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原本无名(1 / 1)

苏东坡传 刘小川 1622 字 1个月前

元祐四年(1089)七月三日,苏轼抵达杭州。当年的通判,现在高升为龙图阁学士兼杭州知州,飞黄腾达不在话下。故地重游,苏轼内心的激动难以言喻。

此时的苏轼,有巨大的名望和地位,也有高太后这样的后台支撑,即使他做个享乐型的庸官,也不会有人责怪。而以官场的进退之术来看,他做庸官反而更具有保护性,汴京的那帮争名夺利的小人将不复记挂他。相反,他做出成绩了,小人则不会放过他,因为他这种正人君子,一旦做出成绩,走上宰相之位,统帅群僚,贪官和庸官将无地自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的官场悲剧,也许正源于此。

但不管时局如何艰难,苏轼这个人,只要为官,就是要做实事、造福百姓的,决不会自享清福和庸碌无为。

刚到杭州,苏轼面临的便是严重的灾情。杭州的气候,原本适合种植两季水稻,但这一年的年初,杭州遭遇水灾,农民未能如期种下早稻。而到了五六月份,杭州又出现严重的旱灾,刚种下不久的晚稻也无法正常生长。因为粮食歉收,稻米的价格大幅上涨。

了解民情之后,苏轼一改地方官瞒报的陋习,及时将杭州的灾情上奏朝廷,并向朝廷申请救灾款项。经过他三番五次的不懈争取,朝廷决定拨贡米二十万石,赐三百道度牒(每道度牒一百三十千钱),同时减免当地的上供米。此外,苏轼还将原本用来修缮官舍的费用也拿出来救灾。有了这些款项,他马上安排人员到外地采购稻米,然后与朝廷拨给的二十万石贡米,一起投放到杭州的市场上,以缓解因水旱灾害带来的稻米短缺。这些举措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杭州的物价得到了平抑,百姓也安然有序地度过了灾荒之年。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因为水旱灾害的影响,到元祐五年(1090),杭州竟流行起疫病,人民深受其害,一时间人心惶惶。看见百姓受苦,苏轼马上组织一批懂医术的人制作药剂,分发给百姓。如此,疫情得到了缓解,但依然未根治,扩散也未能被阻止。苏轼内心十分焦急,但一时又没有良方救治。

这时,苏轼想到了巢谷在黄州赠送给他的“圣散子”药方。巢谷临别时曾说此药方可救急,苏轼便马上找出来仔细研究。熟读医术和喜爱收集单方的苏轼,很快意识到这个“圣散子”可能是抑制疫病的良方。于是,他下令购买药材,在街头架起大锅煎药,让过往的行人“各服一大盏”。

很快,杭州的疫病得到了有效地抑制,数千人免于死亡。而苏轼为了造福更多的人,也将宝贵的“圣散子”药方传给了名医庞安常,由他记入医书之中,流传后世。此外,考虑到杭州是水陆交通的枢纽,疾病的传播比其他地区更为迅速,为了在长期内防患于未然,苏轼决定在杭州地区建立一所面向百姓的病坊,也就是今天的慈善医院。

建造病坊,首先需要钱财。苏轼先是拨出公款两千缗,接着自己又拿出五十两黄金,并带动富豪捐赠,就这样筹到了一笔钱财,在众安桥办起了“安乐坊”。在这座医坊中,负责坐堂的是懂医术的僧人,收治的也主要是贫困病人,平时的运营经费则从地方税收中拨出来。就这样,苏轼解决了穷苦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正可谓仁慈的官员总有仁慈的办法去化解民生矛盾。据说,这个安乐坊也是我国第一所面向普通百姓的官办医院。

江南山水好,苏轼也欣赏,也享受,却严格限于忙完了郡务之后。在杭州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不仅救灾情,治瘟疫,设“安乐坊”治病救人,也治运河,开六井,浚西湖,筑苏堤……在杭州的地方志上写下了重重的几笔。

杭州是大运河的南面起始地,而杭州境内的盐桥河、茅山河则是沟通大运河和钱塘江的要道,将内河航运与海运连成一片,为杭州的水运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每当涨潮时,海水便携带泥沙倒灌,造成河道淤塞。对此,苏轼从元祐四年(1089)十月开始,致力于疏浚两河。他利用“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的身份便利,调集了一千多名官兵奋战在河道上。经过半年的时间,即到元祐五年(1090)四月,便完成了这项工程,让船只在河道中畅通无阻。

疏通河道之后,苏轼又马不停蹄地疏浚六井。六井是杭州饮用水的主要渠道,苏轼在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时,曾治理六井,但如今已过去十多年,六井再次堵塞,给百姓吃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苏轼派人找到了当年参与疏通六井的僧人子珪,请他再次主持治理六井的工作。

子珪通过观察,很快就发现了六井堵塞的原因:当年修缮六井时以毛竹为引水管,这种材料容易腐烂,从而造成堵塞。于是,子珪建议改用瓦筒引水,外面再覆以石槽,如此便可长久保证百姓用水,以绝后顾之忧。然而,这个方法也有个弊端,就是成本过大。

苏轼显然不是追求一时之功的人,他当即采纳了子珪的建议,为六井铺设瓦筒引水管道,以连接西湖。同时,他又命人在北郊难以获取水源的地方新挖了两口井,也铺设引水管与西湖相连,让“西湖甘水,殆遍一城”。

西湖对百姓如此重要,苏轼也开始采取措施治理西湖的淤塞区域,以保证西湖的畅通。为此,他不仅多次进行实地调查,还广泛征求水利专家的意见,最后制定了严谨的治湖规划。接着,他连写两道奏章,反映西湖面临的情况,上报治湖方案,并为全面治理西湖争取必要的经费。同时,为了节省治理费用和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苏轼也广泛征集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

元祐五年(1090)四月二十八日,在苏轼的亲自带领下,杭州百姓开始正式疏浚西湖,挖掘湖底淤泥。因西湖中淤塞之地达二十五万丈,可以预见挖出来的淤泥将会堆积如山,处理这些淤泥也将是个庞大的工程,但苏轼早已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计划利用挖出来的湖草和淤泥,在湖中筑造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的长堤。这样,南北往来也不必再绕湖三十里了。

在疏浚西湖期间,苏轼始终与民工一起奋战。他昼夜在工地上巡视,吃民工饭,喝民工水,完全不搞特殊。到端午节那天,杭州百姓送来了许多猪肉,他便命人在工地上支起几口大锅,同时将猪肉切成小块,做起了他在黄州发明的“东坡肉”。肉做成后,芳香四溢,他马上派人将肉分给干活的民工,让大家都过了一个圆满的端午节。这种美味,很快在杭州流行起来,后来更是传到了浙东和浙西,成为一道流传千古的名菜。

经过半年的努力,西湖的淤泥全部被清理干净了,近千丈的长堤也筑成了。苏轼还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力和美学思维,在长堤两岸种植芙蓉和杨柳,又修建了九座亭阁,于是淤泥变成了一道湖上美景,亭台别致,杨柳依依。面对美景,苏轼欣然赋诗:“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

可以说,杭州有明净西湖和千里长堤,苏轼居功第一。为了感谢苏轼,杭州百姓也将新筑的长堤命名为“苏公堤”,后人则简称为“苏堤”。时光穿梭千年,直到今天,“苏堤春晓”依然是声名远扬的西湖十景之一。

伴随着美政美食,灵感也纷至沓来,烧烫了苏轼的双颊。他原本便是个红脸膛的美男子,此时更是面色“极丹且渥”。他张弛有度,居然把办公桌也搬到了西湖边上,“欲将公事湖中了”。而无论是琐细繁杂的征税,还是错综复杂的判案,事无巨细,他都能慎重处理,力求兼顾朝廷法度和人情之事,以公正、无私和充满慈悲的心为百姓做事。这样的苏轼,赢得了杭州百姓一致的爱戴和敬仰。而当他还活着时,杭州百姓就为他建了生祠,家家户户供他的画像,“饮食必祝”。

苏轼在杭州,忙里偷闲,也游山戏水,漫游丛林寺庙。他与江南名妓琴操较量顿悟,在他的点化下,琴操毅然皈依玲珑山的青灯古佛;他又与辩才法师、参寥法师比试机锋,留下的佳话载入《五灯会元》。这些传奇的故事,也引得后世文人郁达夫专程来到杭州,追寻苏轼的脚步,探寻琴操的玲珑山……

时光飞快流转, 苏轼在杭州的任期转眼已满。元祐六年(1091)二月二十八日,朝廷下诏,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苏轼。但苏轼不想回汴京,他对朝中大臣互相攻讦的现象非常反感,于是写了一道辞免状,请求继续在地方任职。然而,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无奈之下,他只能先进京,因为心中打定主意不在京城任职,所以他将家眷全部留在了杭州。

三月九日,苏轼与家人告别,独自启程赴京。当天,杭州百姓纷纷自发前来送行,遮道而哭,“泪洒多于江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