜形于色,形态生动,类似于陶制说唱俑。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的木雕动物水平很高,木猴、木独角兽、木狗等等,均逼真形象,再加外表施以彩绘,更显栩栩如生,都是写实而又有生气的作品。
从总体上看,秦汉时代的木雕艺术在承继战国木雕艺术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但如与同一时期的石雕、陶塑、铜像等作品相比,艺术水准显然不及前者。从木雕作品的身上,看不出秦汉帝国的威武庄严和雄沉博大。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及至秦汉,商周时代青铜器中狰狞神秘的威势已不复存在,但青铜造像却有了很大发展,不乏灿烂辉煌的杰作。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中国以后,收缴各诸侯国的兵器,汇之咸阳,熔铸成12个巨大的金(铜)人,置于宫廷之中。据说每个铜人重24万斤。如此巨大的作品,可惜未能流传至今,这些铜人在汉末以后全部被销毁了,今天已无从得知其具体面目了。秦代流传至今的青铜铸像是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的两辆铜车马。每辆车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一半,每辆车重1200多公斤,气魄宏伟,铸工无比精良,造型极其严谨。[20]二号铜车马上,御官铜人作跽坐姿式,双臂前伸,双手执辔,手的关节、指甲都塑得非常逼真。御官身略前倾,双目注视前方,半抿双唇,面带微笑,神态恭谨。4匹铜马,四肢粗壮,膘肥体壮,筋骨强健。中间两马举颈昂首,两侧马头微向外转,沉稳安详,一副整装待发的模样。风格与兵马俑坑中的陶马相似。车马工艺精湛,如装饰用的缨络,用细铜丝绞结而成,颇似麻毛。马的皮毛错磨而成,再涂彩色,极其真实。细部的真实和鲜明的质感是其造型艺术的一大成就。车马通体彩绘,穹隆似的车盖及其四壁绘有色泽艳丽的变形龙凤卷云纹和云气纹图案,蒸腾上升,气势豪放,打上了楚文化的印记。总之,整个铜车马华贵、庄重、雄伟,代表了秦代青铜铸像艺术的突出成就,堪与这时的兵马俑相媲美。
汉代青铜雕塑作品的形体不再追求庞大,但艺术更趋进步。史书记载两汉青铜作品很多,如汉武帝时柏梁台上的承露铜仙人,飞廉观上的铜飞廉,未央宫前的铜马、铜龙,东汉光武时代宣德殿前的铜马,洛阳宫门的铜马、铜驼,灵帝时的四人铜像等,都是用于宫苑装饰的大型青铜铸像。这些硕大丰伟的装饰性、纪念性的青铜塑像如今已不可见。今存世的两汉青铜雕像多是些个体不大的陪葬用品。如鎏金铜马、铜俑、铜羽人、宫灯、铜奔羊、铜奔马、铜牛、铜鹿等,均造型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汉鎏金马
在陕西兴平茂陵出土的西汉鎏金马,通体鎏金,金光闪闪,该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四肢粗壮,雄伟有力,线条流畅,造型朴实稳重,比例匀称,与秦铜车马中的铜马在风格上有一致之处。
在西安未央区南玉丰村出土的跽坐铜羽人,形状奇特,长脸尖鼻,颧骨、眉骨隆起,两个大耳竖立高出头顶,脑后梳有锥形发髻。狰狞的面目中又隐隐露出一丝微笑。该羽人曲膝跪坐,背部有卷云纹双翅。这是胡人形象与神仙思想的结合物。[21]
在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宫铜灯,基本造型为一持灯宫女,高48厘米,通体鎏金。宫女发髻扎巾,博衣大袖,左手擎托灯盘,右臂高举,手掐灯盖,双腿跽坐。头部刻画非常细腻,五官清晰,神态恬静自然。[22]
在甘肃灵台发现的一组四人铜俑,合范铸成。平均高度虽只有9厘米,但造型与面部表情各不相同。有明显喜怒哀乐的区别,姿势各异,造型生动,比例准确,是一组突出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活动的雕塑,堪称古代雕塑中的精品。
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也曾出土了大批车马人物铜像。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尤其是驰名中外的铜奔马,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该马又称马踏飞燕或马超龙雀,其造型一反秦汉雕塑以静态或静中寓动表现马的方式,而是抓住了马的飞奔姿态,着意表现它自由奔驰之势。骏马张口嘶鸣,束尾飘举,骏逸万千。为表现骏马自由凌空飞跃的意境,雕塑家以诗意般的想象,让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踏在飞燕上,飞燕回首惊视,衬托了骏马超越飞燕的骤然而逝的速度,创造出一个天马行空,自由飞奔的旷远意境。该马特别符合力学原理,全身重量都集中在踏飞燕的一足上,极具飞动而又是重心所在,稳定异常。铜奔马是高超写实技巧和丰富浪漫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是雕塑世界的旷古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