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业绩突出,治学声望日隆,朝野上下都知道了有个叫范仲淹的人了不起。
经宰相王曾、大臣晏殊等大力举荐,天圣八年(1028年),四十岁的范仲淹进入中央工作。其时宋仁宗已十九岁,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刘娥依旧把持着朝廷,不许仁宗亲政。
按惯例,每年冬至这一天,皇帝会率领百官到会庆殿去给刘太后祝寿。多少年没有人提出异议,结果第一次到中央工作的范大炮就上书反对此事:皇帝以儿子的身份给太后母亲祝寿,这个可以有,但在家里就行了。和大臣们一起以臣子的身份给太后祝寿,这就乱了尊卑。
见太后和皇帝不回复,范大炮再次上书,这一回也不回避,直接要求太后还政给已成年的皇帝。这种绝对得罪皇太后的话,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不敢提,老范却大剌剌地讲出来了。
推荐范仲淹入京的晏殊吓了一跳,责备道:希文啊!你太冲动了,难道为了名声,就这样轻率吗?你这样做,连我都给你害了!
范大炮却不客气地反驳:您举荐我,我每每怕自己不称职,会让知己蒙羞,难道今天因为直率就得罪了您?回到家里,他又给晏殊写了一封长信,洋洋洒洒讲了很多大道理,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有过错,搞得晏殊还得向他道歉:是我的错,行不?
不用想,第二年范仲淹就又到外地去当地方官了。不过离得远不影响他关心朝局,到了地方上,范仲淹依旧不停地给中央上书,对各种问题出谋献策,这让宋仁宗记住了他。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立即把他重新调入中央工作。
这年冬天,郭皇后和其他后妃打架,一巴掌打在皇帝的脖子上,误伤了仁宗。仁宗大怒,要废掉皇后。宰相吕夷简和皇后有仇,支持仁宗,但范仲淹、孔道辅(孔子的四十五代孙)等大臣坚决反对。大殿上,他一把拉住吕夷简,问:皇帝皇后对臣子来说就是父母,哪有父母吵架子女劝离婚的?吕夷简哑口无言,只得说:你们明天见了陛下自己说。
第二天范仲淹等计划这样那样找皇帝理论,不料才走到待漏院,就有诏书来了,范仲淹外放睦州知州,其他人也都贬到外地。
忠直的范仲淹斗不过会揣摩圣意的吕夷简。
范仲淹就这样一次次进中央,再一次次被贬出来,可他还是大胆提意见,百折不挠。
朋友梅尧臣劝他少说话,老范写了篇《灵乌赋》作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