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后来任命大宋朝的大牛人王安石为宰相,开始“熙宁改革”。王安石的改革是利国还是害国,这个问题到现在还争议不休,但毋庸置疑,这是影响宋朝甚至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
王安石年轻时就无比的牛气,很多大臣都非常看好他。
韩琦在扬州任市长,小王还是他手下的一个小公务员,是个有名的邋遢王,每天看书到天亮,脸也不洗就去上班签到。韩琦以为是扬州的夜夜笙歌影响了小王,就劝他说,你年轻,又有才华,可不要玩物丧志啊!小王听了不高兴,但也不辩解,一言不发地走了。后来他才对别人说,韩公不理解我,我是那种沉迷声色的人吗?
老上司韩琦比较反对王安石的新政,曾对别人说王安石当个翰林学士绰绰有余,如果当上宰相,这天下就多事了。他对这个改革家还是有一定的提防,对他的新政策也有所保留。
反过来王安石对韩琦倒是很佩服,等到他坐在宰相位置上,每天日理万机,就更理解前任宰相韩琦的高才了。虽然两人政见不同,他依旧无比感慨地说:韩公的心胸宽广,眼光高眼,其他大人们都不如他。
韩琦知人识人就这么了不起。
苏轼才气天下第一,名满朝野,几个皇帝都喜欢他的文章诗词,是超级“苏粉”,为此英宗、神宗都想早早把苏学士提拔上来。但韩琦反对太早重用苏轼,他的意见是,像苏轼这样的大才,要在基层锻炼久一点儿,多去几个地方了解民情政风,最后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韩琦这样,才叫爱惜人才。
熙宁六年(1073年),韩琦回到家乡相州为主官,算是富贵还乡,两年后逝世于此。传说他去世当夜,有颗大星星跌落在衙门近处,马房里的马匹一片嘶叫。
朝廷痛失良臣,神宗亲笔题写墓志铭:“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僧衣宰相:朱棣夺位第一功臣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高了。
成祖文皇帝大家都知道,是朱棣,明朝第三任皇帝,也就是夺了侄儿建文帝江山的那位。而所谓的“姚少师”,指的是一个法号道衍(俗名姚广孝)的和尚,他当过“太子少师”,所以这样称呼。
姚广孝是否当得起这个评价?这要从开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