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与文艺理论(1 / 1)

苏东坡传 刘小川 1175 字 1个月前

苏轼老年在汴京时,身边围绕着一流的文学大师和艺术大师,他们大都具有旷然天真、至情至性的艺术情怀,相互之间往来频繁,经常进行雅集,品评诗文、书法和绘画,同时将这三种艺术方式结合起来,将宋代的题画诗推向了高峰。

在这种洋溢着浪漫与自由的陶然佳境中,苏轼也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其中有不少题画诗成了众口相传的经典之作。

比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便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惠崇是宋初九大僧人之一,为福建建阳僧人,能诗能画。惠崇游览江南后,有感而发,创作了画作《春江晚景》。这幅图画,将美好的画面定格在一瞬间,让人留住了关于江南的美好回忆。元丰八年(1085),苏轼看到此画后,颇为喜爱,遂题写了两首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了合理的想象:竹林外的三两枝桃花已经开放了,鸭子在温暖的江水中嬉戏,或许它们最先察觉了春天的到来。而河滩上遍地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一切都生机勃勃,这正是河豚逆流而上、洄游到江河里的时候吧。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将人的感情融入春天大雁北飞的现象中,侧面表现了江南春景之美。北飞的大雁,就像是要回到北方家乡的游子,结果由于太过依恋江南,差一点儿掉了队。而尚未回到北方,它们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期待着在江南再渡过半月的春天。

对于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后世许多选本大多更看中第一首,比如《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这造成第二首诗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值得反复回味。通过赋诗,苏轼运用过人的艺术联想,将无声的、静态的画面转化成有声的、活动的诗境,拓宽了惠崇在绘画中所表现的视觉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结合。

此外,苏轼还曾为王巩所藏、王诜创作的《烟江叠嶂图》题过一首长歌行,即《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吞江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昼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冬,当时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他看到《烟江叠嶂图》这样一幅布局高妙、笔触细腻的山水长卷后,唤起了对四年多的黄州贬官生涯的辛酸回忆,心中有所感触,遂写下这篇有长有短、有骈有散、唱叹有致的题画诗。

这首诗的前十二句描写了画中之景,但有意不点明咏画之意,而是将画境当作真实的场景来写,细腻地勾勒了烟波浩渺的春江、青翠苍茫的峰峦、交相辉映的飞泉林石,以及开阔的旷野、桥边的野店、漫步的行人和江上的小舟。

画中景物,与苏轼贬谪黄州时“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的场景如出一辙,这唤起了他对那段时光的记忆,于是他借题发挥,传抒发了对充满猜忌和争斗的官场的深深厌恶。这三年来,尽管苏轼享有世人羡慕的盛名与高位,个人生活也丰富多彩、潇洒恣意,但就在他重回朝堂的那一刻起,政治斗争的激烈浪潮还是把他卷了进去,他身在其中,心力交瘁。

苏轼在京城,每天为政事奔波,又要反击小人的攻讦和消耗,留给自己的创作时间少之又少,再加上京师的富贵荣华难以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动,总体上来说,除了一些题画诗,他这一时期的文字佳作不多。

不过,他变成了文艺理论家,分析自己的作品时,说道: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这段文字出自《文说》,是古典文论的经典。对于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苏辙尤为敬佩,他曾感慨地说:“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做弟弟的,在文学上怎么追也追不上,兄长的身影似乎永远在前边。

苏轼又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

这话值得玩味。写文章是与造物同游,描绘自然,诉说人事,将天风海雨汇于笔下,而以一人体验千万人,也让个体生命无限延伸了。深谙各类世间乐事的苏轼,把写作行为推向了生存体验的制高点。写作与语言同在,而语言是“存在”的家,隐藏着人类生活的全部密码。

苏轼又论画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绘画的变形、重神似,他是先驱者之一。甚至可以说,他开创了中国的文人画。苏轼作画时,大多一气呵成,而运笔极快。他还喜欢戏作,就是在这种非正式的艺术创作中,他释放了自己的艺术冲动,创作了众多名画。

苏轼又讲关于书法的感悟:“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后来由于索要字画的人太多,他便不轻易动笔了。不过,朋友们都知道他有两个弱点:一是见不得好纸墨,见了手会痒的;二是请他喝美酒,醉后必有醉书。比如送他南唐李煜常用的澄心堂纸,他必定眼睛发亮,呼笔墨伺候。

翰林院有个姓韩的官员,更有绝招:凡事不面谈,专门给苏轼写信,意在得到苏轼的亲笔回信。

苏轼的书画真品,现珍藏于海内外的,有五十余件。