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实践哲学棱镜下的经济学(1 / 1)

本章关注的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该理论主要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论》的英文全称是《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认为这本书是他最重要的科学著作,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他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以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观察,用将近20年的时间完成其经济理论的构建。可以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是透过实践棱镜对经济理论和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再生产的理论产物。

科琴指出,关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两个初步的观点应该把握。

第一,马克思的理论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特别是大卫·李嘉图观点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建立在所谓“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尽管马克思的理论也同时意味着对这一传统的批判。“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但它得以系统化并成为现代经济理论之基础,应当归功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的巨著《国富论》。通过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斯密逻辑矛盾的消除,它随后被进一步系统化。马克思基本上全部接受了李嘉图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恩格斯热情赞扬其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伟大发现”。

第二,用现代术语来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也就是说,这种理论通过一种抽象的方式处理整体的经济,而非它的构成单元。在这方面,《资本论》本身有时使有些人误解——马克思有时把“资本家”和“工人”说成是“抽象的”或“平均的”个体,它们被用来代表或表示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阶级”和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人阶级”。同样,马克思的“不变资本”概念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种类的不变资本(车间、机器、未加工的原料),他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概念是指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画面和被设想为一个整体的社会,而不是去思考一个单独的工作小组或单独一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