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家世代行医,他却不想当什么郎中,十四岁就剃度出家了,法名道衍。可是后来他又拜了一个道士为师,学习阴阳术数,并通读儒家经典,可谓精通儒、佛、道三教。
原来,姚广孝虽然入了空门,但心中却有远大志向。在他看来,当和尚只能念经,既没意思又没用,那些“心灵鸡汤”,喝一点儿尝尝味道就行了,要他一辈子喝下去,实在是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而阴阳术数、儒家经典学好了,是能安邦定国的。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招聘精通儒书的人才,姚广孝也到礼部应试,结果却没得到僧官,只获赐一件僧衣。五年后,经人推荐,他才得以进入天界寺,得到一个僧职。
但上天并未抛弃他。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德高望重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为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有幸入选。在此期间,又是经人举荐,他见到了燕王朱棣。两人一见如故,有不少共同语言,于是他提出,要不贫僧以后就随侍燕王吧。
被朱棣带到北平后,姚广孝虽然当了庆寿寺的住持,住在寺里,但出入燕王府就像出入自己家一样。
他们俩见面只做一件事:密谈。至于密谈了些什么,只有他们俩自己清楚。不过,从事情的发展来看,他们俩密谈的,绝对不是小事。
有人说,这是两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们注定要走到一起,去搞阴谋诡计。
甚至有人说,姚广孝才是一个天生的造反者,唯恐天下不乱,以便“乱中取胜”,达成他的“人生理想”,但他自己又没造反的资本,所以才借助朱棣之手,把朱棣推向前台,他在幕后指挥,朱棣成功了,便意味着他成功了。
说姚广孝天生是个造反者,似乎并未冤枉他。当时有一个著名相士,看人百看百准,名叫袁珙。这相士见了在嵩山寺游学的姚广孝,不由得大吃一惊,说他有病虎之相,天生嗜好杀戮。听了这话,作为和尚的姚广孝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很高兴。
你没说错,我就是爱搞事,而且就是爱搞大事!
据说姚广孝曾写过一首诗,诗中透露出的“口气”之大,足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这首诗作于他到礼部应试不成,受赐僧服回去路上,途经丹徒北固山时,诗曰: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他不过是借北固山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志向而已,可与他同行的僧人宗泐却从中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宗泐隐隐感觉到,身边这个和尚所图甚大,于是责怪地说,这哪里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写的?
姚广孝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估计心里在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谁说我是出家人?我只不过披了一件出家人的外衣而已。
细读相关史料,总让人觉得,在朱棣夺取侄儿建文帝江山这件事上,真正的推动者应该是这个和尚,反而是朱棣本人在起兵之初心中常会害怕不安,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在他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