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龚自珍出生于浙江杭州。
他家世代都读书仕宦,家族在西子湖畔定居四百余年,在当地颇有威望。他爹、他爷爷、他叔叔舅舅,都是进士出身;他娘、他奶奶、他婶婶表姐,都是当时的才女。
成长于这样的环境里,老龚同志能不好好读书吗?
他八岁读经、史,十岁学《说文》,十三作《知觉辨》,十五岁就能出诗集,是江淮一带很有名气的天才少年。
十八岁那年,老龚考中了顺天乡试,不过名次不高,是监生中式副榜第二十八名。
虽然这个成绩对普通的读书人来说已经很好了,但老龚觉得自己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文才武略哪样不是第一,怎么能就考二十八名呢?
对自己要求一百分的人,是绝对不能接受自己只考八十五分的。
老龚回家苦读三年,二十一岁时再去赴顺天乡试,没想到复读的结果更差了,直接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老龚很受打击。
大家不都说他是大才子吗?不是说他的文章写得好吗?
他在脑海里细细思索自己在考场上写的文章,越想越觉得自己文采横溢,一点儿没毛病。回家又请教了几个知名学者,也都夸他写得好。
但为什么没考上?
《说龚定庵》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乙丑,龚卷落王中丞房,阅头场第三篇,以为怪,笑不可遏。隔房温平叔侍郎闻之,索其卷阅,曰:“此浙江卷,必龚定庵也,性喜骂。如不荐,骂必甚,不如荐之。”王荐而得隽。
原来第一次考试时,龚自珍已经才名远播,考官们都听说过他的名气,但这名气却不是啥好名气,是说龚自珍太爱骂人了,嘴太臭。会试的阅卷官们害怕被他骂,只能让他当选了进士。
没想到老龚对这名次不满意,三年后又考了一场,这次的阅卷官可不是三年前那批好说话的了,看过他的卷子后直接就把他划掉了。
经过多番打听,龚自珍才知道,阅卷官之所以看不上他的文章,都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太丑。
都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风骨往往就浸透在他的字迹里面,纵然你如何广有才名,字丑?对不起,不能要!
虽然这种评判方式挺不科学的,天底下字丑的人多了,难道一个个都根骨不正吗?但在明清两朝,考科举也是要算卷面分的。考官非常注重对考生书法的考量,其重视程度甚至往往超过文章内容本身。
资料显示,清朝科考要求考生答卷必须用“馆阁体”,字体要乌、方、光、大,书法越好看,字迹越工整漂亮,就越容易入考官的法眼。
龚自珍的字却潦草逼仄,也没有用规定的字体来书写,主考官们拿着放大镜也看得很吃力。纵然现在给他过了,到了后面殿试上,也过不了皇帝那一关。
正因如此,主考官曹振镛以“楷法不中程”为由,把他的名次排在了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