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 1)

大Boss(老板)御驾亲征,对士气是个巨大的鼓舞。

经寇准力促,赵恒登上澶州北城门楼。将士们看到亲临前线督战的皇上,顿时激动万分,信心倍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宋军越战越勇,连连取胜,辽军却由于战线拉得过长,导致补给困难,粮草缺乏。辽军是孤军深入,如战败即有可能全军覆没,到那时就不是“偷鸡不着蚀把米”那么简单了,而是会有亡国的危险,这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越想越怕的萧太后决定求和。

在占据如此优势的情况下,宋军若一鼓作气,即使不能一口吃掉辽国,至少也能把辽军杀得屁滚尿流。如果把辽军补给线切断,即使不打,拖也能把它拖死。更何况,早在战争开始之初,契丹人的一个统兵大将就已被射死,辽军士气低落。

在这种情况下,傻子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然而,此时的赵恒却一时失了心智。当前线将士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赵恒却出人意料地答应了议和,还立即派人去谈判,并回信说,其实我们大宋朝从来不喜欢穷兵黩武,世界和平是您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这仗不打最好。

寇准得知消息时身在外地,急得两眼冒火。他立马赶回赵恒所在的南城苦谏:皇上啊皇上,千万不能这样!契丹人明摆着已是强弩之末,一个冲锋就能把他们击垮,咱们怎么能放弃呢!

如此说的不止寇准一人,还有边防大将杨延昭。他派人上书,意思和寇准一样:敌军已是人困马乏,缺吃少喝,而我军正好相反,不但士气高涨,而且粮草充足,这正是消灭他们的天赐良机。我们只把各路要道一守,就能围而歼之,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都不在话下!

但赵恒却畏敌如虎,对任何人的劝谏都是不听不听不听。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在自己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北宋与敌人签订了“澶渊之盟”,与契丹人达成如下协议:

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