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 1)

除了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宋朝君主给人的印象大多比较文弱,而且文艺技能满点,更适合当文学家或艺术家,而不是当君主,宋真宗赵恒也不例外。

赵恒是个才子,既爱好文学,又擅长书法。为了勉励人们读书,他以诗的形式写过一篇有名的《励学篇》,用物质和美女调动学习热情,简直句句是“真理”: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不过,赵恒的执政能力也还算可以。

比如他减免了五代十国以来的赋税,安民为本;扩大土地耕作面积,使土地从之前的三亿多亩增至五点二亿亩;引入两种暹罗水稻,使水稻产量倍增;大力促进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把北宋带入经济繁荣期……

总之,赵恒打造了一个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咸平之治”。

历史上,凡是能被称为“某某之治”的,都可算成就不凡,如西周的“成康之治”、西汉的“文景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都是著名的盛世。

而且这个“文弱君主”,还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面对辽国的虎狼之师敢于御驾亲征,而且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御驾亲征的皇帝中,少有取得了胜利的。

不过,赵恒的御驾亲征,起初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宰相寇准“逼上梁山”。

事实上,自从雍熙北伐(雍熙是宋太宗年号)惨败以来,北宋君臣提到辽国就心中害怕,一腔收复国土的热血都怕没了,由之前的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你若打我,那我就让你打,忍着。

没想到这世界却是你越怕,人家越要欺负你。北宋越是胆小怕事,辽国就越是步步紧逼,三天两头南下捣一次乱,北宋边境连连遭殃,不是财物被掠夺,就是百姓被屠戮。

后来,辽国的契丹人又觉得零敲碎打不过瘾,干脆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南侵,妄图一口吞掉南边这块软弱的肥肉。

公元1004年秋,辽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出马,率兵二十万侵宋,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澶州(今河南省濮阳西)城下,对近在咫尺的北宋都城开封构成了直接威胁。

警报不停地传到开封,竟到了一夜五次的惊人地步。

还好,赵恒关键时刻没糊涂,既未采纳参知政事王钦若迁都南京的主张,也未采纳枢密院事陈尧叟迁都成都的建议,而是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被动“听从”了新任宰相寇准的“安排”,答应御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