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 /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范仲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不论在哪个州府为领导,他都全身心为人民服务。

举一个例子,当初在泰州当市长时,他征集了四万多民夫,用五年时间,修筑了全长两百多里、跨越三个州的“捍海堤”,使沿海百姓的生活生产得到有效保障。为了纪念他,当地老百姓把这条堤取名叫“范公堤”。

用现代话来说,范仲淹做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如今西北局面稳定,范仲淹回到中央任副宰相。一回朝中,没有半句虚言,他立刻开始大刀阔斧地淘汰那些不称职的冗余官员。大臣富弼说:您大笔挥一下,可就有一家人要哭喽!范仲淹则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县、一个市的人都哭要来的好嘛!

范仲淹虽然看上去直脾气,不会拐弯,其实是个宽厚的人。他和富弼当政时,一伙海盗劫掠到高邮,高邮晁市长料到自己挡不住这些坏蛋,便动员了富户出钱,给海盗送吃送财,有了“慰劳”,海盗高兴地撤退了。

晁市长的做法有投机取巧之处,让朝廷觉得丢尽了脸面。富弼建议要“从重从严”地惩罚,但范仲淹说,如果高邮有兵力可以对付海盗,这样做就该杀,可如果高邮兵力不足,就样做就不能杀。仁宗听了范老的意见,从轻处罚了这位晁姓官员。

宋仁宗不愧是得了“仁”字做庙号的皇帝,处事一向仁和。有一次,仁宗又手软不忍下重罚,富弼对此不满,范仲淹却在和稀泥。

富弼从来都很尊重范老,叫他“六爷”,但这一次却当场发了脾气:六爷你想当佛爷吗?慈悲为怀是不是?

范仲淹却不生气,笑着道:等会再和你说,我有我的道理。

富弼脸臭臭地跟着他下朝,走到无人处人,范仲淹才对他说:现在皇帝很年轻,咱们不能教他轻易杀人。如果现在杀人杀到手滑,以后咱们这些人的脑袋只怕也保不住。

一席话让富弼心服口服,直鞠躬致礼:您太高明了!

范仲淹为国为民,但也食人间烟火。他在饶州任上,看中了官妓中的一名小姑娘。小姑娘年纪太小,回京时他没带上,可心里实在惦记,就给朋友魏介写去一首诗:

年年常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

老魏是个明白人,看过信后把小姑娘给老范送了过去。

1052年,六十四岁的范仲淹死于徐州,朝廷赠给他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能得到的最高表彰。

后世金元期间,才子元好问经过范仲淹的祠堂,景仰之至,写道:

文正范公,以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这话说得半点没夸张,是对“宋朝第一人物”范仲淹的真实评价。

黄道周:不愧一代完人

1644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献出了山海关,清兵大举南下。大明王朝许多平时道貌岸然的官员纷纷屈膝跪倒迎接多尔衮,投靠了清朝,中原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就此覆灭。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的膝盖都是弯曲的。

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态度坚决的抵抗派,并且最终也用行动诠释了绝不屈服的精神,就连他的敌人也对他赞誉有加。

这个人是一个书生,叫作黄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